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推荐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人际关系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8章 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圣才出品】

第8章人际关系及其改善与测量一、单项选择题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这一现象表明人际关系遵守()。
[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相互性原则B.交换性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D.平等性原则【答案】C【解析】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
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贬低和否定。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而对否定自我价值的他人则予以疏离,与这种人交往时可能激活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
2.了解人际关系浓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是()。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自我暴露程度B.相互评价C.情感卷入程度D.目光【答案】A【解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随着信任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提高,交往的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
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3.()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2008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亲合B.利他关系C.依赖D.人际吸引【答案】D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提出的。
[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A.摩根B.奥斯古德C.舒茨D.费斯廷格【答案】C【解析】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1958)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
5.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
[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答案】D【解析】A项描述的是主动支配式的人际关系取向;B项描述的是被动支配式的人际关系取向;C项描述的是被动情感式的人际关系取向。
6.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包括()。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關係的可能程度的預期。
❖ 基本回報:
愛、金錢、地位、資訊、物品和服務
❖ 對人際關係的評估:
是不是獲益——評估人際關係,對成本和回報進行比較 兩兩對比——比較標準、備擇關係
公平理論
❖ 人們並非簡單地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還要考 慮關係中的公平性。即,關係雙方貢獻的成本和得 到的回報基本相同,公平的關係才最穩定、最快樂。
建設性爭吵
❖ 爭吵是人際關係存在的一部分,雙方要學會建設性 地應對。
❖ 策略
私下吵架 弄清所爭吵的事情,就事論事 表達積極或消極的情緒 說出同意什麼,反對什麼 提出一些能使對方表達關心的問題 等待自然和解,而不要妥協 提出一些能夠增進雙方關係的積極建議
T小組方法
❖ T小組方法,又稱敏感性訓練(sensitivity training),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K.Lewin) 於1946年創造的。
定向階段:此階段包括對交往對象的注意、選擇及初步溝通等方面的 心理活動。
情感探索:雙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聯繫 。 情感交流:雙方關係的性質發生重要的變化。雙方的信任感、安全感
開始建立;彼此溝通的深度有所發展並有較深的情感捲入。 穩定交往: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進一步拓展,已允許對方進入自己
❖ 直接性、可感性
人際關係是在人們直接的甚至是面對面的交往過 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滿足其需要的心理狀 態,每個人都可以切實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 情感性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活動,情 感因素是人際關係的主要成分。
人際關係產生的社會心理學基礎(1)
❖ 親和需要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PPT课件

.
11
第八章 人际关系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二、人际吸引
善意行为 能力吸引 外貌吸引 性格吸引 熟识吸引 态度吸引
.
12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三、自我暴露
1.自我暴露的概念 自我暴露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
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 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
合作是互动的各方联合起来,为相互利 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 于本人,也人利于对方。
.
18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三节 竞争合作
二、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指相互作用的各方行为配合得 当,使各自取得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在 协调过程中,各方逐渐发现和扩大一致利 益的成份,更大程度地采用“手段合作”。 手段合作是指某人接近目标,实际上也帮 助了他人接近目标,两个人不必重复对方 的活动。 手段竞争是指某人接近目标,实际上会使 他人更难接近目标。
.
5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类型
1.人际需要的维度分类 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1960)认
为: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 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种需要可能是 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权力因素或其他 因素造成的。
.
6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分离型:其特征是“疏远他人”。这类人只关心别 人是 否会干扰他或影响他。
.
10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一、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相近因素:相近指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空 间距离上的邻近性。
相似因素:人际关系的双方在某些方面或多方 面的相似性。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第八章人际关系及其改善

开展最普通的是训练团体或称T—小组 它的主要活动方式主要是语言交流 这类团体通常由5人到15人组成,包括一 名心理学家 训练期限可以是一至四周 训练团体主要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 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
2021/1/9
参与者会在没有社会角色限制的条件下,通过各个成 员所提供的多角度的见解,学会准确掌握、理解和评价别 人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的意义,并在别人真实的反馈调节中 ,做出正确而别人所接纳,同时又对人际关系起积极作用
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 自己知道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 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
(二)、情感探索阶段
目的: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 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双方的沟通也越来越广泛
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 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隐私的领域 自我暴露不涉及自己根本的方面 交往模式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 彼此都仍然注 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不存在人际关系双方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况
2021/1/9
二、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一)、定向阶段 (二)、情感探索阶段 (三)、感情交流阶段 (四)、稳定交往阶段
2021/1/9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 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2021/1/9
(一)、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二)、增值交换与减值交换
2021/1/9
(一)、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人们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 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至少等于失
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 建立和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 进行选择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 知识点

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观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可感性;情感性。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客观决定的,是一种角色关系。
人际关系理解为社会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复杂的折射,社会关系透过人际关系这一中介因素,对人们发生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阶段(4个阶段)定向阶段:选择和谁交往互动情感探索阶段:探讨共同的需求,是自我暴露的开始,情感的卷入是轻度的,不涉及私密性的情感交流阶段:彼此的信任感安全感就确立了,自我暴露进一步加大,情感卷入进一步加大,情感破裂会有丧失,有心理压力。
另一重要标志是双方能够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频率增加,双方共同的领域进一步增加,情感卷入达到一定深度,自我暴露很深,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程度的高低是贯穿人际关系建立发展阶段的脉络。
自我暴露可分为四个层次(鲁宾)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如财产、性经验、政治态度等)为什么说自我暴露是人们与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或条件?第一,自我暴露能体现出你的真诚第二,暴露意味着开放,它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当中创造一个开放的心理防御很低的气氛第三,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角色距离,先暴露的人给对方树立了榜样.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按照个体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按照关系的情感表现性质的不同分为亲密关系、疏远关系、敌对关系等;按照关系中所包含的需求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工具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按照关系持续时间长短的不同,又可分为长期关系与临时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人际关系

阿龙森与林德的研究:受到夸赞的被试,倾向
于选择原来的伙伴;受到抱怨的被试,倾向于拒 绝选择原来的伙伴。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三、交换性原则
人际关系中,吃亏是福吗?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福阿提出了人际交换的六种回报:金钱、物
品、信息、服务、地位和感情。
增值交换 or 减值交换
第八章 人际关系
幸福是什么?
《心理医生》的调查:
关系密切的朋友 稳定的社会交际圈 朋友和社会的支持 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人 的幸福感!!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一)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 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 互联系。 社会关系 ≠ 人际关系
对陌生人 对熟悉者
自 我 表 露 深 度
最深
非亲密区
对亲密朋友
亲密区
自我表露广度
自我的分层
最表层:兴趣爱好及相关内容 第二层:真实的态度 第三层: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人对自身的真实评价 第四层:个人隐私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原则
真诚原则 相互性原则
交换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一、真诚原则
稳定交往阶段:深度卷入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社会渗透理论
奥尔特曼和泰勒的解释 :
亲密人际关系是在一个人“渗透”过一个人的表 面特征,并逐步了解到一个人内部自我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他们从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两个 方向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随着人们自我表 露逐渐增加而发展的。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八章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八章人际关系第一篇: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八章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八章人际关系本章学习目标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发展过程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爱情的类型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
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
从出生到死亡,关系一直是人生经验的核心部分。
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爱与恨等等,都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联。
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一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基础。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希望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个体性。
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
在人际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
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
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表示亲
热
二、社会交换理论
? 霍曼斯,social exchange theory ? 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
刘邦是怎样一个人?
刘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 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 斥为“无赖”、“小混混”、“浪荡子”。
项羽其人
楚国名将 项燕之孙,中国古代 起义 军领 袖,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著名 军事家、中 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史上 最强武将。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
? 心理学家沙赫特在195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设计了一个封闭的房间, 里面有一桌,一椅,一床,一马桶,一灯,除此之 外,没有其他物品.三餐有人送,但不和里面 的人接触.报酬非常丰厚,而且呆的时间越 长报酬越多.有5名大学生参加此实验,其中 最短的一个人呆了2个小时就受不了,要求 放弃实验;最长的呆了8天.在衣食无忧而且 还有可观报酬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放弃实 验呢?一个人单独呆在封闭空间里如此令 人难受吗?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重点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
?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
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 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人际关系种类
(一)按人际关系交往基础 工作关系:上下级,同事间关系。 感情关系:朋友、同乡、同学、亲戚
(二)按人际关系性质: 良 好--协调、友好、亲密 不良好--紧张、对立、敌对
(三)按人际关系测度: 横向:同学、同事、兄弟 纵向:上下级、父母子女、领导被领导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三个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卷入; ? 相互卷入阶段:双方向对方开放自我,分享信息和感情,这是
友谊发展的阶段。按照情感融合的程度,分为轻度卷入、中度 卷入、重度卷入。
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互不认识 开始注意 表面接触 建立友谊 亲密关系
重点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1.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奥尔特曼(I.Altman),人际关系的发展,四个阶段:
?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 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一生的需要
心理学家Weiss(1968) 指出,人有 6种人际关系的需要: ? 通过隶属于同伴或朋友而获得安全感; ? 通过参加社团或集体活动而获得社会完整性; ? 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或帮助他人而获得改善人际关系
特点: 1.它是社会关系缺陷造成的; 2.它是不愉快的、苦恼的; 3.它是主观感觉而不是客观状态。
例如,一个人在群体中也会感到孤独;一个守林人也许感到不孤单。
特质、境界 与风俗习惯、观念观念有关 习惯于孤独的人在谈话中很少注意谈话对方,在谈话中 只注意自己,很少提问,很少考虑对方所说的话,常 改变话题,难以及时填补谈话间歇,经训练好转。
?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营销大师卡耐基先 生,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公式:
成功=15%的专业技术知识 +85%的为人处事。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功, 15% 依靠专业技术知识, 85%依靠为人 处事的技巧。
比尔盖茨的故事
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在他20岁时签到了第一份合 约,这份合约是跟当时全世界第一电脑公司 — —IBM签的。
1.包容的需求 2.控制的需求 3.情感的需求 舒兹把它们分为主动的表现者和被动的表现者
? 舒茨,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有三种需要寻求满足:
1.包容需要: 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沟通、融合、参与、随同 VS 排斥、对立、疏远、退缩
2.控制需要: 在权力与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 .
? 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选择性;
? 情感探索阶段:基于双方的好感而进一步的交往;
? 情感交流阶段:建立在基本信任基础之上的彼此较深的情感卷
入;
? 稳定交往阶段:双方成为密切的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
情感、财物等,自我暴露更深。
1.定向阶段
? 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 方面的心理活动。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发生关联的 可能是无限的,米尔格拉姆曾提出“六度间隔理论”, 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 需要通过6个人。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 上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都只有六度间隔。因此, 我们几乎可以和任何一个没有联系的人只通过简单的中 介就发生关联。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 个相遇的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交往对象及 交往深度有高度的选择性。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对方的 某些特征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时,才会引起我们特 别的注意。
当时,他还是位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没有太 多的人脉资源。他怎能钓到这么大的“鲸鱼” ?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原来,比尔 ·盖茨之所以可 以签到这份合约,中间有一个中介人 ——比 尔·盖茨的母亲。比尔 ·盖茨的母亲是 IBM的董事 会董事,妈妈介绍儿子认识董事长,这不是很 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比尔·盖茨签到IBM这个大 单,奠定了他事业成功的第一块基石。
(4)稳定交往阶段
? 随着交往双方接触次数的增加,人们在心理上 的共同领域会进一步增加,并伴有深度的情感 卷入,自我暴露也更深刻广泛。此时,人们已 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 域。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 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仅仅是停留在第三阶 段的同一水平上。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与自我暴露
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 VS 追随、模仿、受人支配
3.情感需要: 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 .
同情、热情、喜爱、亲密 VS 冷淡、疏远、厌恶、憎恨
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表现 类型 包容
控制
感情
主动型
被动型
主动与他人 期待他人接
交往
纳自己
支配他人 期待他人支 配自己
对他人表示 期待他人对
亲热
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 1995年7月29日,40岁的意大利探险家蒙塔尔 只身下到一个200米深的洞穴,独自生活一年。 洞穴里设施完备,有足够的食物,有卧室,卫 生间甚至一个小小的植物园,但没有人事纠葛。 一年后,当他出来,体重减轻了21公斤,脸色 苍白,反应迟钝,弱不禁风,大脑混沌,情绪 低落,说话结巴,很多词汇都忘了,与原先的 他判若两人。后来他说:“我一个人在洞中生 活,孤独得快要发疯甚至好几次都想到自杀。 我现在明白了,人生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项羽的下场 ----乌江自刎
项羽看到 汉军中有他过去的部下 吕马 童,就对他说:“ 你不是我的故人么 ?” 项羽说:“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 户要我的头,我就为你做件好事吧!”于 是项羽自刎而死,时年 30岁。
刘邦为什么会胜利
汉高祖刘邦在庆功会上,当着众大臣总结成功的原因时 说:“要知道成功失败,全靠用人。坐在帐帷里定计划,算得 准千里以外的胜利,这一点,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 姓,运送军粮,这一点我比不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能攻下 城,打胜仗,这一点我赶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豪杰, 我能重用他们,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 所以被我灭了。”
2. 直接可感性
是在人们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并且是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的.
3. 情感性
感情色彩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大类:
? 连属情感 ? 分离情感 Nhomakorabea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①人际关系受深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阶级关 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道德关系、伦理关系 等)的制约。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四节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的理论 人际吸引 爱情 人际关系的改善
? 三维理论 ? 社会交换理论 ? 公平理论
?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爱情的类型
?爱情的三角理论
? 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
?一个人究竟能单独呆多久 ?
2.自我暴露与自我分层
? 自我暴露( self-disclosure ):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 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 适当的自我暴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 ? 自我暴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
? 自我层次理论: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 自我的最表层水平 ? 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 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 自我的最深层次
? 人们从关系中获得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形成与维持的重要原因。 ? 人际关系能提供给个体6种重要报酬:依恋、社会融合、价值确
定、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照顾他人的机会。
(三)摆脱孤独
? 孤独(loneliness)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 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
? 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没有朋友或朋友比期望的少;也可 能是质量上的,感到关系肤浅或达不到期望的程度。
2.焦虑与亲和需要
? 焦虑指没有现实的危险而主观产生的不安情绪。成功焦虑 主观 ? 高焦虑状态下,亲和需要弱;低焦虑状态下,亲和需要强。高焦
虑组被试比低焦虑组更倾向于不合群。 ? 解释:人们认为在焦虑状态下,人们没有实际危险,只是觉得很
窘,与他人在一起还可能增加焦虑。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 因此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3)情感交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