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合集下载

饶宗颐深度素材

饶宗颐深度素材

人物概述饶宗颐(Jao tsung-i),1917年生,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

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

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

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学、敦煌饶宗颐(10张)学、古文字学、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中外关系史、音乐、词学、经学、潮学、宗教学、文学、艺术学、目录学、简帛学等,均有专著,已出版著作100多种(其中专著逾60种),发表论文1000多篇,诗文集十余种,书画集45种。

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

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

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饶教授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

他知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

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

饶教授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的文化明星,其对于历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同领域均有涉猎,又是杰出的翻译家。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专家叹服:“只要触角所及,饶宗颐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1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季羡林与饶宗颐)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2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留下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

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

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

国学大师饶宗颐逝世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第04期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2018年2月6日凌晨于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号选堂,祖籍广东潮州,1917年8月生于广东潮安,家学深厚,自学成才,曾先后执教于无锡国专、华南大学等校。

1949年饶宗颐迁居中国香港,曾先后执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其间曾担任京都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法国远东学院、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8年退休,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其研究领域囊括上古史、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词学、史学、经学、礼乐学、宗教、书画、音乐等,出版著作60余部,通晓英、法、德、日、梵等6门语言。

1962年因《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汉学儒莲奖”。

汉学界一直有“北季南饶”“北钱南饶”的说法,将饶宗颐与季羡林、钱锺书齐名,称为大师。

从甲骨文到莫高窟,从梵文、希腊楔形文到楚汉简帛,他无一不晓。

钱锺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称他为“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称赞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

多维解读大师的背影,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大师们无疑是灿烂的群星。

古往今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而一部文化发展史,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一部文化大师史。

文化有如浩瀚的大洋,汇聚了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心力,而文化大师则更像大江大河,集结起涓涓细流,直入东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而中华文化则为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大师们往往历经艰难而百折不回,治学不倦,弦歌不辍,赓续了文化传统,维系着文化命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参详近代以来文化大师们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

这种自信来自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来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通。

由此而生发的爱国、爱乡之情,使他们尽管处在外患深重、国脉如缕时,也不改初衷,坚信中华有重光之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一代通儒饶宗颐

一代通儒饶宗颐

南国的午时让人昏昏欲睡,饶宗颐却兴致勃勃。谈到这段往事,饶先生仿佛回到风华正茂的少年时光,继之又流露出对先贤的深沉怀念。他说,近代香港文化的发展,与叶公绰是分不开的,他召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来港,奠定了香港文化发展的基础。当时香港的华人富商有古代“养士”的传统,像“南北行”高、陈等老板都邀集了不少前清翰林、进士等“太史公”,在香港大学等文化殿堂任教或著书立说,以自己的财力资助他们的文化艺术活动,使中华文化在香港百年殖民历史下仍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开了香港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传统。港大图书馆大门上叶公绰书写的对联“高楼风雨,南海衣冠”,正概括了这样的史实。
1992年9月马王堆发掘20周年之际,内地学术界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以最快的速度于10月份写出《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一文,不但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而且对该图中所列诸神名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考证位于四仲的四方神名:“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昊与少昊。”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将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惑点明了;接着是破解帛书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颛顼”,令人豁然开朗,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这些富于首创性的解读,成为经典性的诠释。
看过屈原《离骚》的读者,一定记得开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摄提”是什么?众说纷纭,读者不甚了了。饶宗颐考证帛书《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聂氏”,指出“氏”与“是”古文通用、“是”与“提”经常借用;而“聂”、“摄”通假。结论是:“聂氏”即“摄提”。他从《周易·坎》九五爻辞、《说文》、《公羊传》、《初学记》、《左传》等古籍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后指出:“摄提星名,本随斗杓所指,《史记》索引引纬书《元命苞》云:‘摄提之为言提携也,言能提摄角。’《御览》星下引《天官六星占》:‘岁星一曰摄提’(“摄提贞于孟陬”,即岁星恰值孟陬正月时节),石氏(石申)有《摄提六星占》。聂氏之为摄提,既是星名,亦为神名。《淮南子·地形训》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为八风神之一,摄提出现于考古材料,此为初次,原亦作‘聂氏’,以往有人认为摄提格为外来语,此可证其不确。”文章发表至今,凡是研究帛书《刑德》的学者,无不认同饶宗颐的见解。

2018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关注最近辞世的大师)

2018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关注最近辞世的大师)

2018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关注最近辞世的大师)——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辞世的名人一月【周有光】(1906.1.13-2017.1.14),111岁,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二月【杨世铭】(1925.1.5-2017.2.4),92岁,江苏无锡人,传热学家,中国传热学教学的开拓者之一,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

1953年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1956年至1959年任教于交通大学,1959年至1985年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

编著了中国第一本《传热学》教材,该教材曾再版多次,至今仍是业界权威教科书。

【任新民】(1915.12.5-2017.2.12),102岁,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范瑞娟】(1924.1.6-2017.2.17),93岁,女,别名范竹山,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谢学锦】(1923.5.21-2017.2.24).94岁,上海市人,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名誉所长、中科院院士。

四月【徐玉兰】(1921.12.27-2017.4.19),96岁,女,,浙江新登人,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厢记》、《春香传》、《红楼梦》、《追鱼》、《西园记》等。

【杨洁】(1929.4.7-2017.4.15),88岁,女,四川营山人,电视导演、制片人,1982年-1988年历时6年时间拍摄完成我国首部神话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五月【吴文俊】(1919.5.12-2017.5.7),98岁,祖籍浙江嘉兴,生于上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一模联考试卷讲评

一模联考试卷讲评

•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 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 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 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 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醉翁亭记》欧阳修
• ⑴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⑶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 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 也。 • ⑷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 ⑸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 其乐。 • ⑹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⑺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
•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将中国传统 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她以 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 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 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 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 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 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 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 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 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 子是 , 。 • 2.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 , 。 • 3.《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 是: , , 。 • 4.《论语》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 要借鉴别人短处的句子是: , 。 • 5.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 正确的态度是: , ? • 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 是: , 。

“饶宗颐的三心”作文训练及例文两篇

“饶宗颐的三心”作文训练及例文两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饶宗颐是著名国学大师,他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一、心怀三心,奔赴远方好奇心,孩童心,自在心,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秉持之三心。

他亦因此成为一代宗师,达古通今,学贯东西。

吾辈青年,身逢盛世,肩负重任,亦应心怀此三心,执着于智慧的求索,去奔赴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怀好奇之心,方能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爱因斯坦有一言直击人心:“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结构,好奇心驱使他对蛇的盘绕卷曲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从而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吊灯摇晃而产生好奇,最终发现了单摆……由此观之,好奇心驱动人类发明创新,而人类也从中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怀孩童之心,方能温柔地看待人世间的美好。

很喜欢《小王子》中的一句话:“使生活如此美丽的,是我们藏起来的真诚和童心。

”臧克家老先生即使到了九十多岁,依然童趣不失、笑声爽朗。

每次散步,小孩子见到了他,总是老远就“臧爷爷”喊个不停,他们的臧爷爷也乐于和他们在一起捉迷藏或踢沙包。

当小孩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时,他会边哄小孩边给他们些糖果吃。

在孩子们中间,他成了“孩子王”。

诚然,怀孩童之心,并不是所谓的幼稚,而是简单明了的生活状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怀自在之心,方能看淡浮华,追寻本心。

还记得辗转多国仍坚持自费回国讲学的叶嘉莹吗?“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2018语文压轴卷(二)作文【刘希国】

2018语文压轴卷(二)作文【刘希国】

语文压轴卷(二)作文22.【审题】此题有两个焦点“儒家文化的仁义”和“挤公交车的尴尬”,原本是相对独立事件,没有什么关联,这位提问的同学硬要扯上关联,可以说,写这类文章得经历反随意关联的逆推考验。

题目的主体部分完全可以当成今年流行的第21题(逻辑谬误)的出题素材,我们要分析这位同学的逻辑谬误在何处,进而逆推他偷换概念、不明概念、误读曲解经典乃至忽视传统文化的精髓。

好文章应该有思辨价值,即承题的时候不否认这位同学的“问题”,从而站在存在即时合理的角度指出他困惑的核心所在——他是要找一个能立竿见影马上指导行动的思想武器,再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儒德的现实化或现代化。

“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句话的“可是”蒙蔽了我们,让我们误以为审题重心在“奉行儒德与主张个人权益的矛盾”。

其实不然。

“可是”取消了“儒家文化”和“那样做导致挤不上公交”的独立性,强行扯上关系。

所以高分作文在立论之前,要界定“困惑”的荒谬和儒家文化、儒学精神的真正意义,此谓拨乱反正。

中上等作文可以浅化为“儒家美德的知行不统一”现象的看待。

但如果对儒家文化一窍不通,文章会死在科学性不足上。

驱动是“你将怎样用书信方式回应这样的提问?”每一个考生需要扮演子思而后“回应”之,“回应”的对象是“那些困惑的同学们”,文章要有明确的写作对象。

或是以第一人称“我”对“你们”的娓娓道来,这个题目能写成封信或演讲稿。

【立意】(一)类似“天文家掉井”,儒家文化关注的点并不局限于家长里短。

(二)儒家思想调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能拿假恶丑现象来涵盖人与人交往的全部。

(三)批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反智主义思潮,不当小市民,要涵养人生大格局。

千载儒文化,今朝犹可行————答学弟学妹问亲爱的同学:你好!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

你能提及儒家种种理论又将它们放于生活场景,证明你在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你能由古书所写,联想到现代化的社会,证明你在思考旧道理和新时代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饶宗颐先生去世,真正的大儒时代结束了【素材回放】2018年2月6日凌晨,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

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钟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他的离世,无疑标志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钱钟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不过这是个悬案,先说这句评价——“只要有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有报道说这句话出自金庸之口,也有记录说这是余秋雨说的。

不管是谁说的,这个评价没人质疑过,观点经得起推敲。

饶宗颐去世,人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再次说起“国学大师”这四个字。

当年有人纷纷争抢“国学大师”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戴的时候,饶宗颐既犀利又幽默地表了态,“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季羡林与饶宗颐)有必要重复一下饶宗颐这句语录的产生背景:季羡林、任继愈两位老人去世后,一片“大师”的帽子纷纷送上,聒噪不已,有心急的媒体以“究竟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为题展开调查,饶宗颐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张其成、冯其庸、傅佩荣。

眼看着季老至死都没摘掉的帽子就要戴到自己头上,饶宗颐的一句“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

饶宗颐进一步解释道,“‘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

”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

【素材解读】饶宗颐先生真是全才啊,罗列他涉猎的文化领域:敦煌学、甲骨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诗词、书画,会发现多数都是冷门,都是少人继承的事业。

饶宗颐曾开玩笑说,在文化界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如今游子进入天堂,他留下的背影,显得愈加孤寂。

最近这两年,甚嚣尘上的“大师饥渴症”有所缓解,伪国学大师人人喊打。

但总是有人忍不住“造大师”的冲动,比如网友曾有这样的提问,某既能搞音乐、拍电影、又能录制脱口秀、担当综艺节目导师的人,算不算“大儒”?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把一名杂家称为“大儒”,表明这个时代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已经浅薄到了令人齿冷的地步。

真正的大儒时代早就结束了。

如果饶宗颐先生还活着,勉强还能说大儒潜于世,现在这最后一位大儒也走了,我们也就只能在故纸堆里怀念大儒、想象大儒了。

【适用话题】淳厚博雅泽被后世回忆和怅惘向一代大师致敬大师已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在后世长久流传终其一生,从求学问道到处世为人,都没有背弃文人应有的风骨与修养在探讨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时,正透露出我们自身的一种文化焦虑“大师”对于真正的大师而言,是否将这样的标签给予他们,或许并不重要。

在他们看来,2只要踏踏实实治学,勤勤恳恳探究,就足够了但凡大师,都是能耐得住寂寞的用心治学之人,积几十年之功,终有所成。

他们所具备的是独有的理念和品格,这也是当今时代的人们所稀缺之物【素材锐评1】饶宗颐:命里注定做学问,不敢当“大师”钱钟书称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将他视为“心目中的大师”,而他也曾与这两位大师先后并称为“北钱南饶”和“南饶北季”。

能被称为大师的学者相继远去,已过期颐之年的饶宗颐也没有度过这个寒冬,于2月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岁。

饶宗颐出版过60余部著作,3000万言。

在他身上有很多第一:第一位系统研究殷商贞卜的学者,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第一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他曾把自己的著述归纳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在中国音乐史方面他也建树颇多,是一位资深的古琴家。

其研究成果《宋季金元琴史考述》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古琴艺术发展的断代史。

就像武侠小说里,高手总会有“双峰并峙”,大师与大师之间也常常惺惺相惜。

饶宗颐与钱钟书于1980年在北京相识。

钱钟书已届古稀,饶宗颐小他7岁。

初次见面,饶宗颐送给钱钟书一本诗词《晞周集》,是他上世纪70年代初客座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时所作;钱钟书回赠了一本亲笔批注的《管锥编》。

1998年,钱钟书逝世,北境大师空缺,不久即由季羡林“递补”。

2009年,季羡林也走了,留下的空缺至今无人能实至名归,饶宗颐大概是有些寂寞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说过:“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

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1917年,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要创造全新的文学面貌;蔡元培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出生于这样的年代,注定饶宗颐的学术之路必有波澜,而是否能壮阔就要看他的奋斗了。

3幸好,饶宗颐家学渊源,父亲饶锷是闻名岭南的学者,建立的“天啸楼”是潮州最大的藏书楼。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饶宗颐“躲进书楼成一统”,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他说自己的5个基础都来自家学:一是写诗填词,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饶宗颐曾说:“我家以前开有4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

”1935年,18岁的饶宗颐被破格招聘进入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

这份工作让他几乎看遍了馆中收藏的地方志,构成了他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体系。

此后,饶宗颐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院校教授。

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并先后在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任职教授。

他周游世界,只为讲学,被学术界誉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2011年,社长位置空缺了6年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饶宗颐当选为第七任社长,他的前辈有吴昌硕、赵朴初、启功……长年在外讲学,使得饶宗颐“名声在外”,荣誉等身,1962年就获得了有汉学界诺奖之称的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

但似乎国内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他也从来不在乎。

有人当面称颂他是“大师”,饶宗颐笑言:“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与‘大猪’谐音——记者注)。

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

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

”季羡林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一切事业,要以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朝‘天人互惠’的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活得久,有时候会让人忘了他传奇般的学术成就,而把时光当成关键词。

曾经有记者采访饶宗颐,跟他握手时觉得手温暖有力,就问他是如何养生的。

不过,真正的大师就是大师,饶宗颐的回答也和养生节目的那些“大师”不一样。

饶宗颐笑着说:“我是坐在葫芦里。

”这源于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2017年11月,“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百岁4高龄的饶宗颐仍精神矍铄,亲到现场参加开幕式。

饶宗颐说,父亲为其取名“宗颐”,就是让他宗法宋代理学家周敦颐。

周敦颐的《爱莲说》有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个名字,饶宗颐不负。

早在201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把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今日巨星陨落,但先生的为学为人,依然如星辰璀璨。

【素材锐评2】饶宗颐去世: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什么样的人才配称“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一生治学所及,博泛无匹,可视为20世纪人文学术之显学与新学的全息缩影。

饶选堂宗颐先生昨日凌晨(2月6日)仙逝,哲人其萎,学林艺林同声哀悼。

在近三十多年间,内地知识界和文化界对其评价有过一些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学术逐渐复兴,随着眼光转向外界,人们发现竟有这样一位久居香港的学者和艺术家博通至此,举凡人文学科的各个门类,其人几乎无不涉及。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传统文化热”中,饶宗颐与钱钟书、季羡林等学者成为偶像级人物,“南饶北钱”“南饶北季”的称誉由此出现。

然而,“博通”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与想象,但却不是现代学术的常态。

随着后来学术精细化、科学化之风盛炽,“通人”钱钟书的偶像地位被“专人”陈寅恪取代,饶宗颐也不再成为学术界顶礼膜拜的对象,晚年更以文人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饶宗颐先生一生治学所及,博泛无匹,可视为20世纪人文学术之显学与新学的全息缩影。

他对学术史的发展有非常明确的认知,对自己在潮流和大势中所处的位置和起到的作用5也相当自觉。

2003年,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大陆版则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共14卷20册,分别为史溯、甲骨、简帛学、经术礼乐、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诗词学、艺术及文录和诗词等。

这套学术文集的分类和编排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大体呈现了饶宗颐学术世界的面貌,据之足以了解先生治学的路径与转捩。

在这套丛书中,饶宗颐看到了近百年学术史旧学发潜、新知递生的趋向,令他感到幸运和欣慰的是,他出生的1917年,正是王国维考证先公先王之年,而甲骨面世迄于世纪之交,恰当期颐,他不无自豪地说:“当代学术之显学,以甲骨、简帛、敦煌研究之者成就最高,收获丰富,影响至为深远,余皆有幸参与其事。

他若楚辞与楚学之恢弘、滋大,而垂绝复兴之赋学与文选学,余皆曾致力,不无推动之绩。

至余所开拓之新业,如潮学,比较史前文字学与悉昙之学,则亦薄著微劳”。

李泽厚从《登幽州台歌》中看出陈子昂内心那种“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饶宗颐预20世纪学术之流,身处其间,自然而然有“得风气之先”的感受。

而时移势易,前辈同辈渐次凋零,那种“开先”的孤独感则未免转为“独守”的孤独感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饶宗颐多次受邀访问内地,参与学术研讨、考古发掘和文化考察,此一时段则陆续出版《云梦秦简日书研究》《楚帛书》《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及《甲骨文通检》等,增进了两地学术与文化交流。

千禧之初,先生即已感慨,晚近以来地不爱宝,新写本不断出土,学术界当另有新境界、新事业展开,“古典重温,新义滋起,或可能导致未来之文艺复兴,谨拭目以俟之”。

先生今归道山,语犹谆谆,希冀在焉,来者可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