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定稿版
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原文: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何处无竹柏?(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78—1085)。
〔念〕考虑,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热】《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学家苏轼创作的⼀篇散⽂,选⾃《东坡志林》卷⼀。
下⾯是店铺⽹络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及翻译以供⼤家学习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夜晚(或公元1083年⼗⽉⼗⼆⽇夜,可不译),(我)脱下⾐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光透过窗户洒⼊屋内,(于是我)⾼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光,像积⽔充满院落,清澈透明,⽔中的⽔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和柏树的影⼦啊。
哪⼀个夜晚没有⽉光?(⼜有)哪个地⽅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贬谪的悲凉,⼈⽣的感慨,赏⽉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欲睡”的时候,“⽉⾊⼊户”,于是“欣然起⾏”,⽉光难得,不免让⼈欣喜。
可是没有⼈和⾃⼰共同赏⽉,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的感慨呀!两⼈漫步中庭,⼜是悠闲的。
⾃⽐“闲⼈”,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作了⽣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微,⽽⼜随缘⾃适,⾃我排遣的特殊⼼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淌过卵⽯,弹出⼀⽀清新的曲调,给⼈以⽆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的“美”⾸先来⾃内容的“真”。
东⽉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因⽽寻伴,这时错觉⽣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切是那么的和谐⾃然,毫⽆雕饰造作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翻译《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古文翻译,欢迎来参考!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关于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注释译文(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1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汇编5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知识点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此时)看见月光照进窗户,(便)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在月光的辉映下),庭院中如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疑难字注音】荇(xìng)【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后病死常州。
苏轼学识渊博,其文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其词开豪放一派,其书能自创新意,其画主张神似。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对后代很有影响。
因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筑室于东坡,故自称“东坡居士”。
此文写于作者贬于黄州其间。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黄冈市南。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