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3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能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2.能够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1.运用气温日变化曲线,说出某地一天之内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能计算气温的日较差。
2.运用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能计算气温的年较差。
3.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4.阅读北半球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讨论、思考、探究、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3。
总结全球气候分布的规律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做一回小小天气预报解说员,思考:哪些人类活动受到气温的影响呢?(1)什么是气温?生活中怎么才能听到或读到气温这个词?(2)如何观测气温?(3)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知道什么气温?指导学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指导学生读图3.11气温日变化提问:(1)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2)什么叫气温日较差?计算图3。
11中的气温日较差.口算:快速算出课件中红色方框内的气温日较差一天中,__________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_________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承转: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得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求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
2。
气温年变化指导学生读图3。
12气温年变化提问:(1)图中横轴和纵轴表示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图中最高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3)图中最低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哪个月份?(4)图中气温年较差(月最高气温与月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思考:陆地和海洋年均温的比较(以北半球为例)课堂探究一:绘制气温曲线图①把握图幅大小及纵坐标温度差值的大小,横坐标12个月份的间隔要适当。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中心素养】综合思想、天文实际力【课标要求】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归结世界气温散布特点。
【教学目的】1. 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
2. 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 依据世界年平均气温散布图,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总结气温的散布规律。
4. 结合气温的散布规律,剖析影响气温散布的要素。
【教学方法】比拟法、计算法、探求讨论法【教学进程】导入新课阅读下面图文资料,从藏袍的穿着上,你能体会到气温的变化吗?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时变化。
明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的变化与散布。
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大气的冷热水平。
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指点先生阅读资料P54〝气温的观测〞停止思索回答。
提问:〔1〕气候观测中的气温是离空中多高处的气温?〔2〕气候观测用到哪些工具?〔3〕百叶箱起什么作用?〔4〕人工观测普通在什么时间停止?〔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普通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先生回答后,教员点评。
义务1 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教员解释概念,日平均气温=一天中屡次观测值的平均值;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指点先生读图3.10日平均气温提问: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区分是多少?怎样计算日平均气温?〔8+16+12+4〕÷4=10℃先生回答后,教员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义务2 知道气温日变化规律,计算气温日较差。
教员提问,依据生活阅历,说说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如今什么时分?气温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阅读课本找出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思与学: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取获取的知识读图:计算:(8℃+ 16℃ + 12℃ + 4℃)÷4=10 ℃读图:计算:30.5℃-24.5℃=6 ℃读图:计算:25℃-(-5 )℃=30 ℃(六)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根据表及气温曲线图的绘制步骤,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2)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探究二:气温的分布(一)等温线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直观表示世界各地的冷热状况。
认识亚历山大·冯·洪堡(二)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举一反三: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判读等温线(三)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1)结合等温线的变化,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2)对比陆地等温线与海洋等温线的差异。
2.读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相比哪一个更密集?说明什么?小试牛刀:结合题目,完成相关内容。
为人类的科技发展点赞小组合作:读图分析:分析作答: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更密集,说明北半球1月气温差异比7月更大。
读图:一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3.观察1月份和7月份陆地等温线的凸出方向。
口诀简记:一陆南,七陆北难点突破:该图表示是_____半球___ 季季节的等温线的分布图,请说明理由。
(四)模拟实验用模拟实验解释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差异明确步骤提出问题七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
小组合作:观看视频,了解实验做实验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气温的变化规律,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图表和数据,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运用气温资料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气温图表和数据,包括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2. 准备相关地理现象的资料,如气候对农业、工业、海洋捕捞、旅游等的影响。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气温变化和相关地理现象的动态展示。
4.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教室讨论。
初中地理课程《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点,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学会绘制气温分布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包括气温的观点、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绘制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季节的温度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观点。
通过讲解气温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基本观点。
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数据,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数据,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如年较差、日较差等。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课堂(人教版)

课题: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气温变化的基本概念。
2.学会读气温曲线图,并能说出气温变化规律。
3.掌握并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4.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5.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难点: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通过各种途径能听到能看到或者听到气温这个词,到底什么是气温?气温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二、新课讲授:(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概念、单位、识别气温是大气的温度,气温的单位—记做“℃”,读作“摄氏度”。
识别:温度计温度计的使用:眼睛平视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到底怎么测量气温?什么时间测量气温呢?2.气温的测量及单位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因为人类活动的垂直平均范围就是离地面1.5米)。
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
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3.百叶箱的作用是?为何温度计摆放有高度要求?百叶箱的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和地面反辐射以及狂风暴雨等因素对温度表的直接影响,最主要的百叶箱有自然流通的空气,温度表能感应外面空气最真实的变化。
思考:一天当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4.气温计算(1)请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学生:8℃ 16℃ 12℃ 4℃(2)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学生:(8+16+12+4)÷4=10℃计算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将每天四个时刻的温度加起来,除以4即为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将本月每日的日均温相加,除以本月天数即为本月的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将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相加,除以月数12即为年平均气温。
5.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月变化:以一月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月变化。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气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气温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b.收集并整理关于气温变化对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影响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c.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演示气温变化的原理,并撰写实验报告。
2.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纸质版或电子版,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
作业反馈:
1.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便给出针对性的反馈。
2.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气温对农业、交通、服饰等方面的影响,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5.气温测量工具及方法:介绍气温测量工具——温度计,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气温数据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分析气温数据,掌握气温变化趋势,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7.气温变化的成因:深入解析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理解气温变化的内在规律。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世界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2.综合思维: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及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上第三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读图思考:发现气温逐步升高1.气温的含义、观测(1)什么是气温?如何测量气温?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2)展示阅读材料: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 1.5米处的气温。
气温的观测项目包括实时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仪器主要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
这些观测仪器放置在百叶箱中。
百叶箱能让空气自由流通,防止太阳对仪器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自动气象站对气温能够进行实时观测,并每逢整点记录一次。
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进行一次。
2.引导学生读气温——通常一天要观测四次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观测。
温馨提示: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刻度平行奥!3.气温的计算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追问: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1.互动交流:(1)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一般用℃ 表示。
(2)确切反映一个地方天气状况的气温,是用放置在气象台装置气象观测仪器的百叶箱内的温度计测定。
2.读一读:请正确读出四个时间点的气温。
8时:8℃14时:16℃20时:12℃2时:4℃3.说一说,算一算:(8+16+12+4)÷4=10℃月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之和/124.气温的变化—日变化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1)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2)气温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3)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引入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4)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怎样的?5.气温的变化—年变化(1)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2)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3)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是多少?(4)一年中,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是怎样的?6.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南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的最高与最低气温。
7.方法指导—如何正确判读气温变化曲线(1)该地气温在一年内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2)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8.引导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出示资料,引导学生练一练,并对比得出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最新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课标与教材(一)【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二)【课标分解】概念体系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气温的变化运用某地气温资料运用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说出绘制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
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气温的分布阅读图 3.17阅读图 3.18阅读图 3.19和3.20 归纳归纳归纳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归纳气温垂直分布规律。
归纳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以及不同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的季节差异(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的阅读。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
二、学情分析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内容偏难,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观测方法。
能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或日变化曲线图。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能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动口表达,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看图、制图。
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充分体现比较法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家乡气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不同气温条件的辩证分析,了解自然规律的美,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难点: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教学准备
1.温度计、学生绘图用坐标和气温资料。
2.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
一、气温的变化
二、气温的分布
三、总结、练习、拓展
在影响这种规律,但我们只是了解了表面
性,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现象……
板书设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