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国文人有感

合集下载

品中国文人杜甫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杜甫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杜甫读后感首先,杜甫的诗歌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

他的诗歌中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对战乱、灾难和贫困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他的《丹青引赠曹霸图》中写道:“虎踞鹰翼逾九州,宝马雕车游冠冕。

弓如霹雳弦惊箭,马似飞霜走电烟。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时代动荡的感受,也展示了他对技艺的赞美之情。

他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描写农民的作品,比如《秋兴八首·其一》中他写道:“都多路穷乡,惊燕双双飞。

苣棘既挽辕,骢马空自疲。

萧骑墟落落,耆老怀麦苗。

潦倒腰成剩,投之空木钓。

”这些诗句透露出农民们的辛劳和困难,使人们对他们的生活真实感到深切。

其次,杜甫的诗歌反映了他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深受时代动荡和国家困境的影响,对社会不公和人民的痛苦感到愤怒和失望。

在《月夜》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战乱和流离失所的人们的同情之情。

他在《月夜》中还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句诗让我深感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控诉和呼吁,他对当政者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

他的诗歌直接向人们展示了他对社会问题和国家前途的关注。

此外,杜甫的诗歌中还有许多探索人生和思考人生意义的作品。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宇宙的思考。

他在《岁暮感怀》中写道:“老去临摹照铅云,翻思当日旧交游。

小舟翻过青泥岸,川合荠苏不终休。

”这些诗句展示了他对光阴易逝和友情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命运和人生的探索,没有惊世之作,却有真挚和深沉的感悟。

他对人生的思考使他的诗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和哲理。

最后,杜甫的诗歌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独特个性。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诗歌才能。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他在《秋望诗四首·其三》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辛弃疾读后感读完这本书,我就像是跟着辛弃疾来了一场超酷的穿越之旅,从他金戈铁马的沙场,一路走到他低吟浅唱的诗词世界。

辛弃疾啊,那可是个超级酷的人物。

在我眼里,他就像一个身负绝世武功,又满怀文艺气质的大侠。

他出生的时候,北方已经沦陷在金人手里,那感觉就像自己家的大院子被坏蛋占了一大半,心里得多憋屈啊。

可辛弃疾可不是那种只会唉声叹气的人,他打小就立志要把金人赶出去,恢复中原大地的荣耀。

你看他年轻的时候,拉起一支队伍就和金兵干上了。

那场面,就像电影里的英雄出场,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在战场上杀得金兵人仰马翻。

他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每次读都感觉热血沸腾。

想象一下,晚上喝了点小酒,醉醺醺地把宝剑拿出来,借着灯光看那剑刃,心里想的全是在军营里和兄弟们冲锋陷阵的场景。

这哪是一个文弱书生啊,分明就是一个铁血战士。

辛弃疾的一生也是够坎坷的。

他一心想为国家效力,可南宋朝廷那些人啊,就像一群胆小怕事的老鼠。

他们看到辛弃疾这么猛,心里不是高兴,而是害怕。

怕辛弃疾把金人惹急了,也怕他功高盖主。

所以呢,辛弃疾老是被那些当官的打压,一会儿被调到这儿,一会儿被调到那儿,就是不让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辛弃疾可没有被这些挫折打败,他把满心的壮志和对朝廷那些昏官的不满都写进了诗词里。

他的词就像一颗颗子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就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来说吧,他看着自己的宝剑,心里痒痒的想上战场,可又没人理解他,只能气得直拍栏杆。

我都能想象到他当时那个又气又无奈的样子,就像一个满腔热血却被堵住出口的火山。

他的田园词写得也很有意思。

被朝廷排挤后,他就到乡下种地去了。

但他种地也种得与众不同,别人种地可能就只关心收成,他呢,种地的时候还不忘写词吐槽一下人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看,在稻田里,闻着稻花的香味,听着青蛙呱呱叫,这画面多美好。

可在这美好的背后,还是能感觉到他那颗不甘的心。

品中 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 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读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就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了一场奇妙的旅行,与那些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书里的那些文人,一个个都像是从历史的画卷中走出来的,鲜活而生动。

他们不再是课本上干巴巴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真实人物。

比如李白,以往我只知道他的诗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觉得他就是个洒脱不羁的大诗人。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人生远不止这么简单。

李白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可官场的黑暗和复杂让他碰了一鼻子灰。

他满怀希望地走进那扇门,却又带着满心的失望离开。

他游历四方,看似逍遥自在,可内心深处的那份苦闷和无奈又有谁能懂?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喝得醉眼朦胧。

那时候,他刚刚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

他望着窗外的月亮,嘴里喃喃自语:“这长安,容不下我李白啊!”说着,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他拿起酒壶,又猛灌了一口,酒水洒在他的衣服上,他也浑然不觉。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迷茫,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

还有杜甫,以前我只觉得他的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觉得他是个心系天下的大善人。

但从书中,我看到了他生活的艰辛。

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一家人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有一回,他们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也到处漏雨。

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妻子在一旁默默流泪。

杜甫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愧疚和无奈。

他想要给家人一个温暖的家,可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只能拿起笔,把心中的痛苦和对百姓的同情都写进诗里。

苏轼也是让我感触颇深的一位文人。

他的一生起起落落,多次被贬。

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让人佩服。

有一次,他被贬到黄州,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但他却能在东坡上自己种地,还发明了“东坡肉”。

他和当地的百姓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怨自艾。

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划船游玩。

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读品中国文人李白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李白有感

读品中国文人李白有感读《品中国文人李白》这本书啊,可真是让我像坐了一趟超级刺激的过山车,心情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翻开这本书的。

刚看了没几页,我就被李白那潇洒不羁的形象给吸引住了。

就好像他一下子从书里蹦了出来,站在我面前,穿着那身飘逸的长袍,手里还拿着酒壶,对着我哈哈一笑说:“走,咱闯荡江湖去!”我仿佛能看到他年少时仗剑天涯的模样,从四川那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出发,一路上风风火火,看啥都新鲜,啥都不怕。

我不禁想起我自己第一次独自出门旅行的时候。

我去了一个陌生的古镇,那时候心里既兴奋又有点小紧张。

我在古镇的小巷子里穿梭,就像李白在大唐的山河间游历。

我好奇地看着街边的各种小玩意儿,品尝着当地特色的小吃,那种无拘无束探索未知的感觉,我想李白肯定深有体会。

不过我可没他那么洒脱,我还得时不时看看手机地图,生怕自己迷路回不去住处,而李白估计就是随心而走,走到哪算哪。

再往后读,李白开始在长安崭露头角,那可真是风光无限啊。

他的诗才让所有人都为之倾倒,就像一颗超级耀眼的星星在夜空中大放光芒。

我就想啊,这就好比是学校里突然来了个超级学霸,每次考试都拿满分,还多才多艺,会写诗会作画还会弹琴,大家都围着他转。

可李白又不是那种会被官场规矩束缚住的人,他在宫廷里待久了,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雄鹰,渴望着广阔的蓝天。

我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感受。

有一次我在一个大公司实习,刚开始觉得能进大公司特别牛。

可是慢慢地,我发现那些繁琐的规章制度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每天都要按部就班地做事情,不能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就像被绑住了手脚跳舞。

这时候我就特别理解李白为啥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

读着李白的故事,我时而为他的辉煌成就欢呼雀跃,时而又为他的坎坷遭遇黯然神伤。

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无论是在得意时还是失意时,都始终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执着。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了解李白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魅力的李白。

品中国文人李白读后感1000字

品中国文人李白读后感1000字

品中国文人李白读后感1000字读罢《品中国文人李白》,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那叫一个复杂。

咱先说说李白这人,那可真是个传奇。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诗词朗诵会。

嘿,那里面好多人都朗诵李白的诗。

当时我就寻思,这李白到底是何方神圣,咋这么多人迷他的诗呢?就像在那朗诵会上,有个小弟弟,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朗诵《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小模样,摇头晃脑的,可带劲了。

我就想啊,李白的诗就像有魔力似的,不管大人小孩,都能被它吸引。

李白这人,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他到处游山玩水,今天在这个山头喝酒写诗,明天又跑到那条河边感叹人生。

他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烦恼似的,可仔细一琢磨,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他也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啊,想给国家出份力。

就像我们平常人找工作一样,他也渴望能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大展身手的地方。

可是官场那套规矩,他哪能受得了啊。

他又不愿意低头,不愿意迎合那些权贵。

我觉得这就跟我们在生活里一样,有时候也会面临一些选择,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还是为了某些利益去妥协呢?李白就选择了前者。

他的诗也是充满了各种奇特的想象。

就像他写月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说这多有意思,一个人喝酒太孤单了,那就把月亮和影子都拉来当酒友。

我有次晚上自己在家,爸妈都出去了,我就看着窗外的月亮,突然就想到了李白这首诗。

我也拿了个杯子,对着月亮假装敬酒,还自言自语说:“月亮啊月亮,你说李白当年是不是也像我这样傻呵呵的呢?”那时候我就感觉,虽然我和李白隔了千百年,但通过他的诗,我们好像能共享同一种情感。

他交朋友也是很随性的。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只要他觉得投缘,那就可以成为朋友。

他可以和朋友在酒肆里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大笔一挥写诗相赠。

李白的一生,有得意的时候,也有落魄的时候。

但不管处于什么境地,他都能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高兴了就写欢快的诗,失意了就写感慨的诗。

他就像一本打开的书,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世人看。

品中国文人曹操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曹操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曹操读后感读完这本关于曹操的书啊,我就感觉曹操这人可太有意思了,就像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有魅力的大拼图。

以前呢,光知道曹操是个大枭雄,感觉他就是那种在三国乱世里特别会算计、特别心狠手辣的人。

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他可远不止如此啊。

曹操首先是个才华横溢的人。

他的那些诗写得真是绝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就这么一读,感觉自己就跟他站在碣石山上一样,能看到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山岛高高耸立的样子。

他写的诗特别大气,就像他这个人的志向一样,远大得很。

而且他写诗可不是为了附庸风雅,那是真的把自己的情感、想法都融进去了。

打仗的时候写,高兴的时候写,发愁的时候也写。

感觉诗就像是他的一个老朋友,一直陪着他。

再说说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手段。

那可真是让人又佩服又有点害怕。

他在乱世中崛起,靠的就是自己的谋略。

曹操很善于用人,不管是出身低微的将领,还是那些名门望族的谋士,只要有本事,他都能把人招揽到自己旗下。

就像他说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是真的想要天下的英才都为他所用啊。

不过呢,他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手段确实有点狠。

像杀了吕伯奢一家,还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

当时读到这儿,我心里就想,这老哥可真够冷酷的。

但换个角度想,在那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不狠一点可能也生存不下去吧。

还有他的性格也特别多面。

他有时候特别自信,感觉天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比如赤壁之战前,他那股子得意劲儿,觉得自己肯定能把孙权和刘备打得屁滚尿流。

但最后被人家打得大败,又表现出他也有狼狈的一面。

而且他还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呢,和他的手下将领们相处的时候,偶尔也会开开玩笑,感觉他的军营里不完全是那种严肃压抑的气氛。

总的来说,曹操就像一颗多棱的钻石,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样子。

他不是那种单纯的好人或者坏人,而是一个在乱世中努力生存、努力实现自己理想的人。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曹操,不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片面的印象了。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三一文库()/读后感〔《品中国文人》读后感〕《品中国文人》,文字清新,内容朴实。

读了这本书,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品中国文人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篇一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

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

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

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

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

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

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

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

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

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

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

品中国文人1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1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1读后感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人的成长历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一系列中国文人的成长经历,包括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写作风格等等。

通过这些描述,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每个文人成为大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例如,书中提到了陆游,他在北宋末年因对国家的忧虑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但由于他的政治立场与当时的统治者不合,最终导致了他的流亡和坎坷的一生。

然而,他的作品展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也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此外,这本书还对中国文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书中提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等,通过他们的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文人对诗歌、散文和小说的追求。

这些文人通过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现在作品中,使读者对他们心灵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苏轼的诗歌中融入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而辛弃疾的作品流露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文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独特表达方式,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此外,这本书还探讨了中国文人对社会变革的回应。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文人们也在不同的时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变化的思考和观点。

例如,在清朝末年,一些文人开始反思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堕落,倡导改革和革新。

他们通过写作、出版和宣传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鼓励社会进步和发展。

这些文人的言论和行动对中国社会的改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提醒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文人作为传承了千年文化的代表,他们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例如,书中提到了杜甫,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痛苦和困惑的同情和关怀,也传递了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品中国文人之曹雪芹》有感
不久前,我读了刘晓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

读罢不禁感慨万千。

有感于刘晓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开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开头一般起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而这五言绝句又设置了何样悬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绍的,还是“其中味“这三个字。

那么“其中味“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举起茶杯,跟随作家刘晓川的笔触,体会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写小说,名和利都谈不上。

“小说者流,盖出于街谈巷议…”曹雪芹这三代豪门子弟,忍饥受寒还遭人白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写,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在纸上过日子。

”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以已家境衰落,他从钟鸣鼎食到一贫如洗,从阔少爷到穷公子,面对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并没有臣服,他只过好“纸上日子”便满足,
可坚强也是有“底线”的,曹公口中不说,心中难道也不为生计发愁吗?或是说社会的腐败已令他失望不已,没有心思再去理会纷繁俗世?而面对世人的白眼,他却也真正做到了“难得糊涂”啊!曹雪芹是可怜的,是坚强的,即使是“举家食粥酒常赊。

”他都挺了过去,并坚持不懈的写下了《红楼梦》这部著作。

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口茶,酸酸涩涩的,就敬曹雪芹的坚强与给他创作灵感的生活经历
“脂砚斋,则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

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写的名字,是伟人身边的奇花异草。

”作家刘晓川是这样描述脂砚斋这位奇女子的,当时,其貌不扬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为什么能获得“气质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为他的出众才华与坚贞品格。

脂砚斋为了曹雪芹的创作,还写下了将她惊人才华融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千红一哭,呕心沥血油尽灯枯。

脂砚斋为曹雪芹泪洒相思地……”,患难时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红袖添香的待遇,着实是幸运的。

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种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时光与给予他鼓励的
红颜知己脂砚斋。

“曹雪芹的幼年童年少年,和贾宝玉一样,专与姐姐妹妹厮混。

他是呼吸着浓郁的女性气息长大的,所以,他的女性视角来得天然。

”初见书中这段话,想笑,但静下心来看,心里又有了些苦辣味儿——怪不得有人说《红楼梦》中大多是女孩子,原来作者从小过的就是近似女孩的生活啊,可他们家乡的习惯怎能扼杀了男女之间的性别之分呢?再一想,理应还是作者说的对:“男性,男权,男人的四书五经、文治武功,通通是浊物汇成的滚滚浊流。

他自己呢,虽然命中注定是个浊物,却发现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女儿世界。

”,也正是他对女孩子的了解,才写下了《红楼梦》这部巨著啊!最后一口茶,有点苦,但马上又转成了稍好些的辣味,这一次就竟不小心闯入女孩世界的曹雪芹与让他了解女孩的种种家乡风俗。

品味曹雪芹的生活种种,“酸,甜,苦,辣”都被他占全了,就是这生活的各种滋味儿,开始了一个文学时代。

而曹雪芹的病逝也代表了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书的作者笔下还对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进行了细细地品味……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他们的呼吸,看到他们的傲骨。

刘晓川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谱写了一曲文气与浩然正气之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