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学和中医
中医学精要重点

《中医学精要》第一章中医学发展简史1.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①②③④2.魏晋隋唐时期:《脉经》奠定了中医脉学的脉象、脉名基础,在脉象主病和相类脉象鉴别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孙思邈用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
3.宋金元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成的成药典。
第三章中医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第四章中医基础理论1.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互根互用(2)阴阳的对立制约(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五行生克与制化:(1)五行相生(2)五行相克(3)五行制化五行乘侮与母子相及:(1)五行相乘(2)五行相侮(3)母子相及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病变及其相互影响:①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和子病累母)②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和相侮)(2)指导疾病的诊断(3)指导疾病的治疗: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疗方法:相生规律:①滋水涵木②益火补土③培土生金④金水相生相克规律:①抑木扶土②培土制水③佐金平木④泻南补北5.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6.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之府:胆、脑、髓、骨、脉、女子胞(子宫)7、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五脏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肺:主宣发与肃降、主气、主通调水道、主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8.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导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下面将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阐述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用以描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强调人体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性,即脏腑组织器官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形态、力度等变化。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应用单味草药或复方药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形式,通过手法的推拿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病灶复原的作用。
四、中医文化与养生1. 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护,注重提高个体的自身抵抗力。
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2. 中医与四季饮食:中医将食物与四季变化、气候特点相结合,提倡根据季节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 中医与心理健康:中医注重身心的调和,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保护健康。
“精准医学”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关性思考

和困惑 , 同时 因其主观 因素的参与 , 在与现代 医学 次重大理念革命 。 的较 量 中 , 被 扣上 了“ 经验 医学 ” 、 “ 伪科 学 ” 的帽 子 , 2 “ 精 准 医学” 的概 念及 意义 2 0 1 5年 1月 2 0 日, 美 国总 统 奥 巴 马在 白宫 宣 使中医的发展备受质疑。
摘要ຫໍສະໝຸດ 2 0 1 5 年初 , 随着奥 巴马提 出“ 精 准 医学” 计 划, “ 精 准 医学” 成 了世界 范围 内的健 康热词 , 被赋 予
了人 类一个实现全新 医学突破的伟 大机会 , 得到 世界 范 围内高度 关注。本 文结 合“ 精 准 医学” 理 念 的内
涵, 探讨 其与 中医辨证论治观 点的高度相 关性 , 以及寄希 望于两者之 间相 互渗透 , 最终形成人类 医学。
基金项 目: “ 泰山学 者” 建设 工程 专项经 费资 助( t s 2 0 1 1 0 8 1 9 ) ; 山东 省 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 日( 2 0 1 3 — 0 7 5 ) ; 山东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医院院
级课题( 2 0 1 3 )
3 “ 精 准 医学” 的理 念体现 了中 医辨证论 治 的思想 3 . 1 “ 因人 制 宜” 与 “因地 制 宜” “ 精 准 医学 ” 的
1 “ 精准 医学” 产 生 的背景
的革命 。
“ 精 准 医学 ” 的理 念精 髓 是 以患 者 为 中 心 、 以临
2 0世纪临床医学取得了重大进 步 , 从 以往的 以
以临床与基础结合为思路( p h e n o m e — g e — 个人经验及直觉为基 础的传统个性化治疗 , 进化到 床为导 向, n o m e ) , 建立个人生物信息港 , 实施跨学科 、 跨领域、 基 于基础 及 临 床 科 研 数 据 的 循 证 医 学 。循 证 医 学 形成疾病 资信 网络 ( k n o w l e d g e n e t ・ 瞬时风靡全世界 , 寻找证据 、 开展 基础及 临床研 究 跨地域 的合作 , o r k o f d i s e a s e ) , 以驱动因子 ( m o l e c u l a r d r i v e r ) 为线 成为医学工 作者 的时尚性 追求。以循 证 医学 为基 w 依据疾病 的本质及机理 础的各种专家共识 、 指南横 空 出世 , 成为指导 临床 索科学地分类及诊断疾病 , 针对驱动因子发展治疗手段及设计 的金 标 准 , 循 证 医学 成 为 医 学 界 能够 发 出声 音 的 金 科学评估病情 , 治疗方案 , 超越传统 的个性 化治疗及现代的循证 医 标准。 实现基于分子靶 向的精准 医学 , 预 防及治 随着 时 间 的推移 , 循 证 医 学 的先 天不 足 逐 渐 显 学模式 , 愈疾病 ] , 从而实现 1 9 4 7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 露。2 1 世纪, 医学界发 现基 于对疾病模糊 的诊 断、 “ 健康” ——躯体 、 精神及社会功能的良好状态。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1.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精气神等。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经络气血理论是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经络”是人体内的通路,“气血”是人体内的物质基础。
精气神理论强调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人体的精、气、神有密切的关系。
1.2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技术。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诊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1.3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使用针刺来治疗疾病;推拿是通过按摩、捏压等手法来治疗疾病;中药治疗是通过中药的内服、外敷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1.4 中医预防学中医预防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包括养生、预防、保健等内容。
中医强调“先病后治”的理念,提倡预防为主,保健为辅的治疗原则。
养生是中医预防学的重要内容,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调整、运动锻炼等方法。
二、中医病证学2.1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包括内经六经、内经十四经、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内容。
内经六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内容;内经十四经是基于六经而概括起来的内容,包括《金匮要略》、《内经》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热病论、伤寒论等内容。
2.2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包括外经伤寒杂病论、外科金匮要略等。
外经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伤寒杂病论、外感热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外科金匮要略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热病痧论、金匮要略等内容。
中医药综述

中医药综述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近年来,中医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被认为是一种有着独特优势的医学体系。
下面将对中医药进行综述。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而统一的力量组成,而五行则是对宇宙万物的分类和描述。
通过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药可以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的疾病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指的是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体等,闻指的是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指的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指的是通过按摩、触摸等手段来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
通过四诊法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进而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药以其天然、温和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针灸是用针刺入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来调理人体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气功是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心理等多种方法来锻炼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外,中医药也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对某些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不会引起明显的副作用。
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科研体系。
中医药的发展不仅对推动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和方法的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和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真正的中医

中国真正的中医,其实没有中药
中毉大夫 05-29 09:50
大家有个误区,一提中医,人们马上就联想到中药,针灸推拿按摩。
其实真正的中医没有药,用药者严格的来说,不配称为中医。
真正的中医为上工,上医。
无上为天,天才可以称上,上工即天工,上医即道医。
所以中国真正的中医,是对人的一个要求,必须的要达到天人合一,通天地鬼神者,即是圣人,神人才可以配称中毉大夫。
神农,昔日黄帝,生而神灵。
《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大神,可以蚩尤大战上天请兵,可见具有通天地之能。
上工守神,招魂复魄。
失魂落魄,招魂复魄,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神志魂魄不是药物可以解决的,神志魂魄乃形而上学,非是药物可以做到的。
一切疾病皆由心生,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非草药。
一药医百病之谓道,心药为治天下一切疾病之德道,非是草药。
所以中国真正的中医是正心修身,非是草药治病。
下工下医为草药,下工守形,下医治已病,才有针对肉体之形,草药,针灸推拿按摩等等。
真正的中医,是无药而医的。
中毉大夫
后记:
请在新浪微博中搜索并关注“中毉大夫”和“云禅慧明”、“醒来baby慧心”的微博,可以看到更多破迷开悟、明心见性好文章,人人修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一药治百病谓之道,唯有德道可以开发人体的潜能,让人超凡脱俗,让人超凡入圣,天人合一,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大同之中国梦。
中西医对比说中医 中医不是玄学

中西医对比说中医中医不是玄学当归苦参丸中西医对比说中医中医不是玄学人体是不是由细胞、分子组成,草药是不是化学物质,这些问题现代科学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看得见、摸得着,可如果用中医思维这些问题就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阴阳五行、脏腑气血、四气五味。
那么中医所讲的到底有没有道理,能不能接受,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从中西医理论的产生说起。
中医、西医理论都必须经历“人的认知过程”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理论作为人类意识中的事物,必然要依赖于人类可感知到的客观现象才能建立,任何先验的或是神授的,不源于客观现象的理论都是不存在的。
这也就是说,理论的“模样”首先取决于其所基于的客观现象。
理论的“模样”就取决于形成它时所经历的“人的认知过程”。
而认知自然界现象的完整思维过程首先是区分事物(现象),即按特征将不同的事物(现象)区分开来;其次是联系事物(现象),即在不同的事物(现象)间建立联系,随后即可应用之;再次是解释联系,即对事物(现象)间为何存在联系进行说明。
这个过程的最终产物就是我们头脑中的“理论”。
任何理论之间,如果存在不同,则必定是源于上述几方面的差异。
中医、西医理论都是人们认知人体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因此也不例外。
中西医理论均依赖于人类可感知到的客观现象而建立西医自不必说,大家都重视“眼见为实”。
而中医其实也重视“眼见为实”,中医理论也并非凭空提出。
比如,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今人看不见,古人其实也看不见,因此古人才会说“以表知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司外揣内”(《灵枢?外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灵枢?刺节真邪》),也就是说当这些事物难以看见时,我们可以通过其外在的表现去把握。
西医偏重微观事物,中医偏重宏观事物表面上看,中西医主要研究的都是人体,但其实中西医研究的“事物个体”有物质层次的不同。
西医是把人体宏观状态(症状体征)和人体微观蛋白、分子各个物质层次上的事物作为个体进行研究(人体整体、组织、细胞、分子……)。
浅谈精深中医地学习方法

因为地磁场的存在,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地磁场时刻保护着我们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写道:“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又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我们浮躁的的心静了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的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会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变得很浅显,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
患者因为晚上睡觉,空调温度太低,受寒所致。于是我采用姜油在患者背部刮痧,沿着膀胱经刮出紫黑色淤点,前后不到十几分钟,患者感觉病减轻了一大半,随后开了一付麻黄附子细辛汤,所谓的重感冒,不到一天,当天晚上就好了。在随后的这一两年,这位患者每次感冒必喝汤药,只开一剂就可以了,轻点的感冒,自己熬点葱姜水喝喝就没事了。建立在患者脑子中的“感冒必须要打吊瓶”的思想也就彻底消失了,代之的是懂得如何预防感冒,感冒初期如何调理。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如何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又希望能够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医精准医学和中医学目录壹“精准医学”由来及概念CO NT.EN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贰TS.精准医学与辨证施治叁.中医学走向精准医学道路的优势肆.“中医精准医学”的构想伍壹“精准医学”由来及概念“精准”概念“精准”一词最先用于军事精准武器是指制导武器引导下,能远距离精确命中目标的导弹、炸弹等精准概念许多领域都在应用精准医学的发展背景当代医学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环境:人类健康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对医学发展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和新的需求;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为当代医学发展开拓新的前沿、提供新的机遇。
精准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方向。
精准医学的技术基础基因组学迅猛发展,从技术上带来了实现精准医学契机基因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20002014可能存在需要治疗的细测1个人基因组预算30菌感染强烈建议使用抗亿美元,需10年生素20世纪自然科学三大计划精准医学?(1)奥巴马:“要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根据临床的信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人正确的治疗而且要次次如此。
”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实行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治疗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案。
一种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精准医学?(2)精确、准确真实地掌握个体化状态精准地诊断制定最恰当的个体化治精准地了解药物作用疗方案精准地运用药物纠正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病理状态以取得精准的治疗效果精准医学:精准医疗四要素通过基因检测等手续,更加精准检测潜在或已在的疾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针对性治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准时就是一切,所有的医疗只因、血型都有区别,建立自有在准确的时间攻击疾病才是己的医疗信息库,有助于促有效的。
基因检测等可以及时进自己健康管理,同时有助警示消费者潜在的风险于推动社会救助的施展精准医疗需要社会共同参与,让自己及家人都更加健康精准医学具有整体观依靠病人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数据等进行诊断关注的层面是疾病,常忽略人的个体差距等因素根据人的基因组信息为基础,关注的是每个个体的“人”;在治疗上针对个体的基因组信息等,并以地域、时节、环境等外因细分人群进行防治实现从“治病”到“治人”的过渡,凸显了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思想贰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中医内涵与精准医学概念不谋而合中医药学独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蕴涵和体现了“精准医学”的基本追求。
从理念上来说,精准医疗并不新颖,中医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以这个理念为基础。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基本理念和诊疗模式,彰显了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的个性化治疗的追求,与精准医学的理念是一致的,其科学内涵与现代“精准医学”概念不谋而合。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与西医的诊断和治疗相同,表达不同。
辨证:认识疾病的过程,将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选方用药。
中西方的认知视角不同举例:感冒西医称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
去医院看感冒一般都验血,看看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处方药物包括治疗病因药物治疗症状药物抗细菌药-青霉素、头孢菌素,解热镇痛-布洛芬,减充血剂-盐酸伪麻黄碱,抗组胺药-马来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酸氯苯那敏,镇咳剂-右美沙芬等感冒感冒风热时行风寒暑湿虚证感冒感冒感冒感冒感冒辩证不同,用药完全不一样感冒类型时行型感冒风寒型感冒清热解暑、疏风透表辛温解表感冒风热型感冒阳虚型感冒辛凉解表类滋阴生津、疏表散邪型暑湿型感冒单气虚型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清暑、祛湿解表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采用同一治法升提中气——常用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叁精准医学与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差异--个性化医疗的基础每个人(或患者)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内在因素及外在影响不同,因而需要个精准医学个体差异是个性化医疗的基础性化预防方案和治疗方案每个人(或患者)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体质不同,病因、病机、发展转归不同,因而需辨证施治个体差异是个性化医疗的基础要个性化治疗,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证而异,因时而异。
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个性化医疗的基本规律 1.相同疾病的不同个体,其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内在因素及外在影响不同,因而对不同患者需要同病异治。
2.不同患者的不同疾病可有相似的基因组等内因、外因因素,因而可以同病异治,异精准医学异病同治病同治 3.实质是同“基”同治,异“基”异治,辨“基”(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的简称)施治。
“基”是个性化医疗的基础。
1.同一疾病在不同人体上,可有不同的“证”,因而需要有不同的治法 2.异病同治是因为不同疾病可有相同的“证”,需要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异3.实质是“同证同治”、“异证异治”。
“证”是辨证施治、个体化医病同治辨证施治疗的基础。
“篮子试验”与“雨伞试验”篮子试验雨伞试验指将某种靶点明确的药物看作一个篮子,指同一种疾病基于不同驱动基因分型的是将带有相同靶基因的不同癌症放进这个篮子临床研究;对病理分型类似的肿瘤,通过分里进行研究;子分析进行分子分型,进行不同的治疗。
用一种药物治疗不同的肿瘤,类似于类似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精准医学与辨证施治优势互补以个性化医疗、基因医疗为主,兼顾蛋白质组、对伴发于疾病的一标本兼治、宏观与微精准代谢组学等内在因素的调整,从微观层面对疾病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观、分析与综合、局医学的本质进行认识并提供相应的预防、诊疗方案。
及各种症状,很难部与整体、现代科学认识人、病的本质的优势,能够在微观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接治与传统经验相结合之预防、干预疗手段。
优势强调以“证”为基础的“标本兼治”,特别是在不够精细准确,缺在精准医学数据分析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改善疾病预后等方面乏客观量化指标而的基础上指导临床医辨证有优势,在整体层次的治疗效果突出不被学术界认可生辨“基”施治,找施治到适合的切入点,将二者整合起来,肆中医学走向精准医学道路的优势西方医学描述系统缺乏整体性,引入的参量总数无法统计•西方医学尚无法形成一个能从整体上完整地描述人体状态的描述系统•一个状态描述系统的层级越低,引入的参量总数越多,采用它实现精准辨识的难度就越大。
中医学走向“精准”--技术层面升级•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走向“精准”,有着体现“精准医学”特征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理念方法,其精准化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升级•引用先进的科学手段,使中医对证候的辨识,对中药性能的了解,对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更趋精准化中医学的智慧:对病人总体状态的把握整体上把握人体状态来说,中医的状态描述系统要简单很多,建立的方式更智慧,也更具有可操作性走向精准医学得天独厚中医整体状态描述系统具有较高的层级、较少的参量:在阴阳五行、八纲辨证的指导下,引入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以及卫气营血、六经、三焦体系的结构功能划分•中医人体状态描述体系:100多个基本证候,就基本涵盖了人体基本的生理病理活动。
•在从古到今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从理法方药各个环节建立并完善起一套完整的人体状态调控体系。
伍“中医精准医学”的构想中医精准医学中医药精准预防生物--心理--社会等现代医学模式《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中医的整体健康观观念:“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中医病因学:强调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六淫、七情以及饮食、劳逸等。
亚健康状态疗效不甚理想“治未病”思想对健康的维护和于亚健康的干预具有其独特优势。
“亚健康状态”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现代医学认知和干预手段的相对缺乏,对多因素作用下的亚健康状态的疗效不甚理想。
中医体质精准分型和平体质---健康阳虚体质--怕冷阴虚体质--缺水痰湿体质--肥胖湿热体质--长痘气郁体质--郁闷气虚体质--疲乏血瘀体质--长斑特禀体质--过敏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精准调节病证的精确分类及预测2013 年5 月,美国影星安吉丽娜·目前发现约38% 的肾脏癌、31% 朱莉通过基因测序检测到BRCA1 和的乳腺癌、27% 的子宫癌、58% 的黑色素瘤、57% 的前列腺癌和39% 的卵 BRCA2 基因的突变,预示着其患家族性巢癌与遗传有关乳腺癌几率达到87%。
为了规避这一风险,她选择实施了双侧乳腺切除手术,这种基于基因测序等高通量检测分析的精准预测为后续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中医体质的突变基因和易感基因的检测为病证的精确分类和预测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IL-10)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发现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脾虚湿盛证与IL-10-819 位点的C 等位基因相关,而肝硬化患者形成的肝气郁结证则与该位点的TT 基因型相关。
Liu 等通过家系研究的方法,观察了11 个家族性肾阳虚者基因组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发现了肾阳虚者有关的基因组CNVs 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外信号转导、免疫反应、物质和能量代谢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导致肾阳虚质“表型”。
基因CNVs体现了个体间的差异性中医精准诊断:二个探索1、探索具有中医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疾病分型、疾病分期技术途径,发现疾病的证候分型(西医是分子分型)和证候分期(西医是分子分期)的方法和技术;2、探索和建立具备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生物标志物,使得传统中医依靠主观经验判断的整体宏观辩证转变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辩证方式,实现中医辩证的客观化、精细化和适度量化。
精准诊断是提出医学治疗方案的基础,如何将证候的辨识客观化、精确化则是中医有效施治的前提。
证候的客观化及其本质研究始终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重点及热点,也制约着中医药发展。
病证的精准诊断黄苔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曹鹏团队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GS)研究了糜烂性胃炎湿热证患者在服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过程中舌苔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并发现了黄苔特异性生物标记物。
通过检测16SrRNA V4-V5区发现,芽孢杆菌属一定比例仅存在于黄苔中,随着用药的过程,该菌属的数量不断减少,并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舌苔菌群整体也在向正常菌群不断转化。
“证候组学”:疾病诊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从分子水平上多尺度地对“证”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研究通过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网络模型,研究证候间的差异性和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中医证候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解决中医药疗效的客观化问题中医精准治疗:坚持突出中医药个性化、动态化、整体性治疗理念坚持“一个原则”: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原则注重“三个研究”1、研究病-证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2、研究体质类型、气候环境、生活方式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3、研究中药(尤其复方)的精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