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陪审团》影评

合集下载

Runaway Jury 失控的陪审团 中英双语观后感

Runaway Jury 失控的陪审团  中英双语观后感

Runaway Jury and Coming Justice失控的陪审团和即将到来的正义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egal drama and the TV drama is clear, fast-paced, and informative. The script and the story line are often first-rate difficult. The jury system is the core of this American movie. The black and white movie "12 Angry Man" can be said to have a very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 jury system. This film, Runaway Jury, released in 2003, also saluted to the classic movie.法律剧与电视剧的冲突是清晰的、快节奏的、信息丰富的。

脚本和故事线往往是非常困难。

陪审团制度是这部美国电影的核心。

黑白电影《十二怒汉》可以说是对美国陪审制度的一个非常深刻的分析。

这部电影《失控的陪审团》于2003发布,也是向经典电影致敬。

Rohr, the attorney of the plaintiff, contributed an excellent argument in the toilet with Fitch, an information collector on the side of the accused and jury controller beneath water. Both of them are experienced fighter and the war began even before they really met with each other. I do not know the actual power of jury is so large that both sides have spared no efforts in choosing the jury member.罗尔,原告的律师,在厕所里和费奇,一个站在被告一边的信息收集者,陪审团幕后控制者进行了精彩的辩论。

操控的正义与法律的信仰——对《失控的陪审团》的解读

操控的正义与法律的信仰——对《失控的陪审团》的解读

Manipulation of the Justice and Faith in the Law ——The Interpretation of "Runaway Jury"作者: 张欣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22-2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陪审团制度 分工效率与协调增进 风险转移 人性和操纵
摘要:本文从《失控的陪审团》和《十二怒汉》两部以陪审团制度为核心的电影出发,着重讨论了三个具有制度性意义和实效性意义的问题。

第一,当一项制度以人为核心构成要素时,人性的弱点常常将看似有效的制度瞬间摧毁,而操控人性恰是达成这一效果的重要手段。

第二,通过分工效率、协调增进理论以及政治风险转移理论客观分析了陪审团制度的优势以及其内生性不足之处,这为试图操控陪审团以操控司法判决结果留下了寄生的空间。

第三,虽然以陪审团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司法制度都存在着无法避免或者至今仍不完善的特点,但在现代法治条件下,有时需要的是一种对法律的信仰,这种信仰好过质疑,更好过那些个人英雄主义的正义追求者们。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陪审制度的比较于改革——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龚光辉《失控的陪审团》讲的是在一起枪击案件中的受害人的妻子和儿子,起诉制造枪支的企业,而在本次起诉之前的相类似的诉讼,法院均判决原告方败诉。

根据美国诉讼的特点判决被告是否承担责任由陪审团决定,于是在本案当中,原被告双方对于陪审团人员的选择及陪审团的决定,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较量。

本案的陪审团成员尼克和其女友玛丽是在10年前一次校园枪击案件被害人的亲属和同学,当年其提起过类似的诉讼,而由于被告方对陪审团影响,使得该次诉讼,原告方败诉。

为了控制陪审团,尼克采用手段成为了陪审团中的一员,他试图在这起枪械制造案中影响其他的陪审团成员,使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投票;被告方则组成了一个以蓝金为首分析小组,他们掌握陪审员们的一切,分析这些人对于各种利害关系的反应,以便在开庭的时候一举攻下所有人精神和物质防线;而尼克的女友玛丽则向原被告,提出上千万美元的要求,帮助其控制陪审团。

原本为保障正义的陪审团制度,在各方的操控下,12个人的陪审团完全失去了控制,在公平、正义、良知、与金钱面前,原告方的律师选择了拒绝“花钱买胜利”的行为,而被告方则不择手段,运用金钱、暴力、恐吓等手段,而尼克最终说服了陪审团的其他成员,陪审团最终做出被告制枪公司承担1亿多美元的赔偿的决定,玛丽也得到被告汇过去的1500万美金,她用这些钱来补偿10年前那次校园枪击案的被害人的亲属。

值得回味的是,最后尼克对蓝金说,我并没有影响陪审团,只是阻止了你去暗箱操作,让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从该影片中我们在选择陪审团成员上,法院都开了好几次庭,由双方对陪审团成员一一达成一致,费时费力,而在庭审中陪审团成员在各方的影响下,出现失控的局面,本片无疑是对该制度的一种反思,通过观看该影片,我认为陪审团制度存在如下的问题:(1)高成本低效率陪审制度的最大缺点就是成本太大,要想组成一个能够被当事人及法官都能接受的陪审团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其经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上周课播放了美国大片《失控的陪审团》,是我很喜欢的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

但是,这部片子令我感动不已的倒不是达斯汀.霍夫曼厚积薄发的精彩演技,而是陪审制法庭彰显社会正义的能力。

这是一起状告枪支生产商的审判。

从影片的开始,律师双方就为选择陪审员展开了一场“激战”。

双方都想选择倾向于己方的陪审员,起码要筛去有明显偏见的陪审员候选人。

在挑选过程中,双方律师都采取了提问的方式选择陪审员,除此之外,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维轻公司的陪审员顾问蓝金芬奇。

以他为首,由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心理分析等众多途径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即便蓝金芬奇动用如此多的人力和心智,他还是没能排除异己的势力,让尼克伊斯特成功成为9号陪审员。

我们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知晓,尼克并不是仅仅在履行他的公民义务。

由于几年前的枪支事件,尼克的女朋友失去了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而在审判中枪械公司却胜诉了。

尼克和女朋友玛丽的用意很明确,他们就是要让枪支公司付出代价。

而意图如此明确的人被选进陪审团,无疑是该影片名字的由来《失控的陪审团》,尼克已经用他的智慧操纵了陪审团。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了解了美国的陪审员制度。

现代陪审制起源于英国,但在美国得以充分的发展。

一般的案子,陪审员通常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轰动,就必须隔离他们。

这样,他们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许呈堂的证据,在判断时不会受到新闻界的推测和不合法证据的影响。

固然,陪审团制度是有明显的弱点的,所有的“法治”都会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审理、最终的判定,都有“人”的参与。

而美国人之所以坚持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

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

他们的判断,就是一般民众放在法律对陪审团的规定之下都会做出的判断。

她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法庭为他们保密,使他们没有心理负担。

法律电影欣赏论文

法律电影欣赏论文

法律电影欣赏论文浅谈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观《Runaway Jury》有感学院:航空自动化学院学号:091141214姓名:梁香浅谈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观《Runaway Jury》有感《Runaway Jury》中文名《失控的陪审团》,由John Cusack 和Gene Hackman 主演。

影片讲述了枪击事件受害人控诉枪械公司的事件。

在新奥尔良的一起办公室枪杀案之后,当事者将枪械制造商告上了法院,控告他们生产武器导致众多暴力事件的发生,要求法院裁定出售武器是一种违法行为。

为了能够打赢官司,枪械公司聘请蓝金以及各界精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监控、调查以及心理分析等各种手段来了解陪审员从而达到控制他们为自己服务的目的。

与此同时,原告的代表律师文道•鲁尔与陪审团筛选顾问劳伦斯合作选择陪审团成员,想凭正义来打赢这场官司。

一场徘徊于良心与金钱之间的较量即将开始,这里隐藏着人性对物欲的贪念、对内心的责备、对腐败的诫叹……另一方面,尼克•伊斯特隐藏身份,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成功骗倒蓝金,顺利成为陪审团中的一员。

他开始暗箱操作,试图在这起枪械制造案中影响其他的陪审团成员,使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投票。

与此同时,尼克与其女友玛丽设下圈套,向洛尔与蓝金发出信号,承诺他们出钱就可以控制陪审团。

在陪审团给出判决前的最后关头,蓝金动摇了,答应了玛丽的提价要求,向其汇去了1500万。

庆幸的是,罗尔最终守住了自己的立场。

影片的最后,在男女主角设下的圈套中枪械公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蓝金不仅声名狼藉,还为以前枪击事件的受害者“提供”了一笔可观的赔偿费。

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

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

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联邦法院刑事案件的陪审团人数为12人,(注:《联邦刑事诉讼程序规则》,第23(乙)条)但各州刑事案件陪审团的人数却各有不同。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陪审团观后感《失控陪审团》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展现陪审团系统内部的不完美和人性的弱点,引发了我对人性、公正和权力的思考。

电影中,陪审团遵循了由人类设计的法律程序,然而,他们的意识并非完全被法律所束缚,而是受到情绪、偏见和权力的影响。

首先,电影中的陪审团成员充满了个体意识和情绪。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这导致了他们在审判过程中产生了个人偏见和情绪化的行为。

比如,有些陪审员因为亲友遇害而对被告产生了反感和怨恨,从而使得他们无法客观地评判案件。

这表明,人类的主观意识和情绪往往会影响到人们对案件的判断,导致审判的不公正。

其次,电影中的陪审团成员的权力滥用也暴露出法律制度的不足。

在电影中,一些陪审员滥用权力,操控他们的团队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试图改变大家的意见,迫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决策。

这种权力滥用揭示了制度中的漏洞,暗示了法律制度中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法律应该是公正和中立的,但在现实中,由于个人的利益和私心,法律的执行往往会出现偏差。

此外,电影中的陪审团系统的控制和操纵也令人担忧。

陪审团是法律中公正和民主的象征,应该代表大众的利益。

然而,在电影中,陪审团成员受到组织者的操纵,被迫做出与自己意愿相反的决定。

这种操纵使陪审团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导致了审判结果的不公正。

这提醒我们,人类设计的制度和机构也并非完全可靠和公正,有可能被滥用和操纵,从而导致不公正的结果。

然而,尽管陪审团系统存在问题,但它仍然是一种司法制度中的保护措施。

通过多人审判,可以减少个体的主观偏见和错误判决的可能性。

陪审团制度是一种更加民主和公正的方式,确保审判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尽管电影中揭示了陪审团制度内部的缺陷,但它并未质疑整个制度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下来,《失控陪审团》通过观察和揭示陪审团系统内部的问题,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公正和权力的思考。

电影中的陪审员个性、权力滥用和系统操控等情节,让我们反思了人类制度和机构的弊端,并呼吁我们对于司法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电影《失控的陪审团》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探讨了陪审团制度的缺陷,让观众思考司法体系中的问题。

该片以紧张悬疑的手法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决策的困境,让人不禁反思真正的正义应该如何实现。

影片以一桩复杂的谋杀案作为起点,一位年轻的男子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被选为陪审团的十二个普通公民分别代表了社会不同群体的观点和立场。

在审判过程中,这个多样的集体逐渐展现出自私、偏见和无知等特点,他们无法达成一致,形成了一个看似无望的僵局。

这部电影通过表现陪审团成员的不同人性和缺陷,揭示了陪审团制度的问题。

首先,其中的一些陪审员受到社会偏见和个人观点的影响,无法客观地分析证据。

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和个人经验作出判断,而非依据法律和证据的准确性。

这种情况暴露出陪审团制度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受到个人立场的干扰,无法保证审判的公正性。

其次,一些陪审员显示出了无知和轻率的一面。

他们对法律程序和法律术语的理解不深,并且对整个案件的细节缺乏透彻的了解。

这导致他们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可能是错误的和不公正的。

因此,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陪审团制度在一些情况下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法律教育与培训。

虽然电影展现了陪审团制度的困境,但它也传递了一种警示,即正义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在影片中,主角之一凭借自己的执着和良知最终影响了其他陪审员,让他们重新审视案件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表明,尽管陪审团制度存在问题,但个体的良知和责任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实现真正的正义。

观影之后,我深刻地反思了陪审团制度和司法体系中的问题。

我意识到,陪审团制度并非完美无缺,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加强。

这需要法律教育的普及,以提高公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从而增强对案件的判断力和客观性。

此外,担任陪审员需要一定的素质和责任心,他们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人权和正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陪审团制度的改革,并不断提高其公正性和权威性。

综上所述,《失控的陪审团》通过展示陪审团制度的问题,引发观众对司法体系的思考。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

电影《失控的陪审团》观后感这是一部关于持枪权争议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拥有雄厚实力的枪械公司受到来自在一场枪击案件中失去丈夫并独自抚养幼子的母亲的控诉,双方已成对峙状态。

原告聘请了正直的文道·鲁尔律师为其辩护,而被告同样聘请了一位素来无往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芬奇。

案件如期进行审理,首先要挑选陪审员。

蓝金·芬奇以其独具慧眼的判断力开始筛选陪审员,却惟独错判了尼克,尼克顺利进入陪审团,也正是因为尼克的介入,以他和女朋友的里应外合,巧妙的操控了这起案件的审判,陪审团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剧情由此展开。

另一方面,蓝金·芬奇认为再自圆其说的庭堂陈词也难以打动陪审员们既定的思维方式,所以不如直击要害,了解每一个人底细,从本质上收买这些人。

开始了对陪审团中的人员底细探查,找出他们的弱点,各个击破。

一方,尼克和女朋友的操控,另一方,蓝金·芬奇团队的阻挠,一场惊心动魄的审判就这样开始了……首先,引起我极大兴趣的是关于美国持枪权的问题。

正是由于持枪权的合法,才致使众多悲剧的事情发生。

随着枪支问题给美国社会造成的弊病进一步恶化,许多社会上的民间团体和有识之士开始反对具有持枪的权利,呼声越来越高。

这起案件的缘由,就是因为受害者的丈夫公然在办公室被枪杀,如此泛滥的枪械拥有者,无时不在威胁着普通民众的人身安全。

提起去年年末的美国小学枪击案件,仍是心有余悸,如此众多无辜孩子的受害,是不是该引起国家的重视了呢?从约半个世纪前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刺,到1999年哥伦拜恩中学和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以及小学枪击案件,都在美国人的集体记忆里留下一次又一次枪支烙印。

美国宪法在其《权利法案》中宣称:“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

”2008年和2010年的最高法院裁决加强了这一宪法权利,大幅降低了联邦及地方政府对枪支拥有权的限制。

支持枪支拥有的议员也很积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控陪审团》影评
41006043 彭立宏
整部影片的故事背景是一起令社会高度关注的,发生在办公室的枪杀案,而影片中的原告正是这次枪杀案受害者之一的遗孀。

而在此枪杀案之后,这位女性将枪械制造商告上了法庭,控告他们生产武器导致众多暴力事件的发生,她请求法院裁定出售武器是一种违法行为。

其实,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支持这位丧失丈夫以及父亲的母子,这源于我们人性中的善,或者也可以说是良心。

我们同情受害者以及受害者的家人,所以我们当然也希望这对母子能得到应得的补偿与安慰。

但现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

虽然原告在这场诉讼中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他们所面对的对手是在美国可只手遮天、年收益高达几十亿的枪械制造商。

我们都知道,在美国,公民拥有枪械是合法的,这是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力,美国枪械制造业也在此条件下大为发展。

另外,由于枪械制造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美国的大选制度,枪械制造商与美国高层接触不可谓不多,影响也不可谓不大。

在影片的最开始,我并不理解为什么影片中的枪械制造商面对这个诉讼表现的如此重视,就如同影片中鲁尔·文道对玛丽的质问一样,我没有理解这场官司的真正意义所在。

对于长期赚取巨额利润的他们而言,原告所请求的赔偿实在只能称得上九牛一毛罢了,虽然在我们普通人眼里,这已经是巨额赔偿了。

但随这影片的继续,发现确实存在令这些枪械制造商如此慎重的因素。

与中国所属的大陆法系不同,美国法律体系属于英美判例法体系。

判例法的根本原则是所谓“遵循先例”,其含义是指某一判决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不仅适用于该案,而且还作为一种先例适用于该法院及其所属下级法院管辖内的案情基本相同或金斯顿案件。

因此,法院审级越高,其案例的影响就越大。

而影片中的枪械制造商显然是畏惧“遵循先例”的原则,因为虽然在以往的案例中,例如在影片中提到的加德纳镇诉黑色财富枪械公司一案,没有人赢过有过枪支的案子,但一旦原告胜诉,那么他们在获得巨额赔偿的同时,他们也将开创索赔先例。

有了先例,自然就会有后面接二连三,英美法系的“遵循先例”原则势必会将他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索赔案件当中,无论如何这都是他们所不乐见的。

在原告与被告一个想极力开创枪支诉讼先例,另一个极力避免的背景下,一场围绕陪审团的争夺战也逐渐展开。

双方都明白,要想胜诉就必须获得陪审团的支持,只不过与原告代理律师鲁尔·文道堂堂正正的努力不同,被告所聘请的首席律师蓝金·芬奇认为再自圆其说的法庭陈词,如果不能动摇陪审员们先入为主的想法,对胜诉也是毫无帮助,因此他选择直接分析每个陪审员的性格、本质与背景,或收买、或动摇、或威胁的操控陪审团。

而男主角尼克·伊斯特所代表的第三方的介入显然打破了这个布局。

在电影的结尾,真相大白,正义得到伸张,无辜的受害者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慰藉,枪械制造商被判决败诉,等待他们的是巨额的赔偿以及不甚美好的前景。

但这真值得我们高兴吗?虽然正义得到了伸张,但影片所呈现的伸张正义的过程却值得我们思考。

不可否认,正义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也是法律的核心价值,它既是法律产生的重要动因,也是法律存在的主要理由。

在一定意义上,法律应该是正义的化身。

尽管正义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但一般认为,作为公正的体制的正义,也就是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社会体制的正义,是最为根本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正义,是首要的正义。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到,法律要保障权利以及实现自由与正义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有合理的审判程序,即程序正义的原则。

在法律实践中,程序正义指的是把规定程序性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则具体应该到个案处理所得到的有关过程和步骤等环节的正义,而不直接涉及个案处理的结果是否正义。

罗尔斯认为,公正的法治秩序是正义的基本要求,而法治取决于一定形式的正当过程,正当过程又主要通过程序来体现。

程序正义可以保证司法过程公正、有规则地运行,促进法治以及正义的实现。

由此看来,法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法律程序而治,法定程序的普遍遵守是实现法治的保障,程序正义是法治的重要原则之一。

回看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它描述了很多被告首席律师带领的团队以及男女主人公如何从心理、物质上影响甚至是操控陪审团的情节,表面看来是遵守了陪审团制度,但本质上却是对陪审团制度的一种破坏,是公然的对法律程序正义的践踏。

纵然在影片所讲述的这个案例中,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但这种正义是被操纵的,是有缺陷的且不具有长期可行性的,若男主人公本就是为钱而来,根本不在乎什么正义,电影结局恐怕得改写。

所以尽管陪审团制度本意是公正的,但却不能保证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陪审团一直公正,毕竟人性有善恶,且并非所有的场合都存在判断正义与否的标准。

而对陪审团制度这一项以人为基础的制度而言,人性的弱点以及对人性的操控很容易将这看似有效的制度瞬间从根基上摧毁。

虽然这部影片的关注焦点是在陪审团身上,但我们其实也看以看到英美法系诉讼中的辩论的身影。

在英美法系,针锋相对的辩论应算得上是一个庭审最精彩的部分。

双方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依据,用精妙绝伦的语言打动陪审团,从而争取诉讼的胜利。

这种行之有效的辩论就是英美法系在诉讼法中推崇的辩论主义。

按照日本学者的阐述,辩论主义所包含的内容有:(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的主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法院不能以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作为判决的基础。

(2)对于双方当事人都没有争议的事实,法院应当作为判决的基础,换言之,法院应当受当事人自认的约束。

(3)法院对证据的调查,原则上仅限于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而不允许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

辩论主义主张保障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意思自治,反对法院的职权干预。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也规定了辩论原则,并要求人民法院应当充分保障当事人双方辩论权的形式,但由于法院的保障仅仅停留于让当事人进行辩论的行为层面,而没有通过立法明确当事人的辩论结果对法院裁判的约束。

这种没有对法院裁判结果没有约束力的辩论很容易造成当事人辩当事人的,而法官判法官的局面,换言之,因为辩论对判决缺乏约束力,可能法官在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之前,为了提高审判的效率,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影响到最终判决结果。

辩论原则作为诉讼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其辩论应是有效的,会对最终判决产生影响,否则无法体现出辩论对审判的意义所在,只会是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实质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辩论原则也应该向前推进。

最后,作为结束,我想说,《失控陪审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对正义的追求的同时,也的确也带给了我们一些思考,在整体上,我认为也的确不失为一部比较好的律政类的影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