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

……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摘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请举两例宋朝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3分)(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 (2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2. 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材料二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4531万人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1690万人材料三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请回答:请你将材料一中的A补充完整.(1分)(2)指出材料二表格中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呈现的变化趋势。

并指出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

(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与当时的亚洲国家进行密切文化交往的两例史实。

说说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的原因。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结合课本所学,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由材料二“武周时期”可知反映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时期;由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七年级初一下册历史期末材料分析综合题复习试卷及答案全

七年级初一下册历史期末材料分析综合题复习试卷及答案全

七年级初一下册历史期末材料分析综合题复习试卷及答案全一、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央官制的演变:图1 图2 图3材料二 1382年明太祖设置锦衣卫,掌管皇帝岀行仪仗,后兼管刑狱、侦查、缉捕盗贼党、监视文武百官,镇压各地人民……1420年明成祖増设东厂,1477年明宪宗设西厂,明武帝又增设内行厂,统称厂卫特务机构,开创了中国特务制度的先河。

——苏林《明朝四大特务机构》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中央官制的演变可以判断图2是哪一朝代?图3是哪个皇帝废除了丞相制度?(2)依据材料二指出厂卫特务机构的主要职权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是哪个皇帝设立?有何影响?(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央官制的演变说明了什么趋势?2.综合探究: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中外交流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

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痕迹。

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垄断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2)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三《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出发的时间?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材料四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釆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个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唐宋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手工业、农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商品琳琅满目,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宋代的货币铜钱、铁钱的铸造好流通数量空前庞大,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在此基础上,基于贸易流通及使用便捷的客观需要,纸币应运而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北宋时期出现了纸币铜板拓片。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货币的发展,尤其是纸币的发行流通,既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其发展的变现和结果,它的发行使用促进了宋代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故可以说北宋纸币铜板拓片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敌篇)
(1)如果让你追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迹,你能说出当年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什么?郑和船队与外国交流的中国丝织品和饮品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是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有什么重要影响?
(3)此人所说的“海波”指什么?为平息“海波”,在何处取得九战九捷?结合所学用一句恰当的话评价此人。
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2: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3:科技水平是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大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根据材料“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8.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相权,财权,兵权;措施:相权: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财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图片:陶活字版;说明文字:促进文化传播。图片: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图片: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2)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明成祖时期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2)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权”“钱”“兵”,分别指的是相权,财权,兵权。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在兵权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财权方面: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七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南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司马光《资治通签》材料三(唐朝)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反映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能反映唐蕃交往的史实。

(2)材料二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唐太宗由此获得了什么尊称?(4)综合以上材料,概况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并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1)汉族与藏族(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2)汉族;少数民族;开明、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

(3)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天可汗。

(4)和平与友好交往;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皑、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汉族与藏族(吐蕃)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在位时,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依据材料“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太宗说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以中原汉族为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反映的是唐太宗实行的开明的民主政策。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去天竺干什么?
(2)与“他”同时期的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你还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3)“他”为唐朝、天竺文化传播作出了什么贡献?
(4)你觉得在“他”身上有什么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1)玄奘;玄奘西行天竺取佛经。
(2)鉴真东渡日本
(3)玄奘到天竺取回佛经,并组织人翻译。同时根据在印度半岛、中亚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的重要史料。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论述: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2)原因:政府重视和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获利丰厚.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和图片,反映了宋代造船业发达,船只的结构和性能很好,加上有指南针作为航海的辨别方向,这是这些诸多优势,很受外国商人的欢迎。
(2)根据材料二“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此得出:宋代的造船业发达一方面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依据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其意海外贸易的利益最大,若措施设置得当,所得利益数百万计。由此得出:宋代的造船业发达另一方面是海外贸易获利丰厚,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专项 材料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参考范文】发明与交流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7.观察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毕昇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为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2)百姓的重要性;减少百姓服役天数,允许用实物代替劳役,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开元盛世;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4)安史之乱;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勤于政事,以民为本,发展生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

……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

《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请举两例宋朝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3分)(2)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容的创新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工开物》的作者。

(2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1分)2. 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对外关系”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材料二649年(唐太宗贞观23年) 1900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14年) 4141万人741年(唐玄宗开元29年) 4531万人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1690万人材料三唐朝时期的中国,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有广泛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而且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请回答:请你将材料一中的A补充完整。

(1分)(2)指出材料二表格中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数呈现的变化趋势。

并指出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

(2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与当时的亚洲国家进行密切文化交往的两例史实。

说说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的关系。

(3分)3. 整顿吏治事关国家久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分)材料一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官,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摘自班固《汉书》卷一九《九官公卿表》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

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 ),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

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

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朝负责监察百官的官职名称。

(1分)(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的史实依据。

(2分)(3)据材料三指出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

并指出上述三位皇帝加强吏治的根本目的。

(2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古代中国整顿吏治对当前反腐倡廉的启示。

(1分)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

……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

……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

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请回答:(1) 你知道文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吗?它是哪两个政权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6分)(2)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你的看法是怎样的?(8分)(3)评价历史问题应该科学而全面,我们经常会用“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

我国古代什么时期哪一位思想家最早提出了这一思想?(4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1 图2材料二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彧(yù)《萍洲可谈》材料三渺茫之际,一色,舟舶往来,惟以指南针为则。

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汝适《诸蕃志》材料四那时候(南宋),中国的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外国商人都愿意乘坐中国的海船。

请回答:(1)我国最早在何时制造了指南仪器?材料一中两种指南仪器的名称分别叫什么?(6分)(2)你从材料二、三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6分)(3)请你结合材料四想象一下,指南针是如何传入欧洲的?(4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

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草市星罗棋布,构成地方市场的基础,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

材料二北宋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既轻便而又易得原料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什么?(8分)(2)宋代城市形成时有哪些特点?(4分)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至(元)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人……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

……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科举)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材料二这座城()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

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

——《马可•波罗行纪》材料三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

它负责处理境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请回答:(1)隋朝时称作,南宋时称作临安。

从材料一画线处可看出王国维认为成为元杂剧中心的原因是。

(4分)(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①小题计分)(6分)①依据材料二,归纳商业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概括城市的主要功能。

②依据材料三,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复习参考答案1.(1)澶渊之盟。

此和议是北宋在澶州打退辽军,双方议和后签订的。

(2)提示: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此和议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他说得对,但更应明确两者相比较,前者比后者更重要。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双方和平相处并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它比一个朝廷的面子或尊严更重要。

(3)春秋时期老子最早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1 )战国时期。

司南、罗盘针。

(2)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在阴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别方向,而在晴天则通过观测日月星辰。

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

(3)阿拉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海船往来贸易,也学会使用指南针。

他们又把指南针传入欧洲。

3.(1)城市(镇 )兴起,商业繁荣,纸币产生,海外贸易兴盛。

宋代商业繁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都在交通要道上产生;都由集市贸易兴起;都产生了市民阶级;都由小集市发展成城市(镇);都是自发形成。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1)余杭杭县废科举儒士移情于词曲 (2)①表现:打破市坊界限;市场规模大;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可观;注重市场管理。

功能:文化中心;商业中心。

②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的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经济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沟通对外交往,促进文明交融;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

七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训练题目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民间流传着“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方形成天下闻名的“粮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材料二“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2)宋朝时为了管理对外贸易,设置了哪一专门机构?(2分)清朝政府特许的利用商人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海一号”沉船重要的研究价值。

(4分)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京城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瓦舍勾栏里还有许多摊位,卖饮食、卖药材,卖古玩、字画的……十分热闹。

大的瓦舍勾栏,可以容纳几千人”这个地方的存在,真是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1)材料一中娱乐场所被称为什么?(2分) 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在这里工作的主要是从事哪两种职业的人?(2分)材料二 (3)左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这种纸币在当时叫什么?最早出现于哪一地区?(4分)3. (12分)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民族团结、友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