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题)
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描绘画面-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描绘画面【课标要求】描绘诗词画面,主要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要求:感知古诗文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古诗文的思想感情,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画面描写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诗歌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等综合欣赏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有创意地表达,因而这类题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考查重点】古诗词描写画面题,要学会从所描写的景色入手,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并融入情感、生动描述,这样就能扣住题目、准确答题。
【主要题型】描绘诗词画面题目形式通常有:1.xx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请描绘xx句所展现的画面。
3.诗歌中xx句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4.诗歌xx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展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命题趋势】古诗词中的画面美、意境美不在于画面意境中的景色本身的美,而在于其画面意境是否与诗人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美的)境界。
因此体会“和谐、统一”的风格境界才是体会画面、意境美的关键。
【备考策略】(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考法一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诗词赏析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诗词赏析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答案解析)——诗词赏析2020嘉兴--3.【任务三】展板·领略诗韵诗词情韵篇一剪梅·咏柳[明]夏完淳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①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②,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注释】①金沟:御沟。
②陈宫:陈后主的宫殿;隋宫:指隋炀帝的宫殿。
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隋堤柳由此得名。
小舟:在找资料时我发现夏完淳的一首词符合活动的主题。
也想做成展板,并为这首词配上一段60字左右的解说词,来帮助大家赏析词的内涵,该怎么办好呢?小嘉:我觉得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你:哦,我想起来了,我们学过他的诗(1)《___________》,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小嘉:对对,读诗还应该把握诗句的意思。
小舟提供的几个注释很有帮助。
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入手撰写解说词了。
你:是的。
我来试着写一段吧:(2)___________。
小舟:太好了!这次活动收获真大!【答案】(1). 《别云间》(2). 例1: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营造了深邃的意境,托物言志,借咏柳的方式抒发了亡国之痛。
例2:“故国凄凉”句,写故国败亡,如同百花园里风吹雨打,只剩下一片残红,下面三句以写首都皇宫的衰败景象,抒发世事变幻、故国沦亡的伤感。
例3:第一句,写柳丝默默无语低垂在斜阳中,这是多么伤心的形象。
例4: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解析】【详解】(1)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我们曾学过他的《别云间》,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注释,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来拟写解说词即可。
专题19 古诗词鉴赏选择题课外编-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

专题19古诗词鉴赏选择题课外编(原卷版)考点穿透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命题实质】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命题设误点的“似是而非”】4大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7大设误陷阱: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夸大缩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关系混乱【常见的陷阱设置点】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答题技巧】1.基础知识需稳扎稳打,落实积累。
2.关注选项中手法的判定。
尤其关注对手法效果与用意的分析。
3.关注选项中的“表达”、“抒发”等词。
4.关注对意境、氛围、基调的判定。
5.要探究诗人写作意图,抓准情感。
【方法总结】1、细读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典例在线【一、2020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古诗词赏析选出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落日帐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A. 此诗为触最生情之作,主要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多之情以及生的年华渐老之感。
B. 前两联写诗人客中久滞,归心似箭,现在终于得以回乡,欣喜于能像孤云与归鸟一样,自由快速地回到故园。
C. 颈联写远景,“远烧”,其实就是前一句提到的“微阳”,一个“烧”字,隐隐透露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D. 尾联中的“不敢照”,是因为唯恐照了给自己增添忧愁,然而不照已知容颜憔悴,不比昔日,更显出诗人愁思深重。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

春望中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案:描绘了战乱后国家破败,但山河依旧,城中春色盎然,草木茂盛的景象。
2. 在《春望》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破败的哀痛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中,“感时”和“恨别”分别是什么意思?答案:“感时”指的是诗人感慨时局的艰难,“恨别”则是指诗人对离别的怨恨。
4.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答案:反映了战乱时期,家书难求,人们对家人的牵挂和担忧。
5. 诗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答案:表达了诗人因忧虑和思念而白发增多,甚至难以用簪子固定的心情。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春望》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2. 以下哪句诗不是出自《春望》?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答案:D3.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什么?A. 城春草木深B. 城阙辅三秦C. 风急天高猿啸哀D. 渚清沙白鸟飞回答案:A4. 诗中“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指的是什么?A. 战火B. 烟火C. 信号火D. 节日的烟花答案:A5. 《春望》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A. 春天的景色B. 战争的残酷C. 思乡之情D. 国家的命运答案: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春望》中诗人对春天的感受。
答案:诗人在《春望》中对春天的感受是复杂的。
一方面,春天的景色美丽,草木茂盛,给人以生机和希望;另一方面,诗人身处战乱之中,国家破败,家人分离,这种春天的美景反而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哀痛和对家人的思念。
2. 分析《春望》中诗人对战争的态度。
答案:《春望》中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批判和反思的。
2020-2021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代诗词阅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1.示例: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律·喜闻捷报毛泽东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四川省自贡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四川省自贡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6af5e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d.png)
四川省自贡市2019年中考[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恐吓(xià)稽(qǐ)首吹毛求疵(cī)B. 盘桓(héng)叱咄(duō)瞬(shùn)息万变C. 驾驭(yù)诘(jié)难战战兢兢(jīng)D. 缟(gǎo)素囫(wù)囵信手拈(niān)来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惋惜劝戒取义成人不屑置辩B. 要决雷霆身临奇境哗众取宠C. 涉猎隐匿如座针毡无精打采D. 寂寥诡谲味同嚼蜡铢两悉称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
B. 这次西藏之行虽时间仓促,浮光掠影,但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C. 对他的错误必须提出严肃批评,不能只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了事。
D. 楼阁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尤其是砖雕图案,造型新颖,神奇多姿。
答案:B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产品质量过不过关、服务有没有保障,才是决定用户下一次会不会购买的关键。
B. 面对观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正在不断丰富展览内容。
C. 线上学习期间,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合理使用和选择电子产品,确保科学用眼。
D. 近段时间“地摊儿经济”火遍大江南北,摆摊儿、逛夜市的热度也随着气温飙升。
答案:C5.下列句子排序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比如它的名字,是“蜡梅”还是“腊梅”呢?很多人不知道它正确的写法是“蜡梅”,成都植物园的牌子也写错了。
②成都人喜欢蜡梅,是自然的。
③我们可以用黄庭坚的诗注作证,“京洛间有花,香气似梅,亦五出(五瓣)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
”④明朝的《花疏》中写,蜡梅是寒花,绝品,人以腊月开,故以腊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
⑤但惟其自然,有时候我们对所爱的东西并不深究。
A. ②①③④③B. ②⑤①③④C. ④①③2③D. ④③②⑤①答案:B6.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 历史剧《屈原》和现代诗歌《天上的街市》都是郭沫若先生的作品。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望》含答案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6.依据你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写春望长安“①”的自然景象,诗人因之“感时”“恨别”;诗的结尾,诗人由愤激转入沉思,因忧思之深导致②。
37.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精妙之处。
【答案】36.草木深发白而稀疏37.“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写出了战火连绵之久,以及战争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的焦急心情,表达了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解析】3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由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这里描述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之后,虽然山河依旧,但城市内部却是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显得尤为茂盛。
这种荒芜而生机勃勃的景象,恰好反映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和生命力的顽强。
因此,此空应填“草木深”,用以形容战后长安城内部的荒芜和生机。
第二空:由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为过度忧虑和烦闷,不断挠头以至于头发变白且稀疏,甚至无法用簪子挽起。
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无奈,也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因此,此空应填“发白而稀疏”,用以描述诗人因忧思过度而导致的头发变白且稀疏的状态。
37.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本题要求分析《春望》一诗中第三联的对偶运用及其精妙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识别出第三联中的对偶词语,即“烽火”对“家书”,“连三月”对“抵万金”。
其次,需要理解这些对偶词语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杜甫的《春望》中,第三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巧妙地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这一联中,“烽火”与“家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战乱的象征,后者则代表了家的温馨和思念。
“连三月”与“抵万金”则在时间和价值上形成了强烈对照,一方面突出战争时间的漫长和残酷,另一方面则表达了对家书的无比珍视和期待。
《长安春望》阅读答案

《长安春望》阅读答案篇一:南通市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补充答案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彩侯门似海荫凉(yìn)厚古薄今(bó)..B.诤言目光如炬毗邻(pí)锲而不舍(qiè)..C.赡养暝思苦想溯源(shuò)度德量力(duó)..D.戏谑气冲宵汉玄理(xuán) 人影幢幢(zhuàng)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刚刚过去的2013年,央视主办的汉字听写比赛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___▲__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___▲__不需要声嘶力竭地歌唱,只要安安静静地书写。
在这个节目开播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汉字听写热潮,甚至催生了一大批“听写族”。
小学课堂上常见的汉字听写为何能登上荧屏并引起强烈的反响___▲__也许是因为它展示了汉字的书写魅力,关注了民族文化___▲__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A.:,?:B.。
;。
——C.:;?——D.。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
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
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不超过50个字。
4.以“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在南京开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春望》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
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
14.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首联写春望之景,用“东风”“却望”“千门”照应题目。
()
(2)“草色闲”中的“闲”字精巧,与诗人愁情形成对比。
()
(3)颔联写春望之思,间接抒发了诗人思乡望归之情。
()
(4)尾联写春望之感,表现感时伤乱、归隐田园主题。
()
(5)全诗虚实结合,浅吟低唱,让人读后产生情感共鸣。
()
15.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并概括画面特点。
答案:
14. (1). A (2). A (3). B (4).
B (5). A
15. 示例: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