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

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展标导入【活动一】展示天津一周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复习常用的天气符号。

并将图中的风向用附号展示。

【师生活动】除了天气符号,天气预报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气温播报。

让同学们试着说出图中的气温。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象入手,简单明了,提出设问,引发探究兴趣。

转承:气温是如何测的呢?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二、师生互动【活动二】展示课件:气温观测、读温度计、整点气温读数【师生活动】教师提问:日平均气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得出日平均气温是每日8时、14时、20时、2时气温读数的平均值。

教师提问: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总结规律。

学生归纳: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弯曲就明显。

三、达标测评【活动三】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师生活动】在学习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课本54页活动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气温曲线图、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及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2、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1、理解气温变化规律;
2、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看板书,话
收获!
依据板书逐一进行总结!
沙场点兵1、读某地一天中的4次气温观测值,日气温最高值出
现在( C )
A、2时。

B、8时。

C、14时。

D、20时
2、玛纳斯2012年9月22日,日最高气温25℃,日最低
气温10 ℃。

问:玛纳斯2012年9月22日的气温日较差
是( C )
A、25℃
B、35℃
C、15℃
D、10℃
思考、作答。

课堂结语同学这节课学的很扎实,老师为大家的精彩的表现感
到高兴!我建议:大家为自己这节课精彩的表现而鼓
掌!
鼓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2014.12.12 授课班级:七(22)班
一、教学分析
初中地理课本中的天气和气候中两个重要的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本节讲述其中的要素之一:气温。

本节既是第一节天气知识的延伸,又是学习第三、四节降水与气候知识的基础,其内容更多的是为气候知识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概念及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气温与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难点
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一课时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认识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中的气温变化,培养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温的年变化;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今天很冷,或是很热。

这是人们感觉到的大气的冷和热。

我们把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为气温。

气温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气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那气温和人类活动之间有什么关系?气温在时间上又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洗也洗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板书]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测量[教师]出示温度计,指导学生读教材,明确: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看温度计说出当时的气温。

[学生]看温度计上的读数。

读图回答:8℃、16℃、12℃、4摄氏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能力。

[教师]请一两个学生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由学生在描述的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2.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学生]用公式理解三个概念。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相加除以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相加除以这个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每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一天当中、一年当中气温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气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3.气温的变化[教师]我们通常是通过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了解气温变化的(1)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师]指导学生画图: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骤外,还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①把握图幅大小②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

③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然后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再在交叉处标上点。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图表和数据,包括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 准备相关地理现象的资料,如气候对农业、工业、海洋捕捞、旅游等的影响。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气温变化和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展示。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点,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绘制气温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括气温的观点、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观点。

通过讲解气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基本观点。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如年较差、日较差等。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两个内容。

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4节气候的基础。

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二、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2)读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图,能说出该地气温的变化规律。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气温资料,能绘制年气温变化曲线图;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的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会判读等温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突破策略: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四、教法学法分析: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学法:教法方面: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

学法方面:采用实验法(举例说明),提升学生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从昨天晚上,今天早上,今天中午以及学生当天的着装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自然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气温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列举: A:青藏高原居民独有的服饰——藏袍。

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doc

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doc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麦晋利☆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我的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层层深入推进,全面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中,还注重培养学生关心、关注身边地理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它是上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气候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节内容。

其中,气温与生活是学习后两部分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而气温的变化体现出课标的要求,是本节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人类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对气温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初一学生在小学已学习过统计图表,因此对于运用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重点,不是难点。

但是由于刚接触地理两个月,受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大气受热特点和海陆热力差异时,会受到障碍,因此对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是重点也是难点。

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的要求,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探究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通过活动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气温日变化、年变化。

2、使学生明确大气受热的原因和水陆受热的不同。

3、使学生认识热带、温带、寒带气温年变化的不同特点。

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气温观测方法和有关气温数值的一些计算方法。

2、能根据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乐关注生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2、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教学难点:大气受热特点和海陆的热力差异☆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学——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欢迎走进地理课堂,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除了初一、八班的同学们和这么多的老师之外,还有一位特殊的嘉宾,它是谁呢?它隐藏在了图片里,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猜猜它是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课标与教材
(一)【课程标准】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材分析:
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内容偏难,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

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四、教学评价
1、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活动时评价个小组的参与度。

2、采用当堂提问的形式,观察学生的听课认真度。

五、教法与学法:
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世界气温分布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展示济南一周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复习常用的天气符号。

并将图中的风向用附号展示。

除了天气符号,天气预报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气温播报。

让同学们试着说出图中的气温。

转承:气温是如何测的呢?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
展示课件:气温观测、读温度计、整点气温读数
教师提问:日平均气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得出日平均气温是每日8时、14时、20时、2时气温读数的平均值。

教师提问: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学生: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总结规律。

学生归纳: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
变化曲线弯曲就明显。

练习:“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
承转过渡请学生从四季服装的变化以及校园内景色入手,明确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

教师讲授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板书年变化
迁移学习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
学生活动在学习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课本54页活动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学生活动
读图分析:1、图中A
、B 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
2、分别找出气温最高月和最低月,明确B 是北半球陆地,A 是南半球陆地。

结合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3、再想一下,如果换成北半球、南半球的海洋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图形会有变化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科学观测结论:海洋的气温升温和降温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

总结:陆地、海洋气温规律。

A
B
1 3 5 7 9 11 1
2 月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