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选修四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四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在选修四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本文将从步骤思维的角度,总结这些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一、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我们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元素,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步骤思维: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二、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产生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等不同类型。
步骤思维: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过程,了解反应类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质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盐。
步骤思维: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判定方法和常见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浓度达到一定比例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反应仍在继续进行。
步骤思维: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条件,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化学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五、物质的溶解和溶液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液体中分散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
溶剂是用来溶解其他物质的液体,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步骤思维:了解物质溶解的基本原理,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综上所述,选修四化学课程涵盖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化学平衡以及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等重要知识点。
通过步骤思维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四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四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四是由具备基础化学知识的高中生选修的一门科目。
该科目主要是以化学与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其主要切入点涉及到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基础的化学实验技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向您总结选修四的各个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高中化学选修四。
一、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物理特性以及化学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
因此,在选修四中的物理化学的内容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平衡性化学平衡是化学中基础的物理化学概念。
在选修四中,将有详细的讲解各种类型的化学平衡条件、浓度计算和化学反应机制等。
这将涉及到化学性质的浓度、摩尔分数、温度和反应速率等。
2.元素与化合物的热力学热力学是物理化学中另一个基础概念,包括了各种环境变化、系统的热力学属性和物质的热转换等。
在选修四中,将会详细讲解各种化学物质之间的热力学条件,包括热力学平衡、热力学势、焓,以及各种物质之间的热化学计算方法和应用。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物理化学中另一个常见的概念,其包含了有电离及无电离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在选修四中,将详细讲解电解质或非电解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及其与各种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4.交换反应动力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中研究反应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选修四中,动力学也是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主要涉及了各种反应的动力学比较和研究方法,包括交换反应和局部转化等。
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一般指研究有机化合物中的运动和反应规律。
在选修四中,可以学到有机化合物的构造和反应特性,化合物的分类和各种反应机制。
1.碳的结构与键类型碳是有机化合物最重要的元素。
在选修四中,主要学习碳的结构、碳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其化合物之间的极性。
此外,还将学习单键、双键、三键的差异,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分子构成。
2.有机合成反应有机合成反应是另一个有机化学学科的重点。
在选修四中,就将向大家详细讲解各种有机合成反应,包括取代基反应和加成反应等。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关于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
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归纳总结1化学守恒守恒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会存在多种守恒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
1.电荷守恒关系:电荷守恒是指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电解质溶液必须保持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用离子浓度代替电荷浓度可列等式。
常用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或计算某离子的浓度等,例如: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H+)=c(OH-)+2c(CO32-)+c(HCO3-);②在(NH4)2SO4溶液中:c(NH4+)+c(H+)=c(OH-)+c(SO42—)。
2.物料守恒关系:物料守恒也就是元素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
可从加入电解质的化学式角度分析,各元素的原子存在守恒关系,要同时考虑盐本身的电离、盐的水解及离子配比关系。
例如:①在NaHCO3溶液中:c(Na+)=c(CO32-)+c(HCO3-)+c(H2CO3);②在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3.质子守恒关系: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含广义酸)失去质子(H+)的总数等于碱(或广义碱)得到的质子(H+)总数,这种得失质子(H+)数相等的关系就称为质子守恒。
在盐溶液中,溶剂水也发生电离:H2OH++OH-,从水分子角度分析:H2O电离出来的H+总数与H2O电离出来的OH—总数相等(这里包括已被其它离子结合的部分),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导,例如:①在NaHCO3溶液中:c(OH-)=c(H+)+c(CO32-)+c(H2CO3);②在NH4Cl溶液中:c(H+)=c(OH-)+c(NH3·H2O)。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归纳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归纳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选修四化学基础知识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选修四化学知识重点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v)⑴ 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⑶ 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⑷ 影响因素:①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2.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人教高中化学 选修四 3.3.1 盐类的水解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盐类的水解(一)水解规律简述为: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弱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等强显中性1.正盐溶液①强酸弱碱盐呈酸性②强碱弱酸盐呈碱性③强酸强碱盐呈中性④弱酸碱盐不一定2.酸式盐①若只有电离而无水解,则呈酸性(如NaHSO4)②若既有电离又有水解,取决于两者相对大小电离程度>水解程度,呈酸性电离程度<水解程度,呈碱性③常见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碱性:NaHCO3、NaHS、Na2HPO4、NaHS.酸性(很特殊,电离大于水解):NaHSO3、NaH2PO4、NaHSO4(二)影响水解的因素内因:盐的本性.外因:浓度、温度、溶液碱性的变化(1)温度不变,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2)浓度不变,湿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3)改变溶液的pH值,可抑制或促进水解。
(三)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考点 1.判断或解释盐溶液的酸碱性例如:①正盐KX、KY、KZ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其pH值分别为7、8、9,则HX、HY、HZ的酸性强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②相同条件下,测得①NaHCO3②CH3COONa ③NaAlO2三种溶液的pH值相同。
那实验么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考点2.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大小关系.(1)一种盐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相对大小①当盐中阴、阳离子等价时[不水解离子] >[水解的离子] >[水解后呈某性的离子(如H+或OH—)] >[显性对应离子如OH—或H+]实例:a:CH3COONa. B:NH4Cl②当盐中阴、阳离子不等价时。
要考虑是否水解,水解分几步,实例Na2CO3:考点3.溶液中各种微粒浓度之间的关系(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代数和为零。
(2)物料守恒(原子守恒):即某种原子在变化过程(水解、电离)中数目不变。
(3)质子守恒:即在纯水中加入电解质,最后溶液中[H+]与其它微粒浓度之间的关系式(由电荷守恒及质子守恒推出)练一练! 写出0.1mol/L Na 2CO 3溶液中微粒三大守恒关系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化学反应速率课标要求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其计算2、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要点精讲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对于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表示。
某一物质A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为:式中——某物质A的浓度变化,常用单位为mol·L-1。
——某段时间间隔,常用单位为s,min,h。
υ——物质A的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是mol·L-1·s-1,mol·L-1·s-1等。
(3)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①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间的关系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是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或换算的依据。
(4)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①反应速率不取负值,用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都不取负值。
②同一化学反应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可能有不同的速率数值,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③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小贴士:①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指的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②由于在反应中纯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纯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纯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其化学反应速率与其表面积大小有关,而与其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
通常是通过增大该物质的表面积(如粉碎成细小颗粒、充分搅拌、振荡等)来加快反应速率。
③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数值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的速率。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四是高中化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基础知识。
以下是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有机化合物:碳作为主要元素的化合物。
- 饱和化合物和不饱和化合物。
-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
- 反应的机理。
2. 烃的分类和性质:- 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特点和性质。
- 烷烃的异构体,包括链式、环式和支链异构体。
- 烃的衍生物,如醇、醛、酮、酸等。
3. 物质的结构:- 双键和三键的特点和性质。
- 键的构型和杂化。
- 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
4. 有机物的官能团:- 羟基、酮基、醛基、羧基等官能团的性质和作用。
- 酯、醚、醇的性质和应用。
- 芳香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5. 有机化学反应:- 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和重排反应。
- 醚的制备和醇的制备。
- 烯烃的加成反应和多烯烃的重排反应。
6. 有机物的合成:- 反应条件和反应途径的选择。
- 羰基化合物的合成。
- 有机合成的常见方法和实验操作。
7. 化学工业基础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 化学工业中的反应条件和催化剂。
- 化学工业中的常见反应,如制盐酸、制氨等。
- 化学工业中的装置和工艺。
以上只是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具体内容还需要参考教材的详细内容来学习。
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做习题和实验等方式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的相对大小。
2、常见的放热反应①一切燃烧反应;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③酸碱中和反应;④铝热反应;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③等也是吸热反应;④水解反应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表达式:___________ 。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内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H为“-”或△H<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为“+”或△H>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五、盖斯定律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⑷影响因素:①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②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2.-※注意:(1)、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二、化学平衡(一)1.定义: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更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动态平衡)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3、判断平衡的依据判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和依据mA(g)+nB(g)pC(g)+qD(g)(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3)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稀释溶液,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也减小,V正减小,V逆也减小,但是减小的程度不同,总的结果是化学平衡向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和_大_的方向移动。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
但是使用催化剂可以影响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5.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浓度),平衡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三、化学平衡常数(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
符号:K\(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
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
反之,则相反。
一般地,K>105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
(Q:浓度积))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四、等效平衡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只是起始加入情况不同的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均相同,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2、分类(1)定温,定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第一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必须要保证化学计量数之比与原来相同;同时必须保证平衡式左右两边同一边的物质的量与原来相同。
:第二类: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来相同即可视为二者等效。
(2)定温,定压的等效平衡只要保证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相同即可视为等效平衡。
五、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1)熵:物质的一个状态函数,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符号为S.单位:J???mol-1?K-1 (2)体系趋向于有序转变为无序,导致体系的熵增加,这叫做熵增加原理,也是反应方向判断的依据。
.(3)同一物质,在气态时熵值最大,液态时次之,固态时最小。
即S(g)〉S(l)〉S(s) |2、反应方向判断依据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判读依据为:ΔH-T ΔS 〈0,反应能自发进行;ΔH-T 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H-T ΔS 〉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注意:(1)ΔH 为负,ΔS 为正时,任何温度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2)ΔH 为正,ΔS 为负时,任何温度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弱电解质的电离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本质区别: 电解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非电解质——共价化合物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②SO 2、NH3、CO 2等属于非电解质 %③强电解质不等于易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 4不溶于水,但溶于水的BaSO 4全部物质单质化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大部分有机物。
如SO 3、CO 2、C 6H 12O 6、CCl 4、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如HCl 、NaOH 、NaCl 、BaSO 4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盐,水。
如HClO 、NH 3·H 2O 、Cu(OH)2、H 2O ……混和物纯净物电离,故BaSO4为强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导电性、溶解性无关。
3、电离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4、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温度:电离一般吸热,升温有利于电离。
B、浓度: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溶液稀释时,电离平衡向着电离的方向移动。
C、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里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电解质,会减弱电离。
D、其他外加试剂: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产生的某种离子反应的物质时,有利于电离。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用可逆符号弱酸的电离要分布写(第一步为主)?6、电离常数: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在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跟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
叫做电离平衡常数,(一般用Ka表示酸,Kb表示碱。
)表示方法:AB A++B-Ki=[A+][B-]/[AB]7、影响因素:a、电离常数的大小主要由物质的本性决定。
b、电离常数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受浓度变化影响,在室温下一般变化不大。
C、同一温度下,不同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如: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水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K W=c[H+]·c[OH-]25℃时,[H+]=[OH-]=10-7mol/L;K W=[H+]·[OH-]=1*10-14注意:K W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则K W值一定K W不仅适用于纯水,适用于任何溶液(酸、碱、盐)2、水电离特点:(1)可逆(2)吸热(3)极弱3、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①酸、碱:抑制水的电离K W〈1*10-14②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是吸热的)③易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K W〉1*10-14}4、溶液的酸碱性和pH:(1)pH=-lgc[H+](2)pH的测定方法: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石蕊、酚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