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之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测量气温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气温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掌握气温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测量气温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分布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与分布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气温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实验器材:温度计、气象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分布特点,让学生对气温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概念、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及其单位。
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气温的重要性。
2.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直观教学法: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提问和讨论问题,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3.准备板书设计,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温的概念,让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温变化案例,让学生总结气温变化的原因。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地形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气候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模拟实验来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明气温的变化。
2.让学生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分布的规律2.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模拟实验法:让学生参与模拟实验,直观地感受气温变化的原因。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数据资料2.投影仪、幻灯片3.模拟实验器材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气温在季节上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温的季节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2. 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呈现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世界上气温最高的地区在哪里?最低的地区在哪里?2.气温分布是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世界气温分布呈现出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规律,这与纬度有关。
3.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分组探讨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每组选择一个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通过实验来观察气温的变化。
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2.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3.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温的表示方法和计量单位;2.理解气温变化的不同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气温和温带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通常表示为摄氏度或华氏度。
温带是一个气候区域,其特征是年平均气温在0℃至20℃之间。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类定居点都处于温带区域中。
2. 气温的变化原因气温的变化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因素也不同。
3. 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变化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经度:随着经度从东向西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纬度:在同一地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高度: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气候: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不同气候对气温的影响也不同。
4. 中国气温分布特点中国气温分布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东部沿海地区气温较为温和•西部各地区气温较低•靠近赤道的地区气温较高•气温在北纬20度附近的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四、教学活动1. 实验用温度计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并观察气温的变化。
了解气温的计量单位、表示方法及变化原因。
2. 观察观察中国气温分布图,了解中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讨论学生们就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等话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悟。
五、作业布置布置调查作业:要求学生们到室外或室内测量不同位置的气温,并分析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六、教学评价1.学生们能够理解什么是气温及其计量单位、表示方法等;2.学生们能够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学生们能够掌握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能力目标1.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2.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3.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图的判读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到天气预报时,了解了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怎样报道天气预报?学生:阴晴、风雨......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提问大家是不是经常听到气温这个词?大家是怎样理解气温的?课件展示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气温与生活教师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气温和最低气温。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还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板书 1.气温读图读出各时刻的气温。
引导教师出示气温计,告诉学生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单位,让学生看气温计说出当时的气温。
阅读同学们打开课本,看阅读材料,了解气温的观测。
转承通过观测,我们可以获得每一时刻的气温,那么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是怎么来的呢?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2.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3.月平均气温:一月内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4.年平均气温: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转承午热晨凉,冬寒夏热,气温在不断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提高对气候现象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气温的变化因素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因素,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原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温变化案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气温变化与分布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好投影仪、电脑、黑板等教学工具。
3.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认知程度,为教学提供依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气温差异吗?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呈现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通过PPT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设
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步骤
一、气温的变化
气温在时间和
.学生读图后回答:情况。
气温的观测
思考得出月平均气温、.我们该如何来测定
四幅不同温
并总结读图方
二、气温的分布
教师活动
量观测问:观察资料,规律是否一目
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律?
三、总结、练习、拓展
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世界多样性的美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