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与分类)
植物系统分类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分类等级种的概念:显明特征,地理分布,生殖隔离分类等级的命名:“双名法”、“三名法”种的命名:属名+种加词,属名为名词,或名词化的形容词,种加词为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用的名词。
此为“双名法”亚种、变种、变型的命名:属名+种加词+亚种、变种或变型的分类单位名(subs., var.,form.)+上述分类单位的加词,这些加词也是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的名词。
此为“三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的名称:全部为名词或作为名词用的形容词,属的名称为单数,属以上的名称为复数。
分类单位的名称可以是任意来源的词,亦可以是人名,地名,不过在人名作为种加词时可以用名词的所有格,亦可以转化成形容词;作为属名时,不管男性或女性,规定一概作为阴性单数主格看待。
分类的依据:形态学为主,也可以用其它手段。
种组成属,属组成科,科组成目,目组成纲,纲组成门,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
每个分类单位可以再加入亚级分类单位,如种有亚种,属也可以有亚属,科有亚科,目有亚目,纲有亚纲,门有亚门等。
此外还在亚科之下设族的。
各个分类等级的后缀:种加词有各种形式,但其性、数、格应与属名保持一致。
保名作为作种加词时可以以是复数,这时与单数的属名是不一致的。
生活史:生物从个体开始到产生新的个体的整个过程。
一般的有有性生殖。
生殖reproduction繁殖propaganda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核相,核相交替:某种个体一套的染色体称为核相;有性生殖两个配子结合那时的核相是双相的,结合成合子之前,核相是单相的。
从核的单相——双相——单相,这就叫做核相交替。
显然从单相到双相,再到单相,具有质的变化。
孢子体孢子配子体配子合子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胚世代交替:具有有性生殖,要有减数分裂R!要有孢子体(无性世代)2n,和配子体(有性世代(有性世代)n。
世代交替的定义存在着争论。
由于世代交替是从苔藓植物中最先发现的生活史中最先发现的,英美学者认为只有多细胞的植物体才能称为孢子体或配子体。
植物系统分类学

生态指示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知识,可 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作 为生态指示物种,监测环境变化。
环境质量评估
通过分析植物种类的分布和生长 状况,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和生态恢复情
况。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方法,可 以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了 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THANKS
谢谢
目的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的多样性,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历程
早期的植物分类
01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开始根据植物的用途和外观进行简单
的分类。
现代植物分类学的诞生
02
随着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细胞和组织
结构,推动了植物分类学的进步。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植物系统分类学
目录
CONTENTS
• 植物系统分类学概述 • 植物系统分类学基本原则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方法与技术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应用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挑战与展望
01
CHAPTER
植物系统分类学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植物系统分类学是一门科学,旨在根据植物的形态、遗传、生态和地理分布等 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以揭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
植物系统分类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植物系统分类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通过对植物物种多样性 的研究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生态恢复与重建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知识,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农业和林业生产
通过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研究,发掘和利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资 源,促进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分类概述

植物分类系统
•
•
•
•
•
•
•
•
•
低等植物
•
•
•
•
植物界
•
•
•
•
•
高等植物
•
•
藻类植物
蓝藻门 裸藻门 绿藻门 轮藻门 金藻门 甲藻门 红藻门 褐藻门
菌类植物
细菌门 粘菌门 真菌门
地衣类植物 地衣植物门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苔藓植物门 蕨类植物门
裸子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
低等植物
• 共同特征: • 植物体构造简朴、单细胞、
单细胞旳群体或多细胞旳叶状 体,没有根、茎、叶等器官旳 分化,没有胚胎。
高等植物
• 共同特征: • 植物体有根、茎、叶旳器
官分化,除苔藓植物门外有维 管束,受精卵经过胚旳阶段再 发育成新旳植物体。
四、植物分类检索表
• 植物分类检索是鉴定植物类群旳一种 主要工具。分别有大范围旳分门、分纲、 分目及小范围旳分科、分属、分种检索表。
• 检索表旳编制是根据植物旳最主要和 最明显旳特征(如形态、构造、习性)将 其分别归纳为特征彼此相正确两大项,在 每项旳下面再根据其主要特征又分两大项, 依次类推直到把检索旳对象分完为止,在 各项旳末尾注明具有这些特征旳植物名称
•
练习
• 利用分科定距检索表,检索 百合、菜心是什么科旳植物。
• 百合:*P3+3A3+3G(3:3:∞)
• 例: 桑 Morus alba L.
•
↓ ↓↓
•
属名 种加词 命名人
•
↓ ↓↓
•
桑(属) 白色旳(种) 林奈(定名人旳缩写)
植物分类学中的分类系统与分类学方法

植物分类学中的分类系统与分类学方法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描述植物的分类系统与分类学方法。
通过分类系统,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亲缘关系、特征以及分类学方法的应用。
本文将从分类系统的演化历程、分类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分类系统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分类系统的演化历程植物分类系统的建立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发展。
早期的植物分类以形态学特征为主,将植物根据植物器官和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然而,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形态学分类有时不能准确地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
后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分类系统得以更加准确地划分植物。
二、分类学方法的应用1. 形态学分类法:形态学分类法是最早被使用的分类方法,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器官和形态结构,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中,但由于形态特征受环境和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分类结果不够准确。
2.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通过研究植物的基因组序列、DNA碱基序列或蛋白质结构等分子信息,来划分植物的分类。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反映植物的亲缘关系,因为基因组的遗传信息比形态特征更为稳定。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研究中,对于植物的分类和亲缘关系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分类系统的局限性植物分类系统的建立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植物种类和亲缘关系,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 植物复杂性:植物种类繁多,形态特征多样,存在复杂性。
某些植物在形态上相似,但在分子水平上差异很大,难以准确分类。
2. 缺乏中间状态:植物分类系统通常采用离散的分类方式,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植物之间存在一些中间状态,不容易明确划分归类。
3. 缺乏完善的分类标准:植物分类学还面临着分类标准不完善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导致分类结果的不一致。
综上所述,植物分类学中的分类系统与分类学方法是研究植物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植物分类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分类系统的局限性,并积极探索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分类学方法,以推动植物分类学的进一步发展。
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与分类)

植物分类的方法:介绍了植物分类的方法,包括比较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
依据:形态学特 征、生态学特征、 遗传学特征
方法:形态分类 法、化学分类法、 数值分类法
植物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命名规则:采用拉丁文双名法,即属名+种名
植物分类学的定义
植物形态学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地位 和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植物形态学的研究对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植物形态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植物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和无
性生殖
有性生殖:配 子融合形成合 子,进一步发
育成新个体
无性生殖:通 过分株、根茎、 块根等方式进
行繁殖
植物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
子等
植物分类学在农业、林业、园艺等领域也 有广泛应用,如品种改良、育种和栽培等, 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观赏植物。
植物分类学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环境问 题,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生物入侵 等,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供技术 支持。
监测空气质量: 通过植物叶片的 损伤程度和生长 状况,评估空气 质量状况
现代植物分类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植物基因进行研究,进一步 精确了植物的分类。
中国的植物分类学:自20世纪以来,中国植物分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学者在植物分类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添加标题
植物分类学与生物学的关 系:植物分类学是生物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 植物的分类、命名、系统 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
植物分类学的定义: 研究植物的种类、 系统、演化及地理 分布的科学。
植物的分类系统

植物的分类系统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为庞大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由于其巨大的数量和多样性,科学家们开发了植物分类系统,以便于对植物进行分类、研究和理解。
植物分类系统通过基于植物的形态、遗传特征以及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征来对植物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植物界的神奇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两种主要的植物分类系统:传统的人工分类和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
一、传统的人工分类传统的人工分类是一种基于植物形态和人工分类规则的分类系统。
人工分类方法常根据植物的可见特征,如外观、生长习性、花朵结构等来对植物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使用方便,适用于植物的初步分类和简单的识别工作。
然而,由于其依赖于植物外观的特征,存在着主观性、不一致性和限制性等问题。
此外,人工分类对于研究植物的进化关系和亲缘关系的解析能力相对较低。
二、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是一种基于植物的遗传信息和亲缘关系的分类系统,也被称为“演化分类”。
它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植物的基因组,构建植物谱系发育树,进而推断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方法强调共同祖先和演化的线索,通过比较DNA、RNA 序列、蛋白质结构等,揭示植物之间的演化和分支关系。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揭示植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非常有价值,能提供更准确的分类信息。
三、植物分类的级别无论是传统的人工分类系统还是现代的系统发育分类系统,它们都采用了类似的分类级别。
下面是常见的植物分类级别:1. 界(Kingdom):植物界(Plantae)是植物分类的最高级别,包括绿色植物、藻类、苔藓植物等。
2. 门(Division):植物界下一级的分类单位,如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3. 纲(Class):门下面的分类单位,例如蕨类植物纲(Pteridopsida)和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等。
4. 目(Order):纲下面的分类单位,如毛茛目(Ranunculales)和豆目(Fabales)。
植物分类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植物分类学引论第一节植物分类学的概念与内容(一)Concept 概念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研究对象不同,植物学(Botangy)常分为Plant Morphology(植物形态解剖学)、Plant Taxonomy(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分类学)、Plant Physiology(植物生理学)、Plant Ecology(植物生态学)、Economic Botany(经济植物学)等部分。
植物分类学(Plant taxonomy)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Tax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taxis (排列)和nomos(规律)二词的组合,因此从词义上讲就是研究植物排列规律的科学。
我们知道,植物并不是单独而存在的,任何一个个体必然隶属于一定的类群,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分类群(Taxon,复数为Taxa)。
所谓分类群就是“生物在长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亲缘关系的个体的集合”。
对于这个名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分类群是客观存在的实体;(2)任何分类群都是漫长的生物进化发展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亲缘关系;(3)分类群有大小之分,可以泛指任何分类单位。
用来表达分类群大小及从属关系的单位,我们称之为分类阶元(层)或分类等级(rank或category)。
如界、门、科、属等。
按照高低和从属关系将分类等级依次排列,便形成了一个系列,我们称之为“阶层系统”(Hierachy)。
植物分类学就是研究分类群及其所组成的阶层系统的科学。
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植物分类学就是研究植物的分门别类,探讨植物的亲缘关系,运用所掌握的资料阐明植物界自然分类系统的科学,其目的在于解释植物界系统与进化规律,正确认识植物的种类,更好地开发利用植物资源。
换句话说,也就是把极其繁杂的各种各样植物进行鉴定、分群归类、命名井按系统排列起来,以便于认识,便于研究和利用的科学。
在一大标题下,常包括三方面内容:植物系统学(Plant systematics):以种级以上分类群为对象,利用各种研究手段所得来的资料来建立一个能反映植物界进化的“自然分类系统”,即研究植物的“大进化”,因此有叫宏观系统学(macrosystematics)。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分类等级种的概念:显明特征,地理分布,生殖隔离分类等级的命名:“双名法”、“三名法”种的命名:属名+种加词,属名为名词,或名词化的形容词,种加词为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用的名词。
此为“双名法”亚种、变种、变型的命名:属名+种加词+亚种、变种或变型的分类单位名(subs., var.,form.)+上述分类单位的加词,这些加词也是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的名词。
此为“三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的名称:全部为名词或作为名词用的形容词,属的名称为单数,属以上的名称为复数。
分类单位的名称可以是任意来源的词,亦可以是人名,地名,不过在人名作为种加词时可以用名词的所有格,亦可以转化成形容词;作为属名时,不管男性或女性,规定一概作为阴性单数主格看待。
分类的依据:形态学为主,也可以用其它手段。
种组成属,属组成科,科组成目,目组成纲,纲组成门,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
每个分类单位可以再加入亚级分类单位,如种有亚种,属也可以有亚属,科有亚科,目有亚目,纲有亚纲,门有亚门等。
此外还在亚科之下设族的。
各个分类等级的后缀:种加词有各种形式,但其性、数、格应与属名保持一致。
保名作为作种加词时可以以是复数,这时与单数的属名是不一致的。
生活史:生物从个体开始到产生新的个体的整个过程。
一般的有有性生殖。
生殖reproduction繁殖propaganda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核相,核相交替:某种个体一套的染色体称为核相;有性生殖两个配子结合那时的核相是双相的,结合成合子之前,核相是单相的。
从核的单相——双相——单相,这就叫做核相交替。
显然从单相到双相,再到单相,具有质的变化。
孢子体孢子配子体配子合子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胚世代交替:具有有性生殖,要有减数分裂R!要有孢子体(无性世代)2n,和配子体(有性世代(有性世代)n。
世代交替的定义存在着争论。
由于世代交替是从苔藓植物中最先发现的生活史中最先发现的,英美学者认为只有多细胞的植物体才能称为孢子体或配子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书p303图7-16)
(九)胚珠类型: 1、直生胚珠 2、弯生胚珠 3、横生胚珠 4、倒生胚珠
花程式
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 性别:雌--♀ ; 雄--♂ ;两性- 花萼: Ca 花冠: Co 花被: P 雄蕊群: A 雌蕊群: G
代表植物:
1、病原细菌。 2、硝化细菌。 3、根瘤细菌。 4、放线菌 —抗菌素:链霉素、 四环素等。
1、原核生物。 2、单细胞。 3、无色素,异养。
类型 :
1、球菌。 2、杆菌。 3、螺旋菌。
(二) 粘菌门
特征:
介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生活史中有 一段是动物性的,有一段是植物性的。 营养体(动物性的): 一团裸露的原生质体, 能作变形虫式运动,吞食固体食物。 生殖孢子(植物性的): 形成纤维素的细胞壁, 以度过不良环境。 (见书p266发网菌生活史)
(三) 真菌门
特征:
1、植物体形成菌丝。 2、生活方式:寄生、腐生、或兼寄腐生。 3、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发达;有性生殖各式 各样。 有70,000种。 可分为4纲:藻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 半知菌纲。(各纲特征见书p267分纲检索表)
各纲代表植物
1、藻菌纲:黑根霉 (见书p268黑根霉生活史) 2、子囊菌纲: 酵母菌 青霉菌 3、担子菌纲: 蘑菇—伞菌的结构:菌盖、菌褶(侧丝、担孢 子)、菌柄、菌环 4、半知菌纲: 只知道无性生殖阶段,对有性生殖阶段还不明 了。稻瘟病菌、棉花炭疽病菌等病原菌。
1、渐尖 2、锐尖 3、尾尖 4、钝尖 5、尖凹 6、倒心形
1、心形 2、垂耳形 3、箭形 4、楔形 5、戟形 6、圆形 7、偏形
(见书p294图7-3)
叶缘:
1、全缘 2、锯齿 3、牙齿 4、钝齿 5、波状
叶裂:
掌状: 1、浅裂 2、深裂 3、全裂 羽状: 1、浅裂 2、深裂 3、全裂
脉序:
1、掌状脉 2、羽状脉 3、平行脉 4、射出脉
复叶:
1、羽状复叶 (奇数、偶数) 2、掌状复叶 3、三出叶 4、单身复叶
三、 花
(一) 花序: 无限花序(向心花序): 1、总状花序 2、穗状花序 3、葇荑花序 4、圆锥花序 5、伞房花序 6、伞形花序 7、头状花序 8、隐头花序
植物体为叶状体,有背腹之分,假根为 单细胞表皮细胞突起形成。
代表植物:
地钱(见书p277地钱图一、二)
(二) 藓纲
特征:
植物体有茎叶分化,无背腹之分,假根 为多细胞组成。
代表植物:
葫芦藓(见书p279图6-41、42葫芦藓)
苔藓植物的主要作用
1、拓荒作用:分泌有机酸,风化岩石。 2、水土保持:吸水力强,可达体重的10-25 倍。 3、指示植物:有些对有毒气体敏感。 4、药用。
两个分支性状,依次下去,直到科属种检索表的终点。
定距检索表
平行检索表
第二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界:
一、低等植物
1、藻类植物:蓝藻门、眼虫藻门、绿藻门、金藻门、 甲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等7个门。 2、菌类植物: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等3个门。 3、地衣植物门
二、高等植物
配 子 体 世 代
孢 子 体 世 代
蕨类 裸子、被子植物
植物
第三章 被子植物分科形态术语
一、茎: 茎的性质: 木本植物— 多年生,茎含大量木质,坚硬。
乔木—有明显主干的高大树木。 灌木—主干不明显,比较矮小。
草本植物—
一年生—在本年内完成其生活周期。 二年生—需跨越二个年份完成其生活周期。 多年生—有地下营养繁殖器官,可生活多年。
第三节 植物的命名法则
同物异名与同名异物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双名法:属名+种名 例:稻 Oryza sativa L. 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苹果 Malus pumila (L.) Mill.
第四节 植物检索表应用
二歧分类原则 (拉马克)—把植物的所有特征分为相对的
茎的生长习性
直立茎 平卧茎 匍匐茎 攀援茎 缠绕茎
二、叶
叶序: 1、叶互生 2、叶对生 3、叶轮生 4、叶簇生
叶形:
1、卵形、倒卵形 2、阔卵形、倒阔卵形 3、披针形、倒披针形 4、圆形 5、阔椭圆形、长椭圆 形 6、条形 7、剑形
叶尖:
叶基:
2、生活方式:自养。 3、多生活水中。 4、植物体的营养细胞能吸收水分、无机盐。
约有18,000种。
(一) 蓝藻门
特征:
1、原核生物。 2、原生质体分为周质和中央质。 3、周质中光合片层,含叶绿素a、藻蓝素。 4、中央质中无真正的核(核膜、核仁),只有染 色质。 5、细胞外有胞质鞘。 6、植物体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等形式。
子房位置:
上位 G 下位 G 半下位G *阿拉伯数字表示花 各部分的数目; “∝” 表示数目很 多 *各组之间用“+”表 示
例: 棉花: * Ca(5); Co5; A (∝) ; G(3-5:3-5) 蚕豆: Ca(5); Co5; A (9)+1 ; G1:1 百合: * P3+3; A 3+3 ; G(3:3)
植物分类学 (植物系统与分类)
第一章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
*林奈的两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 *赫凯的三界系统—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 物界。 *科帕兰的四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 界;后生植物生生物 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第一节 植物分类的方法
人为分类法—人们按照自己的方便,选择 植物的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标准。
自然分类法—根据植物的亲疏程度,作为 分类标准。
问题: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然分类?
第二节 植物分类的各级单位
界 Kingdom 门 Division 纲 Class 目 Order 科 Family 属 Genus 种 Species 亚种?变种?变型 ?品种?
(三) 绿藻门
特征:
1、细胞结构与高等植物相似,有核和叶绿体,色素中 富含叶绿素a、叶绿素b,故呈绿色。 2、植物体有单细胞、群体、丝状体。 3、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4、常见于淡水中。
代表植物:
1、衣藻 (见p256) 2、小球藻 3、水绵
其他藻类
四、金藻门:
四、 被子植物门
特征:
1、种子或胚珠包被在果实或心皮中。 2、孢子体高度分化,木质部中有了导管;韧 皮部中有了筛管。 3、配子体高度简化。 4、双受精作用和三倍体胚乳。
种类最多,占植物界的一半以上。与们生活息 息相关。(见书p289被子植物生活史)
植物界进化的规律
从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并沿着孢子 体逐渐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高度简化的方向发展。 藻类、菌类、地衣、苔藓
繁殖方式:
1、细胞分裂。 2、丝状体断离。
异形胞—丝状体上厚壁的细胞,胞质均匀透明,大小 与营养细胞相同。 厚垣孢子—丝状体上比营养细胞大的厚壁的细胞。 藻殖段—丝状体上由异形胞分隔形成的片段。
3、异形胞和厚垣孢子可在不良环境中生存, 当环境适宜时,其原生质体可进行分裂,释放 出幼殖体,形成新植物。
三、地衣植物门
特征: 真菌(子囊菌)与藻类(蓝藻、绿藻)的共 生植物。 形态: 1、壳状: 2、叶状: 3、枝状
壳状地衣
王兆龙2001年 摄于美国罗格斯大学
第二节 高等植物
特征: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例外)。 2、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 3、有性生殖的受精卵形成胚,再长成新的植物体。 4、陆生。
硅藻—沉积的硅藻土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
五、甲藻门: 海岸线附近大量繁殖可形成赤潮 六、红藻门:
紫菜 石花菜 (琼胶)
七、褐藻门:
海带
一、菌类植物
特征:
1、不含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生活方式:异养。
约有9,000种。
(一) 细菌门
特征:
蕨类植物的主要作用
1、药用:100余种蕨类植物有药用作用。海金沙(利尿) 2、食用:蕨、紫萁的幼叶。 3、指示植物:芒萁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4、观赏。
三、 裸子植物门
特征:
1、产生了种子,不过胚珠和种子是裸露的。 2、植物体大多数为常绿的乔木。 3、木质部中只有管胞,而无导管;韧皮部中 只有筛胞,而无筛管。 4、雌配子体中具颈卵器。 5、生活史中孢子体占优势,配子体不能离开 孢子体独立生活 。
代表植物:
1、颤藻 2、念珠藻 3、鱼腥藻 (见书p254)
(二) 眼虫藻门
特征:
1、无细胞壁,故又称裸藻。 2、真核生物,胞质中有叶绿体。 3、无色体的种类能吞食固体食物,为动物性 营养方式。 4、有1-3条鞭毛,能在水中游动。 5、植物体为单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