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新版】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下面是分享的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7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件,以供参考。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

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材料)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异景色。

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描写“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感受双龙洞的神秘、奇异。

第二课时:(1)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重难点:(1)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

(游记的基本特点)(2)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

(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教学准备: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2、列提纲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词3、多音字组词(“系”)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二)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一、说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三、说教学过程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

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

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

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

”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

”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

”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课文别有情趣的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

3. 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

教学重难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游览双龙洞时的所见所闻。

2.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1.课件出示生词“浙、杜鹃、笋”等。

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朗读,巩固生字词。

2.指名说说上节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互相补充师总结: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路上和洞口也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习课文4-7小节1. 出示任务:1)默读课文4-7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画相关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互学,取长补短。

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孔隙非常狭小。

在外洞找泉水······这就到了内洞。

1)这段文字,你喜欢哪些词句?简要说说原因。

2)这孔隙有什么特点?(预设:小,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黑,险······)3)作者说“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子,请改成肯定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在这样的小船里,我是什么样的感受?(预设:害怕,紧张)5)播放视频,感受进入内洞时的情景,并说说你的感受。

6)读一读,试着读出人物的内心感受。

7)边读边想象画面,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预设二:内洞景象七一。

内洞一团漆黑······也很值得观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5、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体验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对金华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游记,作者叶圣陶先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光。

课文分为五部分,依次为:得知双龙洞、路上见闻、外洞和内洞、出洞、回味双龙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生动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PPT、课文原文、作业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游览过的美丽景点。

2.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双龙洞的奇特风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四、品读感悟(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生动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在课后去欣赏更多的美景。

板书设计:双龙洞路上见闻得知双龙洞外洞和内洞——奇特风光出洞回味双龙洞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金华双龙洞的游览路线图。

2. 选择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写你去过的美丽景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二.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学反思:课文比较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些难度!理清课文的条理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作者的描写理顺出来,学生能归纳出作者的写作方法,效果还不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重点:了解内洞及孔隙的特点,体会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难点:体会特点!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

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

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
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难点: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


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板书设计: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

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
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本节课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泉水流经的路线,还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