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脉学的几个问题
脉诊知识点总结

脉诊知识点总结一、脉搏的生理学意义1.脉搏的形成脉搏是由心脏搏动产生的,经动脉传导到远端,在动脉的内壁产生的一系列液体波动。
2.脉搏的变化与心脏搏动的关系心脏搏动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两个阶段。
脉搏的产生与这两个阶段都有关系,搏动中的动脉形态可分为有形式脉、无形式脉和杂音性脉。
3.脉搏的节律变异与心率及其与脏腑关系脉搏节律与心率之间可以有平行和不平行。
4.脉搏形态与脏腑关系生理条件下脉搏的形态反映了脏腑系统的生理状态。
盛者肝脉多弦、弦浮为胆气盛余所致;虚者肝脉无力或小者为肝血不足所致。
实证脉实、脏腑反应鲜明。
虚证脉弱、脏腑反应不明显。
温热证脉洪,而寒证脉沉。
脉的正常速率:一般成年人的脉搏速率为每分钟60-100次。
睡眠时慢于醒醒时。
儿童及孕妇每分钟100次左右属正常,老年人每分钟80次左右吻正常。
脉的正常力度:总脉诊应了解脉的频率、幅度、节律、力度、设计等指标。
力度是指脉搏造成人体的弹性鼓起程度,触诊脉的滚动感。
脉的正常平衡:不同人的脉搏状况差异很大,而在同一个人体内各个部位的脉搏状态也不相同。
二、脉诊的临床应用1.脉诊能力与临床实践的联系脉诊从最原始、最适应的临床实践中出现,向客观性、科学性和多边形发展。
2.脉诊与中医疾病辨诊中医疾病辨诊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方法之一,脉诊在辨诊中处于核心位置。
3.脉诊方法与中医治疗脉诊与中医治疗的关系密切,及时进行脉诊能为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4.脉诊与中医预防保健预防保健是中医传统上的理论内容之一,临床脉诊不仅可以帮助诊断,还可以指导治疗。
三、脉诊的现代证据1.脉诊与中医诊疗效能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检测证明,中医脉诊在中医疾病中有一定的诊断准确性和疗效。
2.脉诊特征正常值的研究脉诊特征正常值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脉诊准确性,减少主观误差。
3.脉诊生理基础的研究脉诊的生理基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脉搏的作用及其与人体生理功能的关系。
4.脉诊与现代医学相互关系的研究脉诊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有利于探寻脉诊与现代医学之间的联系和决定性。
脉诊知识点归纳范文

脉诊知识点归纳范文脉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检查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被视为人体经络系统的反映,可以反映出人体气血、脏腑功能、病理变化等信息,因此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脉诊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脉诊的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脉搏的基本知识:脉搏是指血管中血液射入动脉的推进波动,通常可以通过在人体的动脉上感受到。
脉搏的基本特征包括节律、速度、力度、宽度、深浅等。
2.脉诊的位置:脉诊的位置主要包括手腕(尺脉和骨脉)、阳关(正脉和荣脉)、脚背(胆经脉)等。
通过在这些位置感受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不同脏腑的功能状态。
3.脉搏的切诊:脉搏的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感受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切诊主要包括察脉的节律、速度、力度、宽度、深浅等方面的变化。
在脉搏的切诊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等人群的脉象的正常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4.脉象的分类:根据脉搏的特点,脉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濡脉、涩脉等。
每一种脉象都代表着不同的疾病和身体状况。
5.脉诊的四诊合参:脉诊在中医诊断中是四诊合参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与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形成全面的诊断体系。
通过脉搏的变化,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医生的询问,可以对疾病的性质、病因、病位等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
6.脉诊的临床应用:脉诊在中医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的判断、疾病的辨析等。
通过脉诊,医生可以了解疾病发展的动态过程,并作出相应的治疗计划。
7.脉诊与症候学的关系:脉诊与中医的症候学密切相关。
根据脉搏的变化,可以分析出人体的脉象特征,从而得出相应的症候。
脉诊可以判断病情的缓急和轻重,并根据症候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8.脉诊和西医诊断的关系: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与西医诊断有所不同。
在西医诊断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疾病。
学习《金匮要略》脉学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尺脉,尺脉当沉,寸脉相对为浮大。
学 习 金 匮 脉 学 必 须 明 确 的 几 个 问 题
四、某些脉象的概念与现在不同
1、大脉
2、弦紧互用 3、数——不一定表示脉的快慢 4、微——有时是形容词
学 习 金 匮 脉 学 必 须 明 确 的 几 个 问 题
大脉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指洪脉)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
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 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又云:太 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必须说明,外感病用寸口诊法,并 不是说内伤就不用,只是内伤兼用其 它诊法,而外感全身概用寸口罢了。
学 习 金 匮 脉 学 必 须 明 确 的 几 个 问 题
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
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 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 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 当以温药服之。 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 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 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 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内伤 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 脾胃而致的湿热) 其病难治。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 由于趺阳脉位臵较表浅,故水肿病 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 于寸口脉很沉的情况下,亦多兼诊趺 瘀热以行。(外感湿热) 阳,《水气病篇》中有类似条文。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
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 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 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 不遂。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 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 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 节。
中医脉学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脉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脉诊中,以下哪项不是脉象的基本要素?A. 浮沉B. 迟数C. 滑涩D. 长短答案:D2. 脉象中的“浮脉”是指:A. 脉搏轻按即明显B. 脉搏重按才明显C. 脉搏跳动有力D. 脉搏跳动无力答案:A3. 脉象中的“数脉”通常表示:A. 热病B. 寒病C. 虚证D. 实证答案:A4. 脉象中的“滑脉”通常与哪种病理状态相关?A. 痰湿B. 血瘀C. 气滞D. 气虚答案:A5. 脉象中的“涩脉”通常与哪种病理状态相关?A. 血瘀B. 痰湿C. 气滞D. 气虚答案:A6. 脉象中的“迟脉”通常表示:A. 热病B. 寒病C. 虚证D. 实证答案:B7. 脉象中的“长脉”通常与哪种病理状态相关?A. 气滞B. 气逆C. 气虚D. 气陷答案:B8. 脉象中的“短脉”通常与哪种病理状态相关?A. 气滞B. 气逆C. 气虚D. 气陷答案:C9. 脉象中的“细脉”通常表示:A. 气血两虚B. 气血两盛C. 气滞血瘀D. 痰湿内阻答案:A10. 脉象中的“洪脉”通常表示:A. 气血两虚B. 气血两盛C. 气滞血瘀D. 痰湿内阻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脉象可以反映热病的存在?A. 浮脉B. 数脉C. 滑脉D. 洪脉答案:ABCD2. 以下哪些脉象可以反映寒病的存在?A. 沉脉B. 迟脉C. 细脉D. 紧脉答案:ABD3. 以下哪些脉象可以反映气血两虚?A. 细脉B. 弱脉D. 微脉答案:ABCD4. 以下哪些脉象可以反映气滞血瘀?A. 涩脉B. 弦脉C. 紧脉D. 滑脉答案:ABC5. 以下哪些脉象可以反映痰湿内阻?A. 滑脉B. 弦脉C. 濡脉D. 细脉答案:A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脉象中的“浮脉”与“沉脉”是相对的,浮脉表示病邪在表,沉脉表示病邪在里。
(对)2. “数脉”通常表示热病,而“迟脉”通常表示寒病。
临床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诊理论深奥,难以学习掌握;
(2)医
度。
《内经》中有关常脉与病脉的描
前在临床上脉诊在中医临床运用
者临床脉诊实践能力缺乏;
(3)医
述均采用取象比类法,对各种脉象
中的地位日趋弱化,经常出现忽视
疗环境导致医生诊病时间过短,无
进行生动的描述,力求使初学者易
脉诊的问题[3]。脉诊对于中医辨证
法规范化使用脉诊;
(4)现代辅助
遑论脉诊各学家理论继承和发展,
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的
础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全面
认识,本文就目前临床中脉诊面临
因此就导致了脉诊理论学习的难
收集患者的信息,整体分析,进行
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度大[8-9]。
《脉经·序》中云:
“ 脉理精
辨证论治。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
1 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
客 观 化 发 展 ,让 中 医 脉 诊 更 加
能力,各大中医院校均开展中医诊
行辨证。而规范化的脉诊操作要
精确。
断实践教学,其中脉诊是实践教学
求医者诊脉时,每手诊脉时间不少
2. 1
[12]
的重点,也是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的
难点。脉诊的实践教学一般针对
。医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在临床中应当重视脉诊的运用。然而现在脉诊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被弱化的
趋势,医者对脉诊的重视度越来越低,甚至完全忽略了脉诊的检查。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
的认识,
本文就中医脉诊在临床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关键词 脉诊;辨证论治;临床;困境;对策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然而相对其它三诊,脉诊由于较难
脉诊的琐谈

脉诊的琐谈脉诊是中医的特色,一般看到能伸手把个脉说个道理的,医生有些靠谱;通过把脉对病人有个大致的判断,说上几个对应的体征,基本上靠谱。
那些说通过把脉就看透疾病,判断肿瘤大小、血压血糖高低和检验设备不差毫厘的,很多人不会信的。
脉诊有很多讲究,但自古以来到现在也没有标准,只是依据于经典著作而形成的的一些操作手法和脉象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中医的脉诊学问。
一、脉诊的道理脉诊不独中医有,西医也有。
西医诊断学对心血管系统的讲解也十分的丰富,而关于脉象的描述也不少,如水冲脉,而一般常规的住院记录项目是有心率的。
实际上,中西医用的都是同一个系统,心脏泵血以及由此形成的动脉搏动,所以从中西医角度来讲,但凡有波动,都是可以脉诊的地方。
这么说,其实人类有很多医学体系都发现了脉诊,但是遗憾的是,都没有达到中医的高度和境界。
因为中医的脉诊是成为系统化的,从脉象与生理病理结合起来的,这就是一门学问。
二、脉诊的部位前边讲了只要有波动的地方就可以有脉诊。
所以,常见的位置中医都已经在很早一起就发现了,并且形成了规范写了下来。
部位主要包括几种:一是全身诊法。
又叫做遍诊法,《黄帝内经》叫做三部九侯,基本上包括了人体能够感知到的动脉搏动。
二是三部诊法,这是医圣张仲景的解释,主要是人迎、寸口、趺阳脉,趺同“跗”。
跗阳,跗,脚背也。
三是寸口诊法,这个当下最为流行,看到的医院门诊或者坐堂医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方法。
时代到现在,前边的已经不流行了。
原因是,寸口脉法更加完善了,基本上能够解释解决临床常见的问题;另外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动辄还要悬丝诊脉,你说这全身摸脉看病现实吗?所以,也就不怎么用了。
今天看到的摸脉主要是寸口诊脉,两手寸口位置,各有寸关尺,共有六部。
这个位置就是桡动脉的一部分,《脉经》上说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高骨就是桡骨茎突。
常人脉都在内侧,也有一些人反关脉,在外侧。
中医脉诊的奥妙与临床脉诊技术的应用

中医脉诊的奥妙与临床脉诊技术的应用2008-12-01 21:13:27| 分类:中医脉诊|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问题的提出:1、28种脉象太难掌握,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学不懂,掌握不了;2、现代各种检查仪器非常发达,脉诊应淘汰;3、脉诊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值得怀疑;4、诊脉技术是中医水平的高低的标志,是特色,是技巧必须掌握。
二、脉学的形成、发展和提高1、《内经》奠定脉学基础《灵枢经》有尺肤诊法、人迎、寸口诊法等《素问》提出“三部九候论法”《难经》分寸、关、尺,浮中沉九候2、张仲景开病、脉、证、治先河3、《脉诊》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首提24种脉象)4、《脉决》是第一部歌括形式的脉书5、《濒湖脉学》集前人脉学研究之大成6、“脉贵有神论”宋•崔嘉彦《四言举要》首提“脉贵有神”,李东垣进一步发挥。
三、寸口脉分属脏腑的几种观点寸关尺左右左右左右难经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命门脉经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肾、三焦景岳全书心、心包络肺、膻中肝胆脾胃肾、膀胱大肠肾、三焦、命门、小肠医宗金鉴心、膻中肺、胸中肝膈胆脾胃肾、膀胱小肠肾、大肠中医诊断学心、膻中肺、胸中肝、胆膈脾胃肾小腹肾、小腹四、脉象的纲领:六纲脉:浮、沉、尺、数、虚、实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沉脉类:沉、伏、牢、弱迟脉类:迟、缓、涩、结数脉类:数、急、促、动虚脉类:虚、微、细、代、短实脉类:实、长、滑、弦、紧五、正常人脉象1、至数:正常人脉象至数为一息四、五至。
2、变化:季节、环境、情志、起居均可影响脉搏的变化3、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胖瘦、孕产均可影响脉象变化4、反关脉是一种先天性脉管异常,也属正常脉5、平人脉应有胃、神、根六、滑脉“男得此无病,女得此有胎,及真滑脉也”(《脉义简摩》)健康人42.9%经期妇女62%妊娠2~9个月实验:40只健康犬,测得滑脉图像28只,占63.6% 贫血:血球压积下降,血液稀薄,血流滑利低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凝血机制异常中医:痰、湿、食、实热(孕、常)西医:七、弦脉形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21-30岁—12.3%31-40岁—35.2%41-50岁—74.3%50-60岁—91.6%61-93岁—100%生理环境喧闹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过少饮食不当家族性遗传因素肝胆病疼痛痰饮正常人(春天老年人)肝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炎156例,弦脉占95.45%)高血压(沉弦或弦大有力)动脉硬化八、细脉形态:脉细如线,但指下分明。
中医关于脉诊里的误区详解

中医关于脉诊里的误区详解
中医以三指搭脉,从患者的脉象中诊断病情,经过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实其科学性。
但随着一些中医师西化,及一些患者对脉诊的神化,常常对脉诊认识存在着误区。
一是有些中医,自我贬低中医脉诊。
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脉学理论学而不精,认为切脉只是象征性地进行一次“四诊”的例行程序,充其量是看看脉搏跳动的强弱,数一数心率次数,对诊治无关紧要,更有甚者把脉时心不在焉,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开方上。
二是有些中医看病如相士。
“病家不用开口”,医生一诊脉,便察言观色地揣测叙述病人的症状,故弄玄虚,以藉搭脉炫耀自己的医术。
三是有些患者有意考验中医。
他们看病时不向医生诉说病痛,而是三缄其口,只是将手直接放在医生台前,想考考医生把脉的准确度,认为把脉不准的中医不是好医生。
有经验的医生以搭脉感觉到脉搏的位置,以分浮脉和沉脉;脉搏的力度以分实脉或虚脉;脉搏的频率,以分迟脉和数脉;脉搏的紧张度,以分弦脉或缓脉;脉搏的均匀度,以分促脉、结脉、代脉或微脉、散脉;
脉搏的流利度来分滑脉或涩脉;脉搏的长度以分长脉和短脉及脉搏的宽度以分大脉和细脉。
脉诊虽精深,但其结果还需要同其他三诊合一、病证合参、整体审察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辨证施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脉学的几个问题2015-06-13段光周中医书友会中医书友会▶中医书友会第63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作者/段光周⊙编辑/邓楹君⊙校对/党卫阁:脉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浩瀚的中医文献,蕴藏了十分丰富的脉学内容。
据初步统计,脉学专著有220余种之多,其余医籍亦多涉及脉学。
但迄今为止,脉学领域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索。
本文就“独取寸口”的理由,寸口脉的脏腑定位以及“脉症舍从”等问题作一讨论。
关于脉学的几个问题一、切脉为何独取寸口切脉诊寸口,最早见于《内经》。
“独取寸口”则为《难经》首创,经《脉经》整理得系统完善,沿用至今,遂成为脉学中的一门独特技术。
“独取寸口”之理有三:(1)寸口是脉之大会。
脉为心所主,寸口属肺经,肺主气,心主血,气血偕行,则脏腑安和。
若五脏不调,气血失常,势必波及心肺而反映于寸口,故有“肺朝百脉”、“脉会太渊”之说。
(2)寸口是胃气变见之处。
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脾胃水谷之气(胃气)沿经上行,与肺中呼吸之气融合而为宗气,推动血液运行,表现于寸口。
《素问·五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说明五脏皆禀气于胃,人体胃气之强弱,可诊寸口而知。
“脉无胃气亦死”即指此而言。
(3)寸口是原气通会之地。
原气源于肾间,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源泉,经三焦输布于十二经原穴而发挥效用。
“肺之原,出于太渊”,其穴位于寸口故诊寸口可察原气之有无。
“寸口脉平而死,”即原气独绝于内的表现。
总之,寸口脉除与心肺直接相关外,又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一胃气、原气游行之地,故“独取寸口”可察全身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
此外,因古代先民受封建礼教束缚,男女不授手,取足扪喉更属不便,故人迎、趺阳等脉逐渐废弃不切;而寸口动脉暴露体表,毗邻组织分明,较其他部位有易于诊取的优点;加之“独取寸口”沿用已久,经验丰富。
如有人多次体验,“人迎、寸口、趺阳三处脉搏在细微举按寻之下,有很多不尽相同。
手寸口沉,颈足不一定沉;手寸口细,二部并不细。
”说明诊人迎、趺阳不能代替诊寸口。
这些都为“独取寸口”提供了实践依据,所以“独取寸口”至今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一种诊脉方法。
但在某些场合,《内经》遍诊法的诊断价值仍不容忽视。
二、寸口脉的脏腑定位问题脏腑定位是“独取寸口”中的关键问题。
历代医家对其定位原理有两方面的解释:(1)以脏腑位置论。
《素问•脉要精微论》最早提出的定位原则是:左手寸关尺,外候心、肝、肾,内候膻中、膈、腹。
右手寸关尺,外候肺、胃、肾,内候胸中、脾、腹。
《十八难》以膈、脐为界,将躯干划为上、中、下三段分候于寸关尺。
王叔和综合内、难之说,对寸口脏腑定位规范为“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后世医家多本此说而略有分歧,主要是大小肠和三焦定位不一。
李杲、滑寿等以脏腑表里之义,主张左寸候心与小肠,右寸候肺与大肠,右尺候命门与三焦。
但张介宾,喻昌、李时珍等则认为,二肠皆在下焦,应分属左右两尺。
至于三焦,因无一定形态,以分候于上中下三部为好。
(2)以脏腑气化论。
《十八难》曾详细论述两手三部脏腑经脉的气化关系,其原意如图:上图表明,两手寸关尺脏腑的分部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体现了脏腑气机上下升降和生克制化的规律。
因形态与功能具有统一性,故无论候位或候气,脏腑定位于寸口反映病变的部位则是一致的。
《脉诀》:所谓“病随所在”,即是此意。
诚然,寸口脏腑定位直至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但中医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使用此法诊治疾病确实行之有效,因而不能轻易否定。
如仲景平脉辨证,就不脱离脏腑分部。
《伤寒论》159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为热邪聚胃,脉浮主热,关部尤甚,而关脉属胃。
脉症合参,知是热邪犯胃之痞证,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消痞。
李时珍也说:“紧脉主痛,关紧心腹痛,尺中紧为阴冷、奔豚疝痛。
可见一紧脉,部位不同,主病各异。
崔玉田氏曾观察80例高血压患者的脉象,其中关脉明显强大有力者82%;冯新为氏在肾炎脉波描记中发现,“左尺特别弱,与‘左尺候肾’似乎相符。
”又说:.“早期妊娠的脉波曲线各波都比正常波大,尺脉旺,寸脉亦盛,与中医对妊娠脉象的描述有一定程度的符合。
”这些经验表明,寸口脏腑’定位有其一定的科学依据。
寸口分配脏腑的问题,也引起国外学者的兴趣。
法国医生拉凡里诊察到,“结核病患者的肺脉低血压患者的“肺脉”,以及肝功能不全的‘肝脉’都是比较微弱的”。
他对肝脉细弱的病人采用针剌肝经强壮穴的办法,1一3分钟后,即感觉到‘肝脉’逐渐由弱变强,达于稳定。
巴拉都氏也说:“硬’的大肠脉与阑尾炎或盲肠部发炎有关,‘强’的肺脉表示上呼吸道的疾患。
”这些实贱进一步证实了寸口分诊法的临床价值。
故欧斯拉氏评价中医脉学时曾生动地指出:“人体各部各脏都有它的本脉,譬之弦线乐器,每一弦线各有本身音调,若经脉和谐,则表示健康,如不协调,则表示疾病。
”两手寸口脉是否如像二胡的两根弦线,五脏六腑是否又像弦线的音阶定位于相应的区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题目。
三、脉症宜参不宜舍(一)“脉症合参”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方法。
脉与症都是疾病反映于外部的现象。
中医学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脉症与疾病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联系,机体受病邪侵袭而产生的一切变化,大多可以通过脉症两方面反映于体表。
医者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脉症资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就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虽然疾病变化错综复杂,除表现真象外,有时也会出现“阴极似阳”“阳极似阴”的假象,但只要对脉症进行全面观察,深入分析,就能透过假象看到疾病的本质。
因此,“脉症合参”历来被视为辨证的唯一途径和主要方法。
“脉症合参”的思想早在《内经》已有明确表述,但将其原则具体运用于临床,则启始于汉代张仲景。
张氏极力倡导“平脉辨证”,所著《伤寒杂病论》通篇贯以“辨xx病脉证并治”的醒目标题,书中多数条文脉症并叙,且以脉症结合的方式阐述病机,鉴别证型,预测转变,确定治则等,为后世树立了“脉症合参”的光辉典范。
如《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为邪干肌表,正气抗邪外出的表现,故浮脉常为太阳病主脉。
但也有“脉浮,无汗而喘”,太阳表实,阳热郁盛的阳明病(237条);“脉浮者可发汗”,由阴转阳的太阴病(279条);更有少阴、厥阴中风,邪气退居于表的向愈证(290.327条)。
至于恶寒体痛等症,也不为太阳病所独有,如“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则属少阴病。
(305条)说明脉浮与恶寒等症结合,是构成太阳病的起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另当别论。
脉症相同宜合参,脉症不同也当合参,才能区别不同的病证。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同一咳嗽症,脉浮为寒饮迫肺,偏表宜散;脉沉为水饮内停,偏里宜泻。
又如《金匮》中脉见浮大者凡四处:(1)疟疾,脉浮大者可吐之。
(2)劳之为病,其脉浮大。
(3)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
(4)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同是浮大脉,但所在病证不同,脉症互参而得出病机不一,故治则迥异。
疟疾脉浮大,是风痰在上,可吐之;虚劳脉浮大,是阴虚阳浮,当滋阴潜阳;上气喘促脉浮大,为肾不纳气,元气离根之象,多属不治;肺胀脉浮大,为水饮挟热上逆,当清热蠲饮,平喘降逆。
上述例证说明,辨证时既不能单恃脉的一面,也不能单恃症的一面,必须“脉症合参”,方能比较客观全面。
任何夸大脉和症的单独作用,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都是片面的。
正如徐灵胎所说:“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其吉凶可定”。
无数事实证明,“脉症合参”确能判断病势的顺逆,提高临床疗效,是脉学运用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脉症的假象不能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时出现脉症“不符”或“不应”的情况,习惯称之为“假象”。
这种“假象”是否当舍,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学术问题。
据考,《内经》、《难经》并无“脉症舍从”之说。
《素何•评热病论》:“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
说明脉症不应,病多凶险。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的论述,讲脉症不符时,应以沉取脉象的有力无力来鉴别真伪,也未提出“舍从”。
《二十一难》载:“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
”有人.称之为舍症从脉的辨证方法。
其实,《难经》作者注释己明:“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
谓息数不应脉数也。
”同样讲的是脉症“不应”问题,只不过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
及至明代,《景岳全书》列出“从舍辨”一节,谓:“治病之法,有当舍证从脉者,有当舍脉从证者。
”自此,后世医家多沿袭其说,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学基础》(78年版)也持此论。
脉症的假象果真能舍吗?下述诸例,可为一证。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这里的“发热”是少阴病中的异常现象,加一“反”字以示区别。
“脉沉”为一般现象。
假设舍弃“发热”一症,只凭“少阴病脉沉”,岂能用麻辛附子汤温经发表?又《金匮•痉湿暍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括蒌桂枝汤主之。
”文中“脉沉迟”为所谓“假象”,若不从脉症合参中得出“风邪郁滞,伤耗津液”的诊断,也必不会用括蒌桂枝汤调和营卫,生津养液为治。
可见“反症”“反脉”均舍不得!经验提示,这种脉症的假象,往往是疾病本质的真实暴露,恰是辨证时应该留神着眼的关键处。
仲景书中类似条文很多,仅《金匮》就有24条,但只字不提舍什么,从什么,就明白告诉我们,“脉症合参”不是人为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医辨证最基本的方法。
如果脉症相应才“合参”,不相应就“不合参”,实质上是对“脉症合参”的否定。
而脉症的所谓“应”与“不应”,完全是执着于某症必有某脉之常规,无异于“刻舟求剑”、“按图索骥”,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
“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正是仲景坚持“脉症合参”,不主张“脉症舍从”的思想体现。
张景岳有一治验:朱翰林太夫人,年近七旬,偶因一跌即致寒热,群医为之滋阴降火,用生地、芍药、丹皮、黄芩、知母之属,其势日甚。
及余诊之,见其六脉无力,虽头面上身有热,而口则不渴,且足冷至股。
余曰,此阳虚受邪,非跌之为病,实阴证也。
遂以理阴煎加人参、柴胡,二剂热退。
(《景岳全书•杂证谟•秘结》)张氏自言:“凡见脉症不相合者,则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
”此案患者年高气血亏乏,虽头面上身寒热,但脉虚下肢厥冷,脉症确有不合之处。
张氏诊为“阳虚受邪”,施以理阴煎(熟地,当归,干姜,肉桂)加人参、柴胡。
由于方药对证,故收桴鼓之'效。
张氏于大队温补药中,独加柴胡一味以散外邪,足见他是没有忘却寒热“假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