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了解按游览路线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孔隙”和“内洞”是全文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内洞”景观特点。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金华──罗甸──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教学时间】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叶圣陶。
3、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4、逐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读课题)。
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了。
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二、学习课文1、学习二、三段:⑴ 默读,画出沿途景物。
⑵ 看到文中景物描写,你想说什么?⑶ 有感情读2、3段。
2、学习第五段:⑴ 过渡语:山上景色美,双龙洞呢?读课文,看我们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⑵ 很多同学对“孔隙”和“内洞”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两处,看孔隙。
⑶ 课前,不少同学查阅了双龙洞资料,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孔隙什么样?(学生简介)⑷ 如欲观赏内洞美景,唯有平卧小船、擦崖逆水而入,这种游览方式堪称一绝,我们也去感受一番!⑸ 自由读,结合语句谈谈游览孔隙后给你留下的感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育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育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二、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老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2、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⑴ 学生汇报、老师投影、学生朗读。
⑴ 老师: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写法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外洞有什么特点?⑴ 学生汇报。
(板书:宽敞)投影: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老师: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⑴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篇1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
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二、学习“孔隙”部分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
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
(好奇)(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2)出示文字,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
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生答师书:孔隙:窄小)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
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谈话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感悟句子: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
(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全国优秀教学设计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什么著名的风景区吗?哪儿怎么样?请用一、二句话跟大家做个介绍。
2、同学们只知道这儿很美,可是老师如果要求把它的美写出来时,往往不知怎么写。
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现代著名的作者叶圣陶爷爷的。
我们认真学习课文,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象,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好吗?二、快速默写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2、全班讨论,确定段落的分法。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三、学习课文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⑴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放映经过选择的录像,看看山景)⑵反馈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步进行:①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
②再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③最后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特点──多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绿感受──一片明艳阳天⑶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⑴作者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山中的溪流的声音。
放映录象,学生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了不时变化的溪声。
⑵讨论:溪水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⑶生自由汇报。
3、课题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的景色?学生讨论后自由汇报:生:沿途景色已如些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生: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沿途所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说作者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抓住如下要点: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浙江、森郁、杜鹃、合适、臀部、昏暗、稍微、额角、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气势、石笋。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景方法。
4.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读写。
2.以第五段为例,学习用移步换景,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写,那么,怎样才能用精炼的笔墨,描写出美妙的景物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出去走走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课件)“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能工巧匠的神奇艺术,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怎样用我们手中的笔,将这些神奇美丽的景物记录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同学们,齐读课题。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本文是一篇游记。
(板书:游记)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师: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来,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常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知道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文体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控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体会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换,知道作者游玩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谊:通过朗诵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奇妙之美,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知道词语,理清游玩顺序,了解游玩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出现。
②罗甸森郁集合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旋而上千变万化集合。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千变万化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状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诵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进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爱好春游吗?说说你游玩过的地方、景点的特点以及游玩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行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玩过一个地方——逐渐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样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控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两翼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雨西湖》和《鼎湖山听泉》。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习作业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三分钟:《雨西湖》
课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
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
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
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
”)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
二、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
[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
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
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
五、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六、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
”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
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