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重要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 夏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国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2.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

3. 汉朝: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4.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三司使,分割地方权力。

6.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皇权。

8. 清朝:实行八旗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对边疆地区实行特殊的管理。

二、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1. 农业:古代中国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广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

2. 手工业:发展了丝织、陶瓷、冶铁等手工业,形成了一定的手工业体系。

3. 商业:商业活动逐渐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市场,如长安、洛阳等。

4. 货币:从贝币、布币到铜钱、银两,货币制度逐渐完善。

5. 丝绸之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三、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成就1. 文学:出现了《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2. 艺术:发展了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等。

3. 科技: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医学:《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5. 数学:《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

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1. 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2. 边疆政策:历代王朝采取不同的边疆政策,如和亲、屯田、设立都护府等,以维护边疆稳定。

3. 民族交流: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1. 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中亚、欧洲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鸦片战争(1840 - 1842年)- 原因。

-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

-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影响。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 1860年)- 原因。

- 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 列强罪行。

-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严重破坏。

- 影响。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 太平天国运动(1851 - 1864年)- 兴起。

-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 发展。

- 后期。

- 失败。

-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 洋务运动(19世纪60 - 90年代)- 背景。

- 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 目的。

-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代表人物。

- 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 内容。

-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兴办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建立新式海陆军(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结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影响:中国经济受到冲击,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目的: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设立新式学堂。

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内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北伐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共合作破裂。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背景: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结果:全民族抗战开始,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内战爆发背景:国共两党矛盾激化。

结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建立新中国。

此外,八年级上册历史书还涉及了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包括近代工业的发展、新式教育的兴起、社会生活的变迁等。

请注意,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因不同版本的教材而有所差异,建议以实际使用的教材为准进行复习和总结。

同时,历史学科注重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建议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多进行思考和拓展。

八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一、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地位1. 夏朝的建立和王室特征2. 商朝的兴起和王室特征3. 周朝的建立和王室特征二、五季七国之乱的发生原因和特点1.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农业生产水平2. 五霸之列的齐桓公和晋文公3. 战国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内部矛盾三、秦统一六国的途径和基本内政1. 秦国的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2. 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3. 秦朝的俸禄制和浚渠修路工程四、秦汉之际的思想文化变化1. 秦朝的焚书坑儒政策和统一文字2. 汉朝的恢复儒家思想和推行科举制度3. 秦汉之际的史学方志与经济文化兴盛五、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对外交往的影响1. 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路线特点2. 经济商品的互通和文化思想的传播3. 外交关系的建立和相互交流的影响六、东汉社会的基本状况和政治改革1. 刘秀的建立东汉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 王莽的新政和农民起义的发生3. 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和黄巾之乱七、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 三国政权的建立和相互关系2. 曹操与刘备的争夺和孙权的立国3. 三国长达数十年的割据局面和政治格局变化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经济1.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统一遗憾2. 封建土地制的确立和农业手工业的重生3. 佛教的传入和官营工业的兴盛九、隋唐盛世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 隋朝的统一和王朝的兴盛2. 唐朝的开元盛世和政治制度的完善3. 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繁荣十、唐朝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 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和开元盛世2. 科举制度的推行和军事实力的提升3. 文化艺术的繁荣和社会风气的变迁十一、安史之乱的起因和对唐朝的影响1. 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战争的进程2. 唐朝政治经济的动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3. 整个社会的变局和对唐朝政权的巨大影响十二、唐宋变革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 后唐的建立和五代的动荡2. 唐宋变革的内容和改革的成果3. 匈奴佛科口宋的兴起和农田水利的发展十三、初次开启科举制度和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1.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制度的进步2. 科举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改善和封建土地制的确立3. 科举制度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影响十四、元朝的建立和对我国的统一1. 蒙古帝国的形成和元世祖的统一2. 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元世祖的统治3. 蒙古铁骑的侵略和元世祖的统治十五、明朝的灭亡和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1. 明朝的兴起和政治格局的变迁2. 明初的政治改革和对外交往的影响3. 明朝的灭亡和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十六、清朝的建立和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 清朝的建立和农耕经济的振兴2. 清初的政治改革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 清朝的治国理政和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复习必备】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复习必备】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华民族的的抗争1、鸦片战争(1840.6—1842.8)⑴.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进入工业时代,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⑵.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非法利益。

⑶.结果:1842年8月,中国战败签定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⑷.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林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⑴.背景:鸦片战争后,沿海经济遭到破坏,激化了本已很尖锐的社会矛盾。

⑵.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起金田起义,号“太平天国”。

⑶.经过: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构想了一个绝对公平,没有剥削的社会蓝图。

此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它充满幻想,无法实现;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64年,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⑷.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⑸.影响(评价):动摇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⑹.启示:单纯的农民抗争不能改变中国近代的命运。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⑴.背景: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⑵.主凶:英、法;洗劫焚毁了圆明园(洗劫空前)。

⑶.帮凶:美、俄;俄国割占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割地最多)。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⑴.背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积极对外扩张,企图获得更多资源和殖民地,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⑵.经过: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突袭中国北洋舰队,黄海大战爆发,邓世昌殉国;辽东半岛之战,日本屠杀中国旅顺居民两万余人;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全册知识重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全册知识重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全册知识重点)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 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但最终失败。

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最终失败。

2. 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戊戌变法,试图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但最终失败。

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2.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统治。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1. 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2. 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激发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1. 北伐战争: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本完成国家统一。

2. 国民革命: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革命。

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 抗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进行抗日战争,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2. 解放战争: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进行解放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中国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的道路,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与总结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腐蚀了清朝统治机构;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6月3日国际禁烟日6月26日国际反毒日)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P3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2.鸦片战争的爆发(道光帝)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P1。

P1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②.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③.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P4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观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清朝统治集团军事指挥失当。

客观原因: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力量雄厚,科技先进。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 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0-1860.10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一.战争: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39年3月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一)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甲午1894年8月中日甲午战争中日黄海海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战争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三)1900年6月俄美英日德法意奥八国进攻大沽口侵华领军人:西摩尔战争1900年8月攻入北京。

二、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时间:1842年8月条约内容:(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4)英国商人进出品货物缴纳的税款须同英国商定。

条约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二)中俄两国的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共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三)《马关条约》1895年4月双方代表:李鸿章(中国)伊藤博文(日本)条约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条约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四)《辛丑条约》签订时间:1901年9月中方代表:李鸿章条约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一、背景:〈1〉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从鸦片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3〉虎门禁烟: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评价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硝烟并取得胜利,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

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二.战争经过:三.(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

关天培虎门之战,壮烈牺牲,是民族英雄。

四、结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启示: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从此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事实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们只有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3)主凶英、法(4)帮凶俄、美2、列强的罪行:(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启示:这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浩劫。

充分暴露了侵略者野蛮、凶残的本质,有力的驳斥了所谓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的谬论。

(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

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

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4.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这样写道:“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

”请问,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英法联军。

“抢劫和付诸一炬”指的是火烧圆明园第3课收复新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将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5、怎样加强对新疆的管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时间?原因? 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a.黄海大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b.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

c.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 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勇撞敌舰,壮烈牺牲。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3)内容:a.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响:a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 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怎样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的?答: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 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启示: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

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4.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指:台湾被割让,而中国的头头脑脑,却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说明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结果: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赔款白银4.5亿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

d,划定使馆界。

(4)影响:,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帝国主义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是哪四次?()给我们的教训是:让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我们只有发愤努力,振兴中华,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之林。

★注意:重要问题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a.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b.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2、《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1)前期“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目的:武装军队(2)后期“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目的:辅助军事工业)(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第7课戊戌变法1、维新思想的传播:(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

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2、百日维新:(1)时间 1898年6-9月(2)内容: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4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3)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4)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响,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戊戌政变:(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