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快乐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沉着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快乐、愉快的样子。

欣,快乐,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简短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简短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简短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原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朝代】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扩展资料:《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赏析: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

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

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译⽂】
元丰六年⼗⽉⼗⼆⽇,夜⾥,我解开⾐裳准备睡觉,看见⽉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兴得起来⾛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起在院⼦⾥散步。

⽉⾊洒满庭院,如同积⽔⾃上⽽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中⽔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柏树的影⼦。

哪个夜晚没有⽉⾊?那个地⽅没有⽵⼦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哪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愉快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犹如一泓积水那样清亮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重点字词:1、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2、欣然:愉快、愉快的样子。

3、行:散步。

4、念:考虑,想到。

5、者:……的人。

6、遂:于是,就。

7、至:到。

8、寻:寻找。

9、寝:睡,卧。

10、相与:共同,一同。

11、中庭:庭院里。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3、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4、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5、但:只是16、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沉着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7、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特别句式:1、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 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 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释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释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释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释及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⑸行:散步。

⑹念:考虑,想到。

⑺者:……的人。

⑻遂:于是,就。

⑼至:到。

⑽寻:寻找。

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⑿寝:睡,卧。

⒀相与:共同,一同。

⒁中庭:庭院里。

⒂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⒃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⒄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⒅也:是。

⒆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⒇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射入,(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2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优选]《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 可不译) , (我) 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 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 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 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 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 月光照入 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 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 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 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 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 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 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 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 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 除了他与张怀民外, 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 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 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 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 它委婉地 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 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 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 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阅读练习题 ⒈解释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⑶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⑷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 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


⒈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 ⑶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⑴都是闲人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月色入 户 ⑷既有欣喜愉悦, 又有落寞孤寂 ⑸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 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⒋相与/步于中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