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o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开启。

o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决定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1.抗美援朝o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o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土地改革o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o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一五计划o1953年底,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o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三大改造o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o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o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总结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总结一、古代西方国家概述1. 古希腊古希腊是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或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300年)之间的希腊文化和地区。

政治制度包括著名的“雅典式民主制”,其中公民在政治和司法方面享有广泛的权力和自由。

科学、哲学、文学、戏剧、艺术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此外,古希腊也是奥运会的发源地。

2. 古罗马古罗马是指公元前753年到公元476年之间的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

其政治制度为共和制和帝制,首都为罗马。

著名的法律体系、建筑、艺术、文学作品、战争历史等都对后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 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指封建王朝统治的政治制度。

其最高统治者是天子(皇帝),下设王、侯、伯、子等贵族阶层。

这些贵族被分封到各地,以便控制地方。

封建制在中国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其行政和司法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身上,公务和社会组织在皇帝的指挥下运作。

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其统治者嬴政实施了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消除了领主阶层,使权力集中在皇帝身上。

他还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如简化文字、修筑长城、实行土地征收制度、推广法家思想等。

不幸的是,这种残酷的统治和强制劳动使得人民生活极为艰苦,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3. 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其创造了独特的制度——三公九卿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国家政治和行政权力被分为三个部门:中央(太尉、丞相、御史台)、地方(太守、郡守、县令)和军队(大将军、都尉、校尉)。

这一制度标志着中国的行政管理进入了官僚主义的时代,这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三、现代世界史概述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16世纪欧洲大规模的文化、思想和艺术运动。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并重新学习和探讨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伊斯兰文明。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 新中国的成立。

- 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 西藏和平解放。

-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 土地改革。

-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 时间:1950 - 1952年底。

-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年)- 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成就:- 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 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一、古代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矛盾激化和秦国一统天下
3.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战争
4.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5. 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纷争
6. 隋唐时期的政治设立和科技发展
7. 宋朝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繁荣
8. 元朝与明、清王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9.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
二、近现代史
1. 甲午战争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 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的合作
6.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7.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8.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9.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上就是初中历史的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八年级历史下册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历史的基础。

下面是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秦朝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由秦穆公在公元前897年建立,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秦穆公的世系和政治措施;2.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

二、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第二个朝代,由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建立,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汉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

1.刘邦在起义中的作用;2.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和后果;3.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

三、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到西晋之前三国鼎立的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

南北朝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1.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和诸葛亮;2.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和荀彧;3.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四、唐朝的盛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有文化和最有影响力的时期之一,其统治时期为公元618年至907年。

1.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2.唐朝的交通和经济贸易;3.唐朝的科技和文学发展。

五、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朝代,由赵匡胤在960年建立,统治时期为960年至1279年。

1.宋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

六、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朝代,由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

明朝的统治时期为1368年至1644年。

1.明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明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总结以上是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部分。

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并对今天的世界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八年级的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理清楚历史事件的关系,加强知识的记忆。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确定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3、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意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

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过去。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5、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宣告统一。

(1951年10月)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1、为巩固政权中共所做的努力有(也称为建国后的三大战役 ):稳定物价(米棉之战)、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改基本完成)、抗美援朝(1950-1953,司令:彭德怀)2、土改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抗美援朝的背景:二战后,美苏划三八线,在其附近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4、抗美援朝原因:美国入侵朝鲜;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公然入侵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越过三八线,轰炸中国东北边境5、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6、抗美援朝结束的标志:1953年,美国侵略军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7、抗美援朝的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的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总结一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2、政协会召开的历史条件⑴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⑵国统区爱国主义运动空前高涨;⑶中共积极筹备政协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

3、中共为什么召开新政协会议?为争取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

4、时间:1949年9月21日—30日5、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决议)(贡献):⑴政协会议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⑵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⑶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⑷采用公元纪年;⑸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⑹五星红旗为国旗;⑺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⑻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为副主席。

6、参加者:出席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共662人。

7、性质:简称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8、意义: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奠定了基础。

9、《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人全国人民制定宪法前还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开国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⑴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⑵地点:中南海;⑶内容:①国家领导人宣布;②会议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③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④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⑤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开国大典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2)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一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筹建新中国)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华人民国中央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主席。

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国徽没有确定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开国大典一一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鸣炮28响的含义: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国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一一1951年10月概况:1951年,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谈判,双方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的协议》,获得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唐朝文成公主入藏②元朝设宣政院③清朝设驻藏大臣)第2课“最可爱的人”一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1950、10—1953、7)★★★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还领导过百团大战)★★★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掌握其事迹)结果:1953年7月美国克拉克将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影响(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精神: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大全(考试必备)★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1949 年 9 月(2)地点:北平(3)会议的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⑥采用公元纪年;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1.抗美援朝概况(1)时间: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2)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4)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抗美援朝的意义:(1)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时间:1950 年—1952 年底3.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西藏的土地改革:1959 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第四课工业化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1)一五计划时间:1953 年~1957 年(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4)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时间:1954 年 9 月(2)制宪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五四宪法特点: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三大改造1.对农业的改造(1)时间:1953 年—1956 年(2)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时间:1954 年—1956 年(2)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5.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 年)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1)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建设成就:①1959 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2)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 年底)(1)背景:1978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要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2)民主与法制的加强“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第九课改革开放1.农村改革(1)时间: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1)经济特区的建立:①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社会制度相同)(2)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3)开放 3 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 年(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邓小平理论的内涵:(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 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1992 年,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一句话评价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2 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并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一国两制”(1)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