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教案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气、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
3.理解天气的变化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1.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
3.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在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等天气预报符号及课后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认识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规范自身的行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符号的识别。
3.通过卫星云图或天气预报图分析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利用教材中的气候知识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2.认识和理解灾害性天气符号及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求趋利避害,服务
于生产和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报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了解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前热身
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或生产造成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征,循序渐进。
通过一些录像短片和卡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及其一系列相关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因其教学结构与方式都是以初中生的思维特征为主要依据,所以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利用课件再设计一组天气和气候的小组竞赛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中国的气候复习课学案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复习课(学案) 学习目标1.能运用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7月平均气温图判断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能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运用温度带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巩固练习:读图分析: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我国冬季 ,夏季 。
我国冬、夏气温南北差异不同的原因:①纬度因素;中国位于北半球,越往北太阳辐射角越小,辐射越弱。
冬季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短,所以北方温度越低;而夏季越往北白昼(日照)时间越长,累积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所以北方的夏季温度较高。
②冬季风因素: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时特别寒冷。
2、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处位于 ,原因是 。
3、青岛一月平均气温大约 ℃;7月平均气温大约 ℃。
4、在《中国温度带图》上,填写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5、青岛属于 温度带。
作物熟制为 。
学习目标2. 能运用年降水分布图判断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能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运用干湿地区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巩固练习:中国干湿地区图(二)降水:1、降水地区分布不平衡:。
2、降水时间分布不平衡:。
中国的“雨极”:;。
3、中国的干湿地区:在《中国干湿地区图》上,填写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四类干湿地区:、、、。
4、青岛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是,属于干湿地区。
学习目标 3.了解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认识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及其影响,知道中国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会初步分析说出气候特征造成的影响,培养辨证看问题的观点。
1、在《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写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2、青岛属于气候。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一线。
在图中描绘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画出夏季风与冬季风的方向,影响范围。
发源地风向4、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夏季风的进退影响我国各地降水的变化5、季风气候对经济的影响优势:(农业)劣势:6、中国的气候具有很强的。
山东省枣庄四中七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学案

山东省枣庄四中七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学案【学习目标】熟练运用图表,分析总结归纳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并正确分析其成因【学习重点】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教学过程】【自主学习】﹤5分钟内完成﹥1.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一线分布,在这条线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在以上,这条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以上。
2.在我国从南到北习惯上划分为、、、、等,秦岭—淮河以南是、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及其两侧属于带。
青藏高原属于带。
3.我国降水地区较大,越往降水就越小。
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季节。
我国的雨极在省的。
4.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气候,自北向南有气候,气候,气候。
西北地区大多为气候,青藏高原是独特的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气候。
【拓展练习】1.下列有关我国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是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B.曾母暗沙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C.漠河是我国冬、夏气温最低的地方 D.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2.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洋流D.冬季风3.四川盆地冬季暖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4.北半球夏至日时,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A.广州B.济南 C.北京D.漠河5.下列省区跨四个温度带的是()A.陕西省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 D.山西省6.关于我国降水的正确表述是() A.降水量从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B.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80%集中于7、8两个月C.北方一些地区的水旱灾害发生频繁,是因为那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小D.湿润地区的年降水量必须达到800毫米以上7.下列地区中,雨季开始最早而结束最晚的是()A.南部沿海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东北地区D.华北地区8.决定我国东部地区雨季早晚的主导因素是()A.夏季风的进退 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 D.地势高低9.下列山脉既是我国地势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又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的是()A.秦岭 B.太行山C.阴山 D.大兴安岭10.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①农业生产方面②水利建设方面③城市建设方面④海、陆、空交通和工程建筑方面11.以下省区中跨热带和亚热带的有()①福建②海南③广东④云南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影响B.地势影响C.洋流影响D.纬度影响13.关于我国夏季气温的正确叙述是()A.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我国纬度最低的曾母暗沙 B.漠河由于纬度高,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C.我国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D.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很大1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B.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尤以气象灾害最为常见C.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夏季风强弱不同引起的D.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方容易出现干旱15.广东省通过“果菜专列”往北方运送蔬菜,一年中运输量最大的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6.四川居民爱吃辣椒,主要是因为()A.当地盛产辣椒,形成吃辣椒习惯B.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可以驱寒抗风湿C.四川为湿润地区,有利辣椒生长D.四川多山地,吃辣椒有利健身二.将下列相关的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A.寒温带 1.黑龙江北部(1)一年两熟至三熟B.中温带 2.长江中下游平原(2)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C.暖温带 3.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3)一年一熟D.亚热带 4.东北平原(4)一年三熟E.热带 5.雷州半岛2.将下列干湿地区与其降水量.植被景观用线连接起来:A.湿润地区(1)>400毫米 1.草原B.半湿润地区(2)<400毫米 2.森林.草原C.半干旱地区(3)>800毫米 3.森林D.干旱地区(4)<200毫米 4.荒漠三、综合题1.读甲、乙两幅雨带图,回答:(1)甲图所示意的是________月的雨带位置。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 学案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人教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午热晨凉,冬寒夏爽,气温在不断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通常,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1. 气温的日变化概念: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思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时?因为空气中的热量来自地面,正午过后,太阳高度虽然降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仍然比地面失去的热量多,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增多,温度继续升高,地面辐射继续增强,气温也继续上升。
气温升到最高,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午后2时左右,气温才能达到最高值。
2. 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则1月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2月最高,8月最低。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温线。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1.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 等温线闭合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纬度因素的影响低纬地区气温高,高纬地区气温低。
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海陆因素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这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地形因素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其他北半球10℃等温线,在亚洲大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南凸出,原因是这里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中考地理复习学案二十九中国气候湘教版

湘教中考复习学案二十九中国气候一、中考目标要求:1、记住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及原因2、知道我国特殊天气、成因及影响3、知道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的国家二、基础知识回顾:(一)我国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什么?2、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3、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方?4、观察P28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冬季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
南北之间气温大约差别_____℃。
5、观察P297月气温分布图,找出夏季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上(为什么?),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盆地。
6、看P29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什么?7、看P31温度带分布图:记住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
思考;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在哪里?(二)降水和干湿地区;观察P31降水图:8、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是是什么?9、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是什么?10、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的大致位置经过什么地方?观察一下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大致位置。
11、观察P33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名称位置,思考:①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一致;②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mm等降水量线位置一致;③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mm等降水量线一致。
(三)气候类型分布:观察P34气候类型分布图12、记住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
思考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大致经过哪里?___13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对农业和社会经济有何影响?14、汇总一下经过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界线?(四)季风气候显著15、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什么?16、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喜温作物种植界限,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纬度要高的多,原因是什么?(五)多特殊天气17、寒潮带来什么危害?为什么寒潮对青藏、云贵影响小?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受寒潮影响小?18、梅雨带来哪些危害?19、台风带来哪些危害?20、沙尘暴: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解决措施有哪些?21、旱涝灾害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学案 第2章第2节《气候》(含答案)

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目标导航】1.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2.练习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3.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划分依据等,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重难点】读图分析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1.我国南北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受的影响。
2.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1月0℃等温线大致沿一线分布。
夏季,除了_______等少数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
3.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的,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号称我国“三大火炉”指的是、、。
4.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另外,还有一个面积广大的区。
探究:学会阅读等值线图要点:⑴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⑵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气温变化的幅度。
⑶阅读南北极端气温值,了解具体气温差异。
⑷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和特殊弯曲部分。
2.从图上看出,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一线分布,这条线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这条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
3.我国1月最高温度出现在附近,最低温度出现在附近,气温相差近。
4.7月我国海口附近气温约为℃,漠河附近气温约为℃,南北温差。
5.夏季,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地区,这是由于。
6.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
探究:在图中填写我国的温度带,并标出秦岭—淮河的位置。
探究: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第二节气候(第二课时)【目标导航】1.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
2.练习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3.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依据等,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自主学习】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向递减。
2.我国年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东部大致沿一线分布。
3.一个地方与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根据气候的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
4.我国的农业生产类型:东部地区以为主,西北干旱地区以为主,南方湿润地区以为主,北方地区以为主。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八年级
学科:
地理
课题:
气候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某某、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
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某某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某某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学案:2.4 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分类: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现代气候变化。
4.近现代气候变化(1)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2)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CO2。
【思考】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
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不认可。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易误辨析]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包括冷暖、干湿变化,并非只有气候变暖。
2.全球气温升高,意味着每一个区域气温都在升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并非每一地区都在升温。
知识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 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水位上涨后果:改变海岸线,淹没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 2.影响农业生产⎩⎪⎨⎪⎧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作物减产 3.影响水循环[易误辨析]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是明显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海平面上升是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的,它是长期缓慢的过程。
知识点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
4.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知识链接]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主要内容有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汪小勇
组长签字:
时间:11.11
学习目标:
1、记住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
2、读气温曲线图能说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3、利用气象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备课记录
一、学生预习P53第一、二自然段明确
气温日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温年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那么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该如何表示呢?
小组学习知识点1:
阅读P54阅读材料《气温的观测》完成下列要求
1、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_________读做________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_____次。一般是在____时、_____时、_____时、_____时观测。
小组学习知识点2:
6、读图3.12及上边的文字
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_____℃,最低气温约______℃
年较差约_____℃。
(教师寄语: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年少不学误一生的事)
7、读图3.12上边的文字完成下表
北半球
气温最高的月份
气温最低的月份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在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月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月;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月,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月。南半球相反。
年平均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P53的第二段上面文字
气温的日变化是以_______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是以_______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5、读图3.11及上边的文字
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_____℃,最低气温约____℃
日较差约_____℃。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气温的日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P53图3.10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
8点时是____℃14点时是_____℃
20点时是____℃2点时是_____℃
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_____℃。
3、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请你说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月平均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构建知识网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
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
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北半球)在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月。最低气温出现在___月。在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月,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月。南半球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