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方药组成及功效(借鉴材料)
麻杏石甘汤的功效与作用,麻杏甘石汤的组成及医案

麻杏石甘汤的功效与作用,麻杏甘石汤的组成及医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浅议】此宣肺清热之方也,临床用于喘息咳嗽,痰黄白黏稠,脉数之症。
本证病机不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抑或先有伏火,复感风寒,总以热邪壅肺、肺气闭郁、宣降通调失职为特点。
故临床表现有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面红颧赤,自汗出,头痛鼻塞,咳嗽气喘,甚者鼻翼煽动,鼻涕黄绿如脓,痰浊黄白黏稠,咯唾不爽,扁桃体肿痛,小便短赤、不利,大便干燥,心烦口渴,思饮喜冷,咽干唇燥,舌边尖红赤,苔黄或白黄相杂,脉象浮数或滑数。
麻杏甘石汤由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变辛温为辛凉,清内攘外,为表证兼内热证之首选方。
临症观察,其效优于桑菊饮、银翘散。
汗出而喘,属内热所逼,为本方主症之一。
古有有汗禁麻黄之说,何以本证用之,余以为有汗禁麻黄,系指麻黄汤而言,本方用麻黄不用桂枝,故无忌也。
其实汗出与否、体温高与不高皆无关重要,而内热证则至为关键。
方中麻黄不在发汗,而在宣肺清热,是以有汗无汗皆可用也。
外寒内热谓之寒包火,属常见之证,发热、咳嗽、哮喘、咽痛皆可见之。
究其源,多属伏火在先,伤寒于后。
伏火之成,膏粱厚味,煎炸辛辣,晚餐自倍者也。
口苦、口臭、善饥思冷、心烦不寐、手足心热、舌尖红赤,火之症也。
若能先去其火,可防患于未然。
张石顽云:“古人治寒包热邪,予于八九月未冬之时,用滚痰丸下其热痰,后至冬无热可包则不发矣此上工之道也。
汗出而喘无内热证者,当属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
如是,麻黄在所必忌。
麻黄一药,止咳平喘,寒热皆宜,权在配伍耳。
寒饮喘者,伍以干姜、细辛、五味子,热痰喘者,则配与石膏、地龙、大黄。
唯虚喘者不宜,亡阳喘息尤为所忌。
其证必呼长吸短,气若欲断,面青唇紫,汗出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本证肺热郁闭,其治重在宣清,麻黄开达肺气,用量宜轻,石膏清泄肺热,其量需重,内热泄、肺气宣喘咳自息。
张锡纯先生于内热重者,石膏量为麻黄十倍,治白喉、烂喉痧则二十倍。
”宗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水之上源之理,对二便失调,水肿有肺热气壅症者,用本方多能获效。
麻杏石甘汤——善治者,治其皮毛

麻杏石甘汤——善治者,治其皮毛门德纯;麻杏石甘汤8慢性鼻窦炎《名方广用》杜某之子,15岁,患儿自述;鼻窍经常阻塞不通,嗅觉不灵,常流黄涕,气味腥臭,前额闷疼。
诊其脉略滑,舌苔黄薄。
投以麻黄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炙甘草6克,辛夷12克,细辛1克,水煎饭前服。
三剂后诸症大减,随又处以;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5克,炙甘草3克,辛夷3克,地龙9克,水煎饭前服五剂,令其隔日服一剂,半月而愈。
论;《四圣心源》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
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也。
肺降则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
涕者,肺气之熏蒸也。
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肺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辛金之不降也。
肺气初逆,则涕清,迟则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黏,迟而浊郁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
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转载黄师《四圣》这么多,都说的很清楚了,与本案鼻炎有什么关系呢?肺主皮毛,外感伤寒,皮毛一闭,则肺气不降也,即为本案类型的鼻炎。
都说黄师的方子不好用,你看不透病理,肯定不好用。
本条鼻炎,是外寒表闭,肺气不降,你偏不解表,只是降肺,肯定降不下去,谁的方子都不好用,即使仲景的方子也不好用。
麻黄解表,卫气外达,肺气内降,自然病愈。
黄师给出了四个方子,都没有用麻黄,但黄师已经说明,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
本条医案,病证肺逆鼻塞,脉略滑,此是有浮象,明显的是外感风寒,所以麻黄解表,则鼻炎能愈。
你不知解表,反说黄师的方子不行,这样的言论很无知的。
闫云科;麻杏石甘汤9《临证实验录》1咳嗽李某,28岁,妊娠七月,患风温,发热,咳嗽,鼻衄,经治疗热退血止,而咳嗽一直不休。
痰黏不爽,咳则牵引胸、胁,腹疼痛,且尿随咳而遗,食欲可,大便干,口干口苦,思饮欲冷。
经方:麻杏石甘汤(肺炎第一方)

经方:麻杏石甘汤(肺炎第一方)麻杏石甘汤【原文】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用法】1、以上四味药,以水七碗,先煮麻黄,等水量减少二碗,捞去浮在上层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药材,煮成三碗。
2、去滓,每次温服一碗。
汗出后须擦干,避免吹风受凉。
【剂量】1、麻黄用三钱,杏仁差不多用两钱最多可以到五钱,石膏也是四钱到六钱,和麻黄量相等就可以,甘草二钱或少一点。
2、1钱=3.75克。
【组成】甘草石膏麻黄杏仁【时机】1、攻下后,如果汗出又喘,没有表证,没有大热,就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的时机并不是去发烧的,而是汗出而喘。
这个喘和咳连在一起。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热症;3、有汗, 咳嗽不止,痰出黃粘,胃口尚可。
【方解】1、麻黄将石膏带到肺去解肺热;2、杏仁去肺的痰;3、甘草让药不要下去太快、在肺停留一下将热和痰清得干净一些。
【禁忌】1、用过一次,如果热没有完全退去,不要再用这个方剂,对症改用其它方法;2、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不可以用麻黄,请改用荆芥五钱,防风三钱,浮萍三钱来取代麻黄;3、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应用集锦】1、麻杏石甘汤是治疗肺炎的第一方。
到最后壮热就是肺炎了。
反之,如果无汗而喘咳、有大热者,就是发高烧而肺热苔黄者,就要考虑大青龙汤了。
2、(1)因风寒而喘者:A、无里热、无里寒,是麻黄汤证。
B、有里热,大青龙汤。
C、有里寒,小青龙汤。
(2)下后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
(3)喘而汗出者、下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4)汗出而喘,无大热、无下利,麻杏石甘汤。
(5)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者,是五苓散证。
麻杏石甘汤方药组成及功效.docx

麻杏石甘汤方药组成及功效《伤寒论》中的治水剂,基本上都是温热药组成。
《伤寒论》里也有很多由寒凉药组成的治火方剂,如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杏石甘汤方药组成及功效《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专为清肺热而设的,是治疗肺热“汗出而喘”的。
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只有4味药物,全写在方子的名称中了。
药物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
麻黄具有强大的辛散作用,入肺经,可以用来散肺中的病邪,又是平喘的良药,但因性温,在治肺热病证时要注意用量不要太大,而且一定要配伍石膏。
石膏是辛寒之品,入肺经。
寒能清热,辛能散热,所以石膏是治疗肺热的佳品,且石膏的寒凉可以抑制麻黄的温燥之性。
麻黄配石膏治疗肺热堪称最佳组合,但石膏的用量要大于麻黄一倍以上,这样才能使麻黄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助肺热。
杏仁配合麻黄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麻杏石甘汤以清肺、宣肺为功能核心,可以用于外感发热和肺热引起的诸多病症。
肺热咳喘的表现肺主呼吸,若肺中有热,最常见的就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咳嗽气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色黄而稠。
咳喘多伴有痰,中医治喘病,辨痰很重要。
一般而言,痰黄粘稠的属于热证,可用本方;痰稀白有白泡沫的属寒饮,用小青龙汤;而介于两者之间者,用苓桂术甘汤。
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所以病人吐出的痰是黏稠的,同时会伴有高烧、口渴、出汗、小便短赤,甚至大便秘结,望诊可见病人的嘴唇很红,舌红苔黄。
肺热咳喘多见于小儿肺炎、老年人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肺部感染常是由感冒引起,因肺主皮毛,所以外界的邪气由皮毛侵入可直接犯肺。
如果是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是首选方剂。
麻黄与石膏为最佳配伍需要强调的是,麻杏石甘汤的核心药物组合是麻黄与石膏,二者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治肺炎咳喘时,更是缺一不可。
麻黄辛温,发汗力较强,许多人不敢使用,特别是治疗肺热咳喘时,更是谈虎色变。
有一次我到外地某医院义诊,一个病房的大夫请我会诊一高龄男病人。
这个病人78 岁,几天前得了感冒,后转为肺部感染,气喘不能平卧,我到病房的时候,见病人半卧在病床上,背下垫了两床棉被,张口呼呼作喘,且痰多色黄,出汗,病人家属不断为其擦拭额头,舌苔黄,脉象滑数有力,小便短赤,大便虽量少但不硬,体温前天 37.5 ℃,经输液现在体温已降至正常,只是喘没有减轻。
【麻杏石甘汤】(古方学习)

【麻杏石甘汤】(古方学习)
【寒热并用类】――清宣肺热
所见之方:麻杏甘石汤(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
古代的清热平喘方,有退热、平喘、止汗、抗变态反应等作用,适用于以汗出而喘、口渴烦躁为特征的疾病。
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
【适用人群】
体格壮实,毛发黑亮浓密,皮肤大多比较粗糙,但咳喘时可以出汗,面部可见轻微浮肿;好动怕热,口渴,喜欢冷饮及水果,痰液鼻涕多粘稠,口干口苦等;易咽痛鼻塞,易咳喘,皮肤容易起红疹瘙痒。
【临床运用】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发热、咳嗽、气喘为表现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麻疹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以鼻塞为表现的疾病,如花粉症、鼻窦炎、流鼻血。
(3)以红、肿、痛、羞明、流泪明显,或有头痛/发热的眼科疾病,如霰粒肿、角膜炎、结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等。
以瘙痒遇热加重为表现的皮肤病,如异味性皮炎、银屑病、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玫瑰糠疹、尿潴留等。
退热神方:麻杏石甘汤

退热神方:麻杏石甘汤退热神方:麻杏石甘汤原创王蓄之天下无疾2022-04-19 08:30收录于话题#外感热病 1 个#方剂 3 个#学中医 155 个无疾在临床上,治疗外感热病,用的机会最多的,就是麻杏石甘汤了。
麻杏石甘汤原方出处:《伤寒论》方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组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生石膏半斤如果我们对照一下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会发现,这两张方子的组成,就差一个药。
把麻黄汤里的桂枝,换成生石膏,那方子就变成麻杏石甘汤了。
有人说,就换一个药,差别能有多大呀?还真别这么说。
这两张方子,差别大极了。
简单的说,一个治寒,一个治热。
怎么回事呢?我们还是先看看麻杏石甘的方证,叫做“汗出而喘,无大热”。
我们刚刚讲过麻黄汤的应用场景,有三个要点:恶寒、发热、无汗。
和现在的麻杏石甘汤对比一下,会发现只有发热,是一样的。
这个自然,因为它俩都是治疗外感热病为主的方子。
不同的是,麻杏石甘证里,没有恶寒。
换句话说,一个人感冒发烧的时候,如果怕冷,就不适合用麻杏石甘。
另外,麻杏石甘证里,有出汗,就是说只有一边发烧,一边出汗的情况,才适合用麻杏石甘。
那这两个特点,不恶寒,出汗,又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前面讲过,麻黄汤的恶寒,是因为体表皮毛被寒邪控制,卫气没办法过去送温暖。
不出汗,也是因为寒邪收引,把毛孔给关上了。
那现在麻杏石甘不恶寒,而且出汗,就说明在体表皮毛的位置,基本是没有寒邪的。
那它的发热,是从哪来的呢?主要就是一个原因,有热邪。
这个热邪,可能是直接从外面感受来的,也可能是从寒邪化出来的。
至于寒邪怎么化成热邪,我们前面第16次答疑里面,详细讲过,这就不再重复了。
总之,当下的状态是,身体里面的热邪,在鼓动津液不断往外流。
那怎么办?肯定得把热邪清掉才行。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个热,怎么清?我们前面讲清热药,讲过四种类型。
以石膏为代表的清热泻火,以黄芩、黄连为代表的苦寒直折,以生地、玄参为代表的清热凉血,以及以银花、连翘为代表的清热解毒。
麻杏甘石汤详解

麻杏甘石汤详解方源《伤寒论》【组成用法】麻黄去节,四两(5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甘草炙,二两(6g)石膏碎,绵裹,半斤(18g)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方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适用范围】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方义讲述】麻杏甘石汤,现在呢都叫麻杏石甘汤,实际上这些问题要注意,仲景在这些排列上有意思,在药名的排列上,方子如果把好多药放上去了,它跟它的组成配伍、排列有关。
那么这个方子所以作为辛凉解表,它实际上是清泄肺热,通过清泄肺热来达到止咳平喘的目的,讲义上写的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实际上就是通过清,通过泄,在清肺的同时用散肺邪的办法,使得肺邪外泄,所以这个泄字不能代替这个字,不能用泻字,这个地方泄跟泻不相等,就刚才讲的好多透邪也就这么个意思,透泄嘛,向外透泄,如果作为泻的话就只能从大便。
因为它的原书上它是治汗出而喘,所谓讲身无大热,它还是有热,并不是没有热,只是因为汗出而病不解,同时着重的是喘,那么从这些问题,以及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用这个方子来说,所以把这个症状补充的更加具体一些,有热,有喘有咳,喘咳以后,由于气机的难受,甚至它可以看到鼻子的煽动,鼻翼煽动,口渴。
此方主治证中其中“有汗或无汗”,只是说在此情况下这个方子都可用,但是做为正常的方子是用来治有汗的,所谓正常的方子就是把它的配伍用量来看它是治疗有汗的,因此,无汗要加以变化,首先对一些症状作以补充。
为什么要提出来,明明是汗出而喘,这又提出无汗或有汗,那么这个情况就是根据现在用的情况来变化加减用它。
在这首先注意一下,麻黄是四两,石膏是半斤。
这个用量是比以前讲的几个方用量都大了,石膏的用量都大了,而麻黄的用量不是最大,大青龙汤麻黄跟桂枝同用,麻黄还用六两,这个地方它用四两,它石膏的用量比白虎汤小,可是在一般用量里,它是比较大了,用了来斤。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麻杏石甘非偶联,君臣佐使一方圆:
寒包火郁邪干肺,热喘能平表亦宣。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肺热喘的名方,可用于治疗急性气管炎、哮喘性肺炎、大叶性肺炎、荨麻疹、鼻炎、喉炎、百日咳等病症。
有报道本方加防风、蝉蜕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很好。
本方加金银花、七叶一枝花治疗流行性哮喘型肺炎,合小陷胸汤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黄等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加天冬、射干等治疗小儿痉挛性喉炎,都有较好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杏石甘汤方药组成及功效
《伤寒论》中的治水剂,基本上都是温热药组成。
《伤寒论》里也有很多由寒凉药组成的治火方剂,如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杏石甘汤方药组成及功效《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专为清肺热而设的,是治疗肺热“汗出而喘”的。
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只有4味药物,全写在方子的名称中了。
药物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
麻黄具有强大的辛散作用,入肺经,可以用来散肺中的病邪,又是平喘的良药,但因性温,在治肺热病证时要注意用量不要太大,而且一定要配伍石膏。
石膏是辛寒之品,入肺经。
寒能清热,辛能散热,所以石膏是治疗肺热的佳品,且石膏的寒凉可以抑制麻黄的温燥之性。
麻黄配石膏治疗肺热堪称最佳组合,但石膏的用量要大于麻黄一倍以上,这样才能使麻黄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助肺热。
杏仁配合麻黄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麻杏石甘汤以清肺、宣肺为功能核心,可以用于外感发热和肺热引起的诸多病症。
肺热咳喘的表现肺主呼吸,若肺中有热,最常见的就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咳嗽气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色黄而稠。
咳喘多伴有痰,中医治喘病,辨痰很重要。
一般而言,痰黄粘稠的属于热证,
可用本方;痰稀白有白泡沫的属寒饮,用小青龙汤;而介于两者之间者,用苓桂术甘汤。
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所以病人吐出的痰是黏稠的,同时会伴有高烧、口渴、出汗、小便短赤,甚至大便秘结,望诊可见病人的嘴唇很红,舌红苔黄。
肺热咳喘多见于小儿肺炎、老年人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
肺炎、肺部感染常是由感冒引起,因肺主皮毛,所以外界的邪气由皮毛侵入可直接犯肺。
如果是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是首选方剂。
麻黄与石膏为最佳配伍需要强调的是,麻杏石甘汤的核心药物组合是麻黄与石膏,二者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治肺炎咳喘时,更是缺一不可。
麻黄辛温,发汗力较强,许多人不敢使用,特别是治疗肺热咳喘时,更是谈虎色变。
有一次我到外地某医院义诊,一个病房的大夫请我会诊一高龄男病人。
这个病人78岁,几天前得了感冒,后转为肺部感染,气喘不能平卧,我到病房的时候,见病人半卧在病床上,背下垫了两床棉被,张口呼呼作喘,且痰多色黄,出汗,病人家属不断为其擦拭额头,舌苔黄,脉象滑数有力,小便短赤,大便虽量少但不硬,体温前天37.5℃,经输液现在体温已降至正常,只是喘没有减轻。
我说这应该是一个肺热咳喘,属于麻杏石甘汤所治的“汗出而喘”。
主治大夫讲他用的正是麻杏石甘汤加减,已用3日,取效不甚明显。
我接过病历看,却没有发现麻黄,主治大夫讲,该病人
出汗较多,麻黄发汗,不宜使用。
我笑答:病人出汗是因为肺内有热,内热盛就会逼迫津液外泄,从而出汗,这实际上也是机体的一个自我调节作用,因出汗能不同程度地散热降温。
所以张仲景特别强调麻杏石甘汤是治疗“汗出而喘”。
麻黄在这里起两个作用,一是平喘,一是散肺热。
只要将石膏的用量大于麻黄一倍以上,就可制约麻黄的温燥发汗作用。
麻黄配石膏,一平喘为主,一清热为主,堪为治肺热咳喘病证之绝配。
我劝他在原方上加上6~10克生麻黄,石膏用至30克,该大夫迟疑半天,才勉强用炙麻黄9克。
当天服1剂,气喘即有减轻,痰也少了些,后来电话告知,共服7剂,气喘平定。
麻黄为治喘良药前面讲到麻黄汤也治喘,主要也是麻黄在起平喘作用。
麻黄为平喘之圣药,只要不是虚喘,张仲景都要运用麻黄,关键是配伍问题。
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喘配桂枝,如麻黄汤;内热引起的咳喘配石膏,如麻杏石甘汤;湿邪盛的咳喘配杏仁、生薏仁,如麻杏薏甘汤;寒饮引起的咳喘配干姜、细辛,如小青龙汤等。
麻杏石甘汤的配伍特色是麻黄与石膏相配。
麻黄虽是辛温之品,但平喘作用好,它的温燥之性可以用石膏来监制,所以开方时石膏的用量一定要大于麻黄的两倍,方为保险。
治小儿肺炎案一10岁儿童,高烧、咳喘一周,检查确诊为肺炎,在某医院治疗,不见好转,仍每天发烧39℃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