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浅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一
、
诗 意 的语 文课 堂 , 着力 营造 着一 种情 的场 、 种 感动 应 一 自己也 感 动别 人 的场 、一 种沐 浴 在 真 实 的人 性 光 辉 之 中 的
充 满 诗 意 的语 文 课 堂 , 该 是 文 道 合一 、 景 交 融 , 应 情 是 场 . 其 如 此 , 能 真 正地 走 进 诗 意 语 文 、 意 课 堂 、 意人 惟 才 诗 诗 师 生生 命 一 起 诗 意成 长 的境 界 ,是 和 学 生 一 起 徜 徉 在 优 美 生 . 命 才 能悄 悄 地 在 语 文 的 家 园 里诗 意栖 居 。 生 的 文字 中间 . 过 人 情 事 理去 解 读 这 个世 界 的 意义 . 受 到 通 感 四 、 师 要 有 尽 情 拥抱 诗 意 的 情 怀 教 拥 抱 诗 意 的情 怀 , 求 教 师 必 须 永 葆 ~ 颗 “ 心 ” 画家 要 童 。 生 活 的 酸甜 苦 辣 、人 生 的喜 怒哀 乐 ,感 受 到 不 同人 格 的魅
个 有 诗 意的 语 文 教师 应 该 具 备 高 超 的 教 学 艺 术 。 这 种艺 术 是 技 能 与智 慧 的完 美结 合 。所 谓 艺 术 突 出 的 是 个 性
一
五 、 诗 意 传 承 民族 文 化 这 是 语 文 教师 的使 命 用
中 国 自古 就 是 一 个 诗 的 国度 。一 个 诗 教最 为发 达 的文
生 活 到 创 造 生 活 的 至 高 境 界 . 而 追 寻 到 生 命 和灵 魂 栖 居 激 情 ,学生 会 从 中感 悟 到 宇 宙 的苍 茫 浩 渺 .人 生 的 悲欢 离 进 的桃园 。 合 , 教 于潜 移 默 化 之 中 , 益 于 身 心 愉 悦 之 时 , 生 也 才 受 得 师 二 、 意语 文 课 堂 需要 教 师 灵 动鲜 明 的教 学 个 性 诗 能 享受 到语 文 学 习 的快 乐 和幸 福 。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
一、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语文教学是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
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美,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倘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的思维在美丽的课堂上翩翩起舞。
1.导语如诗,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
教师精妙的导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一个诗意般的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激活,情感被点燃,师生相互感染共同生成一个具有磁性的情感场。
在教学《柳树醒了》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春天来了,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活泼,那么柔嫩;柳树醒了,春姑娘来了,春天闪耀着明丽的色彩;柳树醒了,春风给她梳头,春雨给她洗澡,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
”这样的导语让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样的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诗意般的情境。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
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发情感。
在教学《四个太阳》一文时,在读“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一句时,我适时播放多媒体,学生一下子看到了瓜果飘香的景象,好像整个秋天呈现在了眼前,情绪立即被激活起来,争相动情朗读,“水果的香甜”甜在学生的嘴里和心里。
二、精彩生成,课堂充满真谛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让语文课堂洋溢着诗意的芬芳

释 , 读 是 生 活 的 体 验 . 文 是 生 活 的 再 现 。语 文 教 学 不 阅 作 应 该 固 守 课 堂 , 守 课 本 , 应 该 建 立 大 语 文 观 . 导 学 固 而 引 生 走 向课 堂 之 外 的 万 水 千 山 , 本 之 外 的 万 紫 千 红 我 们 课
己 的课 堂 语 言 字 字珠 玑 , 采 飞扬 。诗 意 语 文 大 师 王崧 文
舟 在 教学 《 相 思 》 课 时说 :在 王 安 石 的 眼 中 , 愁 是 长 一 “ 乡 那 吹 绿 了 江 南 岸 的 春 风 , 到 了 张 继 的 笔 下 . 愁 又 成 而 乡
了 一 封 写 了 又 拆 , 了 又 写 的 家 书 , 么 , 纳 兰 性 德 的 拆 那 在
情 , 老 师 本 身 的 语 言 准 确 练 达 , 行 云 流 水 般 优 美 流 畅 当 如 时 , 生 才 能 充 满 激 情 , 能 在 这 样 的 语 言 文 字 的 浸 染 中 学 才 聪 慧 起 来 , 意 起 来 , 雅 起 来 。 这 对 教 师 素 质 提 出 了更 诗 高 高 的 要 求 . 要 求 我 们 不 断 进 行 自我 充 电 , 富 精 神 境 它 丰 界 , 养 情 感 世 界 。 面提 升 自己 的文 学 素 养 , 力 使 自 滋 全 努
文性 和超 功 利 的审 美 意识 和 熏 陶 功 能化 为轻 烟 。 为 泡 成 能 够 从 老 师 富 有 启 发 性 的 语 言 中 迅 速 理 解 教 学 内 容 并 内 化 为能 力 。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 用 恰 如 其 分 的 比 喻 、 谐 幽 默 的 夸 要 诙
张 、 体 生 动 的 描 绘 、 情 四溢 的 情 绪 去 吸 引 学 生 。 我 们 具 激 常 常 发 现 ,当 老 师 拥 有 真 情 灵 动 的 语 言 和 浪 漫 鲜 活 的 诗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而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则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营造“诗情”。
要想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教师首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这个氛围要温馨、舒适,充满美好的感觉。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轻柔、悦耳的音乐,或者熏香、放花等,以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释放,学习的动力也会进一步激发。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情的美好。
通过朗诵、鉴赏等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除了“诗情”之外,“画意”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加入丰富的图像、色彩等元素,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课文中的情境和场景。
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方法。
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创作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象,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一定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画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不仅仅是营造“诗情”和“画意”的氛围,教师还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
这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提问学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启迪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作业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由的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
在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启迪性的教学活动。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诗意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诗意【摘要】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漾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迸发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
学生在诗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语言诗意;导入诗意;氛围诗意语文是一门人文的学科,是充满情感的学科,一篇篇文章流淌着浓厚情感的汁液。
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解读文本,切不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带领着学生冷眼旁观地肢解文本。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而语文课堂更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智慧、活力、激情的地方。
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
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行为等,更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演绎。
一、语言的诗意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对教师语言修养要求的严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于漪老师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语言的诗意包括导入语、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连贯得体等方面。
1、导入语导入的方法很多,但用平淡无奇的导入语言很难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教学状态。
因此,激情而富有诗意的导入语,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我在一年夏天上《故都的秋》公开课时,曾这样导入:“随着气温的一天天升高,夏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
在这个容易让人烦躁的季节里,我们特别怀念秋天的凉爽。
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对劳动者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口读,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

定 要 活 下去 !我 一 定要 写 完这 部 史 书 ! ) 师 : 不 久 , 苦 又 缠 上 身 , 想 自 己深 受 宫 刑 的 可 痛 回
只眼睛看纸 面上 的文字 , 另一只眼睛看字的背后 , 就 惨状 , 也 想到 他人 的轻视 和嘲 笑, 又一次想血溅 墙 头 , 他
是要读 出文章 中暗含着 的意思 。 在文本 的空 白处 , 引导 了此残 生,但他转念 又想: 学生接 着读——人 总是要 ( 学生插一 想 象的翅 膀 , 出文本背后隐含的东西 , L 读 学生 死 的 … … )
≯
澎
珍夜宿古寺》 一文中的句子“ 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我 又发现 了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白这些 词语左侧 的是观 ,
引 导 学 生 : 里 的 “ ” 成 “ ” 不 好 , 什 么 ?学 生 察 到的 , 这 啃 换 吃 好 为 右侧 的是作者 的想象 , 两者 结合 , 泉水更增 使
感悟 、 熏陶。
教学 《 九色 鹿》 文时 , 一 我在讲解 “ 起誓 ” 一词 时告
在教学 《 泉城 》 的第一 自然段时 , 我用课件 出示一
诉 学生 : 我们 来 看 “ ” , 面是个 “ ” 下 面是 个 组 词 语 : 誓 字 上 折 , “ ” 古人 起誓是 十分郑重 的事 , 言 。 常常 手拿枝条 , 说完
品读, 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
鲍 钟琴
语文课要 突 出语文教 学 自身 的特点 , 致力 于学 生 过纸张 的缝隙 , 弥漫在孩子 的心灵 。
教 法 探
索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 学生通过语 文实践 , 不断
又 如 ,珍 珠 鸟》 文 中有 两个 地方用 到 “ ” , 《 一 啄 字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讲的话应带有审美色彩,它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还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作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感悟语言之美的学习平台,其教学语言更应该字字珠玑,珠圆玉润,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它宛如高山流水一般悠远清新,令人沉醉于优雅的文字之中;它更像一道张扬的风帆,带学生们驶向知识的彼岸。
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文味”十足,要善于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为语文教学增添几分灵动之美。
通过平时的教学,我在以下三方面感受颇深:一、打造意境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优美的意境,用清新的课堂教学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使祖国语言之美融入整个语文教学中。
通过诗词意象的优美描述,学生的心弦已经被这份淡淡的哀伤触动,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词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总之,优美的教学语言如散发着水墨书香的画卷,为学生开启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使他们的情操与审美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感悟情感之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课堂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道德的载体,使学生感悟情感的美丽,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为学生带来深刻的情感启迪。
比如在讲述蒙田的散文《热爱生命》之时,我设计了一组富有情感的诗意语言来引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生命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洒脱,生命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生命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
生命如此美好,每当凝望绚丽的朝阳,你是否在想如何才能不辜负这美丽的霞光?每当沉醉于宁静的夜空,你是否想过怎样才能为生命度上几分星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宝贵的生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抒写生命感悟的优美散文,去感受生命带给作家心灵世界琴弦的脉动,他就是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
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每个学生都无法避免的一门必修课程。
然而,有些学生对于语文课产生了厌恶和无趣的感觉,觉得这门课程缺乏创造性和乐趣。
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正确引导,语文课堂也能呈现出一种诗意盎然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打造一个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是打造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的基础。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注重选取具有诗意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其中包含丰富的形象和意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主题,让学生从中找到共鸣并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学习效果。
为了打造一个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演讲等。
情景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启发、互相学习。
而课堂演讲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三、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打造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的关键。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快乐和自由。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分享有趣的故事和经验,以及赞扬和鼓励学生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重要性。
总之,打造一个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细心呵护。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创造的喜悦。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这门课程所带来的诗意与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摘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就要呼唤贵族精神,摈弃功利和媚俗色彩,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创造力。
【关键词】现状途径审美情趣人为精神创造力
现代语文教学中功利色彩、势利色彩、媚俗色彩愈演愈烈。
老师教授记叙文,则忙着概括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
教授说明文,则赶着甲乙丙丁地罗列说明文的特点。
教授议论文,则抢着总结议论文的写作规律。
多媒体教学,则断章取义,片言只语地抠出几个问题,画上几幅图画。
课堂好不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似乎通过一二节课的传授,学生就找到了语文学习的捷径,领悟到了语文阅读的精髓。
这种充满功利色彩的教学,让原来优美的诗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丰盈饱满的思想感情,被切割得黯然苍白,充满诗意、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渐渐变得索然寡味。
语文教学,原本是所有学科中最具生机和活力、最具浪漫情怀的。
因为,优美的诗文本身包含着鲜活的内容、灵动的思想、丰沛的情感。
教语文,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美好的心灵远游”。
我们以感性的心灵进入语文,同作者,同大师们,同语文课文里的美进行对话,进行交流,而语文里的美则呼应着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沉浸在语文里,徜徉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一次高尚的心智游戏”、“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
我们读先哲的文章,读唐诗宋词,何尝不是同样领略这种美,享受这种美?
可是,现实的课堂却被非体验的基础、基本、技能、技巧所桎梏,被各种写作方法和无休止的提问所填满,从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对人性的窥探,对信念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茫然的心灵,感受不到秋叶的凋零、春花的热烈。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语文教师要充分开采这片土地,让学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因为,校园不能没有音乐、图画和诗。
因此,语文教学呼唤多一点贵族精神,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些感悟和体验,让语文课堂回归到诗意盎然的春天。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诗意葱茏呢?
一、拒绝媚俗色彩,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语文教学最核心的要求应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语文时,有种解放感和愉悦感,从而进行“快乐教学”和“快乐写作”。
但是,语文课的“快乐”不能靠说相声、撒噱头、搞滑稽表演来取悦学生,而是凭藉语文课本里人性的光芒、富丽的辞采、丰盈的
感情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让语文教学回归到广泛阅读和勤奋写作“正途”上来,把语文课堂变成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
如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可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的旋律,慢慢地品读,慢慢地体味,渐渐悟出诗歌里的意象美、建筑美和音乐美,悟出诗中浓浓的思乡情绪。
让诗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到它的魅力,继而爱上诗歌、爱上语文。
又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通过反复的诵读和体味,学生很难理解文章中的民粹之美和古典文化之美。
只有对捕鸟的过程细细揣度,对老先生酣畅淋漓的朗读细细把玩,才能体味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时心里要装着一颗“诗心”,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课本铺展的美。
二、拒绝功利色彩,培养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要摈弃矫情和浮躁,革除模式和口号,让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本中去,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去感受语文课本的思想之美、情感之美,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精神。
如读纪伯伦的《圣徒》,让学生通过诗化的语言去感悟文章本身。
作者借圣人之口,教育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去启迪那些愚昧和冥顽的灵魂,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纯洁而美好。
通过对美文的学习,让学生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获得一份丰厚的精神美餐。
如读沈石溪的《斑羚飞渡》,让我们学习斑羚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合作精神,延伸到现在,就是通过对《斑羚飞渡》的学习,培养我们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甘于牺牲自我的道德品质和携手合作的精神,以及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具有勇于逃生并善于逃生的意识和能力。
再如读刘增山的《秋魂》,让我们通过作者对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的歌咏,体味到秋有一个成熟的头脑,一颗博大的胸襟,这就是秋魂,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所要汲取的丰富的精神养料。
又如读倪国强的《小麂》,“一只小麂受伤了/安慰它的是大山的寂静/一颗泪珠溅到山上/化作星星。
”作者在这里勾画了一幅图画,天地间包容了一只受伤的小麂,大山抚慰,星星垂泪,表达了诗人高贵的同情心。
这种怜悯和同情,不正是我们健全的人格形成中不可或缺的吗?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宛如一道绚丽的阳光,为什么要让许多枝叶的影子去切割,弄得支离破碎呢?为什么不任由师生发挥想象,去亲近阳光,拥抱阳光,做次美好的心灵远游呢?语文教学,呼唤着贵族精神。
三、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
语文课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师生间的相互碰撞,往往迸射出绚丽的智慧火花,因而是创新教育的最佳场所和最佳途径。
因此,语文课堂要大力倡导创新教育。
如贾雨村是何许人也?是教参所说的那个老奸巨滑、利欲熏心、上谄下陷、手毒心狠的封建官僚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解读。
又如《皇帝的新装》浓墨重彩地嘲讽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极端虚伪,能否说贪图虚伪仅是“统治阶级”才有,“被统治阶级”就没有吗?这篇童话能否说点击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再如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见到中举后的范进,会是咋样?他们会有哪些感叹和怨愤?让学生驰骋自己的想象,去创造性地阅读、创造性地思索、创造性地表达,
对问题作出一种新的阐释和评价。
总之,教师要转变观念,广辟渠道,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语文教学多些贵族精神,重新回归到人性、人情、人文的轨道上来,成为师生“美好的心灵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