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显示偏好及跨期消费
名词解释

推导边际效用和边际替代率之间的额关系【两种方法】
推导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边际替代率
第五章
选择
概念
最优消费束:在最优消费束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是相切的。
需求束:一定价格和收入水平下商品1和商品2的最优选择称为消费者的消费束。
需求函数:将最优选择—需求数量—与不同的价格和收入值联系在一起的函数。
图形
偏好的实例:
完全替代品;完全互补品;厌恶品;中性商品;餍足;离散商品
第四章
效用
概念
效用函数:为每个可能的消费束指派一个数字的方法,它指派给受较多偏好的消费束的数字大于指派给受较少偏好的消费束的数字。如果f(u)是表示某种偏好的效用函数的任一单调变换,那么f(u(x1,x2))就一定也是一个表示那些相同偏好的效用函数。一个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还是一个效用函数,这个效用函数代表的偏好与原效用函数代表的偏好相同。
拉氏指数:如果用基期价格作为权数,我们得到的数量指数就是拉氏指数。帕氏指数大于1,则消费者在t期状况优于基期。
帕氏指数:如果用时期t的价格作为权数,我们得到的数量指数就称作帕氏指数。拉氏指数小于1,则消费者在基期的状况优于t期。
价格指数:价格的加权指数,权数为数量。新指数:(M)衡量总支出变动,时期t的总支出/时期b的总支出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第二章
预算约束
概念
消费束:用(x1,x2)表示消费者的消费束,告诉我们当消费者选择商品x1时,他的消费量是多少,当消费者选择x2时,他的消费量是多少。
预算约束:花费在两种商品上的货币数量不超过消费者能花费的总数。
预算集:价格为(p1,p2)和收入为m时能够负担的消费束称为消费者的预算集。
状态依赖性债券:如巨灾债券,这类债券只有在某个特定事件发生时才会进行支付。
任保平《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圣才出品】

第6章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1.请给出一个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绘图说明)。
答:(1)显示偏好弱公理的定义为:设(x1,x2)是按价格(q1,q2)选择的消费组合,(y1,y2)是价格为(q1,q2)时可选择但实际上并未被选择的另一消费组合,则(x1,x2)就被直接显示偏好于(y1,y2),并且如果(x1,x2)已被显示偏好于(y1,y2),则(y1,y2)就决不会被直接显示偏好于(x1,x2)。
(2)违反显示偏好弱公理的例子如图6-1所示。
如果在预算1时,消费者选择了(x1,x2),而在新的预算2下,消费者又选择了(y1,y2),则消费者的行为就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预算2下,(x1,x2)仍然是可以买得起的消费组合。
这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从而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图6-1 不符合显示偏好弱公理的消费行为2.请说明显示偏好弱公理在分析跨期消费行为时是如何应用的。
答:(1)跨期消费行为与显示偏好弱公理给定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和他对两个时期消费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就能找到这个消费者在两期之间的最优消费组合。
根据这个最优的行为模式,能够利用显示偏好弱公理,可以确定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变动范围,从而推断出在利率变动后消费者将是借款者还是贷款者。
(2)如图6-2所示。
如果消费者最初是贷款者,从显示偏好弱公理可知,当利率上升时,新的消费组合不可能移至禀赋点E的右边。
如果消费组合移至E的右边,那么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违背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初始的预算线下,消费者可以选择禀赋点右边的消费组合,但是他实际上没有选择,这说明,初始消费点显示偏好于禀赋点右边的点。
而在新的预算线下,消费者选择新的消费组合,而初始的最优消费组合依然是可以获得的,因此,新的最优消费组合一定位于初始预算集的外面,这也就意味着他一定位于禀赋点的左边。
所以,当利率上升时,消费者一定还是贷款者。
图6-2 利率上升后贷款者的消费选择类似的分析也可以用于借款者,如果消费者一开始是借款者,那么当利率下降时,他一定依然是一个借款者。
金融市场经济与跨期消费决策

金融市场经济与跨期消费决策金融市场经济是指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使得货币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跨期消费决策是指个体在面临不同时间段内的消费选择时,根据个人偏好和现实条件进行决策,即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权衡。
在金融市场经济中,跨期消费决策是金融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个体的消费决策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收入水平、家庭消费习惯、未来收入预期以及利率水平等等。
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个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期消费决策。
其次,金融市场提供了借贷和信贷服务,使得个体可以在未来消费的同时,提前借款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
个体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信用卡等方式获得额外的消费能力,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
这些借款和信贷工具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可以在未来进行消费的选择,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期消费决策。
此外,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影响着个体的跨期消费决策。
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汇率波动以及股市涨跌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消费决策产生影响。
例如,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个体面临着更高的贷款成本,可能会减少当前的消费,将更多的资源留给未来消费。
在股市繁荣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更倾向于将一部分收入投资于股票市场,以获取更高的回报,以便未来能够进行更高水平的消费。
总之,金融市场经济为个体的跨期消费决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个体可以通过储蓄和投资、借贷和信贷等方式来平衡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
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影响着个体的跨期消费决策。
因此,在金融市场经济中,个体需要充分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理性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出合理的跨期消费决策,以实现自身的消费目标和财务目标。
金融市场经济与跨期消费决策

金融市场经济与跨期消费决策1. 引言金融市场经济是指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资金配置和风险转移的经济体系,而跨期消费决策则是指个体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消费决策的过程。
金融市场经济与跨期消费决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经济对跨期消费决策的影响,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 金融市场经济对跨期消费决策的影响2.1. 提供风险管理工具金融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例如保险和衍生品市场。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个体在跨期消费决策中更加合理地评估风险,并进行相应的保障措施。
通过购买保险或利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个体可以降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而在决策中更加理性地权衡消费和储蓄的关系。
2.2. 影响利率水平金融市场经济的运行会影响利率水平,在跨期消费决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利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跨期消费决策,高利率会增加储蓄的意愿,而低利率则会促进消费。
此外,利率的变动还会影响到资本的价格,进而影响到个体的资产配置决策,从而间接地影响到跨期消费决策。
2.3. 提供投资机会金融市场经济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
这些投资机会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资产增值,从而影响到跨期消费决策。
通过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提高未来的消费能力,从而影响到跨期消费决策。
3. 金融市场经济对跨期消费决策的原因分析3.1. 时间偏好个体的跨期消费决策受到时间偏好的影响。
时间偏好是指个体对未来效用的评估倾向,即个体更愿意享受即时的满足还是延迟获得更大的满足。
金融市场经济通过提供利率机制,改变了个体的时间偏好,从而影响到跨期消费决策。
3.2. 不确定性个体在进行跨期消费决策时面临不确定性。
金融市场经济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工具,帮助个体更好地评估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在决策中更加谨慎。
个体可以利用金融市场提供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对冲,减少不确定性对跨期消费决策的影响。
3.3. 资产配置金融市场经济影响个体的资产配置决策。
微观经济学考试

单项选择1、下列哪一个不是消费者的最优选择(D)A.消费者在每种商品上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B.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C.边际替代率等于市场价格比率D.消费者的支出最少2、设X的价格为2,Y的价格为1,则预算线的斜率为(D)A.0。
5B.-0.5C. 2D.-23、设边际替代率MRS=Y/X,I=80,PX =2,PY=1,最优消费组合为(C)A.(26.7,26.7)B.(15,50)C.(20,40)D.(25,50)4、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U(X,Y)=XY,PX =1,PY=2,I=100,则在(50,50)处其边际替代率为(A)A. 1B.2B. 3 D.45、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其他条件不变,为增加收益,生产者应该(A)A.适当降低价格B.适当提高价格C.保持价格不变D.不断地降低价格6、假定玉米市场中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使玉米的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C)A.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的产量下降了20%B.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低于20%C.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的价格将上升超过20%7、设需求由Q=100-P描述,如价格为P=20,则需求量为(D)A.50B.60C.70D.808、垂直的无差异曲线意味着(B)A.当消费者增加横轴上商品的消费时,他的满足不会增加B.当消费者增加纵轴上商品的消费时,他的满足不会增加C.当两种商品的消费量都增加时,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会增加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某消费者对商品x和商品y的净需求是(6,—6),总需求是(15,15),那么他初始的禀赋中商品x的量是多少(D)A.16B.13C. 5D.910、如果两商品是互补商品,那么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可以是(A)A.0B. 1C. 2D. 311、如果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厂商必须减少两个单位的资本才能保持产量不变,那么劳动对资本的技术替代率等于(—2)12、设横轴为劳动L,纵轴为资本K,如果劳动跟资本价格分别为PL 、PK,那么等成本线的斜率为(-PL /PK).13、如果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当劳动增加10%,而资本保持不变时,产量将(增加不到10%)14、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C)A.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B.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C.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15、当吉芬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应该有(B)A.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B.替代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为正,且前者的作用小于后者1.对于m>p2,对于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由下列等式给定,x1=(m/p1)-1,x2=p1/p2,在上式中m是收入,P1和P2是价格.横轴代表商品l的数量,p1=1,p2=2.则对于m〉2,收入提供曲线是( B ).A.一条垂直的直线B.一条水平的直线C.一条斜率为2的斜线D.一条斜率为0。
跨期预算约束跨期消费偏好

比较静态
m2/p2 0 m1/p1 c1
0
c2
1r 斜率 = (1 r ) 1 p
如果消费者存钱,那么储蓄和 福利都会因利率下降或通胀率 上升而下降。
比较静态
m2/p2 0 m1/p1 c1
0
c2
1r 斜率 = (1 r ) 1 p
比较静态
m2/p2 0 m1/p1 c1
当期价值
当期需要存多少钱才能在下一期初得 到$1? A: 当期储蓄的$m在下一期初会变成 $m(1+r),我们设m的未来价值 m(1+r) = 1 即, m = 1/(1+r), 就是下一期初$1的当期价值。
Q:
当期价值
下一期初$1的当期价值(现值)为
下一期初$m的当期价值
1 PV . 1r m PV . 1r
= 0,于
是消费者储蓄了 s1 = m1. 利率是r. 第2期的消费水平是多少?
跨期预算约束
第2期的收入是m2.
第1期的储蓄加利息总共是(1
所以第2期可用的总收入是
+ r )m1.
m2 + (1 + r )m1. 故第2期的消费支出是
跨期预算约束
第2期收入是m2.
第1期的储蓄加利息总共是(1
p2 m2 p1c1 c 2 m1 1r 1r
后者所有的项都用第1期价值计价
跨期预算约束
c2
m2/p2 0 m1/p1 c1
0
跨期预算约束
( 1 r )m1 m2 p2
c2
m2/p2 0 m1/p1 c1
0
跨期预算约束
( 1 r )m1 m2 p2
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研究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心理,从而制定更合适的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层面1.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偏好是指在众多选择中,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
消费者偏好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个人兴趣、品味、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因此消费者偏好是多元化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2.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产品或服务的行为。
消费行为包括购买决策、品牌选择、购买渠道选择、购买时间等方面。
消费者的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
3.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他们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和品质,而消费行为则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和消费的再次决策。
消费者的偏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价格、包装、营销等方面,而消费行为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实践层面1.针对消费者偏好的营销策略企业应该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例如,对于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企业应该推出价格优惠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对品质和品牌忠诚的消费者,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宣传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对于对包装和营销感兴趣的消费者,企业应该注重产品的包装设计和营销策略等。
2.利用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企业可以通过收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和消费习惯。
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精准的营销和市场推广策略。
例如,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记录,推送相关的优惠券和促销活动,提高消费者的再次购买率和忠诚度。
微观经济学--显示偏好PPT课件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进一步分析 Consumer ’s Behavior Theory:
Further analysis
1
主要内容
▪ 一、显示性偏好理论 ▪ 二、消费者在收入与闲暇之间的
选择 ▪ 三、消费者跨时选择理论
2 可编辑
▪ 在第三章中,利用关于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的信息来 确定消费者的需求。这一章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说明 可以怎样利用关于消费者需求的信息,来得到关于他的 偏好的信息。前面的研究一直是偏好能解释人们怎样的
3 可编辑
第一节 显示性偏好理论p134
一、 显示性偏好概念 二、 显示性偏好公理 三、 从显示性偏好到无差异曲线 四、 显示性偏好理论到替代效应 五、 从无差异曲线到消费者剩余
4 可编辑
一、 显示性偏好概念
1、偏好的假设 ▪ 人们的偏好在观察期内保持不变,且具有一致
性。 ▪ 人们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 严格凸性strictly convexity。严格凸性假设意味
13 可编辑
▪ 显示偏好理论的作用:我们在对消费者的 行为进行观察之后,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他 的基本偏好信息。
如1:由于A被直接或间接显示偏好于阴影 区域中的所有的消费束,所以,做出这些 选择的消费者对于A的偏好超过他对于阴影 区域中所有的消费束的偏好。 如2:也可以说穿过A点的真实的无差异曲 线,不管它是什么形状,必定位于阴影区 域之上。
出对B的偏好胜过C,根据偏好的传递性原则,
该消费者的这种选择行为间接显示出对A的偏
好胜过C的偏好。
▪ 依此类推,一直到N,那么就有A是N的间接显 示偏好。这种直接比较链可以扩展到任意的长 度。
12 可编辑
X2 A
B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这个不等式的左边是消费者按价格 ( p1, p2) 在实际选择的消费束上的支出。因此,显示偏好 是按某种预算实际需求的消费组合,和按这种预 算能够购买但并未购买的消费组合之间的一种关 系。
“显示偏好”这个概念其实有点误导,它同偏 好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尽管我们在上面看到, 如果消费者在进行最优选择,这两人个概念 是密 切联系的。与其说“A被显示偏好于B”,不如 说“A比B先被选择”更好一些。当我们称A被显 示偏 好于B时,我们的全部意思是A是在我们 本来可以选择B的时候被选择的,也就是说,
显示偏好弱公理要求,如果A被直接显示偏好于 B,那么B绝对不会反过来直接显示偏好于A。但 这个定义中,并没有回答另一种情况,即间接显 示偏好时的情况,显示偏好强公理,就是对该问 题做的补充说明。
显示偏好强公理的定义:
如果有两个不同的消费组合 (x1, x和2)
,Leabharlann 被直( y1,接y2 )或(间x1, x接2) 显示偏好于
,则 就
不可(y1,能y2)直接或(y1间, y2)接显示偏好于
。
由于( x1,消x2 )费者的基本偏好一定是传递的, 所以消费者的显示偏好也一定是传递的。 因此,显示偏好强公理是最优化行为的一 个必要内涵:如果消费者总是选择他能够 负担的起的最好的消费组合,那么,观察 到的行为就一定满足显示偏好强公理。
现在假设我们恰好知道
(q1上, q2的) 需求束,而且,C 一个消费束 。即(有z1, z2)
(是y1, 在y2 )价格 (本z1, z身2) 又显示偏好于另
q1 y1 q2 y2 q1z1 q2z2
由此,我们知道
(x1,和x2) f (y1, y2) 。(y1, y2) f 根(z1,据z2)
p1 y1 p2 y2 m
因为A是按既定预算实际购买的消费组合,所 以,它一定满足等式形式的预算约束
p1x1 p2x2 m
联立这两个方程,B在预算约束 力购买的这句话就意味着
( p下1, p是2, m有) 能
p1x1 p2 x2 p1 y1 p2 y2
如果这个不等式得到满足,而且B又确实是不 同于A的消费束,我们就称A被直接显示偏好于 B。
三、显示偏好理论的应用
显示偏好理论最突出的作用是取代“偏好理论” 作为“消费者理论经”的基础,这也是萨缪尔森 提出这一理论的初衷。除此之外,显示偏好理论 还有许多应用,如:证明竞争性均衡的存在性和 稳定性;证明希克斯复合商品定理;分析刻画总 和过度需求函数;证明关于社会选择函数的定理; 等等。这些应用都使得显示偏好理论具有了重大 的理论意义。
A
是最优消费组(合x1,,x2 )它比消费者能购买的其
他任何消费组合都好,当然,它也一定优于消费组
合B。
商品2
• A (x1, x2 )
预算线
• B ( y1, y2 )
图6-1 显示偏好
商品1
这个结论对于位于预算线和预算线以下的不 同于需求束的任一消费组合都成立。由于这些消费 组合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本来是可以购买的,但它 们却没有被购买,所以被购买的消费束一定要更好 一些。正是在这里,我们使用了“对于每个预算, 有且只有一个需求束”的假设。如果偏好不是严格 凸的,从而无差异曲线上有一段平坦的部分,则预 算线上的某些消费组合就有可能同需求束一样好。 处理这种复杂的情况并不十分困难,但通过假设把
第六章 显示偏好与跨期消费
以偏好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中,理性的假定本身就隐含 着消费者的需求行为与效用或偏好最大化的一致性。这种 理论模式被称之为需求或消费者行为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和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然而这种方法只有在已知消费者的效 用函数或偏好序列,且具有若干良好性质时,上述分析才 是有意义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效用或偏好是不能直接被 观察到的,能够直接观察的只是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如果 能找到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与偏好之间的某种关系,那么, 需求理论和偏好理论就可以建立在可观察的消费者行为的 基础上,这就为检验消费者行为与最大化公理的一致性提
保罗.A·萨绥尔森率先提出了“显示偏好理论”, 在一系列文章和论著中对显示偏好的基本思想、大多数 术语以及若干公理进行了系统阐述。萨缪尔森提出了 “显示偏好弱公理” 。在此基础上,霍撒克提出了 “显示偏好强公理” ,而里克待则进一步提出了比显 示偏好强公理更强的“显示偏好的合同公理” 。在这 些公理体系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以显示偏好弱公理为 基础,重新证明了需求定律;以显示偏好强公理为基础, 重新推导出了无差异曲线。由此证明了显示偏好公理与 各类理性概念的一致性,从而在理性概念与可观测的消 费者行为之间建立了联系。
换言(x之1, x,2) 如果 是消费者在既定预算约束下 可以买但实际上拒绝(y了1, y2的) 消费组合,这就显示 了消费者认为 比 要好。而
偏好于 这种偏好(x关1, x系2) 是(不y1,会y2)随时期不同而
改(x1变, x2的) 。所以,( y1当, y2消) 费者在新的预算约束下选
择了 而没有选择 ,那不是由于消费者的
传递性假设,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x1,。x2) f (z1, z2)
图6.2说明了这个论点。显示偏好和传递性告诉 我们:对于作了如图所示的选择的消费者来说, 消费组合A一定比C更好。
商品2
A (x1, x2 )
•
预算线
• B ( y1, y2 )
•C
商品1
图6-2 间接显示偏好
在这种情况下,称A被间接显示偏好于C。当然, 现实中观察到的选择“链”可能比3个消费组合更 多。如果消费组合A被直接显示偏好于B,B又被 直接显示偏好于C,C又被直接显示偏好于D,依 此类推,一直到M,那么就有消费组合A被间接 显示偏好于消费组合M。这种直接比较链可以扩 展到任意的长度。
偏好变了,而一(y定1, y2是) 不起的消费组合。
在新的预(算x1, 约x2)束下是买
(x1, x2 )
进一步说明: 显示偏好弱公理的实质是说,两个不同时期的消费组合
与,不可能同时包容在两个不同时期的预算约束内。用图示 的方法可以这样说明
商品2
预算1
• (x1, x2 )
•
( y1, y2 )
商品2 预算2
它排除则更为容易。
在图6-1中,预算线以下的全部消费组合都要比 消费组合A要并,这是因为它们本来是可以被选 择的,但是为了选择A,只好放弃它们。对于显 示偏好的分析用代数方式可以表达为:
设A是消费者在收入为m时按价格 ( p1,购p2买) 的消 费组合。在当前的价格和收入水平下,B也是有 能力购买的一种消费组合,并且对它进行购买之 后还有部分货币剩余。也即有:
2.显示偏好的定义
为了使得论述简单化,我们在这里假设:消 费者的基本偏好是严格凸的。也就是说对于每个预 算,有且仅有一个需求束。
如图6.1所示,图中描绘了两个需求束,分别是
A (x1,, x2B) 。(y消1, y费2) 者是一个以追求效用最大化 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 B
必然是可( y以1, y实2)现的一种消费组合,并且如果消费者 选择了这种组织,在购买后还会有多余的货币。而
3.显示偏好强公理(SARP)
上面所描述的显示偏好弱公理,向我们提供了 所有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都必须满足的一个 可观察的条件。但是还存在一个更强的条件,有 时,它也是有用的。
我们已经注意到,如果消费组合A被显示偏好 于消费组合B,消费组合B又被显示偏好于消费组 合C,那么,消费组合A就一定比C更受偏好。如 果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我们肯定不会发现有 C偏好于A的选择序列。
“显示偏好理论”在另一方面的作用,是用于 考察经济政策或价格变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显示偏好理论”在指数 方面的应用。
专栏6‐1 显示偏好理论、价格指数与消费者境况
假设在时间t的价格为 ( p,1x, p消y2) 费者的选择是
,
在基(x期t , ybt )的价格是
, ( pxb , pby )
供了可能,这就是“显示偏好理论”的基本思想。
第一节显示偏好
一、 显示偏好的概念
1.显示偏好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因为大多数经济理论最终都是以一个使其偏好
的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作为基础的,所以,如何说 明观察到的消费者需求行为就是由于偏好关系或效 用极大化产生的,这就成为经济学家们所面临且必 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商品1
图6-3(1)符合显 示偏好弱公理的消 费行为
预算1
•
( y1, y2 )
(x1, x2 ) •
预算2
商品1
图6-3(2)不符合 显示偏好弱公理的 消费行为
如图7-3(1)所示,在预算1的情况下,消费 者既可以购买的起消费组合 (x1,,x2)也可以买得起消 费组合 (,y1, y而2)此时,消费者的实际选择是 , 这说(x1,明x2) 被直接显(x1,示x2)偏好于 。如果在新( y1的, y预2 ) 算集2下,消费者选择了 ,则这种行(y1为, y2符) 合显 示偏好弱公理。因为他之所以不选择 ,不是 因为消(x1费, x2)者偏好发生变化,而是因为在新的预算 集下,消费组合 是购者不起的消费(x1,组x2)合。而在 图6-3(2)中则不同,如果在预算1时,消费者 选择了 ,而在新的预算2(x下1, x,2) 消费者又选择 了 ,则消费者的形(y为1, y就2) 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因为,在预算2下面, 仍然是可以买得起的(x1消, x2) 费组合。这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是内在不一致的。 从而,违反了显示偏好弱公理。
p1x1 p2 x2 p1 y1 p2 y2
二、显示偏好的原理及两个公理
1.显示偏好原理
从消费者行为模型—人们总是选择他们能够购 买的最好的东西—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人 们作出的选择一定比他们能做的选择更受偏好。 或者用上一节的术语表示,如果 (x1, x2) f ( y1, 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