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单元秦汉帝国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
1. 统一货币、度量衡
2. 实行郡县制
3. 规范文字、车轮、轴距
二、秦朝政治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
2. 三公九卿制度
三、汉朝的政治制度
1. 建立大臣制度
2. 实行科举制度
第二单元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
一、汉武帝的开放政策
1. 实行屯田制度
2. 开辟丝绸之路
二、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1. 科技成就:制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2. 文学成就:《离骚》、《汉赋》、《史记》等第三单元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 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
2.蜀国、吴国实行丞相制
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南朝建立南朝刘宋
2. 制度的确立
第四单元隋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
一、隋唐的政治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
2. 取消九品中正制,建立唐朝科举制度
二、唐朝的社会生活
1. 科技成就:火药、纸张等
2. 文化成就:诗歌、绘画、音乐等
第五单元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
一、宋代的政治制度
1. 宋初实行科举制度
2. 政治制度分为两级: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府
二、宋代的经济生活
1. 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
2. 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第六单元中国古代历史的回顾与总结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特点
1. 朝代更替、政治制度的变化
2. 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二、中国古代历史的启示
1.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2. 借鉴先进制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运动的概况:,北京大学等校领导下,在北京举行示威游行,他们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

之后各地学生纷纷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中心地点:前期-北京、后期-上海主力:前期-学生、后期-工人;口号:外争主权,内出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结果: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8月,在中国共产国际帮助下,在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不久,北京、武汉、长沙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的先进分子也组成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早期组织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中共一大的内容:“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1课:北伐战争1、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建立者: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从广州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八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八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五四运动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主力:前期学生,后期工人。

口号:1、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废除二十一条。

3、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根本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要求:1、拒签合约。

2、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1、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

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意义: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立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代表: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李达等13位代表。

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3、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区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共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一大的内容:1、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4、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它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事情,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间:1924年1月。

地点:广州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内容:孙中山主持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性质:一个较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简单概括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简单概括

第一部分:古代我国的政治制度1.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由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构成。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区的贵族和地方首领能够掌握一定的政治权力,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效忠。

在官僚制度下,政府设立了各种部门和官职,由官员进行管理。

2. 在封建制度下,地方官员通过世袭或者任命方式来继承政治权力。

而在官僚制度下,政府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优秀的官员,使政治体制更为公正。

3.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有较大的变革。

第二部分:古代我国的社会制度1. 古代我国的社会制度主要由阶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构成。

阶级制度下,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大阶级,并且各自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权利。

在宗法制度下,家族世系的延续和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士族是古代社会的最高阶层,他们享有最多的特权,并且有着世袭的政治权力。

农民和工匠是社会的基本阶级,他们主要依靠生产谋生。

商人则是社会的底层阶级,他们在政治和社会上都受到了排斥和歧视。

3. 宗法制度中,家族的世系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严重,甚至可以牵扯到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第三部分:古代我国的经济制度1. 古代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农业是我国古代经济的主要支柱。

大部分人都以种植作物和养殖家畜为生。

2. 古代我国也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例如制陶、编织、制作家具等,这些手工业活动为经济的多样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 除农业和手工业外,古代我国还有一定的商业活动。

例如丝绸之路就是古代我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四部分:古代我国的文化制度1. 古代我国的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和科学等方面。

其中,汉字是古代我国最重要的语言文字,它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2. 古代我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对古代我国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代我国的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古代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继续影响着现代我国的文化。

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是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中考历史学科的一个难点重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历史,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历史必考知识点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北P63:1919年初,法、英、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给日本。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P63:5月4日,北京十余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和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声响彻云霄。

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的重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逐渐由学生转向工人。

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P65: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

北P66: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3.南昌起义。

北P75: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P76: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4.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北P76—77:毛泽东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5.红军长征;长征精神结合地图(北P79)、诗歌(北P78)了解长征,知道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甘肃会师,可根据自己体会,认识长征精神。

北: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P77—79: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归纳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归纳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归纳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知识框架】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重点梳理】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地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位创建 (1)创办: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兴(2)宗旨:“振兴中华” 中 (3)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会广(1)准备:1895年,孙中山回到香港,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州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起(2)结果: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义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同(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宣传民族盟民主革命的著作。

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1会命党公认的领袖的 (2)目的: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成(3)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立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4)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5)机关报:《民报》 (6)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三民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主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义【知识延伸】三民主义的三大主张。

三民主义完整表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视为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属民权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则被认为是民生主义的实现方式。

民族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完美版)第一单元人类社会史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和迁徙-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发展- 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第二单元古代文明史-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早期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三大古代文明的比较与交流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史的起源- 夏、商、西周的兴起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 周朝的衰亡和春秋时代的变革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治理-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疆域扩展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学发展第六单元唐朝与宋朝的政治统一-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繁荣- 唐诗宋词的盛行与文化繁荣- 宋朝的科技发展与文学艺术成就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外交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与作用- 封建制度与皇帝的统治- 中国古代的外交制度与边疆守卫第八单元世界古代史中的其他文明- 埃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印度文明的形成与特点- 希腊罗马文明的辉煌与贡献第九单元中世纪西方世界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改革- 封建制度与封建国家的形成- ___的兴起与中世纪的宗教改革- 西方世界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第十单元总结与复- 人类社会史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与事件- 世界古代文明的比较与交流总结:本学期的历史学习主要围绕人类社会史的起源和发展展开,探讨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和其他文明的发展情况。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和社会变革,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培养历史素养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一、辛亥革命(1911年)1. 革命背景。

- 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摆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 革命组织的建立:- 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2. 革命过程。

-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起义军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武昌城,并成立湖北军政府。

因为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场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 全国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崩溃。

3. 中华民国成立。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

4. 辛亥革命的意义。

-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 思想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与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社会风俗上: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 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 袁世凯独裁统治。

-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破坏责任内阁制:1912年,宋教仁等组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宋教仁希望通过国会选举来组阁限制袁世凯权力。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这就是“宋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反映出的实质问题:“弱国无外交”)
2、时间:1919年5月4日(后来这一天定为五四青年节)
3 运动中心、主力:北京(学生—先锋)-----上海(工人—主力)
4、口号: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帝反封建的性质);②取消“二十一条”;③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④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5、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6、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表现为:北洋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7、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8、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地点:先在上海秘密召开,后在嘉兴南湖召开。

3、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4、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黄埔
2、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3、创建人、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4、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7月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
7
8、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主要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未改变,说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

10、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1、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第十二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原因:国民党实行血腥屠杀政策。

2、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
4、历史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二、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
2、地点:湘赣边界
3、领导人:毛泽东、
4、过程:起义开始时,他们攻占了一些县城,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

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三、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并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3、历史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4、为什么选择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是薄弱环节,在双半社会中,农民占大多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5、为什么要到井冈山去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3、长征路线:瑞金(1934年10月)→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二、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①集中权利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3、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长征的胜利
1、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胜利原因:(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2)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3)红军战士的英勇拼搏。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坚定信念、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亲密团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缺少粮食给养,复杂的民族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