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合集下载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及光大开发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及光大开发

藏传佛教⽂化元素及光⼤开发2019-08-02峨眉⼭是世界⾃然与⽂化双遗产,相传晋代蒲翁在此见普贤⽰现,遂于⼭中建⽩⽔普贤寺,后经历代经营,渐为汉地佛教普贤之道场,声名遐迩。

在佛教中,峨眉⼭是净⼟宗道场,但却融摄禅、密、性、相等各宗佛⼦共住共修。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四⼤佛教名⼭之⼀,且临界川西汉藏交汇之处,峨眉⼭佛教与藏传佛教之间的交往甚多,这与五台⼭的汉藏佛教共存局⾯有异曲同⼯之妙。

本⽂拟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步解析峨眉⼭的藏传佛教元素,并探究在现代旅游中如何对其有效利⽤。

⼀、峨眉⼭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在藏⽂典籍或民间⼝碑中,峨眉⼭被称为“⼤象屹⽴之⼭”,简称“象⼭”。

藏藉《赛马称王》认为峨眉⼭是佛界南赡部四⼤圣地之⼀。

四圣地的具体形象描述是“像鹫鸟落在原上的⼭,是印度的灵鹫⼭;像⼤象卧在地上的⼭,是汉地的⼤象⼭;⼀座则具有五峰的⼭,是汉地的五台⼭;像⽩⼀玻璃瓶安放的⼭,是藏地的冈底斯。

”[1]在《格萨尔王传》著名的⽟拉托琚“⼭赞”中也提及了峨眉⼭:“将军挥舞战旗是七虎雄踞⼭,国王登宝座的是念青唐古拉⼭,空⾏母托五峰是汉地的五台⼭,⼤象⾛平川是汉地的峨嵋⼭,美⼥抱婴⼉是忽赞德穆神⼭。

”[2]峨眉⼭是普贤菩萨道场,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象,谋合了“象⼭”之称,这也许是引起藏传佛教青睐峨眉⼭的重要因素。

在雪域西藏和康巴藏区,历代⾼僧⼤德,尤其是宁玛派的历代传承祖师,向来重视普贤信仰。

与汉地佛教不同,在藏⽂经典中,普贤有“普贤菩萨”和“普贤如来”两种提法。

关于普贤菩萨,在藏⽂《观⾃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和《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等经典中有不少论述。

作为菩萨,藏区⼤多数是将普贤归⼊⼋⼤近侍菩萨之列的,并被尊奉在许多寺庙中,如青海⽟树县结古镇的⼤⽇如来堂(⼜称“⽂成公主庙”)、被誉为西藏第⼀座寺庙的扎囊县桑耶寺等。

关于普贤如来,⼜称普贤王如来、普贤王佛,藏语称“曲古滚都桑波”,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崇奉的本初佛。

藏文化旅游实施方案

藏文化旅游实施方案

藏文化旅游实施方案藏文化旅游是指以藏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涵盖了藏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

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藏文化旅游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动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大对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藏区的文化遗产众多,包括藏传佛教寺庙、古建筑、传统工艺品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和速度,保持原生态的风貌,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要注重挖掘和宣传藏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底蕴。

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展览展示、民俗表演等活动,向游客展示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和参与感,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接待游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需要加大对藏区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方面。

建设更加完善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另外,要加强对藏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对藏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

同时,可以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进更多的旅游专业人才,推动藏区旅游业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最后,要加强对藏文化旅游的管理和监督。

在推动藏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综上所述,藏文化旅游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推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才能更好地挖掘和传承藏族文化,提升藏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藏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藏区旅游开发的前景、特点与问题

藏区旅游开发的前景、特点与问题
诱 人前 景 也 正 日益 广 泛 地 为 人 们 所认 同 。但 当前 作 一初 步 讨论 。
中国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中 出 现 的 一 个 突 出现 象 是 : 东 西部 发 展 相 对 失 衡 , 者 的 差 距 明 显 扩 大 。 事 二 实上 , 这种 发 展 失 衡 的 现 象 不 仅 存 在 于 东 西 部 地 区之 间 , 至也 存 在于 西 部 地 区的 内部 , 甚 即西 部 的 旅游 业 对 于 藏 区 的意 义 , 们 大 致 可 从 以 下 我 ( ) 区 的人 文与 自然 均 具 有 社 会 意 义 和 世 一 藏 在我 国境 内 , 区 的 范 围 大 体 与 青 藏 高 原 的 藏 汉 族地 区与 少数 民族 地 区之 间 的 差 距 。造 成 两 者 三 个方 面 来认 识 :
[ 稿 日 期 ] 0 2—0 2 收 20 4— 2
[ 作者简 介 ]杨多才 旦 (9 4一)男 ( 16 , 藏族 ) 青海 乐都 人, , 现在青海 省委党校 民族宗教部 工作 。
・-— —
1 6 ・— 0 - —
维普资讯
都 丰 藏 区被 自然 科 学 家 视 为 进 行 科 学 考 察 的宝 库 , 地 的河 流 , 构 成 了藏 区独 特 、 富 而 又层 次 多样 的 藏 球科 学 家认 为 打 开 地 球 动 力 学 的金 钥 匙 就 在 青 藏 自然 景 观 。 以 人 文 景 观 而 言 , 区 的 文 化 虽 以 宗 但 各 造 高原 , 环 境 科 学 家 则 认 为 打 开 全 球 变 化 的 金 钥 教 为特 点 , 因教 派众 多 , 地 的寺 院 建 设 、 象 、 而 匙在 青 藏 高 原 。 而 以 藏 族 的 历 史 、 化 和 社 会 为 绘 画和 风 格均 有 相 当 的差 异 。 它 既 有 被 视 为 世 界 文 也 研 究对 象 的 藏学 在 世 界 范 围 内也 成 为 一 个 热 门学 文化 瑰 宝 的 布 达 拉 宫 那 样 的 神奇 建 筑 , 有 类 似 科 。 既便 在 一 般 人 心 目 中, 区也 是 一 块 充 满 了 塔 尔寺 那 样 规 模 恢 宏 的 寺 院 城 。 与 此 相 应 , 地 藏 各 神秘 感 并 颇 能 激 发 起 人 们 的 好 奇 心 和 想 象 力 的 的生 活 习俗 、 居 方 式 、 化风 尚和 民 间节 日参 差 起 文

宗教文化 西藏宗教文化的探索之旅 带你了解西藏的信仰

宗教文化 西藏宗教文化的探索之旅 带你了解西藏的信仰

宗教文化西藏宗教文化的探索之旅带你了解西藏的信仰宗教文化西藏宗教文化的探索之旅带你了解西藏的信仰西藏,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以其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的西南边疆,西藏地处高原之上,自古以来就是各种宗教信仰的聚集地。

在这片土地上,佛教、苯教、传统藏族宗教等多个宗教信仰共存并融合,形成了独特而精彩的西藏宗教文化。

让我们一同踏上西藏宗教文化的探索之旅,带你领略西藏的信仰世界。

第一章:佛教之光芒西藏是佛教的重要圣地,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展。

拉萨的布达拉宫、噶丹杰瑞寺、扎什伦布寺等佛教寺院都是信众们朝圣的圣地。

每年,成千上万的信徒们来自世界各地,追寻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佛教文化的象征八吉祥,如长寿符、金刚手串等,成为西藏信仰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第二章:苯教之神秘苯教是西藏原始的宗教信仰,又称为本教。

在西藏高原的各个地区,都可以发现苯教的痕迹。

苯教信仰崇拜自然力量,对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有着深深的敬畏之情。

在苯教的寺庙里,你会看到传统的苯教房子、神像、经文等,它们都让人感受到这一土地浓厚的信仰。

第三章:传统藏族宗教之源远流长传统藏族宗教是藏族人民神秘而丰富的信仰体系。

它源自唐朝时期的吐蕃王朝,融合了吐蕃族、萨迦、努巴族等多个族群的信仰。

在西藏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日子,信徒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如祭祀、舞蹈、礼仪等,以表达他们对神灵的虔诚与敬仰。

第四章:宗教文化在藏族人生活中的影响西藏的宗教文化深入到藏族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还是生活方式,都带有浓厚的宗教烙印。

途经藏区,你会被那些用鲜花、彩绸、经幡布满的宗教彩旗所吸引,充满神秘感的藏式建筑也会让你流连忘返。

在藏民家中,佛像和经书是家庭最重要的物品之一,宗教节日也是藏族人团聚、庆祝的重要时刻。

第五章:西藏宗教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西藏的宗教文化不仅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范围内,西藏的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早期信徒们前往宗教圣地的朝圣活动,发展到今天众多普通旅游者以饱览宗教名山、了解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气氛、祈福祭拜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一直长盛不衰。

有资料表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90%,在我国当今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55%,正如所谓“旅游之胜,半赖寺庙”。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

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素以“淮海东来第一郡”的盛名享誉海内外,如何更好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其旅游功用,提升我市旅游开发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是荡涤心迹、矫正心态、抚慰心灵、开启心扉的有效途径。

旅游,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超越当下、突破自我、提升境界的心灵感悟之旅。

因此,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推动宗教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与开发,可以较好提高精神产品,满足游客宗教文化需求,有效扩大旅游市场容量,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促进消费结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开启心智,升华精神境界。

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体表现,通过旅游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的理解。

宗教文化场所是集文化艺术之大成者,幽雅环境,足以游览。

文人骚客对宗教场所周边景观的咏唱,给只供单纯欣赏的自然景观增添韵味;名人雅士给宗教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让旅行者在游览参观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得到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宗教场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掌故传说、风俗民情,蕴藏着历史痕迹和时代信息,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可丰富人们想象。

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

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

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藏传佛教是以藏传佛教教义和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一种宗教信仰,并被广泛传播于藏族、蒙古族、雪域藏民、推土族、撒拉族等族群中。

藏传佛教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成熟的佛教文化如同蕴藏于雪山之间的宝藏,珍贵而丰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探寻佛教文化内核,感受人文魅力,下面举出5个例子证明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的重要性。

例一:普陀山-寺庙文化普陀山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地方,以其寺庙文化闻名于世。

普陀山是一个可以直接接触海上观音的地方,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佛教信仰者前来朝拜。

这里的寺庙文化包括有流传至今的海上佛教文化和传统中国寺庙文化。

无论是佛教信仰者还是普通游客,他们都可以在这里了解到佛教文化的真谛,感受到佛家的博大精深。

例二:法隆寺-佛教艺术文化法隆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是佛教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法隆寺是一个结合了佛教哲学和艺术的综合体,代表了中国古代佛教于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壁画、石刻、雕塑等多种形式的艺术珍品,了解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前世今生。

例三:大昭寺-佛教建筑文化大昭寺位于西藏拉萨市,是世界文化遗产。

大昭寺是藏传佛教文化中重要的建筑遗址,代表了西藏古代建筑与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传统藏式建筑的构造、欣赏到大昭寺壁画的雄伟壮观,感受到西藏古代建筑的神秘与魅力。

例四:杭州湾-佛教道教文化杭州湾是长三角重要的河流交汇处,历史上曾经是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中心之一。

在这里,游客可以拜访杭州萧山寺、望海寺等佛教名刹,探访天竺寺等古道教寺庙。

了解到佛教与道教精华共存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沉淀。

例五:西藏-藏传佛教文化西藏是中国唯一一家藏传佛教区,是一个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的宗教圣地。

在西藏,游客可以欣赏到西藏佛教乾隆文物、由南向北穿过藏区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带、到康巴藏区参观康巴木雕艺术等等。

布达拉宫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布达拉宫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布达拉宫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公众参与机制构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然而,如何合理开发布达拉宫的旅游资源,并且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布达拉宫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布达拉宫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游客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开发布达拉宫旅游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保护与修复: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布达拉宫的保护工作,保持其原貌和历史特色。

同时,对已经受损的部分进行修复,确保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到布达拉宫的历史魅力。

2. 提升旅游设施: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需要建设更为完善的旅游设施,如游客中心、停车场、餐饮区等,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3. 丰富旅游产品: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我们可以开发更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如有针对性的文化考察、户外探险等,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4. 推广旅游品牌:布达拉宫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推广旅游品牌,利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等渠道,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二、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让游客和当地居民都能够参与到旅游资源的管理中来。

1. 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展览、宣传片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布达拉宫的文化价值和保护重要性。

2. 收集意见建议:设立投诉反馈机制,与游客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接受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旅游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3. 培训志愿者队伍:鼓励并组织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来,培训一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提供导游、翻译等服务,加强当地人与游客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西藏论文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论文: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及对策试析

西藏论文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论文: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及对策试析

西藏论文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论文: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及对策试析摘要:藏传佛教旅游具有独特文化和区位优势。

西藏藏传佛教旅游开发利于西藏文化遗产保护。

国内外游客持续关注,客源市场稳定。

交通、气候、民族宗教、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旅游开发。

旅游机遇与威胁同在,优势大于劣势。

宜采取绿色旅游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入境市场战略和大社区视角,构建危机管理系统,处理好朝圣和旅游的关系。

关键词: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开发战略;对策一、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优势(一)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西藏旅游资源不仅有高原自然景观,如世界屋脊立体景观,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高山、草原、江河、冰川、河谷、湖泊、珍稀动植物,而且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第一,藏传佛教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众多。

西藏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风景名胜区1处;对外开放山峰5座;自然保护区13处,景点100多处,具有大容量、多样性和鲜明藏传佛教特色。

第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品位高、精品多。

历史、宗教、文化完整保存于寺院、宫殿、庄园、建筑、壁画、雕塑、寺藏等古迹。

有众多世界顶级旅游资源,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藏王墓、古格王朝遗址为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风情独特的藏传佛教民俗旅游资源。

藏族文化、民俗、习俗与宗教密切相关。

藏族服饰、器物用具、民间工艺、竞技、藏医藏药、天文历算、戏剧歌舞、藏画藏戏和藏历年、传召大法会、沐浴节、望果节;藏族饮食、民居、拉萨雪顿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节,使游客心驰神往。

(二)西藏藏传佛教旅游有文化优势文化观光旅游为西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市场和主要客源。

文化旅游强调愉悦身心的同时增长知识、开拓眼界、陶冶情操,提高境界。

藏传佛教理论体系庞大,思辨哲理深邃,境界取向玄远,文化底蕴深厚。

第一,藏传佛教古朴厚重的神秘价值取向。

辉煌古刹、奇丽河流湖泊、俊俏冰川雪峰、神秘雪域神山圣湖、灵童转世等形成独特文化体系,具有神秘色彩和诱惑力,吸引朝圣者祈求功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

州内藏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当前批准开放的各种寺观教堂181处,其中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伊斯兰教清真寺55座,基督教堂3座,道观2座。

这些宗教为不同的民众所信仰,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信仰圈,宗教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交织在一起,具备了鲜明的多要素特征。

如何充分发挥藏区宗教寺院旅游资源优势,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甘南藏区宗教文化旅游发体现状(一)旅游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甘南州紧紧围绕“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州旅游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表1看,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8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30.2%和32.4%。

全州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速达到32.0%。

从调查数据看,国内游客占总人数的99%,多来自陕西、宁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通过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方式的游客占到总人数的70%,入境游客主要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等国。

游客旅游目标主要是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合作米拉日巴佛阁、郎木寺、禅定寺等名寺,同时辐射到自然风景游、民族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民族品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

由此可见,甘南藏区宗教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甘南藏区宗教文化旅游对甘南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二)旅游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当前,甘南州现有旅游企业71家,旅游定点接待宾馆53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4家,接待床位8220多张,旅游从业人员3590人,投资兴办旅游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500多个,已经批准的国家2A级景区(点)3处。

1.住宿设施。

在53家旅游定点接待宾馆中,藏传佛教区有三星级宾馆1座、二星级宾馆3座、一星级4座;黄河首曲区有二星级宾馆1座;民俗风情区有二星级宾馆1座、一星级宾馆3座;绿色峡谷区有二星级宾馆1座。

宾馆的入住率受季节因素影响很大,经营状态不均衡,市场化水准不高。

当前还没有中外合资、外方管理的酒店。

2.餐饮与娱乐休闲设施。

当前甘南州的餐饮设施主要依靠宾馆与景区内的度假村,虽然卫生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管理尚待增强。

藏传佛教旅游区是当前甘南州旅游活动较频繁的区域,餐饮设施较好,例如合作市的香巴拉大酒店、夏河县的桑科草原度假村就兼顾了餐饮和娱乐项目。

(三)旅游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随着甘南州旅游业尤其是宗教旅游业的兴起,藏传佛教寺院旅游已由最初单纯的朝圣活动逐渐发展为具有地域性的宗教旅游活动,并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与支持下,具有影响力的寺院都根据自身的实际,全面规划、积极开发,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使藏传佛教寺院的旅游项目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形象,特别是夏河拉卜楞寺已打造成甘南州的王牌旅游名片。

2014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8亿元,游客人数和综合收入较上年分别增长30%、32%,两项指标创历年新高,旅游增长率位居全省第二。

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占全省4.07%,较2008年上升0.45个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9.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54个百分点。

二、甘南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优劣势分析(一)优势分析1.自然景观资源及气候优势青藏高原被视为地球的“第三极”。

甘南州气候属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凉爽湿润,气温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平均气温在1~13℃,年均降水量400~800毫米,是甘肃省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绝大多数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超过6000MJ/m3,为太阳辐射丰富区,海拔高度1172~4920米,平均海拔3000米。

甘南藏族地区最适宜旅游的季节一般是6~10月,而此季节正值内地严热酷暑之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正是藏传寺庙发展文化旅游经济的优势之一。

甘南州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7县和合作市。

境内中西部草原辽阔,有亚洲最好的草场;南北部森林茂密,山高而不缺氧,物产丰实,五谷飘香。

州内山脉纵横,山势高亢陡峻,以阿尼玛卿山、西倾山、岷山为代表的各山脉纵横交错,主要峰脊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奇峰旷野是理想的摄影天堂。

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为主的众多河流奔腾于深山峡谷、广袤的草原之间,奇特的山水草原风光融入高原气候,则更显得风格独特。

因为甘南地形复杂,海拔差异明显,在广袤的草原地带还是寒风习习、山顶白雪皑皑之际,东南部的舟曲却是阳光明媚,鲜花盛开。

州内拥有则岔石林、藏区八大雪山之一的阿尼玛卿山是、天下黄河第一湾、大力加翠湖、冶海、骨麻海、尕海湖、桑科草原、达尔宗湖、冶力关、莲花山、扎尕那、大峪沟等风景名胜;有天险腊子口、俄界会议旧址、新城苏维埃旧址等红色旅游圣地;有著名的卓尼杨土司给红军开仓放粮的传奇、格萨尔传奇等文化资源。

2.藏传佛教寺院文化资源优势甘南藏区属安多区,有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

著名寺院除拉卜楞寺外,还有卓尼县禅定寺、合作寺(黑错寺)、米拉日巴佛阁、沙沟寺(堆隆寺)、阿木去乎寺、博拉寺、碌曲县郎木寺、西仓寺、舟曲黑峪寺、武坪寺等百余座藏传佛教寺院。

长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一枝独秀,众寺辉映”的安定祥和的宗教局面,佛教文化直接影响着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的民众,在当前及今后也影响着人们的旅游热潮和消费时尚。

甘南藏区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存量大、特色浓,并以原始性、多样性和神秘性著称于世,适宜展开休闲度假旅游、保健旅游、探险旅游、访古旅游、文化旅游等,对旅游开发和游客观光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现在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7大类、33种、153处,其中自然景观56处,占整个旅游资源的37.6%,人文景观90处,占62.4%,有些资源集人文和自然为一体,开发潜力巨大。

藏传佛教寺院自身就是集建筑艺术、神秘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无可复制的旅游景观,又与所在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丰富而独特,给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冲击和自然景观美的享受。

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资源优势。

甘南州藏传佛教教派较丰富,包括原始苯教到黄教、白教、红教各个教派的宗教和寺庙,宗教节日、宗教活动场所较多,各教派寺院内都有极其珍贵的佛像、文物和节日文化,以苯教为基础,藏传佛教文化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髓,由此而形成的藏族地区所特有的生活习惯、人文风俗等都有利于藏族寺院吸引游客,发展文化旅游经济。

例如拉卜楞寺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七日和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举行大法会,尤以正月十三日和七月初八的晒佛、辩经活动最为壮观,包括七月劝法会、时轮金刚法会、九月禳灾会等法会。

还有燃灯节,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僧俗教民通过点燃不息的酥油灯来表达自己对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怀念之情。

这片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间旅游活动自古就有,不同季节都有民间节庆、宗教寺庙法会和大德高僧讲经说法,这种自然演进的旅游在藏区非常普遍和盛行,规模浩大,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劣势分析1.藏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甘南藏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藏传佛教寺院所在地较偏僻,通达性差,成为开发旅游经济的制约因素。

另外,藏传佛教寺院周边地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往往滞后,吃、住、玩等配套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低,难以形成旅游乘数效应。

具体表现在:一是道路不畅,全州境内外和景区内外断头路多、道路连接性差、等级低。

二是A级旅游景区内停车场、观景台、卫生间、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不完善,供水、供电、环保、卫生、通信、紧急救援水平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三是饭店宾馆、娱乐场所、旅游交通运输、购物点等严重不足。

四是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县市不按州、县市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去建设,项目安排随意性较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储备不够。

五是国家A级景区创建水平低,部分A级景区至今未成立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管委会。

六是当前已有的旅游企业缺乏对市场趋势判断的水平和风险承受水平,缺乏特色和品牌。

2.对外开放水准低,融资手段缺乏,难以形成旅游品牌。

一是甘南藏族地区对外开放水准低,部分地区现在还是非开放区域,到一些寺庙景点参观浏览的国外游客还需“四证齐全”,旅游市场特别是国际旅游市场开拓乏力。

二是各藏族寺庙景点开发层次浅、景观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是甘南藏区绝大多数寺院基础设施差抵押贷款难。

1981年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复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关于寺庙、道观房屋产权归属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指出,“寺庙、道观不论当前是否实行宗教活动,其房屋大都是由群众捐献而建造。

所以除个别确系私人出资修建或购置的小庙,仍可归私人所有外,其他房屋的性质均应属公共财产,其产权归宗教团体市佛教协会与市道教协会所有。

僧、尼、道士一般有使用权,但均无权出卖、抵押或互相赠送。

任何使用、占用单位或其他机关团体都不能任意改变其所有权,并应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1980年相关文件精神落实政策,产权归还各宗教团体。

”(《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8-29页。

)所以,宗教寺庙通过抵押获得开发资金暂时是很困难的。

3.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机构不健全。

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新型“自养”经济以来,各经济实体从业僧商思想观点、专业素质都有极大变化,但相比于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存有较大差别。

从事寺庙文化旅游开发的僧商对于旅游营销、融资及景观建设均缺乏专业知识,学历层次较低也是制约其专业素质提升的客观原因之一。

当前,管理寺庙文化旅游经济活动的机构一般是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但各地区旅游局也普遍存有人才配备不齐、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的现象,使得寺庙旅游资源开发困难重重,制约着寺庙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旅游经济的战略思考(一)树立“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战略思想藏传佛教寺院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将带来两个层面的冲击,第一,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冲击;第二,对宗教寺院教义、教规的冲击。

所以,必须树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战略思想。

总体原则是一定在保护好寺院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文化旅游经济,凡是有利于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能够接纳,凡是有利于传统宗教文化精髓传承、发展和进步的外来思想、观点能够吸纳。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第一,健全环境保护体系,维护当地宗教文化原始性,引导和协助寺庙僧尼、经济实体从业者树立“保护”和“开发”并重观点;第二,做好对外来游客的管理教育工作,自觉维护当地生态环境,遵循寺院各项宗教仪俗、教规,自觉融入当地人文习俗;第三,增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生态教育、生态评价、生态监测、生态执法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