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说课稿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2《拿来主义》说课稿24张

“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 “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昏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
共同点:不加挑选
挑选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完全吸收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一般以议论为主,是直接而迅速
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说理形象,议论精辟 3、语言生动幽默、尖锐深刻 鲁迅的杂文:“匕首”“投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进 : 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譬(pì) 如:比如 阿剌(lā)伯:阿拉伯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但《我故事们新被编》“;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
杂2、文拿:来现之代后散我文们的应一当种怎,样一区般别以对议待论呢为?主,是德直国接而的迅废速地枪反炮映社,会后事件有的法文艺国性的论文香。粉,美国的电影,日
结局:给枪炮打破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签订本丧的权辱印国着的条“约完丧权全辱国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
○ 含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 结局:给枪炮打破大门,碰了一串钉子
(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丧权辱国)
送古董: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 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拿来主义》说课稿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说课稿高中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
本文主要通过比喻的手法,阐述了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和看法,提倡“拿来主义”,即吸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比喻手法,领会作者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会运用比喻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比喻手法。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化遗产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提高学生对待外来文化的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的比喻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比喻手法。
2. 对文化遗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看法。
(2)简介文章背景:鲁迅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文化遗产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比喻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手法,领会作者的观点。
(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比喻手法,如“大宅子”、“鱼翅”、“鸦片”等。
(2)阐述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即“拿来主义”。
5. 练习与拓展(2)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文化遗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文化遗产要有鉴别的眼光。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化遗产问题。
2. 比喻手法教学: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拿来主义说课稿12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12篇【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冯骥才先生在法国答记者问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强烈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
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做好了充足准备。
环节二:整体把握,理清破与立,明确作者观点,理清写作思路。
【课件展示】立是证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正确。
破是对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
破立结合,是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确立正确观点。
破立结合,是本文的一个论证特点。
速读全文,在课本上标出作者的破与立。
小组合作,从文中选取词句,将作者的破与立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组代表板书答案。
2.请以鲁迅破什么、立什么为思考点,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6)破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第二部分(710)立拿来主义【设计意图】既然很多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印象就是难,因难而生畏,那么在分析文本时,就尽量简单明了地处理,带学生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框架。
这样设计能够帮忙学生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能够依据必须的标准将文章大致思路理清。
3.作者提出的理论主张是什么?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取②占有,挑选。
(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感知课文、筛选重要信息的潜力。
环节三:拿来主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一个问题。
为了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作者采取了一种十分形象的写法,这就是比喻论证。
【课件展示】比喻论证: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具有推理关系。
学生阅读第8第9两段,分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1.大宅子实指什么?对待它,文章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明确:大宅子实指文化遗产,文章列举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不敢进门孱头逃避害怕逃避主义大宅子放火烧光昏蛋全盘否定虚无主义(文化遗产)理解一切废物全盘肯定投降主义破:三种错误的态度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正确对待这些文化遗产的?鱼翅文化精华使用鸦片益害并存存放文化遗产烟枪烟灯益害并存姨太太文化糟粕毁灭立:三种正确的方式一言以蔽之:吸取精华,剔除糟粕!3.感情是文字的灵魂,杂文不是板着面孔说教,它往往充溢着强烈的情感。
拿来主义说课稿(精选10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精选10篇)拿来主义说课稿(一):一、说教材课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文章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向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并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情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文章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领悟文章的深刻资料。
第二课时,赏析、学习本文形象说理的艺术特点和深刻、犀利的语言特点,并进行适当地拓展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文章的资料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经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资料、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拿来主义》说课稿高中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说课稿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开放心态。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拿来主义》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者的观点。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交流和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
《拿来主义》说课稿最新3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最新3篇拿来主义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
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
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子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子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1、问题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2、概念比较法。
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引言概述:拿来主义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资源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概念解释、优点、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和总结五个方面对拿来主义说课稿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解释1.1 拿来主义说课稿的定义:拿来主义说课稿是指教师在准备说课过程中,借鉴他人的说课稿,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编,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1.2 拿来主义说课稿的特点:灵便性强,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节省时间,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资源,减少说课准备时间。
1.3 拿来主义说课稿的意义:可以匡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优点2.1 提高教学效果:借鉴他人的优秀说课稿,可以匡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节省时间:拿来主义说课稿可以减少教师说课的准备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教学实际操作。
2.3 促进教师间的资源共享:通过分享优秀的说课稿,可以促进教师间的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实施方法3.1 查找优秀说课稿: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平台、教研活动等途径查找优秀的说课稿。
3.2 调整和改编:在借鉴他人的说课稿时,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编,确保说课稿符合自己的教学需求。
3.3 灵便运用:在说课过程中,要灵便运用拿来主义说课稿,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意事项4.1 尊重原创:在借鉴他人的说课稿时,要尊重原创作者的劳动成果,不得擅自抄袭或者篡改他人的说课稿。
4.2 保护个人隐私:在分享自己的说课稿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4.3 注重适合性:在借鉴他人的说课稿时,要注重说课稿的适合性,确保说课稿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
五、总结通过拿来主义说课稿,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资源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间的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
[总结范文]拿来主义说课稿12篇
![[总结范文]拿来主义说课稿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5224b371fe910ef12df869.png)
[总结范文]拿来主义说课稿12篇拿来主义说课稿拿来主义说课稿(一):《拿来主义》说课稿一、说教法学法:《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具体到论述类课文教学时,又指出:“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的资料难度,在本课的教法上,我采用介绍有关背景、师生共同研读、互相研究讨论、适当点拨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透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理清思路、领悟资料、欣赏写作艺术,培养学生阅读杂文的综合素养。
二、说教材课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生动而透彻的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艺术特点突出,语言深刻、犀利,一向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必选篇目,现见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并入选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而且均为这两个杂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由此可见,《拿来主义》一文在杂文单元教学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和典范作用。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单元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对杂文学习的实际状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领悟鲁迅先生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3.赏析本文写作的艺术特点;4.揣摩本文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理清思路,学习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准确把握文意、领悟深刻内涵。
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拟用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大意,领悟的深刻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完成本课教学需要2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拿来主义》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
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的设置是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
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
提问式教法、课堂讨论法、诱导研读法。
(教法主要是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重难点明确,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学法】
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课后练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而且
有助于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
因为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首先是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送去主义实质是闭关主义,媚外求荣,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词;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内涵;(板书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及正确的态度,运用了比喻论证)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四、学习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
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
第二步
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
第四步:课堂训练。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五、拓展延伸
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
六、小结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作业设计】
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2、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
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3、请你就以下论题中,寻找有关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随笔。
(要求:最好能运用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
A、也谈“送去”
B、“拿来主义”新说
(作业设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分层布置,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
孱头
错误的态度昏蛋
废物
(立)拿来主义鱼翅比喻论证
鸦片
正确的态度烟枪等
姨太太
(此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授课重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使学生对文内容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