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根茎基部病害

合集下载

辣椒常见根病的识别与防治

辣椒常见根病的识别与防治

辣椒常见根病的识别与防治一、辣椒根病的类型及症状识别根病一般是对发生在辣椒根部、茎基部病害的通称。

引起辣椒根病发生的原因很多,防治时需要认真区分症状,找准病因,才能对症用药,收到好的效果。

1、真菌性病害(1)疫病。

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在茎木质化前染病,病部明显绩缩,木质化后病斑绕茎一周后叶片凋萎,植株急速干枯死亡。

(2)根腐病。

辣椒定植后,起初病株枝叶白天萎蔫,傍晚至次日早晨恢复,反复多日后整株枯死。

病株根茎部及根部皮层呈褐色腐烂,韧皮部易剥离,露出暗色木质部。

(3)枯萎病。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与地面接触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腐烂,地上茎叶迅速凋萎。

病株地下根系剖检可发现也呈水浸状腐烂,皮层极易剥离,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

2、细菌性病害。

主要是青枯病。

发病初期叶片白天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反复3一5天,叶片变褐枯焦。

茎部外表症状不明显,纵剖检查可发现维管束变成褐色,横切面保湿后可见乳白色黏液流出。

3、生理性病害。

主要是沤根,由于土壤温度过低、积水和水温过低引起辣椒定植后不长新根,幼根表面开始呈锈褐色,后逐渐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严重时萎蔫而死。

二、农业防治l、高垄栽培。

除了沤根,别的根病多是土传病害,高垄栽培可有效遏制根病的传播和发生。

垄高以25-30cm为宜。

灌溉时切忌大水漫灌和旱涝不均,灌水不能浸没茎基部。

2、滴灌和暗沟灌溉。

采用滴灌和暗灌可有效预防根病的发生和传播。

暗沟灌溉,即在垄面地膜下开宽15-20cm,深10cm的暗沟灌溉。

3、提高地温。

定植前7-10天铺地膜、扣棚,提高地温,促使定植后辣椒的新根生长。

4、浇水时注意水温。

定植后浇水应在晴天上午11?00或午后4?00进行,水温以10℃以上为宜,严禁浇凉水。

水温过低,特别是中午灌溉水温过低,会造成根毛枯死,引起植株萎蔫其至死亡。

5、及时排涝。

辣椒喜潮湿,但不耐涝,短时的积水可造成根系窒息死亡,因此在浇水后应使水快渗,垄行间以不积水为好,夏季大雨容易造成内涝,要提前做好畦内外的排水沟,使雨水在短时间内迅速排出,并及时中耕松土。

蔬菜根部病害防治方法

蔬菜根部病害防治方法
来源 :食 品 科 技 网
6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油蚱 :将适量植物 油倒人大锅 内加热 .待油温 升至 150 左 右时 ,将拌匀 的土豆 泥混 合料通过压条机压入油锅 ,当泡沫消失 , 土豆条呈金黄色 时即可捞 出。
包装 :炸热 的桔 香土豆 条捞 后 放在 网筛 上 ,搁 置在 干燥 通风 的地方冷却 到室 温后 ,按 200克或 其他规格密封包装 即为成 品。
来 源 : 中国 农 科 新 闻 网
I配 料 :无 芽 、无 霉 烂 的 新 鲜 土 豆 100 千克 , 面粉 ll下 克 , 砂 糖 5千 克 .桔 皮粉 4千 克 ,奶 粉 1~ 2千 克 ,发 酵 粉 0.4 ~0.5千 克 , 植 物 油 适 量 。
2 :},j土 豆泥 :将 土豆 在清 水 中浸泡 l小时左 右 ,再洗 净表 皮 一 致 上窜粘天附地着的.田泥沙 问等课杂堂质 ,放 入鬲蒸 锅。内一 蒸熟 ,然后剥去表皮 ,进 粉碎
蔬 菜根 部发 生病 害 ,杀 菌剂灌 根 是最有 效 的防治 方法 。杀菌 剂灌根操作虽然 简单 .但也要 讲究方法 ,否则杀菌效果会大打折扣
1 灌 根 时 间 蔬 菜想 要病 害 少,预 防很重 要。灌 根也 一样 ,不要蔬 菜 发病 了再灌 ,一般在蔬菜 定植缓苗期过后要统一进 行一次灌根。 2.注 意 事 项 ① 灌根 前不 宜浇水 。一是 因为作物 的根部 病 害 已经 发生 ,若 浇 水病菌会 随流水进 行传播 ,造成更多蔬菜发病 ;二是 因为浇水容 易导致土壤透气性 下降 ,根部缺氧 ,产生沤根 ,抗逆性 降低 ,使病 原菌更容易浸染 。 ② 灌根 后不宜 立 即浇水 。灌根 后立 即浇水 会使 土壤 中 的药液 很快稀 释,杀菌 防病效果 降低。因此 ,在使用杀菌 剂灌 根后的几天 内尽 蜒 不 要 浇 水 。 ③ 杀菌 剂尽量 与生物刺 激剂 混合 施用 ,且 药液 的浓 度 以不 高 于 1500倍 为宜 .防止蔬菜根 系周 同土壤 药液浓度过高 ,造成药害 。 ④ 保 证 药 液能 到 达 发 病 部 位 。茎 基 部 发生 的病 害 .如 疫 霉 根 腐 病 、茎 基 腐 病 等 , 呵 以 直 接 J}j药 喷 洒 茎 基 部 ; 主 根 和 毛 细 根 发生病 害 ,最 好扒 开根 部用 药或 崩灌 器 直接将 药施 到根 郎 , 才 能取得 较好效 果 。 ⑤ 在使 用 杀菌剂灌 根后 ,若 …现药 害症状 时 ,可 以及时浇 水 进 行 补 救 , 以免 造 成 较 大 损 失 。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7园林植物茎干病害与防治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7园林植物茎干病害与防治

始形成,5—6月大量产生,以后逐渐减少。4月初开始
出现分生孢子角,5月中旬大量产生,雨后或潮湿天气
则更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杨树腐烂病菌为死养生物,只能侵染生长不良、
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的部位生活,
并逐渐对活组织进行侵染。因此,由于立地条件的恶化,
或栽培管理不善等因素削弱了杨树生长势,均可促进病
害的大发生。新移植的幼树、大树尤易感病。 (树势)
种类及为害: 园林植物茎干病害的种类虽不如叶部病害多,但对
园林植物的危害性很大!不论是草本花卉的茎,还是木 本花卉的枝条或主干,发病后往往直接引起茎腐、枝枯 或全株枯死,不仅降低花木的观赏价值、影响景观,而 且对某些名贵花卉和古树名木来说,有时会造成不可挽 回的损失。
菊花和香石竹的枯萎病,鳞茎和球根花卉的茎线虫 病,都是花卉植物的著名病害,曾给欧美一些生产球根 花卉的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土壤瘠薄,地势低洼积水或春季干旱,夏季发生日 灼伤,冬季受冻害等均易诱发此病。杨树片林的迎风面 或林缘的树木发病重,(土壤、气候)
杨树苗木移植前假植时间过长,移植时根系受损伤, 行道树整枝修剪强度过大,新植的幼树灌水不及时或受 到干旱等,均易诱发病害。(栽培管理)
病害的发生与树种、树龄有关,一般认为小叶杨、 加拿大杨、钻天杨较抗病,青杨类易感病。研究表明, 植株的贮水能力和抗水分损失力越大,抗病性越强。通 常当年移植的幼树和6—8年生幼树发病重。(树种、树 龄)
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小枝上。小枝感病后则迅速枯死, 但无明显的溃疡症状,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桔红色 卷丝状分生孢子角时,方能发现已感病。后期死亡枝上 亦可形成黑色小点状的子囊壳。
【病原】
病原菌为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 Nit.,属子囊菌 亚门、球壳菌目、黑腐皮壳属。其无性态为金黄壳囊孢 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 Fr ,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 目、壳囊孢属。

什么是茎基腐病

什么是茎基腐病

什么是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就是植物根茎部位发生腐烂的一种病害。

植物茎基腐是植物根茎部位发生腐烂的一种病害,在园林养护中一般比较常见,但是很容易和根腐病、枯萎病以及立枯病弄混淆,以至于在进行处理时常因处理措施不当而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错过治疗时间,导致植物茎基腐发病的原因有很多种,需要因情况而论。

茎基腐病属一种土传病害,病菌以菌丝直接侵染,在田间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具进行传播。

引起茎基腐病的主要原因除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多以外,还有:1.进入高温季节,外界温度高,加之棚室覆盖地膜,通风不佳,导致棚室内温度过高;
2.定植后浇定植水(或缓苗水)导致地表湿度过大;
3.育苗过程中苗龄期短、浇水量大,导致秧苗过嫩(注:秧苗过老、僵化,相应的缓苗较慢,不容易发生茎基腐病;秧苗过嫩虽然缓苗快,但茎基腐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
4.运输苗或定植过程中造成蔬菜伤口。

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区别

茎基腐病-根腐病-全蚀病区别

小麦病害区分小麦茎基腐病的罪魁祸首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种类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 ograminearum)、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黄色镰孢(F. culmorum)、燕麦镶孢(F. avenaceum)等,以假禾谷镰孢为优势病原菌。

但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结果。

张向向等(2014)报道,我国冬小麦主产省小麦茎孢菌基腐的主要病原种类是禾谷孢菌复合种,包括亚洲镰刀孢F. asiaticum和F. graminearum),另外还有少数F. acuminatum、F. pseudograminearun和F. avenaceum。

赵琴等(2017)报道,亚洲镰孢菌(F. asiaticum)是我国部分冬小麦产区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近年研究发现,河南、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以假禾谷镰孢为优势种,而安徽、江苏等地以禾谷镰孢复合种为主。

可见,不同麦区引起该病害的病原存在差异。

病原菌通常从小麦植株根部、茎基部侵入,与不同田块土壤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有直接关系。

在免耕田块,病原菌多存在于土表或地面,以茎基部及以下位置为侵染点;在小麦植株残体密集地块,病原菌主要从根茎部入侵。

小麦茎基腐病(引自网络)小麦茎基腐病(引自网络)小麦茎基腐病引起秆腐,茎节有粉红色霉层(刘太国供图)4典型症状小麦茎基腐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一种土传病害。

前期危害后的明显特征就是根部发生褐变,根部1-2节呈褐色,严重的时候变成深褐色,开始死亡,而且湿度大或中后期的小麦根部可能会出现红色或白色霉层。

典型的症状有3 种:(1)死苗、烂种。

此情况多发于种子萌发前受到病原菌侵染,而导致苗期枯萎,茎基部叶鞘、茎秆变成褐色,也表现为小麦根部出现腐烂。

(2)茎基部变褐色。

该类情况多发于小麦生长期,茎基部 1~2 个茎节出现褐变,严重时延伸至第 6 茎节,但不会影响到穗部。

在雨水潮湿条件下,茎节处可见红色或白色霉层。

茎腐病的病因与症状分析

茎腐病的病因与症状分析
叶片脱落
随着病情加重,叶片开始变黄、枯萎 并脱落。
晚期症状
全株死亡
如果茎部病变严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整个植株会死亡。
根系病变
根部也可能会受到感染,出现腐烂现象。
04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01
02
03
04
轮作换茬
避免连作,合理安排茬口,选 择不同作物进行轮作换茬,降
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
腐霉菌
腐霉菌也是引起植物茎腐 病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可 导致根部和茎部的腐烂和 坏死。
疫霉菌
疫霉菌侵染植物后,可引 起植物茎部和叶片的坏死 和腐烂。
传播途径
土壤传播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当植物 的根部接触到带菌土壤时,病原 菌就会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植物
体内。
灌溉水传播
病原菌可通过灌溉水传播,当带菌 水接触到植物伤口时,病原菌就会 侵入植物体内。
熏蒸防治
利用熏蒸剂进行熏蒸防 治,密闭温室或大棚,
杀灭病原菌。
生物防治
利用拮抗微生物
植物提取物
通过筛选拮抗微生物,如细菌、真菌 等,利用其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的生 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利用一些植物的提取物,如大蒜素、 苦参碱等,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可以用来防治茎腐病。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 、农用链霉素等,对茎腐病具有较好 的防治效果。
发病范围与影响
发病范围
茎腐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特 别是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地区更 容易流行。
影响
茎腐病不仅导致植物产量减少, 影响农业生产效益,还可能破坏 生态环境,对植物多样性构成威 胁。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一、田间病症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复合侵染性的土传病害,假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均可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的发生。

病原菌一般从小麦植株根部及茎基部侵入,与不同田块土壤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有直接关系。

在免耕田中,病原菌存在于地面或土表,病原菌从茎基部或茎基部以下的位置侵入,在植株残体密集的地方,病原菌主要从根茎部侵入,一般在小麦基部第1节间或第2节间侵染。

病原菌在田间主要靠整地、浇水、施肥、中耕等农事操作活动传播,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一般情况下,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2年以上。

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病症包括三大类。

〔一〕烂种,死苗种子萌发前受到病原菌侵染而导致种子腐烂及苗期枯萎。

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变成褐色,也可引起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死亡。

〔二〕茎基部褐变小麦生长期,茎基部1~2个茎节出现褐变,严重时延伸至第6茎节,但一般不会上升至穗部。

潮湿条件下,茎节处可见红色或白色霉层。

〔三〕白穗受害较重的麦田在小麦生长后期出现零星的单株小麦死亡的白穗现象。

二、发病因素及条件〔一〕品种因素内黄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为半冬性、半春性及局部春性品种。

半春性品种及春性品种在春季拔节较早,如果遇到低温寒流天气,小麦嫩茎容易受冻,抗病能力下降,有利于茎基腐病的发生。

〔二〕种植方式播种早、播种量大、播种深的麦田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发病概率大,病株率高。

〔三〕耕作制度連作或连年将有病秸秆直接还田的小麦田发病重。

小麦连年种植及连年秸秆直接还田,土壤中的病原菌菌源逐年增加,为病害的侵染循环创造有利条件。

〔四〕气候因素温度的上下和降水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发病的快慢。

干旱、阴冷、秋冬寡照、春季阶段性温度变化剧烈等,对小麦生长不利,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及传播。

冬春遭遇干旱及倒春寒等麦田发病重。

〔五〕土肥因素三、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小麦品种不同,抗病性也不同。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

小麦病害资料档案

小麦病害山西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目录1 小麦全蚀病 (2)2 小麦白粉病 (5)3 小麦纹枯病 (9)4 小麦锈病 (14)5 小麦黑穗病 (20)6 小麦秆黑粉病 (24)7 小麦赤霉病 (25)8 小麦叶枯病 (28)9 小麦颖枯病 (33)10 小麦黑颖病 (35)11 小麦黄矮病 (37)12 小麦黄花叶病 (39)一三小麦胞囊线虫病 (41)14 小麦根腐病 (43)一五小麦细菌性条斑病 (45)16 小麦雪腐病 (46)17 小麦冻害 (48)一八小麦倒伏 (49)1小麦病害1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局部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呈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

病症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

幼苗感病,初生根部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病斑连在一起,使整个根系变黑死亡。

分蘖期地上局部无明显病症,沉痾植株表示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出麦苗,用水冲刷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都变成了黑褐色。

在潮湿情况下,根茎变色,局部形成基腐性的“黑脚〞病症(图1.1)。

最后造成植株枯死,形成“白穗〞。

图1.1小麦全蚀病为害呈“黑脚〞状图1.2小麦全蚀病为害病健株比拟情况图1.3小麦全蚀病后期田间受害病症1.2 病原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称禾顶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图1.4)。

2山西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匍匐菌丝粗壮,栗褐色,有隔。

分枝菌丝淡褐色,形成两类附着枝:一类裂瓣状,褐色,顶生于侧枝上;另一类简单,圆筒状,淡褐色,顶生或问生。

在自然条件下不发生无性孢子。

小麦变种(G.g.t)的子囊壳群集或散生于衰老病株茎基部叶鞘内侧的菌丝束上,烧瓶状,黑色,周围有褐色菌丝环绕,颈部多向一侧略弯,有具缘丝的孔口外露于表皮,大小385~71×297~505(μm),子囊壳在子座上常不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根茎基部病害一、苗期病害苗期常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角斑病、根腐病等。

苗期病害发生范围很广,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葫芦科、茄科和十字花科等蔬菜,草本和木本花卉的扦插苗,苹果、梨、柑橘等果树幼苗,松杉等针叶树幼苗,还有檫木、香椿、臭椿、榆等树木,都可遭受苗期病害的危害。

引起死苗、烂苗,甚至苗床毁灭,造成严重的损失,其中蔬菜和花卉育苗期间受害严重。

1.立枯病立枯病俗称死苗、霉根。

发生时间比猝倒病稍晚,但延续时间长,主要危害幼苗或稍大的幼苗(不同于猝倒病)。

播种后至出苗前被病菌感染,内部变褐腐烂,即烂种。

受害轻的种子虽能萌发,但幼芽被害呈黄褐色,不久腐烂,即烂芽。

棉苗出土后,病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病斑,有明显的缢缩,病斑扩大后绕茎一周,最后病部收缩干枯。

病株白天萎蔫,晚间恢复,直至死亡病株仍直立不倒伏。

湿度大时,病斑处可长出淡褐色蛛丝状霉。

2.猝倒病猝倒病俗称“绵腐病” 、“卡脖子” 、“小脚瘟”。

幼苗出土前即可发病,可造成烂种和烂芽。

幼苗出土后子叶展开到 2 片真叶期最易发生猝倒病。

发病后先在茎基部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绕茎扩展而变褐色,幼茎迅速倒伏地面,倒折后苗色依然青绿。

在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体。

与立枯病不同的是,猝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3.灰霉病:各地主要发生在早春苗床上,危害程度与天气及苗床管理水平有关。

轻者局部死苗,重者可造成成棚毁苗。

病菌多从幼苗子叶、下部真叶及结露的叶片边缘开始侵染。

子叶感病,开始褪绿发黄,逐渐变褐坏死,以至腐烂,表面生有灰色霉层。

真叶染病多始自叶尖,病斑呈“ V ”字形,浅褐色,有轮纹,以后干枯。

4.根腐病主要危害幼苗根部和根茎部,病部水渍状,不溢缩,软化腐烂,后期糟朽状,病苗萎蔫枯黄而死。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淡粉色、系数的霉层。

病害种类:1.立枯病茄果类、瓜类、豆类、莴苣、芹菜、洋葱、茼蒿、甘蓝、油菜等立枯病[ Rhizoctonia solani ] 芝麻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棉花、水稻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 ijhn]2.猝倒病番茄、甘蓝、洋葱、芹菜、花卉、苗木等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3.根腐病番茄、甘蓝、洋葱、芹菜、花卉、苗木等根腐病[Fusarium sp.]发病规律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的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腐殖质上能长期存活。

病菌主要靠风雨、流水、带病菌的粪肥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条件适宜时,病菌重复侵染,造成病害的不断扩展蔓延。

病菌生长要求高湿度,而床土湿度过大,不利于幼苗生长,春季低温期苗床保温不好,床土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而衰弱,容易发病。

所以育苗时,遇有寒流、连阴天或下雪,温度偏低,光照不足,不能及时通风透光,苗病加重。

另外,用旧床土育苗又未消毒,瓜果类菜连作,造成病菌积累,管理粗放,都容易诱发苗病。

防治方法苗期病害的防治重点在于加强苗床管理,结合药剂防治。

(1)加强苗床管理育苗床应选用无病的新土。

育苗前,将床土充分翻晒,均匀施足有机肥料;浇足底墒水;合理密植,播种均匀;浇水适中,防止床土过湿。

温室育苗;在严寒和早春;须做好保温工作,防止低温和冷风袭击,避免幼苗受冷害,并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有条件的采用地热线育苗,保持与控制苗床温度在12〜16 C,当然,不同植物应根据其具体要求灵活控制。

(2)土壤消毒旧床土或已有菌的土壤,充分翻晒后,用药剂消毒。

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50%拌种双粉剂9 克,或50%多菌灵9克,或50%福美双粉剂9 克,先将以上药剂与4〜 5 千克细土拌匀,将拌好的药土撒播在 1 平方米的苗床上,撒播时先将其中的撒在畦面上,再将余下的覆盖在种子上,最后覆土。

施药前要保持床面的湿润,以免产生药害。

(3)种子消毒床土不需消毒的,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用50〜55C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福美双等药剂按药量占种子重量0.3%〜0.4%拌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的药量拌种。

(4)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猝倒病病株后,须将零星病株及其周围土壤移出苗床。

如果苗床土壤太湿,则需撒草木灰或干细土降湿,浇灌或喷洒400 倍液铜氨合剂,7 天后再喷 1 次,可防止病情蔓延。

同时喷药保护或治疗。

可选①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

②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

③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④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⑤15%庄园乐水剂200倍液。

⑥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⑦利克菌(20%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

每平方米喷药液2〜3升。

喷药时注意喷洒幼苗茎基部和病株附近土壤。

7〜10 天喷1 次,连续喷2〜 3 次。

、果树苗木根部病1.白绢病白绢病是蔬菜和果树、林木及花卉上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根部病害,能危害200 多种植物,重要的除苹果、梨外,还能侵害桃、杏、山植、枣、杨、柳、谕、桑、松、刺槐等果树和树木,蔬菜中的辣椒、番茄、茄子、马铃薯、豆角、大豆、菜豆、花生、南瓜、西瓜、甜瓜、菊芋、魔芋、菱角等,以及花卉中的菊花、兰花、香石竹、茉莉花、凤仙花、君子兰、向日葵、白芍、玄参、薄荷等。

受害最重的是苹果、辣椒、番茄、花生、大豆等。

苹果白绢病在各苹果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某些局部地区发生很严重,由于根部腐烂,造成全株枯死,对果树生产影响很大。

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在根颈部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色菌丝层,故名白绢病,亦称茎基腐病。

在潮湿条件下,菌丝层能蔓延至病部周围的地面,导致根颈的皮层腐烂,有酒槽味,并溢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或附近的地面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

病株地上部的症状表现是叶片变小发黄,枝干节间缩短,结果多而小。

茎基部皮层腐烂,病斑环绕树干后,在夏季会突然全株枯死。

发生规律果树苗木白绢病[Corticium rolfsii ( Sacc.) Curzi] 铃薯茎腐病、花生、芝麻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被害苗木、杂草和病树根颈部越冬。

菌核在自然条件下,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病菌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菌核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而转移,以及菌丝的蔓延;远距离传播则通过带病苗木。

翌年土壤温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侵害寄主植物。

病害在 6 月上旬开始发生,7〜8 月为发病盛期,9 月基本停止扩张。

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层浅薄、肥力不足及酸性至中性土壤、苗木生长不良等极易发病。

2.果树根朽病果树根朽病又称根腐病,一般幼年树很少发病,而成年树特别是老龄树被害较多,发病后造成全株枯死,在局部地区对果树生产影响很大。

主要侵害根颈部和主根,并沿主根和主干上下扩展。

逐渐造成全株枯死。

病部的主要特点是皮层内、皮层与本质部之间充满白色至淡黄色的扇状菌丝层,有浓厚的蘑菇气味,病组织在黑暗处可显现出浅蓝色的荧光。

发病初期仅皮层溃烂,后期木质部也腐朽,高温多雨季节,在潮湿的病材根颈部或露出土面的病根上,常有丛生的蜜黄色蘑菇状的子实体长出。

上部的症状表现为局部枝条或全株叶片变小变薄,从下而上逐渐黄化甚至脱落,新梢变短,果形变小。

发生规律苹果、梨根朽病[ Armillariella tabescens ( Scop.et Fr.) Singer]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很部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病菌主要依靠病根与健根的接触和病残体的转移而传播病害,远距离传播靠苗木的调运。

当病菌菌丝体与健根接触后,可以分泌胶质而粘附,然后产生小分枝直接侵入根内。

据北方观察, 4 月中旬土温升至15C以上,土湿在12%时,病菌开始活动。

6月中、下旬土温逐渐升至20〜25C, 土湿达15%左右,病菌发展加速。

6月中至7月上旬,土温常高达35C左右,天气干旱,病菌处于停滞状态,直到7月中、下旬,雨季来临土温下降,平均土温在26〜30C范围内,此时土湿愈大,病菌发展愈速。

3.果树苗木白纹羽病白纹羽病在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都有分布,苹果、梨、桃、樱桃、杏、葡萄、枇杷等果树都能被害。

除上述寄主外,病菌还能侵害桑、茶、柏、槭、栎、甘薯、苎麻等植物。

果树染病后,树势逐渐衰弱,引起植株枯死。

根系被害,开始时细根霉烂,以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

后期霉烂根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

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

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结生有黑色圆形的菌核。

病树地上部叶片发黄,早落,树势逐渐衰弱直至死亡。

发生规律苹果、梨白纹羽病[Rosellinia necatrix ( harting) berless],无性阶段[Dematophora necatrix ( hart.) Berl.]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随病根遗留在土壤中越冬。

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或根状菌索长出营养菌丝,先侵害果材新根的柔软组织,后逐渐蔓延至粗大的根。

病健根相互接触也可传病、而远距离则通过带病菌木的转移而传病。

由于病菌能侵害多种林木,故旧林改建的果园,发病常严重。

4.果树苗木紫纹羽病苗木紫纹羽病又名紫色根腐病。

分布于我国各地,为害松、杉、柏、柳、栎等,是多种树木、果木和农作物常见的根部病害。

树木受害后根部腐烂,植株枯死。

最初幼嫩细根染病腐烂,而后扩展到粗根。

5 月初病根表面遍布紫褐色丝网状菌丝束和绒布状菌丝体。

后期菌丝体中有紫褐色颗粒状大小菌核。

病根皮层腐烂,容易剥落。

病根木质部也随即潮湿腐烂。

病害扩展到根颈部后,菌丝体继续向上蔓延,包裹茎干。

夏季多雨时,常在紫褐色菌丝体上产生薄薄的白色粉末状物,苗木受害,很快枯死。

发生规律苹果、梨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甘薯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purpureum]病菌主要以菌丝体、菌束或菌核随着病根在上壤中越冬,菌核可在土中存活数年。

条件适合时,萌发形成菌丝,侵染树木幼根,使根部腐烂。

菌丝束能在土中或地表蔓延,随着病根与健根的接触而感染。

7〜8 月为发病盛期。

该病在低洼潮湿、土质粘重或排水不良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

5.柑橘脚腐病主要危害根颈部,病部树皮变褐腐烂,流胶,有臭味,病部扩展后可环绕根颈部,造成橘树死亡。

叶片小而黄,易脱落。

发生规律柑橘脚腐病[Phytophthora parasitica ] 。

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或厚垣孢子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越冬病菌通过土壤传播,第二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寄主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