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初二)下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一、《民族团结一家亲》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少数民族的地位保障、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

学生们需要了解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多民族国家中如何统一思想、加强团结。

1. 中华民族的演变和发展历程2. 少数民族特殊政策和地位保障3. 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二、《改革开放》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并通过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向学生们展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影响。

学生们需要明白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 改革开放政策的诞生2. 经济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3. 典型案例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三、《生命起源和进化》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相关知识,包括生命的起源、进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生物界内各类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们需要了解生命地球的历史、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以及生命地球最初的环境条件等知识点。

1. 生命起源和生命地球的历史2. 进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3. 生物界内各类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四、《社会主义建设》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包括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事件。

学生们需要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 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第一个阶段2. 社会主义建设背景和基本理念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和三大改造五、《科学与技术》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科学和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方法,科技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科技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

学生们需要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当前的科技前沿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推动作用。

1.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方法2. 科技领域中的典型发明和创新3. 科技与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六、《中华文化传统》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演进和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皇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农业生产组织。

2.中央集权制度: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下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3.封建土地所有制:帝王将土地赐给诸侯、大臣和军队,实行封建层级制度。

4.农民农业生产组织:农民为封建地主生产,农业生产主要以耕种为主,使用简单的农具。

二、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1.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官府推行均田制和保甲制,增加农田耕作面积,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极大发展,丝绸和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2.科举制度的实施: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人才以贡献为基础,使士人社会地位提高,文人成为官僚的基本来源。

3.文化繁荣: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如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他们的作品丰富多样,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4.科技进步: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枪等,这些科技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变革1.元朝政治变革: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对中国实行蒙古族政权统治,废除了科举制度,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明朝政治巩固和文化繁荣:明朝统一了辽金元的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科举制度,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繁荣,如明代的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3.清朝的开发和统治: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在政治上实行“满汉分治”,遵循满族传统的政治制度和世袭制度。

清朝进行了辽东、蒙古等地的开发,丰富了国家的疆域。

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近代史事件1.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近代史事件: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开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

3.列强的入侵: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入侵中国,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

八下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八下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知识1城乡改革不断深入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后城市开始2、改革开始:⑴时间:1978年底⑵标志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⑶地方:安徽、四川地区3、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中国的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直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近1/4的生产队社员的收入在50元以下,有1亿多人口粮不足。

5、人民公社解体于1983年。

6、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

7、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意义(评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

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力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原因:⑴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⑵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⑶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意义(作用):⑴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⑵有利于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⑶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农村改革的方向:⑴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⑵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及内容⑴1978年10月—1984年10月(第一阶段)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⑵1984年10月—1993年(第二阶段)内容: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⑶1993年至今(第三阶段)内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初二下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
一、古代史
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矛盾激化和秦国一统天下
3. 秦始皇的改革和统一战争
4.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5. 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纷争
6. 隋唐时期的政治设立和科技发展
7. 宋朝的政治改革和经济繁荣
8. 元朝与明、清王朝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9.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
二、近现代史
1. 甲午战争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 抗日战争和国共两党的合作
6.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
7.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8. 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9.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上就是初中历史的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历史下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全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全册知识点在八年级历史下册中,我们学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内容。

本文将对全册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1.鸦片战争及其导致的中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的封闭和落后,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的到来。

这场战争的发生,除了各种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的弱点和后来中国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百年农民战争与代表性人物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农民战争。

王安石改革、洪秀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都是一些代表性的农民起义。

其中,代表性人物有洪秀全、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和李秀成、义和团运动的张宗昌等。

3.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变化,是近代中国的重大特点。

这些改革有的成功,也有的失败,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新政等。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1.科举制度与士人文化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之一,是封建文化在中国传承的重要方式。

科举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机制和文化精神的表达。

2.思想解放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首个独立倾向,是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思潮。

在这个重要的时期,诸如胡适、鲁迅、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了国家体制的多次变革。

这次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国际局势。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先在中国传播开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影响,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

3.中国革命的历史性地位和胜利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胜利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总结八年级历史下全册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等众多方面。

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八年级历史下册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历史的基础。

下面是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秦朝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由秦穆公在公元前897年建立,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秦穆公的世系和政治措施;2.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

二、汉朝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第二个朝代,由刘邦在公元前206年建立,统治时期为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汉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

1.刘邦在起义中的作用;2.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和后果;3.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改革。

三、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到西晋之前三国鼎立的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

南北朝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1.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和诸葛亮;2.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操和荀彧;3.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四、唐朝的盛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有文化和最有影响力的时期之一,其统治时期为公元618年至907年。

1.唐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生活;2.唐朝的交通和经济贸易;3.唐朝的科技和文学发展。

五、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朝代,由赵匡胤在960年建立,统治时期为960年至1279年。

1.宋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

六、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个朝代,由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

明朝的统治时期为1368年至1644年。

1.明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明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总结以上是八年级历史下册必背的知识点,每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部分。

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并对今天的世界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含人教版)一、明清社会的变化与发展1.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网罗天下的官营企业•工业生产的开始和发展2.社会习俗与风俗的变化•社会礼仪方面的变化•婚姻和家庭制度的变化•饮食方面的变化及文化传承3.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学术重要性的提升•妇女思想文化的变化•艺术与文学方面的发展二、近代中国的开局与变革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政治与历史背景•对内改革的尝试•外来势力的威胁和挑战2.鸦片战争与中外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发展•中外贸易关系和国际地位的变化•改革与新思潮的兴起3.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新设与变化•政权更替与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体系的重建•维新运动与新政实施三、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起义•外强内弱的中华帝国•旧民主与新思潮之间的转换•全国规模的革命起义2.辛亥革命的时代意义•辛亥革命造成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转型的贡献•辛亥革命对振兴民族的影响3.新中国的诞生•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与社会变革•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角色•苏联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立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中国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近代中日战争的成因•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战争进程中的水土不服和民族感情2.抗日战争的胜利与英雄•抗日战争的发展与胶着状态•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价值•中国抗战英雄的特点与成就3.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抗战对民族精神的鼓舞和历史意义•从国际影响到东亚地位的提升•抗日战争对中国未来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打下基础五、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1.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和平民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和平进程的演变2.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历史进程•党的由来、宗旨和基本举措•革命后期,新民主主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3.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和开放政策的重大决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绿色科技的推进结束语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知识要点已经结束。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八年级的历史知识,最重要的是理清楚历史事件的关系,加强知识的记忆。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内容:确定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3、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意革命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

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过去。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5、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大陆宣告统一。

(1951年10月)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1、为巩固政权中共所做的努力有(也称为建国后的三大战役 ):稳定物价(米棉之战)、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改基本完成)、抗美援朝(1950-1953,司令:彭德怀)2、土改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抗美援朝的背景:二战后,美苏划三八线,在其附近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4、抗美援朝原因:美国入侵朝鲜;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公然入侵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越过三八线,轰炸中国东北边境5、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6、抗美援朝结束的标志:1953年,美国侵略军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7、抗美援朝的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的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初二)下册知识点★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 )时间: 1949 年 9 月( 2 )地点:北平( 3 )会议的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⑤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⑥采用公元纪年;⑦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 .开国大典: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3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 2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 .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1 .抗美援朝概况( 1 )时间: 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 2 )军队: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3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 .抗美援朝的意义:( 1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第三课土地改革1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 .时间: 1950 年—1952 年底3 .土地改革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 .土地改革的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 .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 .西藏的土地改革: 1959 年,西藏进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到六十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第四课工业化起步1 .第一个五年计划( 1 )一五计划时间: 1953 年 ~1957 年( 2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3 )一五期间重工业成就:①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投产②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 )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成就: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2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 )时间: 1954 年 9 月( 2 )制宪机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五四宪法特点:①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三大改造1 .对农业的改造( 1 )时间: 1953 年—1956 年( 2 )改造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 )时间: 1954 年—1956 年( 2 )方式: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3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5 .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56—1966 年)1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这次会议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 2 )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左”的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 .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 )建设成就:① 1959 年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 2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①铁人王进喜;②两弹元勋邓稼先;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④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 年底)( 1 )背景: 1978 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2 )主要内容: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3 )历史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2 )民主与法制的加强“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

★第九课改革开放 1 .农村改革( 1 )时间: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 )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 3 )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 )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 .对外开放( 1 )经济特区的建立:① 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社会制度相同)( 2 )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 3 )开放 3 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 4 )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 )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 .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 )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 1985 年( 2 )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邓小平理论的内涵:(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 2 )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3 ) 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4 ) 1987 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 5 ) 1992 年,南巡讲话,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

2 .一句话评价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 ) 1992 年,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 2 ) 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并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一课民族团结1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 .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4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5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6 .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 .“一国两制”( 1 )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 2 )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3 )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 .香港、澳门的回归( 1 )香港回归: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 2 )澳门回归: 1999 年 12 月 20 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 3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 .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 .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 .“三不”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 .“两会”成立: 1990 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 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 .“九二共识”:1992 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 .汪辜会谈: 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7 . 1995 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第十四课钢铁长城1 .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