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2019年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 (2)【精品】

用计算器计算该班学生上学路上的平均用时数(精确到 1min).
知识运用
1.某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下:
进球 0
1
2
4
5
6
数
场次
6
1
5
1
1
5
1
0
2
用计算器求该队平均每场比赛进球数.
2.抽样调查了 10 名同学文字录入的速度(字/分)如下:
38,41,43,62,63,70,74,90,69,72.
用计算器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总结提高
1.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
2.交流用计算器计算的体验.
课后作业
习题 3.3 第 1、2 题.
教后记
(4)输入 x1 的值;
(5)按光标键▼,确认; (6)输入 1 值的频数(FRQ),其中 FRQ 的默认值=1; (7)重复步骤 4、5 和 6,直到输入所有数据为止; (8)按第三功能键 ALPHA 及 M+健退出统计数据的录入模式,再按第 三功能键 ALPHA、平均值键 4 和=得到结果. 3.用计算器计算全班同学对黑板长度估计值的平均值,再用尺子 量出黑板的长度.这个测量值与全班同学的估计值接近吗? 例题精讲 某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图所示(单位:min).
3.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描述的统计过程,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计算器求平均数步骤. 教学难点:按键顺序的选择. 情境创设 估计黑板的长度,记录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并计算这些估计值 的平均值. 探究新知 1.认识计算器. 2.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操作顺序如下: (1)按开机键 ON/C,打开计算器; (2)按 MODE 键选择 1,进入 stat 模式,即单变量统计模式; (3)按第三功能键 ALPHA 及 M+键进入统计数据的录入 模式;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名师教案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误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σ相同.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eq \x(2md F)、eq \x(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eq \x(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eq \x(×)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入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教材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eq \x(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σ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σ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先按键σ,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eq \x(×)eq \x(=),就得到方差值S2.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使用.课堂练习:教材练习中l、2.(四)小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3.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020秋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共9张PPT)

课程讲授
1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注意:用统计方法计算平均数时,若发现输入错误时, 必须清零后重新输入,而不能通过追加一个数来修正数 据。
随堂练习
1.利用计算器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
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 215的平均数为——2—0—6—.4———.
4.输入 x1的值;
5.按光标键▼,确认; 6.输入 x 1值的频数(FRQ),其中FRQ 的默 认值=1; 7.重复步骤4、5和6,直到输入所有数据为止; 8.按第三功能键 ALPHA及M+键退出统计数据 的录入模式,再按第三功能键 ALPHA、平均值 键 4 和 = 得到结果.
2.利用计算器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8.6、17.2、18.4、19.3、17.9、18.1、19.6、20.3、
18.5的平均数为—18—.6—5—5—55—5—5—6.
课堂小结
用计算器求 平均数
1.开机键ON/C,打开计算器; 2.按 MODE键选择1,进入 statx 模式,即单变 量统计模式; 3.按第三功能键 ALPHA及 M+ 键进入统计数 据的录入模式;
课程讲授
1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例1 某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下 图所示.用计算器计算该班学生上学路上的平均用时数 (精确到1min).
人数 15
10
5
0 10 20 30 40 50 60 时间
课程讲授
1 用计算器求方差
解:按开机键ON/C后,按 MODE键选择1,进入 statx 模式, 然后依次按键:ALPHA M+ 10 ▼ 4 ▼ 20 ▼ 13 ▼ 30 ▼ 5▼ 40▼ 5▼ 50▼5▼60▼3 ALPHA M+; ALPHA 4 = 显示结果为30.857 142 86. 该班学生上学路上平均用时约为31 min.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节讲述了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本节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本质理解和实际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运用实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2.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65cm,170cm,168cm,169cm,172cm,求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求法。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并解决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描述的统计过程,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统计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计算器求平均数步骤.【教学难点】按键顺序的选择.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估计黑板的长度,记录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并计算这些估计值的平均值.探究新知1.认识计算器.2.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操作顺序如下:(1)按开机键ON/C,打开计算器;(2)按MODE键选择1,进入sta t x模式,即单变量统计模式;(3)按第三功能键ALPHA及M+键进入统计数据的录入模式;x的值;(4)输入1(5)按光标键▼,确认;(6)输入x1值的频数(FRQ),其中FRQ的默认值=1;(7)重复步骤4、5和6,直到输入所有数据为止;(8)按第三功能键ALP HA及M+健退出统计数据的录入模式,再按第三功能键ALPHA、平均值键4和=得到结果.3.用计算器计算全班同学对黑板长度估计值的平均值,再用尺子量出黑板的长度.这个测量值与全班同学的估计值接近吗?例题精讲某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图所示(单位:min).用计算器计算该班学生上学路上的平均用时数(精确到1mi n).知识运用1.某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下:进球数0 1 2 3 4 5 6场次 6 1 5 10 12 5 1用计算器求该队平均每场比赛进球数.2.抽样调查了10名同学文字录入的速度(字/分)如下: 38,41,43,62,63,70,74,90,69,72.用计算器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总结提高1.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2.交流用计算器计算的体验.。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1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研究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节内容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计算平均数。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等。
但在求平均数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提高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用于教学导入和巩固环节。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考试的平均分、篮球比赛的平均得分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需要求平均数?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19年苏科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3.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案 (2)【精品】

用计算器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总结提高
1.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
2.交流用计算器计算的体验.
课后作业
习题 3.3 第 1、2 题.
教后记
3.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描述的统计过程,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计算器求平均数步骤. 教学难点:按键顺序的选择. 情境创设 估计黑板的长度,记录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并计算这些估计值 的平均值. 探究新知 1.认识计算器. 2.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操作顺序如下: (1)按开机键 ON/C,打开计算器; (2)按 MODE 键选择 1,进入 stat 模式,即单变量统计模式; (3)按第三功能键 ALPHA 及 M+键进入统计数据的录入 模式;
用计算器计算该班学生上学路上的平均用时数(精确到 1min).
知识运用
1.某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下:
进球 0
1
2
3
4
5
6
数
场次
Hale Waihona Puke 61510 12 5
1
用计算器求该队平均每场比赛进球数.
2.抽样调查了 10 名同学文字录入的速度(字/分)如下:
38,41,43,62,63,70,74,90,69,72.
(4)输入 x1 的值;
(5)按光标键▼,确认; (6)输入 1 值的频数(FRQ),其中 FRQ 的默认值=1; (7)重复步骤 4、5 和 6,直到输入所有数据为止; (8)按第三功能键 ALPHA 及 M+健退出统计数据的录入模式,再按第 三功能键 ALPHA、平均值键 4 和=得到结果. 3.用计算器计算全班同学对黑板长度估计值的平均值,再用尺子 量出黑板的长度.这个测量值与全班同学的估计值接近吗? 例题精讲 某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图所示(单位:min).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求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器使用方法,对平均数的概念也有所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的功能不熟悉,对平均数的求解过程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耐心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熟练使用计算器求解平均数,并理解求解过程。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求解平均数。
2.示范教学法:教师演示计算器求解平均数的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求解平均数的任务。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组学生都有足够的计算器使用。
2.设计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输入和结果的获取。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器操作,求解平均数。
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如下:85, 90, 92, 88, 80, 82, 84, 86, 94, 96, 98, 100, 90, 87, 85, 88, 92, 90, 83, 80, 85, 91, 93, 95, 97, 99, 92, 88, 84, 8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20 30 40 50 60 时间/min 人数/人 课 题 3.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主备人 执教者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熟练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描述的统计过程,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 要点
教学重点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的收集及处理.
教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三角尺
集体智慧
个性设计 教学后记
一、自主定向
估计黑板的长度,记录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并计算这些估计值的平均值.
计算器按键流程如下:
1. 按开机键ON/C ,打开计算器;
2. 按MOOE 健选择1,进入starx 模式,即单变量统计模式;
3. 按第三功能健ALPHA 及M+健进入统计数据的录入模式;
4. 输入1x 的值;
5. 按光标键↓,确认;
6. 输入x 值的频率也就是个数(FRQ ),其中FRQ 的默认值=1;
7. 重复步骤4、5和6,知道输入所有数据为止;
8. 按第三功能键ALPHA 及M+健退出统计数据的录入模式,再按的三功能键ALPHA 、平均值键4和=得到结果.
用尺子量出黑板长度和目测的估计值比较.
二、合作交流 例题讲解
某中学九年级(1)班35位同学上学 路上所花时间如右图所示,用计算器计算 该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的平均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