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血常规报告单(超全版)
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报告单

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报告单
简介
本文档是对血液常规检测结果的报告单。
根据您进行的血液常
规检测,我们将在以下部分提供详细的结果和解释。
检测结果
- 血红蛋白浓度:12 g/dL
- 红细胞计数:4.5 × 10^6/uL
- 白细胞计数:7000/uL
- 血小板计数:300 × 10^3/uL
- 平均红细胞体积:90 fL
-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30 pg
-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3 g/dL
- 红细胞分布宽度:12.5%
结果解释
根据您的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我们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如下解释:
- 血红蛋白浓度: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正常,表示体内供氧能力良好。
-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正常,体内红细胞数量符合正常范围。
-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正常,体内白细胞数量符合正常范围,免疫功能正常。
-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正常,体内血小板数量符合正常范围,血液凝血功能良好。
-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表示红细胞大小符合正常范围。
-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表示血红蛋白质量正常。
-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表示血红蛋白浓度符合正常范围。
- 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表示体内红细胞大小均匀。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血液常规检测结果报告单,更具体的健康状况分析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医生的专业建议来进行。
如果您对这些结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咨询您的医生。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是人们日常体检中常见的一份报告,通过对血液成分的检测,可以为医生提供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从不同指标出发,介绍的常见项目及其意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份报告。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用于携带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正常的血红蛋白水平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氧供应能力。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可能由于营养不良、失血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血红蛋白的细胞,用于输送氧气至身体各部分。
红细胞计数检查可以评估人体的贫血情况以及红细胞生成的能力。
偏高的红细胞计数可能是由于长期在高海拔环境下生活、肺部疾病或其他病理原因导致。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关键组分,用于血液凝块的形成和止血。
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评估出血的倾向。
过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与血液凝固功能异常、骨髓问题或系统性疾病有关。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抵御感染和疾病。
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
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表示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免疫问题。
5.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对抵御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帮助识别感染或免疫相关问题。
异常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化疗相关。
6. 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类型,对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至关重要。
淋巴细胞计数可以帮助评估免疫系统的状态。
异常的淋巴细胞计数可能与感染、免疫疾病或淋巴细胞相关的问题有关。
7.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与身体正常的氧运输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范围内的血红蛋白浓度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氧供应能力。
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
8.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衡量红细胞大小的指标,可用于评估造血功能以及炎症或病理改变。
血常规带图

中性粒细胞
N
50﹪~70﹪
生理性↑:新生儿、妊娠晚期
病理性↑:急性感染、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
病理性↓:某些感染(伤寒、病毒)、再障、脾亢、某些理化因素损害、某些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
L
20﹪~40﹪
↑:某些急性传染病(风疹、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等)、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 STB<85.5μmol∕L:溶血性黄疸
STB<171μmol∕L:肝细胞黄疸
STB>171μmol∕L:阻塞性黄疸
3. CB∕STB<20℅:溶血性黄疸
20℅~50℅:肝细胞黄疸
>50℅:阻塞性黄疸.
血清结合胆红素
CB
1.7~6.8μmol∕L(0.1~0.4mg∕dl)
比值
CB∕STB
血清非结合胆红素
血清铁
男:11~30μmol∕L
女:9~27μmol∕L
↑:肝细胞损害、血液病、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缺铁性贫血
血清总铁结合力
男:50~77μmol∕L
女:54~77μmol∕L
生理性变化:新生儿↓、女青年和孕妇↑
病理性变化:↓:转铁蛋白合成减少:肝硬化等
↑:转铁蛋白合成增加:缺铁性贫血、孕妇后期、急性肝炎
血红蛋白
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170-200g∕L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压积)
HCT
PCV
男:40℅~50℅
女:35℅~45℅
↑: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
↓:见于贫血患者
红细胞平均值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
82~95fl
一次性让您看懂手中的血常规报告单

一次性让您看懂手中的血常规报告单
正常男120-160
女110-150男0.42-0.49
女0.37-0.43
82-9527-31320-360<0.15正常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急性失血、某些溶血大细胞性贫血↓↓↑↑→↑各种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或铁利用不良、慢性失血注:→在参考值内变化;↑增大;↓减少。
表2. MCV/RDW贫血分类
小细胞均一性↓→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轻型>)、某些继发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非轻型>)、HbH病
正常体积均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急性失血后、长期或大剂
量化疗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
正常体积不均一性→↑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尚无贫血)、血红蛋白病性贫血、
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均一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肝病性贫血、某些肾病性贫血大细胞不均一性↑↑巨幼细胞贫血、某些肝病贫血。
血常规报告分析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出血时间
BT
1-3min大于4min为延长
延长见于血管壁结核或功能有缺陷,血小板量或质缺陷,血管性血友病等,以及多种药物副作用、偶见于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的缺乏症及抗凝治疗过量。
一氧化碳性试验
阴性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
MCH
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c
成人0.5%-1.5%
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109/L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内)等。
尿比重
SG
1.003-1.030晨尿大于1.02024小时尿为1.015-1.025婴儿1.002-1.006
尿比重增高大于1.025为浓缩尿,见于急性肾炎,肾病、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体克及未控制的糖尿病。比重减低小于1.005为低渗尿,见于尿毒症,原发性或心源性崩症,慢性肾衰、恶性高血压病。尿液含放射线造影剂时可使比重大于1.050。
一、常规项目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值范围
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4-5.7)×1012/L女(3.8-5.1)×1012/L新生儿(6-7)×1012/L儿童(4.0-5.2)×1012/L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模板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模板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床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基本信息1. 姓名:请填写患者的姓名。
2. 性别:请选择患者的性别,如男、女。
3. 年龄:请填写患者的年龄。
4. 住院号:请填写患者的住院号。
5. 科室:请填写患者所在的科室。
6. 病床号:请填写患者所在的病床号。
7. 检验日期:请填写检验的日期。
二、检验项目1. 白细胞(WBC):请填写白细胞数量。
2. 红细胞(RBC):请填写红细胞数量。
3. 血红蛋白(HGB):请填写血红蛋白含量。
4. 血小板(PLT):请填写血小板数量。
5. 中性粒细胞(NEUT):请填写中性粒细胞数量。
6. 淋巴细胞(LYMPH):请填写淋巴细胞数量。
7. 单核细胞(MONO):请填写单核细胞数量。
8. 嗜酸性粒细胞(EOS):请填写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9. 嗜碱性粒细胞(BASO):请填写嗜碱性粒细胞数量。
10. 红细胞压积(HCT):请填写红细胞压积值。
11.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请填写平均红细胞体积值。
1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请填写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值。
1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请填写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值。
14.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请填写红细胞分布宽度值。
15. 血小板压积(PCT):请填写血小板压积值。
16.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请填写血小板平均体积值。
三、检验结果1. 白细胞(WBC):请填写白细胞数量,单位为10^9/L。
2. 红细胞(RBC):请填写红细胞数量,单位为10^12/L。
血常规报告单

血常规报告单一、概述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验,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从而帮助诊断疾病或评估治疗效果。
二、检测项目及参考范围1.白细胞计数(WBC):4.0-10.0×10^9/L2.红细胞计数(RBC):4.0-5.5×10^12/L3.血红蛋白(Hb):120-160 g/L4.红细胞压积(HCT):0.36-0.46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 fL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2 pg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8.红细胞分布宽度(RDW):11.5-14.5%9.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三、分析和解读根据上述血常规报告单信息,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血液状况整体较好。
具体分析如下:•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对抗外来病原体。
正常范围内的白细胞计数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常。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红细胞携带氧气到各个组织细胞,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氧气输送功能良好。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正常范围内的血小板计数有助于维持血液凝固功能。
四、注意事项1.血常规检查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生活习惯等。
2.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参考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3.如发现血常规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并进行诊疗。
五、总结血常规是一项常规而重要的检查,通过查看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初步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遵医嘱进行治疗或随访检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以上是关于血常规报告单的详细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血常规报告单模板

血常规报告单模板姓名:XXX 性别:男年龄:30岁住院号:123456 送检日期:2022年1月1日报告日期:2022年1月2日项目检测值参考范围-------------------------------------------------白细胞计数(WBC) 7.5×10^9/L 4.0-10.0×10^9/L红细胞计数(RBC) 5.0×10^12/L 4.5-5.5×10^12/L血红蛋白(Hb) 150g/L 130-175g/L血小板计数(PLT) 180×10^9/L 150-45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 45.0% 40.0-75.0%淋巴细胞计数(LYM) 50.0% 20.0-50.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 4.0% 0.0-5.0%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 1.0% 0.0-1.0%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90fL 80-10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30pg 27-32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30g/L 320-360g/L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8.0fL 7.4-10.4fL血常规结果解读:1. 白细胞计数(WBC):7.5×10^9/L。
白细胞计数是评价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本次检测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
2. 红细胞计数(RBC):5.0×10^12/L。
红细胞计数是评价机体氧运输能力和贫血的指标之一。
本次检测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
3. 血红蛋白(Hb):150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负责运输氧气的关键蛋白质。
本次检测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
4. 血小板计数(PLT):180×10^9/L。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的指标之一。
本次检测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
5.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4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血常规报告单(超全版)先看下报告单: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单核细胞绝对值(0.12-0.8)×109/L,百分数3%-8%。
■中性粒细胞增多(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脓肿、疖肿、扁桃体炎、阑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
轻度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计数可>10.0×109/L;重度感染计数可>20.0 ×109/L,并伴明显的核左移。
(2)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4)生理性参见“白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中毒损伤: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
(3)用药:抗肿瘤药、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抗癫痫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精神病药、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
(2)用药: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1)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或淋巴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
(2)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1)疾病:速发性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用药:见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过量及应激反应等。
■淋巴细胞增多(1)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结核及其他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2)血液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此外,也可见于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期。
■淋巴细胞减少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
此外,各种原因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淋巴细胞也可相对减少。
■单核细胞增多(1)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疟疾、黑热病。
(2)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3)其他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作为呼吸载体,能在携带和释放氧气至全身各个组织;同时,运输二氧化碳,协同调节维持酸碱平衡和免疫黏附作用。
红细胞计数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
参考值: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排尿过多、休克、多汗、大面积烧伤,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浓度相应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2)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生理性增多,如机体缺氧和高原生活、胎儿、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②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肾上腺肿瘤)患者;③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1012/L。
■红细胞减少(1)造血物质缺乏:由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如慢性胃肠道疾病、酗酒、偏食等,引起铁、叶酸、维生素等造血物质不足,或蛋白质、铜、维生素C不足均可致贫血。
(2)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原发性或由药物、放射线等多种理化因素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癌症骨转移等,可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如先天失血或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出血等。
(4)继发性贫血如各种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等。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
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参考值:男性:120-160 g/L。
女性:110-150 g/L。
新生儿:180-190 g/L。
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不能确定贫血的类型,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血红蛋白增多(1)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以及某些肿瘤如肾癌等。
(2)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血红蛋白减少(1)出血: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相同,见于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等。
(2)其他疾病:血红蛋白量减少的程度比红细胞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是由慢性反复出血所引起,如胃溃疡病、胃肠肿瘤、妇女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比血红蛋白量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缺乏维生素B12、叶酸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主要作用有:①对毛细血管的营养和支持作用;②通过黏附、聚集与释放反应,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③产生多种血小板因子,参与血液凝固,形成血栓而进一步止血;④释放血小板收缩蛋白使纤维蛋白网发生退缩,促进血液凝固。
血小板在一日内的不同时间可相差6%-10%。
参考值:(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
(4)其他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如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粟粒性结核和败血症)、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
(5)用药:药物中毒或过敏。
如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性药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增多(1)创伤:急性失血性贫血,脾摘除术后、骨折后,可见一过性血小板增多。
(2)其他疾病: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病、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
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简称血沉。
红细胞的密度大于血浆密度,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产生自然向下的沉降力。
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血沉是传统且应用较广的指标,用于诊断疾病虽然缺乏特异性,但操作简便,具有动态观察病情疗效的实用价值。
参考值:魏氏(Westergren)法:男性:0-15 mm/h;女性:0-20 mm/h。
■血沉增快1.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2.病理性增快(1)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急性细菌性感染所致的炎症等。
(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则血沉多正常。
(4)各种原因造成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贫血、高胆固醇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