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解读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原文 注释 按语 译文 原典解读

三十六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空城计的语源不可考。
历史上以“空城计”退兵的战例并不少见,但其影响远远不如诸葛亮的空城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在民间盛传,因此现多用此故事来定义“空城计”。
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注释①虚者虚之,疑中生疑:本句的第一个“虚”是形容词,意思是“空虚的”,第二个“虚”是动词,意思是“让它空虚”。
疑,可疑的事情。
全句的意思是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它在疑惑中产生更多的疑惑。
②刚柔之际:本句出自《易经》“解”卦。
解卦的结构是坎下震上。
上卦为震卦代表雷,下卦为坎卦代表雨。
雷雨交加,万物因之滋润萌生。
解字的本意是缓解。
刚柔之际的意思是刚柔相互交汇。
③奇:出奇制胜。
按语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
如吐幕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汹惧。
以张守珪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
版干裁立,敌又暴至。
略无守御之具。
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
守珪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
”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
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
又如齐祖铤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
铤不关城门。
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坐街巷,禁断行人,鸡犬不乱鸣吠。
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
铤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
译文空虚的就任由它空虚,这样使人更加难以搞测。
在进攻之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如神用兵之道就是虚虚实实,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
把自己的空虚拿出来给别人看,在诸葛亮之后也不适其人。
比如唐朝时吐蕃攻陷瓜州,主将王君焕战死,河西一带陷入恐惧。
这时候张守珪接替战死的王君焕为瓜州刺史,带领剩下的兵将抵抗。
当时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筑墙用的木板还没有撤下来。
城里没有任何守城的设备,大家士气低落。
张守珪说:“敌众我寡,我们的城池又刚刚被破坏还没修好,守城拒敌是不现实的,必须使用计谋。
空城计的现代意思

空城计的现代意思空城计是一种兵法策略,源于中国古代战争,又称为“虚虚实实计”。
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敌人的心理预期来达到战略目的,即通过故意展示虚弱和无力的形象,使敌人产生错觉,进而取得战略主动权。
在现代社会中,空城计的含义可以延伸为一种战略手段或策略,用来形容在面临困境时,以智慧和巧妙的方法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在现代意义下,空城计可以用来描述各种社会、政治、商业等场景中的策略和手段。
以下是对空城计的现代意义的一些具体描述。
1. 政治战略:空城计可以用来形容在政治竞选中的一种策略,即通过故意传递一种虚弱的形象来吸引对手的注意力,让对手产生轻敌心态,从而在关键时刻展示真实实力,取得竞选的胜利。
2. 商业竞争:在商业竞争中,空城计可以用来形容一种营销策略,即通过故意暴露产品或品牌的弱点,吸引竞争对手的注意力,让其产生轻视之心,然后在关键时刻展示公司的真实实力和优势,取得竞争的胜利。
3. 心理战术:空城计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心理战术,即通过展示虚弱和无力的形象来引诱对手进攻,然后利用对手的进攻来实施反击,达到战略目的。
4. 社交技巧:在社交场合,空城计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策略,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弱点或缺陷,吸引他人的同情和关注,从而在关键时刻展示真实的能力和魅力,赢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5. 危机应对:在面临危机或困境时,空城计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策略,即通过故意展示无力和无法应对的形象,迷惑对手或敌人的判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空城计的现代意义是利用敌人或对手的心理预期来达到战略目的,通过展示虚弱和无力的形象来迷惑对方,从而在关键时刻展示真实的实力和能力,取得战略优势和胜利。
它可以应用于政治、商业、社交等各个领域,是一种智慧和巧妙的战略策略。
《三国演义》智谋计策常考知识点汇总

《三国演义》智谋计策常考知识点汇总
三国演义智谋计策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主要智谋计策
1. 空城计:指以虚张声势、装作无备的状态来迷惑敌人,使其产生畏惧而放弃进攻。
2. 诈降计:指敌方欲降我,我则表现出接受的态度,以获取敌方的信任,然后趁机攻击敌人。
3. 连环计:指通过反复运用不同的计策来迷惑和击败敌人,使其难以应对。
4. 围魏救赵:指集中兵力围攻强敌,同时派出部分兵力救援盟友,使敌人陷入两难境地。
5. 火攻计:指利用火势对敌人进行攻击,造成混乱和恐慌,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二、关键人物和事件
1. 点将台:刘备借助这一机会,得到了后来成为重要臣子的诸葛亮加入自己的势力。
2. 黄巾起义:刘备与张杰、关羽结义,共同参与了这场起义。
3. 卧龙岗:诸葛亮在这里遇到刘备,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从而成为刘备的军师。
4. 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联军利用风向和火攻计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
5. 三顾茅庐: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最终说服他出山,成为自己的顾问。
三、常考的哲理和价值观
1. 仁义道德: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以仁义道德为宗旨,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忠诚。
2. 智勇双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出众的才能,成为了刘备的得力助手。
3. 忠诚信义:刘备、关羽等人对信义的坚守,赢得了朋友和部下的真心相助。
4. 悲剧的宿命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角色都面临着悲剧的宿命,揭示了命运的无常和残酷。
此文档汇总了《三国演义》中常考的智谋计策、关键人物和事件,以及涉及的哲理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课文《空城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空城计》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空城计》的基本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会智慧与勇敢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课文《空城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领会故事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的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和行为动机。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c.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分析人物形象a. 学生讨论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形象。
b.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c.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情况。
2. 深入解读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空城计》的智慧与勇敢精神。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c. 教师点评并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内涵。
3. 拓展延伸a.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空城计》的智慧。
b. 各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精神。
三、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引入历史背景和战争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增强学习的真实感。
空城计语文教案范文

《空城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城计》故事的情节,知道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哲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梳理主题思路。
3.解读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
1.发现故事中隐含的道理和哲理。
2.理解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指定阅读《空城计》,做一些预习和背景知识的介绍。
2.故事情节分析。
老师让学生谈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帮助学生发现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哲理。
3.主题思路梳理。
老师让学生分析故事的主题思路,并思考如何证明和表达这个主题思路。
4.故事背后道理和哲理的解读。
老师讲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哲理,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认识。
5.扩展阅读。
老师介绍与《空城计》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领域,提高阅读能力。
6.课后作业。
老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和写作作业,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巩固。
五、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短视频和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故事情节。
2.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
3.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空城计》的读后感,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读书的体验和思考。
《空城计》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_空城计学生读后感

《空城计》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_空城计学生读后感《空城计》是一本耐人寻味的历史小说,读后让人深思。
以下是我对该书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我的感悟。
第一次摘抄:书中的主人公诸葛亮智勇双全,他在经典战略“空城计”中运用智慧和谋略欺骗敌人,最终成功。
他巧妙地利用了法家思想,让敌人解读出了与实际相反的信号,从而达到了瞒骗的目的。
这段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即智慧和谋略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运用智慧和谋略去解决问题,不仅要有知识上的准备,还要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次摘抄:书中描写诸葛亮在半夜散布了虚假的消息,敌人被蒙在鼓里,误以为一切准备就绪,而事实上却空无一人。
这种谋略不仅让敌人心生畏惧,更使敌人自乱阵脚。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以弱胜强”的情况,当我们处于相对劣势时,也可以运用一些策略来掌控局势,让对手无从下手。
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在逆境中找到应对之策。
第三次摘抄:书中有一段描述诸葛亮演奏七弦琴的情景。
他的琴声像大自然中的一股清风,既柔和又有力量。
这让我联想到人生中的某些时刻,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以像那股清风一样保持淡定和坚定。
陷入困境时,冷静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会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第四次摘抄:在敌人围困下的最后关头,诸葛亮的手下狄德利敢于反驳诸葛亮的一些计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虽然最后还是按照诸葛亮的计策行动,但这种敢于质疑和提出意见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完整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书中诸葛亮智勇双全、不断从容应对困难的个人魅力让我深受启发。
他的计谋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智慧和谋略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重要。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可以运用一些策略来化解问题、达到目标。
诸葛亮的胆识和智谋也提醒我们,在逆境中不要迷失方向,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找到突破口。
《空城计》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历史小说。
通过主人公诸葛亮的智谋和应对困难的方法,我深刻地认识到智慧和谋略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空城计》课件ppt

探讨如何提高语文 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
问卷调查
查阅相关研究资料,了解《空城计》课件在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设计问卷,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他们对《空城计》课件的看法、使用 情况和建议
案例分析
数据分析
选取使用《空城计》课件的初中班级为研究 对象,对其语文教学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 讨课件对语文教学效果的影响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如何推动故事发展。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内容
分析《空城计》的主题思想,即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意义。
主题思想表现方式
探讨故事中主题思想的表达方式,如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03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初中语文教师 初中生
研究目的
分析《空城计》课 件对语文教学的影 响
调查学生对《空城 计》课件的接受程 度和反馈
对调查和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规律 ,得出结论
04
结论和讨论
研究结果
空城计的背景和意义 空城计的战术运用和效果
空城计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结果分析
对空城计背景和意义的深入剖 析
对空城计战术运用的对比分析 和效果评估
对现代管理启示的多维度解读 和探讨
相关讨论
与其他战略和战术 的对比分析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 展望和探讨
诸葛亮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声誉,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有 着卓越的才能,还对文化和艺术有着一定的造诣。
关联知识
《空城计》与《三十六计》的关系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也是最著名的计策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 种场合。
《空城计》与三国时期战争的关系
《空城计》是三国时期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体现了当时战争的复杂性和策略 性。
空城计故事梗概20字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是一个著名的策略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如何巧妙地应对敌军的一种策略。
在故事中,司马懿率领魏国大军逼近蜀国的西城。
此时,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而自责用人不当,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
面对魏军的逼近,诸葛亮没有选择逃跑或直接攻击,而是决定采用空城计。
他命令士兵们隐藏起所有的旌旗,打开城门,并派出几名士兵伪装成百姓在城门口扫地。
他自己则带着两个小书童,坐在城楼上弹琴。
当司马懿的大军来到城下时,他们看到的是一座似乎毫无防备的城池,与平常的战争准备截然不同。
司马懿疑惑不已,担心城中有伏兵,于是决定暂时撤退,等待更好的进攻机会。
这个故事后来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种在困境中表现出镇定自若、智谋过人的形象。
它也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冷静思考,用智慧和策略来应对,而不是盲目行动。
除了空城计,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精彩表现,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
这些故事都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使他在历史上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这些故事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而且对后世的军事、政治、商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强调了策略、智慧、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
总之,空城计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之一,不仅展示了
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也成为了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运用智慧和策略来应对挑战,实现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空城计》的一点疑惑
——《空城计》的教学解读
郴州明星学校谢丰海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他集智慧、忠诚于一身,在整本书的描写中,特别是和司马懿的较量堪称是精彩之作。
为了刻画诸葛亮的形象,作者采用正面、侧面描写形式,在一个个的故事中展现诸葛亮那高超的智慧,“舌战群儒”,“火烧赤壁”等等,让诸葛亮“智慧化身”呼之欲出。
湘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空城计》选取了其中的一段。
选取的《空城计》和原文中存在一定的差别。
首先,文章去掉了故事的起因,这对于学生理解教材,特别是在理解环境的恶劣和《空城计》产生的原因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也许编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是,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一些困难。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大致上遵循了原文,却丢失了最精彩的部分,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一大损伤。
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而言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等方面展开。
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首先自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进行解读但是,选文在人物神态的刻画上却做了两次改写。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空城计》当中,有这样的描写: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焚香弹琴,悠然自得。
诸葛亮见司马懿的兵马撤退了,惊得出了一身冷汗。
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冒险。
今天我把城门打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很快地撤退了。
其实我倒不想冒险,实在是不得已,我才用这个办法的。
”部下听了都很敬佩他
这是改写的第一处:诸葛亮惊得出一身冷汗。
“一身冷汗”当然没有《三国演义》描写当中的那样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害怕,有点儿下赌注的心理。
在教学中学生似乎很容易理解成人物形象的害怕。
第二处改写:诸葛亮“焚香弹琴,悠然自得”。
这样一改,人物的形象顿时一落千丈。
面对司马懿浩浩荡荡的大军前来,自己只有五千人马,打是不可能的,不打似乎更加不可能,这不符合诸葛亮的形象。
再看看周围的人:各个惊慌失措,说明周围的人害怕。
这样改来,让原文的精彩度下降不少。
但是《三国演义》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和原文相比较,这里去掉了两次“笑”,其实这两次“笑”一次“笑容可掬”、另一次“抚掌大笑”本是文章的一大特点,但是编者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去掉了。
这在人物形象上刻画上产生较大的区别,前者虽然将人物趋于完美化,但是对于“自信”这一特点似乎刻画不足,在教学中容易将学生引入到“害怕或者着急”这一类词语上面去。
这就和前文中的关于诸葛亮的很多描写如: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
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产生了矛盾。
其次,诸葛亮之所以笑,无外乎是为了安抚众人害怕的心理。
只有他笑,众人才能安心。
这种笑太重要了,稍微露出一丝破绽,那后果不可设想。
第二处“笑”那是自信的笑声,因为自信才会有后面的对话,否则,后面的对话从何而谈,主帅都害怕了,下面的人如何说佩服?这两处的“笑”虽说看起来似乎是将人物神话了,但细细品读之后这一切合情合理: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因为之前街亭战的失败,导致这场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此时司马懿恰恰就战胜了。
有了之前的失败,诸葛亮当然应该是小心行事,偏偏不巧,司马懿的大军到了,诸葛军队采集粮草未归。
司马懿并不是个低智商的人,他同样明白一个道理“人不可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流”。
所谓的棋逢对手正是如此。
司马懿小心翼翼,毕竟前面是吃了不少亏。
这样一来,《空城计》就应用而生。
诸葛亮自己也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换而言之,战肯定是不行了,不如来点计谋。
基于此,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这一对矛盾体(为什么“笑”要更换成“出一身冷汗”)展开。
其次,通过对比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课文中“悠然自得”“一身冷汗”原文中为什么用“抚掌大笑,笑容可掬”)。
通过两者的比较,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把握,对空城计产生的原因理解上才能水到渠成。
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
《空城计》教学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我仔细读了一下,我们版本的《空城计》和冀教版的或者原著中《空城计》存在很大的区别,出示(冀教版或者是原著《空城计》让学生提前阅读下)
今天我们就结合下这两种版本的《空城计》中关于描写诸葛亮和司马懿神的句子,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
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司马懿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仔细读一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衣,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操琴。
”
(学生会发现关于“笑”的词语没有了)
3、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
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这是第一次笑,学生用“”标出和后面的司马懿的“疑惑”对比)
4、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
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
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计了!”)
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评析孔明
5、评析司马懿
三、解析矛盾体:课文中为什么没有用“抚掌大笑”而用出了“一身冷汗”?
其实,这并不矛盾,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有点紧张也是正常。
四、研究写法
作者是如何来写人的?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进行
2、通过侧面描写进行
五、拓展: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