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秋水》与庄子的智慧作文素材

合集下载

秋水的读后感作文800字

秋水的读后感作文800字

秋水的读后感作文800字《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作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作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

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庄子的作文

庄子的作文

庄子的作文关于庄子的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庄子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庄子的作文1《庄子》有篇,名《秋水》。

——题记庄子在我这里,是个极其浪漫的人,浪漫到神秘。

我倾慕他的浪漫,却无法很好地解释他的神秘。

我对他一知半解,就像隔了一层“厚障壁”。

透过这“厚障壁”,我朦胧中窥探他的品性——幻想着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庄子之思为“广”。

井底之蛙囿于浅井,以尽情攀缘蹦跳自得,如此满足于生活的常态。

在偶然间,被巨鳖告知以海的广阔,从而认识到自己所处之处的渺小,与目光的浅短。

河伯囿于黄河以秋水灌河,两岸难以相视自得,如此满足于自己所认为的“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偶然间望洋向若而发觉其无端之广阔,不由兴叹自己目光短浅,过于自满。

“广”是相对而言,对于井中蛙与河伯,所处之浅井与所掌之黄河,其实已经足够“广”。

对于他们短浅的认识,是没有必要太过苛责的。

庄子之所谓“广”,是在此基础上,或依次为步点,推广出去的,所合适于更广大事物的“广”,从而伸张为意义上更长远的目光。

庄子之思为“辩”。

“辩”或为“辨”,既为辩论,意为辨证。

于濠水之上,庄子与惠子辩“知鱼之乐”。

既有“辩”,则有“辨”。

庄子以儵鱼出游从容,辨得鱼为乐。

惠子问其怎知鱼乐。

了然,这一辨,庄子是成功的,这一辩又注定胜辩。

“辨”,从事物的本质去推出,“辩”以“辨”得的结果来做基础,因而也是基于本质来说的。

循其本而溯其源,辨而有思,辩而有道。

庄子之思为“空”。

不是说什么东西或什么内容也没有;相反,是集大成,聚广物而为“空”。

在庄子的“空”当中,事物是明晰的,事理是浅近的,任一所谓复杂的,繁驳的,都足以分解为浅显的,易懂的。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_1200字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_1200字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_1200字课堂上我们得出结论,《秋水》反映了河伯这个人见识短浅等性格缺点。

但是我认为它作为一篇寓言,它含有博大的道家思想。

它的光辉不仅在文,还在思。

下面是我思考的庄子在《秋水》表达的几点意思,与君笑纳。

三种境界《秋水》讲述了河伯自认为黄河最美,但看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故事。

我认为庄子借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

地,天,心三界。

论宽广,地不如天宽,但天又比不上心自由。

河伯之所以会自满,只因他只看到天(黄河)比地(小溪)宽,但不知心(大海)远。

庄子认为心是最自由的,它具有超越性,超越于万物,摆脱了宇(时间)宙(空间)的束缚,也就是无限。

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

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而心的境界只有少数生人才能达到的了。

庄子向往这个境界,他其实也已达到。

现在人们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也差不多吧。

两种存在除三种存在外,庄子还借用黄河和大海还说明了两种存在,即相对存在和究竟存在(相对真实和究竟真实)。

我们要主义以个细节。

河是水,它会流动。

比如小河汇入黄河,黄河注入大海。

也就是说我们讲小河美,黄河美时,它们已经变了,它也许还是美的,但是它们的美已经与我们赞美它们时不同了。

因为它们会流动,它们的内部在一直发生变化。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变化,因为它是以种动态的平衡。

它们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它们的美也是以个动态的美。

这就是相对真实。

永远恒一的美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万物都是不真实的。

那么有没有究竟真实的事物呢,有的,庄子说的是海(道),就是道,只有道是究竟存在即永恒,而其它一切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都处于变化之中。

就向黄河终究要注入大海,而大海不会复返黄河一样。

对儒家的讽刺《秋水》中河伯说过,他曾听人小看孔子的见闻,当时他不相信。

从中可以看出:1:河伯开始不相信说明儒家在当时是有一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这和历史上战国时儒墨是显学不矛盾;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在庄子心中地位并不高。

[高二作文]《秋水》与庄子的智慧1200字

[高二作文]《秋水》与庄子的智慧1200字

[高二作文]《秋水》与庄子的智慧1200字课堂教学上大家下结论,《秋水》体现了河伯这个人眼界短浅等性格缺点。

可是我觉得它做为一篇寓言,它带有博大的道家观念。

它的辉煌不但在文,仍在思。

下边就是我思索的庄子在《秋水》表述的几个方面含意,与君笑纳。

三种境界《秋水》叙述了河伯自觉得黄河美丽,但见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小故事。

我觉得庄子使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

地,天,心三界。

论开阔,地比不上天宽,但天又不如心随意。

河伯往往会自满,仅因他只见到天(黄河)比地(小溪)宽,但不知道心(大海)远。

庄子觉得心是最随意的,它具备超越性,跨越于天地万物,解决了宇(時间)宙(室内空间)的拘束,也就是无尽。

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

在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境界,而心的境界仅有极少数生人才可以做到的了。

庄子憧憬这一境界,他实际上也已做到。

如今大家说的心有多大,演出舞台就有多大含意也类似吧。

二种存有除三种存有外,庄子还使用黄河和大海还表明了二种存有,即相对性存有和到底存有(相对性真正和到底真正)。

我们要主义以个关键点。

河是水,它会流动性。

例如小河汇入黄河,黄河引入大海。

换句话说大家讲小河美,黄河美时,他们早已发生变化,它或许還是美丽的,可是他们的美早已与大家赞扬他们时不一样了。

由于他们会流动性,他们的內部在一直产生变化。

大家往往看不见转变,因为它是以种动态性的均衡。

他们一直处在一种转变的情况,他们的美也是以个动态性的美。

这就是相对性真正。

始终恒一的美在大自然中是找不着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日,天地万物全是不真正的。

那麼有木有到底真正的事情呢,有的,庄子说的是海(道),便是道,只有道是到底存有即永恒不变,而其他一切都是由道衍化出去的,都处在转变当中。

就向黄河终归要引入大海,而大海不容易复返黄河一样。

对儒家的讥讽《秋水》中河伯说过,他曾听人小瞧孔子的见闻,那时候他不敢相信。

从这当中能够看得出:1:河伯刚开始不敢相信表明儒家在那时候是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发展知名度的,这和在历史上战国时儒墨是显学不分歧;2: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儒家在庄子心里影响力并不高。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作文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作文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作文范文一:大家好,我今天想写一篇关于《秋水》和庄子智慧的作文。

咱们先来说说《秋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十分优美,像是描述着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到无比清新和惬意。

台阶边,绿水滋生,而横竹影里的秋水,又让人不禁想起了庄子对自然观的诠释。

庄子倡导自然,重视人的心灵与自然之间的融合。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应该去追求名利财富。

他的智慧让人们思考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秋水》这首诗则是对庄子深邃思想的一种阐释。

在诗中,作者所描绘的秋水就像是庄子中提到的“天地之无极,而万物之生也”。

水是自然之中的一种自然元素,可以随着自然季节发生变化,有时候飘忽明灭,有时候却是波涛滚滚,宛若有生命一般。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水所拥有的这些特征当作对庄子自然观的体现。

从用词上看,《秋水》和庄子的智慧都强调自然之美。

诗中所描绘的秋水从清新的水色,到婉约的竹影,都展现出作者的美感。

而庄子的智慧也对自然美的表达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究,让人深入感受到自然之美的深邃并体悟到生命的内涵。

总的来说,庄子的智慧让人们认识到了自然与人之间复杂而却又深邃的关系,而《秋水》这首诗则是通过一个美妙的意象,让人们对庄子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杆,去感悟庄子智慧,去感受自然的美好。

范文二:大家好,我今天写一篇关于《秋水》和庄子智慧的作文。

《秋水》是一篇描述秋日水景的佳作,来自唐代诗人王之涣之手。

在这首诗中,王之涣吟唱着池塘旁的秋水,描绘了一个美妙的画卷。

通过描写,不仅让读者感触到水的美丽,也启发读者思考庄子的自然观。

庄子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实价值。

庄子的思想与《秋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都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升华。

同时从用词上分析,《秋水》与庄子智慧也在用语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秋水》中,“绿水流莺语间绿萍处,碧浪琼瑶迎骑来”的描写,同样体现出自然之中的温柔和美好。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高中作文

《庄子秋水》读书笔记高中作文

《庄子秋水》读书笔录《秋水》给我们供给了两个截然相对的艺术形象:看法浅陋、自认为是的河伯与博学深沉、视线广阔的北海若。

河伯是黄河之神,到了涨水的季节。

百川灌河,他看到径流这样宽大,分不清两岸边牛马的形状,自认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

北海假如海神,大海浩荡无边,无有穷尽,河流所谓的涨水干旱,于他来讲,动静实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

当河伯一路耻高气昂走来,遇到大海,才忽然发现自己竟是那般细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愉悦满毫无心义,蓦然见笑于人。

随后的一系列问答,相关于北海若气定神闲滔滔不停地说明“大小之辨”,河伯的无知更是只有衬托的份儿。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说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依照万物自己的规律,不勉力强求。

而常常,可以真切做到这一点的人,都已心如明镜,对人间万物的属性了然于心。

北海若就是这么一个大智者,他所显现出来的是大家风范。

这样的艺术形象和情节不足为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也有着与河伯海神若同样的角色。

少林寺藏经阁的一位扫地僧,头发花白,衣着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优秀的萧远山和慕容博口喷鲜血昏死过去,武功推为天下第一,当无异议。

可这位扫地僧嘱咐劝说的是,武功的高低都不过细微末节,佛法弘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强,反而伤及自己。

与之对比,顶着“天下第一恶1 / 6人”名头的段延庆,强练易筋经以求天下第一的鸠摩智,无一不行为小丑,在尘埃中湮灭。

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自然有诸多的差异,不行混作一谈;把《秋水》和《天龙八部》举出来,不是要读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风范或深入道家以致得出不行知论,更不是鼓舞学习内功心法。

我们要找出的是此中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一脉相承的一种东西,那就是道。

道与术相对峙。

术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数人凭着指导、借着经验就能轻易习得,并且付与实践能迅速奏效的法门。

道,是需要经过长年累积、感悟的,从心底生出的原则。

大多数人本焦虑于求成的思想,极易着重于术,而不重道。

《庄子秋水》-2000字初二作文读书笔记

《庄子秋水》-2000字初二作文读书笔记

《庄子秋水》-2000字《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

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

”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

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与庄子的智慧
课堂上我们得出结论,《秋水》反映了河伯这个人见识短浅等性格缺点。

但是我认为它作为一篇寓言,它含有博大的道家思想。

它的光辉不仅在文,还在思。

下面是我思考的庄子在《秋水》表达的几点意思,与君笑纳。

三种境界
《秋水》讲述了河伯自认为黄河最美,但看到大海后自知短浅的故事。

我认为庄子借用黄河和大海喻指三种境界。

地,天,心三界。

论宽广,地不如天宽,但天又比不上心自由。

河伯之所以会自满,只因他只看到天(黄河)比地(小溪)宽,但不知心(大海)远。

庄子认为心是最自由的,它具有超越性,超越于万物,摆脱了宇(时间)宙(空间)的束缚,也就是无限。

大海是心的境界,而小溪是地黄河是天。

其中,地天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而心的境界只有少数生人才能达到的了。

庄子向往这个境界,他其实也已达到。

现在人们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意思也差不多吧。

两种存在
除三种存在外,庄子还借用黄河和大海还说明了两种存在,即相对存在和究竟存在(相对真实和究竟真实)。

我们要主义以个细节。

河是水,它会流动。

比如小河汇入黄河,黄河注入大海。

也就是说我们讲小河美,黄河美时,它们已经变了,它也许还是美的,但是它们的美已经与我们赞美它们时不同了。

因为它们会流动,它们的内部在一直发生变化。

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变化,因为它是以种动态的平衡。

它们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它们的美也是以个动态的美。

这就是相对真实。

永远恒一的美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万物都是不真实的。

那么有没有究竟真实的事物呢,有的,庄子说的是海(道),就是道,只有道是究竟存在即永恒,而其它一切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都处于变化之中。

就向黄河终究要注入大海,而大海不会复返黄河一样。

对儒家的讽刺
《秋水》中河伯说过,他曾听人小看孔子的见闻,当时他不相信。

从中可以看出:1:河伯开始不相信说明儒家在当时是有一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这和历史上战国时儒墨是显学不矛盾;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在庄子心中地位并不高。

我想在这里庄子借河伯之口是想说明他的治国主张。

即无为。

其实诸子百家公认无为而治是治国的最高境界。

无为废,有仁;仁废,有义;义废,有礼:礼废,再法;法废,整个社会就会万劫不复。

无为仁义礼法,是境界慢慢堕落的。

打个比方,只有在鞋不合脚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你穿着鞋。

如果鞋很舒适,那么走起路来就像鞋不存在一样。

表面上是什么也不做,实际是好到一种程度的表现。

老庄担心的是,人们只注重表面时候得那个礼节和忽略了仁义的本身,并不是不要仁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的担心不是多此以举,在后世果然得到了验证。

道与儒
说到底,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要求等级和规范。

而道家强调人的自然性,到达了以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境界。

儒家讲究入世,道家是出世。

既然如此,如果说道家代表虚无,那么建立在自然基础上并发展的社会也上虚无吗?那么代表社会的儒家也是虚无吗?而且道家提出道这个信仰和前提,是想让一个人有所敬畏,敬畏自然。

那么自然也是虚无的吗?这显然不成立。

所以我不认为道家是虚无主义,老庄是悲悯地思考着我们终极关怀的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