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州雍梁故城遗址

合集下载

中国旅游景点人文景观之河南禹州定王陵景区介绍(图文)

中国旅游景点人文景观之河南禹州定王陵景区介绍(图文)

中国旅游景点人文景观之河南禹州定王陵景区介绍(图文)一、周定王朱橚简介朱橚,明太祖高皇帝与孝慈高庙皇后马氏嫡五子,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七月丁巳初九生(公元1361年8月9日),天赐聪慧,好学多才,其貌类太祖,眉秀目炬,日月丽天,奇伟俊美。

自命蒨,释法“圆真”,好布衣。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初七初封吴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春正月甲戌朔改封周王,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月,年方二十就藩开封,以宋朝皇宫为府邸。

配宋国公冯胜之女冯氏,侧妃杨氏、周夫人等,出十五子十二女。

周王朱橚一生尊崇儒学,重视教育,著书立说,孝治天下。

编著《救荒本草》四卷,《袖珍方》四卷三千多方医药方剂。

另著有《元宫词.百章》《普济方》《野食》《保生余录》。

于中国植物学、植物方剂学、中医药、针灸学于一身,成就卓著。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润七月二十薧世,在位五十六年,享六十有五。

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赐其皇五叔谥号为定,史称周定王,葬钧州明山(今禹州市无梁镇老官山)。

二、周定王墓简介周定王墓又称“朱王坟”,伟业景区玉皇顶东麓半山坳,“金子石”下坡,周定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朱橚的陵墓。

周定王墓始建于1404年,1414年竣工,其陵墓座西向东,是一处由砖、石拱筑而成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地下宫殿建筑群,被考古专家誉为明十三陵的缩影。

2013年5月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景区位置周定王陵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的老官山(老山坪)东麓。

驾车从S103省道至禹州市无梁镇境内祁王村,由东向西进入无梁镇乡道(祁王村→北辛庄村→申家村→王家村),全程约6.3公里,进入周定王陵景区。

四、景区主要景点简介(一)周定王墓周定王陵景区区由明代周定王墓、王妃陪葬墓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所构成。

它的西部是层峦叠嶂的嵩岳余脉,即具茨山东首,又称明山,东部则是广袤的黄淮平原。

其中:周定王墓2013年5月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定王王妃陪葬墓2006年11月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文物景观被是周定王陵景区的主景点。

禹州古钧台博物馆观后感

禹州古钧台博物馆观后感

禹州古钧台博物馆观后感禹州古钧台博物馆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一座集文化、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近日,我来到了古钧台博物馆参观,深深地被这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藏品所吸引。

首先,禹州古钧台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让我印象深刻。

整座博物馆建于一个庄重而又宏伟的古建筑群体之中,主建筑是一座仿古朝代宫殿的建筑,气势磅礴。

走进博物馆内,洁白的大理石地面和高耸的柱子显得极为庄严,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在展览厅内,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法,观众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和模型,更加生动地了解各种艺术品和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其次,古钧台博物馆所展示的文物藏品非常丰富多样,让人大开眼界。

这里有大量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等,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禹州陶瓷,禹州陶瓷是中国六大陶瓷之一,以其造型别致、色彩丰富而闻名。

在展览中,我看到了很多精美的禹州陶瓷器,从青花、白瓷到彩绘,形制各异、工艺精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禹州陶瓷,博物馆还展出了许多其他地区的陶瓷器,如汝窑、哥窑等,让人们领略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

最后,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服务周到、热情洋溢。

他们详细讲解了每件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当我对一块玉器产生疑问时,工作人员还主动向我介绍它的来历和特点,使我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禹州古钧台博物馆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博物馆,不仅建筑气势恢宏,而且藏品丰富多样。

在这里,我不但欣赏到了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和文物,而且对中国的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禹州古钧台博物馆是一座高水平的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让人们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追寻“禹都阳城”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发现历程

追寻“禹都阳城”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发现历程

大禹治水是个不老的传说,在中国历史上是否果有其事?夏王朝到底是谁筹建的?是鲧?是禹?还是启?都说“夏鲧作城”,那么能否找出作城的一二?鲧城找不出,能否找出史籍有载的“禹都阳城”或“启居黄台”?这些都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想给民众说清楚的事。

现在看来,考古学家肩上的担子更重,他们拿着打开华夏之门的钥匙。

“禹都阳城”今安在1951年,为配合治淮工程,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开始在河南郑州、登封、禹县等地进行文物调查,以确保地上地下文物的安全。

告成八方遗址(即王城岗遗址)是此次文物调查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由此奠定夏代考古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发现历程文 图/ 方燕明 郝红星追寻“禹都阳城”一块基石。

八方遗址位于淮河水系颍河北岸丘陵缓坡上,其北为嵩山南麓东西横亘的大岭,岭东端百姓俗呼“王岭尖”,其西有小小的八方村,其东被颍河支流五渡河深度切割。

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21世纪初,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终于揭开了距今4000多年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的神秘面纱:这里就是中国夏王朝的起始之地——大禹之都“阳城”!告成镇五渡河颖河王城岗遗址箕山八方村陶器有龙山鼎足、罐口沿及底、杯、豆、碗、盆,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绳纹、附加堆纹。

仰韶有钵、罐、鼎足,纹饰有彩陶、划纹、方格纹。

早殷有罐及鬲。

”随后,徐老一行六人又调查了嵩山南北几个重要遗址,有登封的石羊关,禹县的阎砦、谷水河,偃师的二里头等,写成《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

文中徐先生探讨了阳城的地望与夏禹的关系,并指出鲧当初的封地就在嵩山脚下,禹继承家业,在嵩山之阳筑城居住再合适不过。

由此,徐旭生开辟出一条由考古学研究夏代历史的新路。

王城岗前现双城1975年,为探索夏文化,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组成由安金槐先生挂帅的探索夏文化工作组,以告成八方村一带为重点,开展考古调查、钻探与试掘工作。

三大发现1977年春,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的同仁对告成八方遗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发掘。

许昌旅游十大景点

许昌旅游十大景点

许昌旅游十大景点
许昌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着众多的旅游景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许昌旅游的十大景点。

1. 许昌市博物馆:许昌市博物馆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展示了许昌的历史和文化。

2. 金明池公园:金明池公园是许昌最著名的公园之一,拥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文化景点。

3. 殷墟:殷墟是商代遗址,也是中国考古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被誉为“华夏第一古都”。

4. 荥阳古城:荥阳古城是“三国时期曹操的故乡”,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古城。

5. 虎牢关:虎牢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遗址,也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典故。

6. 老君庙:老君庙是一座道教神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圣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7. 郾城古城:郾城古城是汉代的一座古城遗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禹州古城:禹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被誉为“黄帝故里、文化名城”。

9. 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0. 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
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以上是许昌旅游的十大景点,每个景点都充满着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值得游客前去一探究竟。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瓦店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火龙乡瓦店村东南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东经113o24′17.8″,北纬34o11′14.8″。

颍河由遗址的西北向东南流去。

瓦店遗址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79年进行的颍河两岸考古调查时发现的。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几次考古发掘。

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夏代年代学研究“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对瓦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经已有的考古工作获知:该遗址以地面起建的大型建筑基址和奠基坑为代表的遗迹,以精美的陶酒器、玉鸟、玉璧、玉铲和大卜骨为代表的遗物,表明其在河南龙山文化中的王湾三期文化晚期的规格是很高的。

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存,正是学术界探讨早期夏文化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中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颍河中上游流域聚落群综合研究——以河南登封王城岗和禹州瓦店为中心”课题组,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对瓦店遗址进行了新的考古工作,主要包括:调查、测量、钻探和发掘,同时开展多学科研究。

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调查和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得知:瓦店遗址由西北台地和东南台地两部分组成。

西北台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东南台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瓦店遗址现存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

在瓦店西北台地发现了大型环壕(HG1),环壕呈西北-东南走向。

西壕残长210米,复原长约400米,西壕口宽约30米,残深2.4米。

南壕残长960米,复原长约1000米,南壕口宽24~27米,壕底宽16~18米,残深2~3米。

环壕的西壕南端与南壕西端呈直角相交于西北台地西南部,形成的西南角保存完好。

西北台地的北边和东边有颍河环绕。

由此我们认为由西壕和南壕构成的人工环壕与流经遗址北部和东部的颍河共同构成一完备的防御设施。

目前西北台地由环壕和颍河围成的面积达40万平方米。

许昌市历史文化遗迹一览表

许昌市历史文化遗迹一览表
许昌市灞陵桥关帝庙西侧、 市委党校东南角
2001年(二)公布
3
许昌西关天主 教堂
清末至中华 民国
魏都区湖滨路7号
2009年(三)公布
4
许昌信义医院 旧址
中华民国
魏都区解放路北段中国一 拖集团许昌通用机械有限 公司家属院内
2009年(三)公布
5
许昌英美烟 公司旧址
中华民国
魏都区华佗路许昌市烟草 专卖局院内
2000年(三)公布
13
周定王墓
(含陪葬妃子墓)

禹州市无梁镇 申家 、王家门
2000年(三)公布
14
怀帮会馆

禹州市区文卫路
2000年(三)公布
15
柏山文峰塔

禹州市柏山主峰
2006年(四)公布
16
禹州城隍庙

禹州市城区西大街西段
2006年(四)公布
17
龙池花牌坊

禹州市火龙镇龙池村
2006年(四)公布
1963年(一)公布
43
兴国寺塔

鄢陵县马栏镇内
1986年(二)公布
44
陈德馨藏书楼 旧址
1937年
鄢陵县柏梁镇老庄村北 县花都纺织公司院内
2000年(三)公布
45
许由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鄢陵县陈化店镇许由村
2006年(四)公布
46
鄢国故城
西周初年
鄢陵县彭店乡古城村、 赵家、前步村一带
2006年(四)公布
赵氏民居

鄢陵县张桥乡西许村
2008年(五)公布
53
文庙

襄城县城关镇利民街
1963年(一)公布

河南禹州名胜古迹

河南禹州名胜古迹

河南禹州名胜古迹下面整理了河南禹州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禹州市名胜古迹盘点河南禹州名胜古迹1:神垕神垕镇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西南。

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0 人,其中镇区人口3.2万人,镇区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

“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

因至今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河南禹州名胜古迹2:伯灵翁庙古庙宇多是神垕的一大特点。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伯灵翁庙,该庙也称窑神庙、火神庙,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国钧瓷之都、“火艺之都的重要标志,现已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伯灵翁庙位于镇区老街中心,它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次重修。

伯灵翁庙为庭院式的群组布局,其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门。

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充满神秘色彩。

正门为花戏楼,门前一对石狮威风凛凛,气宇轩昂;青砖饰墙,玻璃金瓦,风铃叮当。

门旁两边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灵丹宝箓传千古,坤德离功利万商,包含着阴阳八卦、天地造化、工商经济等诸多内容。

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形象生动,透出祥瑞之气。

伯灵翁庙窑神殿内供奉着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第二位是司土之神。

第三位是司火之神,即传说中的“金火圣母。

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着一段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

面对伯灵翁庙大殿的一面,是演出用的戏楼,面对大街的一面,是伯灵翁庙的山门,把戏台和山门结合起来而形成过路式戏台。

戏楼的结构属于九脊歇山顶,挑角单檐式建筑。

屋顶由三色琉璃瓦覆盖,组成古朴大方的菱形图案。

屋檐下边有22根攒斗拱和4个转角铺就。

面阔四柱三间,主间宽3.80米,东西次间宽2.05米,进深均为6.50米。

禹州文化遗产两页半的作文

禹州文化遗产两页半的作文

禹州文化遗产两页半的作文
禹州是我国河南省的一个古老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历史的印记,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传统的文化价值。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禹州的文化遗产。

首先,禹州的最著名的一处文化遗产是禹王庙。

禹王庙是专门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禹而建的,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禹为主题的庙宇。

庙内供奉着禹王的雕像,气势庄严。

每年的汉水龙舟比赛期间,禹王庙将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其次,禹州还有一座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禹州古城墙。

这座古城墙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古城墙高大而结实,外观呈黄土色,沿着城市的轮廓环绕着整个禹州市区。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禹州的美景。

在夜晚,城墙上的灯光璀璨,给人一种宛如穿越时空的感觉。

另外,禹州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民居。

这些古民居保留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地方。

其中,最有名的要属庞泉沟民居群。

庞泉沟民居群位于禹州的庞泉河畔,由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组成。

这些古民居融合了汉、回等多种建筑风格,结构复杂而精致。

每年的春节期间,庞泉沟民居群还会举办传统的迎神、祭祀等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以上只是禹州文化遗产的一小部分,这个古老的城市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古迹等待着您的探索。

如果您有机会来禹州,一定不要错过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相信它们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禹州雍梁故城遗址
雍梁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镇狮子口村、古城村一带。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区向豫东南平原的过渡带上,东北距省会郑州80公里。

它西北部群山环绕,丘陵起伏,东南部为开阔平原,颖河自西向东横贯全景。

境域东临许昌市、长葛市,北依新郑市、新密市,西北接登封市,西连汝州市,南与郏县、襄城县相衔。

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间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代,即有先民在此活动。

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其子启在此建都,史称为“夏”,是中国最早的都邑。

这里有著名的夏文化瓦店遗址,商朝时仍为“夏邑”,西周时是武王其弟的封地,春秋时为郑国的“栎邑”,战国时又为韩国所据。

古城镇位于禹州市的东北部,东与长葛市相邻,与禹州市区相距11公里,雍梁故城位于古城镇东部,东北距同时期的郑韩故城24公里左右。

雍梁故城又名雍氏城,相传为黄帝命大臣雍父做杵臼之处,故得名雍氏城,它沿用久远,直至汉以后。

春秋时期,河南境内有40多个国家,禹境时属郑国,战国时期,韩景候九年(公元前400年),韩被周室承认为诸侯国,建都于此。

韩哀候二年(公元前375年),韩灭郑,迁都于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

雍梁故城即为当时韩国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据守于韩、楚两国之间的战略要地,历来为两国交战必争之城。

《左传》襄公十八年(公元前555年)记载楚国军队攻打郑国,楚率“锐师侵费滑、胥靡、献于、雍梁”,这里“雍”即雍氏,“梁”者为汉河南郡梁县。

《史记?周本纪》记载战国末期周赧王时“楚围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集解徐广曰雍氏为“阳翟雍氏城也”,正义括地志云:“故雍氏城在洛州阳翟县二十五里。

故老云黄帝臣雍父作杵臼也。

”同样的记载还见于《史记?韩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战国策》等;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各国的混战中,雍梁城始终是韩、楚两国争夺的重点,同时,也说明当时的雍梁城一定是城高池宽,才能让楚军久攻而不下。

关于它的地望,《后汉书》也有记载,云颖川郡有“雍氏城”,杜预曰在县东北,颖川郡即两汉时的禹州一带。

如今的雍梁故城保存状况较差,地面之上几无遗迹可寻,仅残留东城墙一小段,宽约6米,高约5米,长约15米。

城址范围内如今的农田里经常可见散存的陶片、板瓦等物,尤其在墙体附近的河道、断崖、低地等地方大量暴露。

在城址东部不远的几个村落附近,近代村民耕作建房时发现过春秋、战国以及汉代墓葬、青铜剑等物。

从2006年5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开始对规划渠线以内的城址部分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进行到2008年10月全部结束,历时2年有余,发掘总面积达8350㎡。

除发现了城址东南角的城墙遗迹、一座东门遗迹外,还发现了一批东周至唐宋的遗迹和遗物。

发掘的墙体位于整个城址的东南部,属东城墙的南段和南城墙东段。

夯土版筑,内侧有较长的夯筑护坡。

地表之下部分残高2.1-6米、顶宽28米、底宽38米,夯层厚5-15厘米。

夯窝清晰,圆形,有平底和圜底两种,径6厘米,深0.2-0.4厘米。

城墙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了多次加固、整修和扩建。

东墙之外发现有护城河的遗迹,宽26米,最深3.6米。

在东城墙上发现城门遗迹一座,单门道,宽8米,有8条道路叠压穿过此门。

路土平坦坚硬,从地层和包含物来看,上层道路为隋唐时期的遗迹,下层道路为战国晚期遗迹,战国道路上还留有宽约1.3米的车辙痕迹。

在城内东南角一带,发现大量汉代铁制农具及粮窖、石磨、石臼、石槽、等遗迹遗物,因而这里当时应是一个以粮食储藏、加工为主,兼涉家畜饲养的城市功能区。

下部战国地层发现有陶窑、灰坑、水井等遗迹,其中一眼井内出土十余烧制变形而被废弃的完整陶豆,附近一些灰坑中发现有未经烧制的陶豆泥坯、陶泥、陶范,说明这里当时存在一个小型的制陶、冶炼作坊。

雍梁故城遗迹、遗物十分丰富,共发现灰坑340座,井21座,墓葬38座,陶窑9座,灶24座,灰沟17条,道路10条。

出土各类遗物300余件,主要有陶器、铜器、瓷器、石器、骨器、玉器等。

以建筑材料为最多,有大量战国时期的筒、板瓦,也出土有汉代的筒、板瓦、子母砖、云纹瓦当等;陶器主要有盆、罐、瓮、豆、纺轮等;石器有磨、臼、权、砺石等;铁器有犁铧、耧铧、铲、 、斧、臿、刀、剑、削、权、钩、钉、马衔、环、豆、釜、容器等;铜器有小饰件、环、簪等;另有大量五铢、货泉等铜币和骨簪、青瓷、白瓷、酱釉瓷等器物。

刻印文字的陶片也发现数枚,多为方形或长方形的戳印,也有阴刻文。

铭文内容多为制作器物的官署、工匠名,有“里旾(春)”、“韩”等陶文,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一枚陶文为“二年雍氏”,这与史书中的“雍氏”城名的有关记载相吻合,从而对该城址确定为“雍氏”故城提供了文字上的证据。

到目前为止,对雍梁故城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可以得出以下的认识和成果:
第一,确定了城址的大致位置,发现城门一座,初步了解了城址的布局结构。

但因规划河渠道仅通过城址的东南角一小部分,而发掘范围又严格限制于规划渠道内,故此次发掘未能对城内区域进行较系统的发掘,大型建筑基址和道路基址这些城市内重要遗迹没有发现。

第二,通过对东城墙南段位置的解剖,确认了城址的年代、城墙的夯筑方法、墙体的宽度、目前的保存状况等。

城址属于东周时期无疑,目前确认始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行了多次加固、整修。

从发掘的情况看,地表以下的城墙保存状况良好、墙体坚固。

第三,初步的发掘表明,该城址一直沿用到汉以后,文化层厚而清晰,保存较好。

第四,出土的遗物数量极多,种类丰富。

大量出土的砖瓦,说明当时城内应有众多的建筑物,大量的生产、生活遗物,又说明城内生活的人口较多,社会生活较为丰富。

在不大的区域内发现较多的陶窑、粮窖和大量农具,说明在整座城市中,这一区域是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的职能分区,这对进一步了解整座城市的性质内涵有一定帮助。

第五,一些战国时期陶文的发现,例如:“里旾(春)”、“韩”等陶文,从文字上使对该城址有关历史状况的认识更加确切。

特别是“二年雍氏”这一战国时期陶文,与史书中的“雍氏”城名的有关记载相吻合,从而对该城址定名为“雍氏”故城提供了当时文字记录上的铁证。

第六,到现在为止,人们对东周时期城址的认识,多来源于对洛阳东周王城和各诸侯国都城所进行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对数量众多的各诸侯国内较小的城邑所做的工作较少。

实际上,东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空前大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这直接影响和主导着当时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居住等方式。

比如说,由于战争的频仍,当时的庶民(普通平民)集中居住在大大小小的城邑里,以里为单位居住并组织起来,白天出城耕作收获,晚上回城邑里居住并从事手工业,战争到来时便于抵抗防御。

雍氏城北距郑韩国都约24公里,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肥沃,适宜耕作,无疑是拱卫国都的南部重要屏障和战略要塞。

所以初步的考古发现表明,该城布局方正、城墙坚固、出土遗物极为丰富,这与它所处的重要位置相一致。

而且,像雍氏故城这样保存如此完好而且遗物又极其丰富的东周时期普通城邑极为少见。

随着对该城址抢救性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必将为研究我国东周时期诸侯国都城以外的普通城邑的大小、布局、城墙的夯筑结构等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各类遗物的出土,特别是较多数量铁器的发现,对研究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等也都将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战国时期陶文的出土,也会为研究当时基层社会的状况等提供确切的文字资料。

(李辉)
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