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州内

藏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当前批准开放的各种寺观教堂181处,

其中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伊斯兰教清真寺55座,基督

教堂3座,道观2座。这些宗教为不同的民众所信仰,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信仰圈,宗教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自然景

观资源交织在一起,具备了鲜明的多要素特征。如何充分发挥藏区宗

教寺院旅游资源优势,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

和探索的课题。

一、甘南藏区宗教文化旅游发体现状

(一)旅游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甘南州紧紧围绕“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州旅游产

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表1看,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8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30.2%和

32.4%。全州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速达到32.0%。从

调查数据看,国内游客占总人数的99%,多来自陕西、宁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通过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方式的游客占到总

人数的70%,入境游客主要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等国。游客旅游目标主要是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合作米拉日巴佛阁、郎木寺、禅定寺

等名寺,同时辐射到自然风景游、民族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带动

了当地住宿、餐饮、民族品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

甘南藏区宗教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甘南藏区宗教文化

旅游对甘南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二)旅游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当前,甘南州现有旅游企业71家,旅

游定点接待宾馆53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4家,接待床位8220多张,旅游从业人员3590人,投资兴办旅游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500多个,已经批准的国家2A级景区(点)3处。1.住宿设施。在53家旅游定点接待宾馆中,藏传佛教区有三星级宾馆1座、二星级宾馆3座、

一星级4座;黄河首曲区有二星级宾馆1座;民俗风情区有二星级宾

馆1座、一星级宾馆3座;绿色峡谷区有二星级宾馆1座。宾馆的入

住率受季节因素影响很大,经营状态不均衡,市场化水准不高。当前

还没有中外合资、外方管理的酒店。2.餐饮与娱乐休闲设施。当前甘

南州的餐饮设施主要依靠宾馆与景区内的度假村,虽然卫生条件正在

逐步改善,但管理尚待增强。藏传佛教旅游区是当前甘南州旅游活动

较频繁的区域,餐饮设施较好,例如合作市的香巴拉大酒店、夏河县

的桑科草原度假村就兼顾了餐饮和娱乐项目。

(三)旅游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随着甘南州旅游业尤其是宗教旅游业的

兴起,藏传佛教寺院旅游已由最初单纯的朝圣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地

域性的宗教旅游活动,并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与支持下,具有影响力

的寺院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全面规划、积极开发,通过各种方式招商

引资,使藏传佛教寺院的旅游项目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已经初步形

成了规模,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特别是夏河拉卜楞寺已打造成甘

南州的王牌旅游名片。2014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1万人次,实

现旅游综合收入22.58亿元,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30%、32%,两项指标创历年新高,旅游增长率位居全省第二。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占全省4.07%,较2008年上升0.45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9.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54个百分点。

二、甘南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1.自然景观资源及气候优势青藏高原被视为地球的“第三极”。甘南州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凉爽湿润,气温年

温差小,日温差大,平均气温在1~13℃,年均降水量400~800毫米,是甘肃省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绝

大多数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超过6000MJ/m3,为太阳辐射丰富区,海拔高度1172~4920米,平均海拔3000米。甘南藏族地区最适宜旅游的

季节一般是6~10月,而此季节正值内地严热酷暑之季,凉爽宜人的

气候正是藏传寺庙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优势之一。甘南州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境内中西部草原

辽阔,有亚洲最好的草场;南北部森林茂密,山高而不缺氧,物产丰实,五谷飘香。州内山脉纵横,山势高亢陡峻,以阿尼玛卿山、西倾山、岷山为代表的各山脉纵横交错,主要峰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奇峰

旷野是理想的摄影天堂。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为主的众多

河流奔腾于深山峡谷、广袤的草原之间,奇特的山水草原风光融入高

原气候,则更显得风格独特。因为甘南地形复杂,海拔差异明显,在

广袤的草原地带还是寒风习习、山顶白雪皑皑之际,东南部的舟曲却

是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州内拥有则岔石林、藏区八大雪山之一的阿

尼玛卿山是、天下黄河第一湾、大力加翠湖、冶海、骨麻海、尕海湖、桑科草原、达尔宗湖、冶力关、莲花山、扎尕那、大峪沟等风景名胜;有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旧址、新城苏维埃旧址等红色旅游圣地;有

著名的卓尼杨土司给红军开仓放粮的传奇、格萨尔传奇等文化资源。2.藏传佛教寺院文化资源优势甘南藏区属安多区,有藏传佛教寺院121

座(包括苯教)。著名寺院除拉卜楞寺外,还有卓尼县禅定寺、合作

寺(黑错寺)、米拉日巴佛阁、沙沟寺(堆隆寺)、阿木去乎寺、博

拉寺、碌曲县郎木寺、西仓寺、舟曲黑峪寺、武坪寺等百余座藏传佛

教寺院。长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一枝独秀,众寺辉映”的安定祥和的宗教局面,佛教文化直接影响着世世代

代在这里生息的民众,在当前及今后也影响着人们的旅游热潮和消费

时尚。甘南藏区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存量大、特色浓,并以原

始性、多样性和神秘性著称于世,适宜展开休闲度假旅游、保健旅游、探险旅游、访古旅游、文化旅游等,对旅游开发和游客观光具有极大的

吸引力和影响力。现在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7大类、33种、153处,其中自然景观56处,占整个旅游资源的37.6%,人文景观90处,占62.4%,有些资源集人文和自然为一体,开发潜力巨大。藏传佛教寺院自身就是集建筑艺术、神秘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无可复制的旅游景观,又与所在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丰富而独特,

给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冲击和自然景观美的享受。藏传佛教寺院发展

文化旅游经济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资源优势。甘南州藏传佛教教派

较丰富,包括原始苯教到黄教、白教、红教各个教派的宗教和寺庙,

宗教节日、宗教活动场所较多,各教派寺院内都有极其珍贵的佛像、

文物和节日文化,以苯教为基础,藏传佛教文化蕴涵着“人与自然和

谐统一”的精髓,由此而形成的藏族地区所特有的生活习惯、人文风

俗等都有利于藏族寺院吸引游客,发展文化旅游经济。例如拉卜楞寺

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日和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举行大法会,尤以正月十三日和七月初八的晒佛、辩经活动最为壮观,包括七

月劝法会、时轮金刚法会、九月禳灾会等法会。还有燃灯节,每年藏

历十月二十五日,是僧俗教民通过点燃不息的酥油灯来表达自己对格

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怀念之情。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民间旅游活动自古就有,不同季节都有民间节庆、宗教寺庙法会和大

德高僧讲经说法,这种自然演进的旅游在藏区非常普遍和盛行,规模

浩大,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劣势分析1.藏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甘南藏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藏传佛教寺院所

在地较偏僻,通达性差,成为开发旅游经济的制约因素。另外,藏传

佛教寺院周边地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往往滞后,吃、住、玩等配套设

施建设参差不齐,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低,难以形成旅游乘数效应。具体表现在:一是道路不畅,全州境内外和景区内外断头路多、道路

连接性差、等级低。二是A级旅游景区内停车场、观景台、卫生间、

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不完善,供水、供电、环保、卫生、通信、

紧急救援水平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三是饭店宾馆、娱乐场所、旅游

交通运输、购物点等严重不足。四是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县市不按州、县市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去建设,项目安排随

意性较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储备不够。五是国家A级景区创建水平低,部分A级景区至今未成立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管委会。六是当前

已有的旅游企业缺乏对市场趋势判断的水平和风险承受水平,缺乏特

色和品牌。2.对外开放水准低,融资手段缺乏,难以形成旅游品牌。

一是甘南藏族地区对外开放水准低,部分地区现在还是非开放区域,

到一些寺庙景点参观浏览的国外游客还需“四证齐全”,旅游市场特

别是国际旅游市场开拓乏力。二是各藏族寺庙景点开发层次浅、景观

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三是甘南藏区绝大多数寺院基础设施差抵押

贷款难。1981年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复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关于寺庙、道观房屋产权

归属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寺庙、道观不论当前是否实行宗教

活动,其房屋大都是由群众捐献而建造。所以除个别确系私人出资修

建或购置的小庙,仍可归私人所有外,其他房屋的性质均应属公共财产,其产权归宗教团体市佛教协会与市道教协会所有。僧、尼、道士

一般有使用权,但均无权出卖、抵押或互相赠送。任何使用、占用单

位或其他机关团体都不能任意改变其所有权,并应按照中共中央、国

务院1980年相关文件精神落实政策,产权归还各宗教团体。”(《新

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8-29页。)所以,宗教寺庙通过抵押获

得开发资金暂时是很困难的。3.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机构不健全。藏

传佛教寺院发展新型“自养”经济以来,各经济实体从业僧商思想观点、专业素质都有极大变化,但相比于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专业知

识和技能还存有较大差别。从事寺庙文化旅游开发的僧商对于旅游营销、融资及景观建设均缺乏专业知识,学历层次较低也是制约其专业

素质提升的客观原因之一。当前,管理寺庙文化旅游经济活动的机构

一般是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但各地区旅游局也普遍存有人才配备不齐、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现象,使得寺庙旅游资源开发困难重重,制约

着寺庙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旅游经济的战略思考

(一)树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战略思想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文

化旅游经济将带来两个层面的冲击,第一,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冲击;

第二,对宗教寺院教义、教规的冲击。所以,必须树立资源“开发”

与“保护”并重的战略思想。总体原则是一定在保护好寺院所在地生

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凡是有利于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

康繁荣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能够接纳,凡是有利于传统宗教文化精

髓传承、发展和进步的外来思想、观点能够吸纳。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第一,健全环境保护体系,维护当地宗教文化原始性,引导和协助寺

庙僧尼、经济实体从业者树立“保护”和“开发”并重观点;第二,

做好对外来游客的管理教育工作,自觉维护当地生态环境,遵循寺院

各项宗教仪俗、教规,自觉融入当地人文习俗;第三,增大资金投入

力度,增强生态教育、生态评价、生态监测、生态执法力度。

(二)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打造藏传佛教寺庙特色建筑景观首先,

藏族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开发特色信贷产品,以寺院门票收入为质押,或以活佛、僧侣个人不动产或动产为抵押,扩大对寺庙的信贷规模,使得寺庙能够修建旅游配套设施,翻新寺庙建筑、打造特色藏式

风格,增强寺庙景观吸引力。其次,尝试引进融资新机制新渠道,增

强融资水平,扩大融资规模,发展壮大寺庙文化旅游经济规模。例如,能够尝试引进战略性投资、私募基金甚至寺庙资产打包整体上市等先

进融资技术,突破资金瓶颈,开创寺庙经济建设史新篇章。第三,实

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提升僧商专业素质。选派优秀僧商

去专业学校、内陆发达省份文化旅游机构学习先进管理制度、发展思

路和营销技能;可聘请专业人才从事投融资、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等

专业性强的事务。总来说之,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采取措施

全面提升从业者专业素质。

(三)扩大对外开放水准,打造旅游大品牌十大藏族地区要采取“一

区一寺”战略,以宗教寺庙资源为依托实行科学规划,有效配置资源,突出资源独特性,实施品牌战略,打造藏族地区文化旅游强势品牌。

甘肃要以甘南拉卜楞寺为核心,结合桑科草原、达久滩大草场打造内

陆小西藏旅游品牌。增强与西藏、四川、青海和云南的区域合作,树

立区域大发展的意识,形成藏传佛教寺院旅游景观互补、客源互流的

多元发展格局,形成竞争合力,加快大藏族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甘孜藏区教育现状及思考-2019年文档

甘孜藏区教育现状及思考 一、甘孜藏区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权的含义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人权,在《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中有明确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该如此。”我国宪法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个性,应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就我国而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 帮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有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学龄前儿童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人有接受高级中等教育及继续深造的权利。 甘孜藏区的少数民族子女,除了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担负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责任。因此,甘孜藏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是指甘孜藏区未成年人依法所享有的、国家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予以保障实现的,在各类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权利。 二、甘孜藏区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的现状 甘孜藏区即指甘孜藏族自治州(俗称康巴或康区),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专区级民族自治州。全卅I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

人口有98.3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有29.5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四川省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 的投入,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寄宿制学校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甘孜藏区“两基”攻坚进程明显加快,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还有2个“两基”攻坚县没有达到验收标准,已经达标的,其达标的水平还很低,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另外,大部分县财政状况极差,严重地制约了县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普九”负债累累。这些都是当前甘孜藏区义务教育工作面临的基本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 甘孜藏区教育由于历史欠账多,目前基本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普及阶段。虽然甘孜藏区已有16个县完成了“普九”任务,验收“合格”,但部分学生仍然流失,特别是初中、高中的入学率仍然较低。截至2005年,“初中的毛入学率为61.25%,高中的毛入学率为11.31%,15-50岁青壮年识字年限为4年”;部分县、乡“普初”扫盲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状态,突击性痕迹也很重,辍学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普九”、“普初”后的巩固任务十分艰巨。全州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低于阿坝、凉山二州等省内民族地区水平。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封面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前言 (1) 二、旅游与宗教发展历程 (1)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 1、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1)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 (2) 1、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2) 2、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3) 3、宗教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3) 三、引起旅游动机的宗教因素分析 (3) (一)宗教的文化内涵 (3) 1、宗教包含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4) 2、宗教是软性制度约束 (4) 3、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自然与人的观念学说 (4) 4、宗教兼具政治色彩与经济表征 (4) 5、宗教习俗丰富多彩 (4) 6、宗教自身包含事业 (4) (二)宗教的审美内涵 (4)

1、宗教建筑审美 (4) 2、宗教雕塑审美 (5) 3、宗教文学创作审美 (5) 四、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6) (一)宗教为旅游提供物质支撑 (6) (二)宗教为旅游提供文化内涵 (7) (三)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8) 1、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长 (8) 2、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8) 3、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8) 4、中国的良好宗教政策 (8) 五、基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8) 1、依法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8) 2、科学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9) 3、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旅游人才 (9) 4、建立健全宗教旅游管理体制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是信仰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发展,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活动。本文沿着宗教与旅游两者的发展历程,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宗教的引起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进而研究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文化内涵,以宗教为目的旅游活动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同时得出结论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最后对以宗教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地位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青海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班级:09土地资源管理 姓名:许杰华 学号: 0902090025

2 青海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09土地资源管理 许杰华(0902090025) 青海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地资源受投入成本高,发展空间狭小,生态环境呈趋恶化,和难以借鉴内地的科技经验和移植实用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开发利用难度极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有效开发,科学利用,实现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双赢”。 青海藏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青海藏区主要分布在海北、海南、玉树、果洛、黄南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分别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毗连。六个州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96.6%,占全国藏区面积31.7%。 青海藏区草地面积5.63亿亩,可利用草地面积4.87亿亩,占青海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97%。藏区有耕地330多万亩,林地32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0.29亿立方米,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和青海湖环湖地区有宜农荒地760万亩。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落差集中。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6条,水资源总量636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铜、铅、锌、碘、砂金、岩金等矿产资源及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 青海藏区自然灾害频率高,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农牧业始终是在特定的高寒多灾环境和长期滞后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基础薄弱。加之近年来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只注重草原的经济功能,长期忽视其生态功能,掠夺性地利用草场、草地资源,致使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近1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0%。 近年来,青海藏区实施了旱作节水农业、青稞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作基地、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农村沼气工程、良种工程及牧区两用暖棚建设、环湖高效畜牧业、牧草良种基地、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等多项开发利用和保护工程。到目前为止,青海藏区建设日光节能温室7.75万栋4.91万亩,围栏草场2447万亩,畜棚510万平方米。在高山地区发展了优质春小麦、小油菜、豌豆、青稞种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广藏药材和牧草种植,发展了农区畜牧业,并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良性发展。在低位浅山压缩了春小麦种植面积,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族语言文字条例

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族语言文字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和促进藏族语言文字的学习、研究、使用、管理和发展,推动藏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及《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应当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依法保障各民族拥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 第三条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应当加强对藏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推动藏族语言文字的学习、研究、使用、管理和发展工作,传承和弘扬藏族优秀文化,促进藏族语言文字事业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藏族语言文字在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条使用藏族语言文字是自治州的一项重要自治权。自治州各级地方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执行职务时,使用藏族语言文字或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自治州使用藏族语言文字或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扫盲教育。 自治州区域内的民族乡,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第五条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藏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 编辑本段第二章藏族语言文字学习研究 第六条自治州通用藏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倡和鼓励藏族公民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倡和鼓励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公民学习使用藏族语言文字。 第七条自治州藏族聚居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应当实行藏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 第八条自治州行政学院、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级文化、技能培训中心,应当开设藏族语言文字课程,使用藏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

四川甘孜藏区基础设施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川甘孜藏区基础设施现状及发展方向 【摘要】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要实现四川甘孜藏区的经济良好发展进步,必须加强建设其基础设施,本文就四川甘孜藏区的基础设施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甘孜藏区;基础设施;现状;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可以直接为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也就是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还包括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就是俗称的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或增长率。因此,四川甘孜藏区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达到稳定、科学、快速的发展进步的目标。 一、四川甘孜藏区基础设施的现状 1、四川甘孜藏区的不利状况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大藏区,甘孜藏区地域辽阔,水电矿产和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受历史、地理环境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乏力。四川甘孜藏区地理环境较差、交通不够发达、信息流通不畅,受传统的较为封闭落后的发展模式的影响,导致与外界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社会环境较差,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四川甘孜藏区的生态能源、优势矿产、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还处于初期阶段,社会事业、教育卫生、公用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四川甘孜藏区依靠自身难以解决巨大的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投入不足与增长方式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同时存在,经济增长速度与四川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较慢,城镇化率为较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扩大。 四川甘孜藏区的短波广播总功率仅为300KW、中波广播总功率46KW、调频广播总功率11.3KW、电视无线发射总功率6.6KW。现有20551户边远地区的农民、26183户定居牧民、532座藏传佛教寺庙50823僧尼因电力、交通等原因,还没有实现广播电视的覆盖。广播节目覆盖率为85.11%,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覆盖率47.54个百分点和47.82个百分点,与相邻的阿坝、凉山相比较,分别低25.94个百分点和33.65个百分点;电视覆盖率为85.03%,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覆盖率11.37个百分点和11.67个百分点,与相邻的阿坝、凉山相比较,分别低7.17个百分点和5.13个百分点。 2、制约四川甘孜藏区发展的因素 四川甘孜藏区平均海拔为三千五百米,高山深谷的地貌特征导致交通、通讯建设成本相较于其他地区较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严重滞后,限制了与外界先进、科学、发展快速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思想观念的封闭和保守对甘孜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制约。四川甘孜藏区的社会发育不良,导致人民

甘孜藏族自治州城乡规划编制办法

甘孜藏族自治州城乡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和《四川省镇总体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甘孜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甘孜州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城镇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甘孜州积极推进“多规合一”改革,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城镇综合规划、村庄规划。 第三条甘孜州行政区域内编制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城镇综合规划、村庄规划,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城乡规划编制应当遵循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尊重城乡发展规律,贯彻落实“实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塑造城乡特色,优化城乡形态,节约集约用地,创造宜居公共空间,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州、县(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 1页

内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将城乡规划编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州、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编制、审查、修改等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 州、县(市)应当设立城乡规划委员会,乡(镇)应当设立规划执行委员会,州、县(市)、乡(镇)应当设立城乡规划监督委员会。 州、县(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州、县(市)域范围内的城乡规划、旅游规划和重大项目规划。 第六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乡规划信息资源库,推进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空间规划信息的互联共享。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查询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有权举报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受理、查处,并将处理情况及时告知举报人。 第二章编制组织 第八条各类规划组织编制单位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 (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镇综合规划。无条件的可由当地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三)村庄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村庄规划。无 2页

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

摘要: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境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知名度高,层次丰富,旅游基础深厚等一系列鲜明特征.其开发工作较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更为复杂,必须遵循科学性,历史性,综合性,效益性,可持续性等开发原则,同时还应注意深化认识,加强管理,以确保开发工作取得成效 关键词:宗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意境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 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积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旅游资源,其开发相当复杂,应谨慎对待,而不少人对这一点尚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宗教旅游资源一般是指因宗教观念,宗教活 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 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 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 名山,宗教建筑,宗教艺术文物,宗教节庆,宗 教名人,宗教饮食等.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人文 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这里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着眼于宗教 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二是着眼于它所具有的旅 游开发优势条件. 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来看,它具有境 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3个 特征. (1)境界玄奇,神秘这是宗教旅游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他类旅游资源的根 本之处.宗教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对超自然,超人 间,超现实力量的崇拜与信仰.从宗教教义到宗 教建筑到各类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宗教用品 以及那异常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故事等,宗教的 各个方面都含有虚幻,想象,夸张,荒诞成分以 及超现实世界的神秘感.这使宗教旅游资源带有 强烈的玄奇,神秘的特征和氛围. (2)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 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 形态和丰富的内涵.而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一 般都是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多种因素的互动 及长期积淀才形成了现存的宗教旅游资源.所 以,它们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

四川藏区特色经济发展途径研究

2012年第2期贵州民族研究No.2,2012 (第33卷总第144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3.General.No.144)四川藏区特色经济发展途径研究 陈杰 (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四川藏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影响,民族经济发展整体缓慢,但境内特色资源富集,差异化优势明显,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发展特色经济成为当前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口。在深入分析四川藏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剖析影响该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优势资源,提出深化“差异化”发展、加强优势资源转化、扩大主导产业规模、优化重点保障体系等措施,全面推进四川藏区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关键词:四川藏区;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经济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2)02-0115-04 Characteristic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of Sichuan Tibetan Areas CHEN Jie (Business School of M ianyang Normai University,M ianyang,Sichuan621000,China) Abstract:Sichuan Tibetan areas affected by natural conditions,history and culture influence,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all slow,but domestic characteristics rich resources,the variation obvious advantages,facing a new round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and into chongqing economic zone regional planning and the central making important decisions deployment,becom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to grab the opportunity,the initiative as a major breakthrough,spanning development.I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Tibetan areas characteristic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meaning,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through the ration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advantage resources,puts forward deepen a"differential"development,strengthen the advantage resources conversion,expand the leading industry scale,the key security system optimization measures,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ibetan areas across the field and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Sichuan Tibetan areas,Characteristic economy,Resources advantage,Economic advantages 四川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是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四川藏区幅员广阔,优势资源富集,市场开发增值效应高,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过西部大开发第一个十年和“十一五”规划,四川藏区民族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取得了重大进步,民生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由于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发展阶段的综合作用,四川藏区在经济结构、运行、功能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形成了影响特色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之际,四川藏区要紧紧围绕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助推“两化”互动为重要牵引,抢抓重要历史机遇,克服影响全面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有力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一、四川藏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收稿日期:2012-01-05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M B2010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陈杰(1976-),女,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甘孜藏区教育扶贫的困境与路径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7712009.html, 甘孜藏区教育扶贫的困境与路径创新 作者:高鸿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 摘要: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力度,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了解甘孜藏区教育扶贫的困境,有助于进一步掌握藏区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厘清藏区教育发展思路,从而创新思维,找到适合藏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对研究藏地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甘孜藏区;教育扶贫;扶贫困境;路径创新 甘孜藏区地处康巴藏区的核心地带,是川西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幅员辽阔,地广人稀,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尤以历史悠久的藏民族文化备受关注,但受限于自然环境、交通不便、社会生产力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该区域一直是四川省经济落后和社会生产力欠发达地区之一,也一直是四川省委省政府重点关注的扶贫区域。随着四川省扶贫攻坚十大战略工程的深入推进,攻坚力度的加大,各项利民惠民扶贫政策的深入落实,甘孜藏区的扶贫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但纵观其扶贫现状,最薄弱的还是教育扶贫,其基础硬件配套和师资建设等软件还跟不上新形势下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因而教育扶贫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甘孜藏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核和工作中心。 一、甘孜藏区教育现状 甘孜藏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类别构成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中等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见表1)。 结合表1统计情况和甘孜藏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其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学校数量和规模指数整体偏少 甘孜藏区总面积近15-3万平方公里,全区所辖17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10万,加上流动人口达到130万。全区现有普通高中19所,初中33所,小学555所,幼儿园356所,从数量上来看,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学校数量以城镇居多,占到全区所辖学校总数的2/3,而广大偏远的农牧区,学校数量整体偏少,适龄儿童入学困难、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严峻。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上来看,甘孜藏区目前只有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远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规模指数上来看,除城镇以外,广大偏远农牧地区的中小学规模小,生均占有校舍面积、绿化面积、体育设施面积不足,生均享有的教育资源少,硬件设施陈旧落后,教学软件设施达不到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1.1宗教与文化相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夕游历活动,到今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旅游的本质其实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朝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且依靠宗教旅游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基础设施的支持,又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宗教作为一种重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而旅游又推动了教的发展。宗教与旅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旅游对宗教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人们往往只看到旅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

进行综合效益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旅游也是如此。我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严重影响了宗教庄的氛围;更严重的是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宗教文化的旅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巨大的旅游流,宗教筑、雕塑、活动、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作用则满足了现代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心目中的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 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发达省(市)对口支援 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4〕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4年8月11日 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 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推动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以下称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就开展发达省(市)对口支援三省藏区工作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三省藏区在全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三省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建立了省内其他地区对口帮扶本省藏区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特殊困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亟需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抓紧组织开展发达省(市)对口支援三省藏区工作,并与东西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有利于推动三省藏区科学发展、加快改变落后面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改善民生,是加强民族间地区间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四个认同”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三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本科(1)班陈红梅120070701109 摘要:泉州宗教文化发达,宗教文化旅游是泉州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了泉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的策略和旅游路线的整合,阐述了泉州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泉州、宗教文化旅游、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方向 正文: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夕日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而泉州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世界的各大宗教,并与泉州当地文化和谐相处和发展,直到今天,尽管有些宗教已濒临消失,有些宗教思想还在继续传播,但他们都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因而泉州也被称为“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市宗教文化资源概况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唐、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此。在这里,中西文化长期和谐相处,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佛教。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唐、五代时,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二)泉州道教。 西晋太康三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这是泉州道教历史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天后宫、龙宫庙、净真观等。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不在少数。 道教对泉州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神佛造像、庙宇的出现使泉州雕塑、建筑出现新的气象。明代道士董伯华所绘的“风、云、雷、雨”4幅道教神像,即被称为“四顾眼”的珍品,是古代泉州道教艺术的代表作。 此外,元妙观、东岳行宫的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城隍庙和法石真武庙的山门,都采用牌坊体建筑,且多为三开间庙门,气派恢宏,十分壮观,是闽南地区的典型古建筑群。 (三)泉州摩尼教。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州内 藏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当前批准开放的各种寺观教堂181处, 其中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伊斯兰教清真寺55座,基督 教堂3座,道观2座。这些宗教为不同的民众所信仰,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信仰圈,宗教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自然景 观资源交织在一起,具备了鲜明的多要素特征。如何充分发挥藏区宗 教寺院旅游资源优势,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 和探索的课题。 一、甘南藏区宗教文化旅游发体现状 (一)旅游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甘南州紧紧围绕“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州旅游产 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表1看,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8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30.2%和 32.4%。全州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速达到32.0%。从 调查数据看,国内游客占总人数的99%,多来自陕西、宁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通过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方式的游客占到总 人数的70%,入境游客主要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等国。游客旅游目标主要是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合作米拉日巴佛阁、郎木寺、禅定寺 等名寺,同时辐射到自然风景游、民族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带动 了当地住宿、餐饮、民族品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 甘南藏区宗教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甘南藏区宗教文化 旅游对甘南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二)旅游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当前,甘南州现有旅游企业71家,旅 游定点接待宾馆53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4家,接待床位8220多张,旅游从业人员3590人,投资兴办旅游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500多个,已经批准的国家2A级景区(点)3处。1.住宿设施。在53家旅游定点接待宾馆中,藏传佛教区有三星级宾馆1座、二星级宾馆3座、

15、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第十五章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学习目的 熟悉文化艺术对旅游的作用;了解如何利用文化艺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主要内容 ●文化艺术用于旅游的特殊性 群众性感染力产生资源渗透传播知识 鉴赏力陶冶情操灵活性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新项目必备条件宣传手段 第一节文化艺术用于旅游的特殊性 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极强的感染力 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小说、散文、游记、传说、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品、电影、电视等。它们都有自身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但是同其他人文因素一样,它们也可以为旅游业所用,并且较之其他旅游资源,文化艺术在内容上更接近客观现实,更充满作者的激情,因而更易于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在形式上更直观,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同一题材常可以利用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现:小说可改编为戏剧、电影、舞蹈等;诗词可改编为舞蹈、音乐、绘画等;绘画、雕塑、工艺品又常取决于神话、传说、小说等。这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条件进行观赏选择的可能。 所以,文化艺术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感染力极强的旅游资源。 二、导致旅游资源的产生 1.文化艺术自身即为旅游资源 著名的摩崖题刻、雕塑、文艺节目、影视作品、工艺品等,其自身可能成为旅游者极感 167

兴趣的旅游项目,或成为在旅游地观赏的重点。到海南三亚旅游,人们最留恋的是“天涯海角”刻石。到泰山,也决不会放过观赏“纪泰山铭碑”。桂林叠彩山因桂花成林、刻石遍布而被称为“桂海碑林”。石鼓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其“石鼓文”的研究已持续了多少世纪。宁夏贺兰山和广西花山等地的岩画这种原始艺术也独具魅力。 古书院、古藏书楼,都是著名旅游点。河南嵩山嵩阳书院(一说为湖南石鼓山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山岳麓书院和河南商丘睢阳书院(又名应天府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海南琼台书院因相传是著名戏剧故事《搜书院》的发生地亦声名远播。宁波天一阁以“天下第一藏书楼”而著称于世。 2.借助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产生旅游资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因而湖南省桃源县一个风光优美的旅游地便被逐渐按照该文的描写修建成了“桃花源”,将作者的理想世界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于是近年北京、上海各造了一座“大观园”,河北正定建了“荣宁街”。人们还流传着北京恭王府就是曹氏写荣国府与大观园的蓝本,甚至认为它就是大观园,因而成为旅游点。虽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其建造时间晚于此书的写作。 现今中外主题公园中,绝大多数都源于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 类似的情况在外国也有。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情节曲折离奇,广有读者,于是马赛的伊夫岛古堡便被指为该书主人公被囚禁的地方,成了旅游点。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使位于意大利维罗纳的这两个家庭的住宅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史蒂文森以英国古老海港布里斯托尔的兰杜格特洛酒吧为背景写了《金银岛》;笛福也在此采访了远航归来的塞尔柯克而写成了《鲁滨逊漂流记》,遂使这个酒吧名声大噪,至今仍依原样保存下来。 更有甚者:三国时赤壁大战实际发生于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赤壁;而苏东坡贬居黄州(今黄冈市)时,常在黄州的赤鼻游憩,此地断崖临江,形势险要,引起了他的诗兴,写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杰作。以至黄州赤鼻竟名在真正的赤壁之上,人们不得不名蒲圻赤壁为“武赤壁”,名黄州赤鼻为“文赤壁”或“东坡赤壁”,以示区别。 从以上数例可看出,旅游与历史学的要求有所不同。对旅游者,只要在某些方面可以引起联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实现了精神享受,也就满意了。旅游允许一定程度的想象与虚构,从这一点上说,它更接近于文学艺术。而历史学则不允许有半点含糊之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旅游便可以毫无依据地凭空臆造。 168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以佛教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薛元课程老师潘芬萍 摘要:中国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动态互补的关系之中。考察中国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宗教形态的存在,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宗教以制度化的宗教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后者虽不具备制度化宗教所具有的完整的构成要素,却含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强度、广度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超过制度化的宗教。中国佛教在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实现了分化,其中许多佛教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形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便我们对佛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佛教;旅游 1绪论 1.1宗教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无不印证了这一点。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教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1.2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