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产化与城市活力提升
浅谈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我国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这种大规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和解决,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城市更新,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保护城市发展的延续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更新;旧城保护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飞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住宅建设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拉动地方GDP的重要支持力量。
住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质量也不断提升。
除了在城市边缘及远近郊区集中发展大规模居住社区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城市建成区内,一些经济相对衰退,房屋经年累月残破失修,市政基础设施落后,景观环境与居住质量均较差的地段(区)也面临着更新和改造。
在许多老街区内,伴随着建成区内一些工厂的搬迁带来的用地性质置换。
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住宅改造开发往往是重要的对象和内容。
2 城市更新的模式城市更新为老城区住宅的改造开发提供了契机。
城市住宅规划设计除解决好以居住为本源的各种功能问题外,正确处理好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十分重要。
居住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体现了局部与整体、实体与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好的住宅规划设计能够提升地产价值,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的活力,重塑街区形象,从而实现城市更新的多元目标。
城市更新的方式一般可分为重建、整建和维护三种模式。
2.1 重建这是一种最激进、耗资最大但又最有创意的方式。
它是对城市中严重衰退地区进行清除并作合理的使用。
二战后在国际建筑师协会(CIAM)倡导的物质规划理论下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拆除重建运动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虽然,大量新建的“国际式”建筑在短时间内给城市中心区带来了繁荣,但其千篇一律、冷漠缺乏人性的城市面貌继而引发了新的城市问题。
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主张采取重建方式来更新改造城市,除非实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采用。
2.2 整建整建就是对城市中整体功能仍能适应需求,但出现衰退迹象的地区进行环境改善或局部拆除重建。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活力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越来越被寄予了更多的期待,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既能够创造繁荣的经济发展,又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活力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活力城市的理论城市活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活力城市理论的核心是“人、地、物、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共生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其中,“人”是城市的核心,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休闲、文化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在实现活力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活力城市的基础,但是过度增长也会引发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因此,城市规模的控制应当紧密结合人口变化和城市功能需求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城市空间的设计:城市设计应该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提供功能区域布局和空间组织方案,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需要。
同时,注重营造美丽、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3. 经济与发展:活力城市的经济发展应注重创新发展,营造优质的创新生态环境,吸引人才和企业来到城市,创造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4. 文化与价值:活力城市的文化基础是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因素。
城市应推行文化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营造激发全民文化创新创造力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5. 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环境和生态的优化是活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可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绿色能源、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等措施来实现。
二、活力城市的实践活力城市的理论为城市规划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实现活力城市呢?1. 提高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品质是活力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城市应注重空间环境的度量和评估,开创城市“一公里商业圈、五分钟人居圈”的城市设计模式,注重建筑形态和风貌的保护等,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

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
王骏;陈卉;徐杰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7(033)012
【摘要】老城中心区往往面临与城市现代发展需求不匹配的困境,出现功能衰退、环境品质较差和空间活力下降等问题.因此,如何在城市更新浪潮中再次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众多老城中心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嘉兴子城概念规划为例,探讨了开放性保护、空间肌理延续与创新、小尺度步行空间体验设计、多维度创新打造“心理地标”四种更新策略,以期能为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提供借鉴.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王骏;陈卉;徐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东筑(上海)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与更新策略r——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为例 [J], 陈卉;王骏;徐杰
2.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县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富顺县城为例 [J],
3.小城镇中心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探索——以玉龙县中心区为例 [J], 董世豪; 毛志睿; 陈歌
4.基于POI的老城区商业空间活力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淮南市老城区为例[J], 汪方胜;郑凯;程堂明
5.基于POI的老城区商业空间活力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淮南市老城区为例[J], 汪方胜;郑凯;程堂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愈发迅猛。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创新与创业的激发、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消费需求的扩大。
1. 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城市化使人口大规模集中于城市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这种集中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促进了经济的高效运转。
首先,城市中的劳动力密集度高,企业、机构和机构能够更方便地吸引和雇佣到广泛的人才,并能够更有效地匹配人才与工作岗位。
其次,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有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从而增加了劳动力资源的供给。
最后,城市化也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服务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
2. 创新与创业的激发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激发了创新和创业活动。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知识、技术和创意,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首先,城市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集中,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其次,城市中的创新孵化器、科技园区和创业加速器等创业支持机构的存在,为创业者提供了资源分享和项目培育的平台,刺激了创新创业的活跃度。
此外,城市中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市场集聚效应,为新兴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和潜在客户。
3. 资源配置的优化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
城市集聚了各种资源,包括资本、人才、技术和市场等。
首先,城市中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更容易获取资金和融资渠道,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了更多的融资和支持。
其次,城市中的专业人才和高新技术密集,企业更容易获取到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咨询资源,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此外,城市中的市场规模庞大,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和投资,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业务拓展的空间。
4. 消费需求的扩大城市化带来的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助力内需扩大升级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助力内需扩大升级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改造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城市更新改造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人来到城市居住和消费,同时也可以促进内需的扩大和升级,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功能提升和品质提升两个方面来探讨城市更新改造对内需扩大升级的助力。
一、城市功能提升助力内需扩大升级城市功能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能力,包括了居住、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方面。
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功能水平,吸引更多人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从而推动内需的扩大和升级。
具体而言,城市更新改造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内需扩大升级:1. 优化就业环境城市更新改造可以打造更多的产业园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改造和升级旧工业区,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入驻,为城市带来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更新改造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商业空间,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完善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包括道路、桥梁、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
通过改造和升级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效率,降低交通拥堵,提高供水供电的可靠性,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3. 构建文化旅游地标城市更新改造可以通过打造文化旅游地标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通过翻新和改造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消费。
这不仅可以为城市带来旅游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文化创意产品等。
4. 优化居住环境城市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居住。
通过拆除老旧的住宅楼,改建成现代化的高品质住宅,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定居。
同时,城市更新改造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提高居住品质,满足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需求。
ANBOUND-城市问题研究-中产阶级的萎缩或将传导致城市失去活力

第446期2019年12月26日星期四
重点分析 (2)
【中产阶级的萎缩或将传导致城市失去活力】 (2)
城市研究 (4)
【最新落户政策效果显现还需其他配套措施跟进】 (4)
【POD理念下的城市更新为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4)
【通过步行系统建立跨区域连接可激发城市活力】 (5)
【便民是城市宜居高品质服务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5)
【城市数字经济建设要做到“一城一策”】 (6)
【城市多机场系统宜统一管理、协同运作、错位发展】 (6)
【东京湾成功发展的得与失】 (7)
【法国南特用文化创意产业书写工业遗产蝶变记】 (8)。
城市社区活力提升研究

城市社区活力提升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
然而,由于管理不善、设施不完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城市社区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为了提升城市社区的活力,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需改善的社区环境城市社区的环境质量对社区活力有着重要影响。
提升社区的活力需要改善社区的绿化、道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例如,增加社区绿地面积和树木数量,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完善道路和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出行体验,增加社区活力。
垃圾处理是一个看似微小但十分重要的问题,合理的垃圾处理可以提升社区的整体环境卫生水平,进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鼓励社区参与和自治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是提升社区活力的关键。
社区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能够自主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提供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让居民在社区事务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鼓励社区参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教育等方式增加居民与社区的接触,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
其次,政府和社区可以合作开展一些社区改进计划,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共同决策和实施,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奖惩机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推动社区自治的发展。
三、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是提升社区活力的重要手段。
社区服务可以包括健康和医疗服务、教育和文化服务、娱乐和休闲服务等。
多元化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和兴趣,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为了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政府和社区可以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健身活动、文化演出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提供社区服务。
例如,与医院合作开设社区诊所,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与学校合作开展社区教育项目,提供富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预测:新兴市场的增长机遇

2025年全球经济前景预测:新兴市场的增长机遇随着2025年的到来,全球经济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遭受多重冲击,尤其是疫情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建发展势头。
特别是新兴市场,因其强大的增长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本文将对2025年全球经济的整体趋势进行分析,并聚焦于新兴市场的增长机遇,探讨未来几年这些市场的潜力及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概述随着各国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措施优化,全球经济逐步从疫情的阴影中走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预测,全球经济在2025年预计将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水平。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绿色经济的崛起也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并不平衡。
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速度较快,但增长率趋缓;相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势头相对较强。
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和非洲部分国家,因其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口结构、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被认为是未来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
二、新兴市场的增长优势1.人口红利与消费升级2.新兴市场国家往往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且这些国家的中产阶层正在快速壮大。
以印度为例,该国在2025年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预计中产阶层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这一趋势不仅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还将促进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3.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仅体现在传统消费品领域,还包括医疗保健、教育、旅游、金融服务等新兴消费领域。
这些需求的增长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促使各类企业加快布局新兴市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数字化转型加速5.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旋律,而新兴市场则因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成为数字经济的活跃参与者。
例如,在东南亚地区,电子商务、金融科技、共享经济等领域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 约68%的城镇家庭,1.8亿户
约60%的总人口 , 8.3亿人
按中等偏上及高收入组中合计 40%人口测算,约5.5亿人
约22%的总人口, 3亿人, 7,500万户家庭(4人/户) 约10.7%的全国成年人口, 1.1
亿人 约28%的总人口,3.9亿人
体验式消费与消费场景的不断延申与变换。让消费者亲身 参与到商品生产、服务的提供以及消费的全过程。同时也 为消费者提供了交往的需要创造不同的空间。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3. 城市活力提升的案例
西塘古镇
XI TANG GU ZHANG
谁在消费?
针对中产阶层调整业态,白天购物、旅游, 晚上酒吧、民宿,实现了时空的压缩。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消费的主体——谁在消费?
中产阶级与新型文化媒介人。 我国中产阶层的特征: 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 WHO
消费社会与城市中产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步入了后现代社会(消费社会)的过程中,这些国 家的城市也由工业中心、生产中心向文化中心、消费中心转变。尤其 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城市掀起了内城复兴的热潮,这更加 速了城市功能的转型。其特点是房地产发、消费活动与地方文化复兴 相整合的城市更新方式。巴尔的摩内港复兴的成功理念“创造良好的 商业氛围,将市中心改造成企业中心、发达的服务和旅游业中心”已成 为欧美国家历史城市复兴的主要原则。
动,推动公共参与在各个管理环节的植入。
4、在城市空间实践中促进管理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互
动,推动空间生产的“供给侧改革”,促进规划管理与项目策 划和建筑设计的双向沟通。
5、适应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和体验消费发展的趋势,注重对
空间带来的感官刺激、情感体验的研究和开发,城市与建 筑设计上从功能与实用的转向创造空间形式与情境的表达。
的土地使用者置换原使用者,并伴随固定资产再投资导致的建成环境改变的动态变化过程。 我国城市中产化的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以上类似的过程。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2. 城市空间生产与消费的内在逻辑
WHO
消费的主体 ——谁在消费?
WHAT
消费的客体 ——消费什么?
MECHANISM
消费的内在机制 ——时空压缩
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
检验城市空间质量的5个基本指标:
活力 感受 适宜 可达性 管理
换句话说,城市活力是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简·雅各布斯
《城市形态活力论》
从城市街道入手进行研究,认为正是人与人活动 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这种城市生活的多 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
感官体验和联系 知识性
可接受性 心理上易接近 世界性、复杂性
担心
= 尺度 强度 渗透性 地标 空间与建筑的比例 构架(灵活性和范围) 纵向肌理 公共领域(空间体系)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蒋涤非
《城市形态活力论》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 人性化生存的能力。这一定义显然是从空间的供 给侧提出的,认为“城市活力”是由“城市”提 供给市民的一种满足其“人性化生存能力”的一 种“产品”。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南京老门东
NA JING LAO MEN DONG
谁在消费?
针对中产阶层配置业态,民国风格的空间场 景有与戏剧、相声、餐饮、民宿等体验式消 费的有机融合,实现了时空的穿越。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上海大学路
SHANG HAI DA XUE LU
谁在消费?
通过沿街的多样化业态和人性化设计, 为都市白领和创新创意人才提供了生活 空间意义上的孵化器。
8、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区位引导高端品牌、中高
端品牌商店入驻。适应时尚快速更替,及时引导城市空间从类 型到业态、从功能到形式的持续创新。
9、重视老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通过文 化资本向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转化,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资
产的价值。
10、强化大众媒体引导作用,促进符合中国国情、反映地方
伊恩·本特利等人的《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中也把 活力表述为“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
正是这种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马修·卡莫纳
《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
把场所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设计中,指出场所是有
形式、活动和意象等三个要素构成,城市设计的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广州珠江啤酒厂改造
ZHU JIANG PI JIU CHANG GAI ZAO
文化资源的消费与时空压缩
啤酒文化的多方演绎巧妙结合文创办公与时尚休闲, 重新定位珠江畔消费新形式。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纽约硅巷
NIU YUE GUI XIANG
从硅谷到硅巷的演变与时空压 缩
空间自身的消费与空间内的各种“吃喝修乐娱” 的活动集约在一个“Shoping Mall”里面,形 成了时空压缩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上海嘉佩乐酒店
SHANG HAI JIAN YE LI JIU DIAN
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时空压缩
带给消费者的个性化体验并通过明星、网红等媒体 传播使得时尚从高阶层向低阶层扩散。
资料来源:《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消费的三个层次
消费的客体——消费什么?
WHAT
消费时代,商品消费不仅是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消费, 更是符号价值的消费。
消费的层次 初级 中级
高级
消费的对象
消费的目的
消费的特点
使用价值
经济实用
注重价廉与实用
交换价值 符号价值
证明消费能力
按2016年全国居民五等份(人数各占20%):分组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分组。低收入组,5,529元,中等 偏下收入组,12,899元中等收入组,20,924元,中 等锦上收入组,31,990元;高收入组,59,259元。
家庭年收入$14,600~$146,000 (约10万 ~96万 人民币)
以美国当地拥有$50,000~$500,000 (约30万 ~ 300万人民币) 的财富标准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大阪环球影城
DA BAB HUAN QIU YING CHENG
符号的消费与时空压缩
空间自身的消费与空间内的各种IP(符号)的 消费,定位“环球”影城与各国代表性的场景 的变换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无锡融创茂
WU XI RONG CHUANG MAO
活动的组织与时空压缩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02/
城市中产化现象 与城市活力提升
1.城市中产化现象与特征
城市中产化(Gentrification)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Ruth Glass于1964年提出,她在对伦
敦内城社会结构变迁进行研究时
现象,并称之为中产阶层化。 总体上,中产化是一个多元、复杂、变化的社会空间重构现象,是具有更高社会经济地位
意图信息(intended messages) 象征、风格、场景等
建成环境中的变化
认知过程
来源自Knox and Pinch,2000,建成环境与社会过程:一个分析框架,经本人翻译
站在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亨利·列斐 伏尔(Henri Lefebvre)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 框架,“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空间 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 的全过程”。既然是全过程,我认为应该 从生产与消费,即从空间作为社会过程的 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来考察,尤其 是要研究当代中国进入消费社会以后,从 研究消费、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 的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 也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活力。
主要目的是建立和增强场所感,而“活力”作为
活动要素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成功场所重要 关键特性之一。
= 多样性
活力
街道生活 群众看管 咖啡文化 事件和地方传统/消遣 开放时段
流量 兴趣点 交流平台 良好经济背景
城市活力是塑造成功场所的关键特性之一
活动
场所
形式
意象
(认知、知觉和信息)
=象征和记忆 可意象性和可识别性
注重炫耀
表现个性、品位或社 注重自我价值的实
会地位
现
评价方式:客观评价 可度量的规则、标准
外延功能
建成环境的外延 建成环境的功利价值、伦理价值
内涵功能
建成环境的外延与内涵统一体
建成环境的审美价值
不可度量的规则、标准
评价方式:主观评价
城市空间符号学分析:城市空间的审美价值就是符号价
值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城市活力是城市提供给市民“人性化生存能力”的一种“产品”。
基于空间生产的城市活力再认识
生产方式 社会价值观
反馈
生产者(业 主、发展商、 建设者等)
管理者(官方 机构、规划师、 建筑师等)
专业价值观 (机构性组 织等)
消费者(使 用者,占有 者等)
经验的要求 (恋地情结, 场所感等)
政策过程
接受到的信息
特色的时尚性空间的生产和消费,塑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
如何焕发新活力的几点建议
THANK YOU
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压缩规律,把创 新、创意和高科技产业导入到都市生活。
城市中产化现象与城市活力提升
/03/
如何焕发城市新 活力的几点建议
从消费的主体、客体以及消费机制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深入了解城市空间主体消费者、消费群体的需求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