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与百年诺贝尔化学奖

合集下载

化学动力学简史与诺贝尔化学奖精编

化学动力学简史与诺贝尔化学奖精编

化学动力学简史与诺贝尔化学奖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一、化学动力学简史与诺贝尔化学奖1850威廉米(Ludwig Ferdinand Wilhelmy, 1812-1864, 德国物理学家) 研究在酸性条件下蔗糖分解(水解为D-(+)-果糖和D-(-)-果糖)的反应速率,发现反应速率正比于蔗糖和酸的浓度。

1864古德博格(Cato Maximillian Guldberg, 1836-1902, 挪威数学家,理论化学家) 和瓦格(Peter Waage, 1833-1900,挪威化学家) 给出“质量作用定律”的公式。

按照这个公式,反应“推动力”正比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K=[R]r[S]s/([A]a [B]b)其中,a, b, r, s分别为化学反应A+B = R+S的整比系数。

因此,前向反应速率正比于[A]a [B]b,而后向反应速率整比于[R]r [S]s。

1865Harcourt 和 Esson (英) 分析了 H2O2和 HI、KMnO4和(COOH)2的反应。

他们写出了相应的微分方程,通过积分得到浓度-时间关系。

他们也提出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式k = A T C1884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物理化学家。

提出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提出稀溶液理论。

)的《化学动力学研究》(“Studies of Chemical Dynamics”,“études de dynamique chimique”)出版。

在这本书中,van’tHoff 推广和继续发展了Wilhelmy, Harcourt 和Esson 的工作。

特别是,他引入了微分解析方法。

他也分析了平衡常数以及正向、反向反应速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现在称为van’t Hoff 方程)。

诺贝尔化学家百年

诺贝尔化学家百年
丹尼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
发现了碳60分子(富勒烯),并因此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在面对质疑和嘲笑时,仍然 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最终获得了认可。
田中耕一(Tanaka Koichi)
发明了软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法,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了无 数次的失败,但从未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在改善人类生活 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合成氨、 合成橡胶等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农业 生产、工业生产等提供了重要支持。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在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有显著贡献,如新 型催化剂、高分子材料等的应用,促进 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提高。
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弗雷泽·斯托达特(Fraser Stoddart)和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 Feringa):他们 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化学的魅力,也强调了科学家之间交流合作对于推动科 学进步的重要性。
米材料和器件提供了重要支持。
03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过程和物质代谢的科学,与医学、农学等
学科密切相关。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化学在揭示生命现象和疾病
机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可能的获奖方向
要点一
新型材料合成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的合 成与应用已成为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 方向。未来诺贝尔化学奖可能会颁发 给在新型材料合成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的科学家。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 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人类文明进步 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新型材料的发明和应用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01-2005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01-2005

玛丽亚•居里
法国
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
质。

格利雅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保罗・萨巴蒂埃
法国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关于金属络合物成键理论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西奥多・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量了种兀素的原子量。

理查德・威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合成氨的研究。



沃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力学的研究。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兀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
约翰•沃克尔1
英国

沃特•科恩
美籍奥地利
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
约翰•波普
英国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

艾哈迈德・兹韦勒
美籍埃及
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

艾伦-黑格
美国
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艾伦•马克迪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威廉・诺尔斯
美国
手性催化还原反应
梅尔温・卡尔文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介绍与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介绍与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的介绍与主要贡献1901范特荷甫【荷兰】化学动力学、溶液的渗透压等方面的成就1902 埃·费什尔【德国】合成糖类和嘌呤的衍生物1903 阿仑尼乌斯【瑞典】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上的成就1904 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周期表内的位置1905 拜尔【德国】有机染料的合成和氢化芳香族化合物方面的贡献1906摩瓦桑【法国】发现了氟元素及其制取的电解法,发明了电弧炉1907 毕希纳【德国】发现了无细胞发酵及在生物化学上的研究1908卢瑟福【英国】在研究元素核衰变和原子结构上的成就1909 奥斯特瓦尔德【德国】在催化作用,化学平衡理论与反应速度方面的研究1910 瓦拉赫科塞尔【德国】对萜类脂环族化合物的首创性研究在研究核酸和生理化学上的成就1911 玛丽·居里【法国人】发现钋和镭、提纯它们的化合物,元素蜕变系统的研究(第二次获奖)1912格林尼亚、萨巴特【法国】在有机金属镁化合物的研究及成就金属催化剂和加氢反应在有机化学里的应用1913维尔纳【瑞士籍法国人】络合物结构及原子价理论的研究1914理查德【美国】精密地测定了大批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915 维尔斯滕特【德国】在植物色素特别是对叶绿素(a、b)方面的研究1916 (未授奖)1917 (未授奖)1918 哈伯【德国】氨的合成方面的成就并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实际问题1919 (未授奖)1920能斯特【德国】提出并阐明热力学第三定律等热力学理论和实验应用等成就1921 索迪【英国】放射化学、同位素产生的理论和性质的研究1922 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并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及其整数定律1923 普赖格尔【奥地利】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的首创性研究1924 (未授奖)1925 齐格蒙迪【奥地利】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及现代胶体化学研究法1926 斯维伯格【瑞典】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上的研究1927 维兰德【德国】发现胆汁酸及对类似化合物的研究1928 温道斯【德国】对固醇和维生素等研究的成就1929 哈登【英国】欧勒·切尔平【瑞典】对糖的发酵及其酶作用的研究1930 H.费歇尔【德国】在血红素合成上的成果及叶绿素、血红素方面的研究1931 波许【德国】伯尔厅斯【波兰】高压方法在化学里的应用,氨的合成、煤高压下氢化液化等方面的研究1932 兰茂尔【美国】表面化学、气体吸附作用及热离子发射1933 (未授奖)1934 尤里【美国】发现重氢同位素1935 约里奥·居里和伊伦·居里【法国】人工放射性元素合成及首创性的研究1936 德拜【荷兰】用X射线、电子衍射、偶极矩测定分子结构1937 哈沃思【英国】卡勒尔【瑞士】糖及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及成就对类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维生素A的结构等方面的研究1938 库恩【德国】对维生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研究1939 布特南德、鲁齐卡【德国】对性激素的研究1940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评奖停止1941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评奖停止1942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评奖停止1943 德赫维西【匈牙利】放射性同位素的示踪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944 哈恩【德国】重核裂变及制造超铀元素方面的研究成就1945 弗塔南【芬兰】对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上的研究,发明饲料保藏法1946 萨姆纳、斯坦利、诺思罗普【美国】发现结晶酶结晶蛋白酶、病毒蛋白酶的制备1947 鲁宾逊【英国】在生物碱及其它植物制品的研究成就1948 蒂斯留斯【瑞典】对电泳、吸附作用分析及对血清蛋白的研究1949 吉奥克【美国】对物质在超低温条件下的性质的研究1950 迪尔斯、阿德尔【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1951 麦克米伦、西博格【美国】发现并研究蜕变元素—镎和钚1952 马丁、辛格【英国】纸上层析分析方法的发现和研究1953 施陶丁格【德国】对链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及成就1954鲍林【美国】对化学键的研究1955 维格诺德【美国】首次合成并分析脑下垂体激素1956 欣谢尔伍德【英国】西蒙诺夫【苏联】对动力学理论和链反应的研究1957 塔德【英国】对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等的研究1958 桑格【英国】确定了胰岛素的分子结构1959 海洛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发明并改进极谱分析法1960 利比【美国】1961 卡尔文【美国】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步骤的研究1962 肯德鲁、佩鲁茨【英国】确定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确定血红蛋白分子结构1963 奈达【意大利】齐格勒【德国】研究聚乙烯、聚丙烯,与催化聚合的成功1964 霍奇金【英国】1965 伍德沃德【美国】用人工方法合成固醇、叶绿素等获得成功1966 米利肯【美国】用分子轨道理论对化学键和电子结构的研究1967 艾根【德国】诺里什、波特【英国】在极端快速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1968 翁萨格【美国】建立不可逆热力学的理论基础1969 巴顿【英国】哈塞尔【挪威】分子空间构型概念的建立引入及分析等方面的研究1970 列莱奥【阿根廷】在糖合成中核苷酸辅酶的发现及其作用的研究1971 赫茨伯格【加拿大】对分子光谱,特别是对自由基电子结构的研究1972 安芬森、摩尔、斯坦因【美国】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结构的研究和成就1973 费歇尔【德国】威尔金森【英国】对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广泛研究1974 弗洛里【美国】广泛研究高链分子的物理化学上的问题1975 康福斯【英国】普雷洛洛【瑞士】对有机物、有机化学反应的立体化学方面的研究1976 利普斯科姆【美国】对硼烷结构的研究1977 普利戈金【比利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尤其是耗散结构理论上的研究1978 米切尔【英国】运用膜转化活性(化学渗透理论)研究生物能的转换1979 布朗【美国】维蒂希【德国】发展了硼化物、磷化物等作为重要试剂在有机化学里的应用1980 保罗·伯格、弗雷德里克·桑格、沃尔特·吉尔伯特【美国】在重组DNA和测定DNA等方面的研究和创造等重大贡献1981 福田谦一【日本】罗尔德·霍夫曼【美国】在边缘轨道理论(前沿轨道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上的研究成就1982 艾伦·克卢格【英国】(生于南非)对晶体电子显微镜和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研究和贡献1983 亨利·陶布【美国】(生于加拿大)在金属络合物电子转移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成就1984 罗勃特·勃罗斯、梅里菲尔德【美国】在多肽和蛋白质合成新方法方面的贡献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勒【美国】因发展了直接测定晶体结构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

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

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1960年:威拉德·利比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1961年:梅尔温·卡尔文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2年:克里斯蒂安·伯默尔·安芬森,斯坦福·穆尔,威廉·霍华德·斯坦因前者: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后两位: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75年:约翰·沃尔卡普·柯恩福斯, 弗拉基米尔·普莱洛格前者: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后者: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80年:保罗·伯格, 沃特·吉尔伯特, 弗雷德里克·桑格伯格: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吉尔伯特和桑格: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1988年:约翰·戴森霍尔, 罗伯特·胡贝尔, 哈特姆特·米歇尔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 托马斯·切赫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1993年:凯利·穆利斯, 迈克尔·史密斯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1997年:保罗·博耶, 约翰·沃克尔,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博耶和沃克尔: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斯科:离子传输酶的发现, 钠钾离子泵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 约翰·芬恩, 田中耕一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2003年:彼得·艾格瑞, 罗德里克·麦金农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欧文·罗斯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根据诺贝尔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

化学动力学发展史及相关定理的理解

化学动力学发展史及相关定理的理解

化学动力学发展史及相关定理的理解摘要:文章对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史以及相关理论和定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且对相关公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化学;动力学;发展史;反应速度;引言化学动力学作为物理化学的三大分支学科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通过对浙江大学出版的高等燃烧学第一章的化学动力学的认真的阅读和相关文章及文献资料的查询,对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史和相关定律和定理有了较为详细的认识。

1、化学动力学发展历程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化学动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始于质量作用定律的建立[ 3 ]。

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是研究发展的初始阶段,大体上是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特点是改变宏观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来研究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其间有3次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与此相关的化学家。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质量作用定律的确立和阿伦尼乌斯公式的提出。

1850年,Wilhelmy通过研究蔗糖的水解反应得出了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

1867年,Guldberg和Waage在总结了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作用定律。

19世纪80年代, van’t Hoff及Arrhenius在对质量作用定律所进行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及活化能的概念。

但后来证明,质量作用定律只是描述基元反应动力学行为的定理,在总包反应层次上并不正确。

van’t Hoff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并提出了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的概念。

他还从热力学角度提出了化学反应中大量分子与温度之间的近似规律。

van’t Hoff由于对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首创性研究[ 4 ]而荣获了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化学奖。

1889年,Arrhenius提出了关于化学反应速度的Arrhenius公式,即著名的化学反应速度指数式。

(1)式中 K—反应温度T(K)时的反应速度常数K—频率因子oE—活化能a这个公式所揭示的物理意义使化学动力学理论迈过了一道具有决定意义的门槛[ 5 ]。

诺贝尔 化学奖 百年获奖名单

诺贝尔 化学奖 百年获奖名单

[编辑] 1901年—190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编辑] 1910年—191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捷(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6年未发奖1917年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年未发奖[编辑] 1920年—192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发奖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奥地利)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1926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阿瑟·哈登(英)汉斯·奥伊勒-克尔平(瑞)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编辑] 1930年—193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30年汉斯·菲舍尔(德)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1931年卡尔·博施(德)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德)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1932年兰格缪尔(美)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4年哈罗德·尤里(美)发现了重氢(氘)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1936年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荷)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沃尔特·霍沃思(英)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里夏德·库恩(奥地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对性激素的研究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1940年未发奖[编辑] 1940年—194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41年未发奖1942年未发奖1943年乔治·德海韦西(匈)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1944年奥托·哈恩(德)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芬)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詹姆士·萨姆纳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美)温德尔·斯坦利(美)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英)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威廉·吉奥克(美)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编辑] 1950年—195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50年奥托·迪尔斯(德)库尔特·阿尔德(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1951年埃德温·马蒂森·麦克米伦(美)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发现了超铀元素1952年阿彻·约翰·波特·马丁(英)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德)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1954年莱纳斯·鲍林(美)化学键的研究1955年文森特·迪维尼奥(美)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1956年西里尔·诺曼·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尼科莱·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苏)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英)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编辑] 1960年—196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60年威拉德·利比(美)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美)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英)约翰·肯德鲁(英)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卡尔·齐格勒(德)居里奥·纳塔(意)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1964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美)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德)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英)乔治·波特(英)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奥德·哈塞尔(挪威)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编辑] 1970年—197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格哈德·赫茨贝格(加)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克里斯琴·伯默尔·安芬森(美)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斯坦福·摩尔(美)威廉·霍华德·斯坦(美)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73年恩斯特·奥托·菲舍尔(德)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美)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的基础研究1975年约翰·沃卡普·康福思(澳)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对硼烷结构的研究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1979年赫伯特·布朗(英)格奥尔格·维蒂希(德)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1980年保罗·伯格(美)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编辑] 1980年—198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81年福井谦一(日)罗德·霍夫曼(美)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1982年亚伦·克拉格(英)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1983年亨利·陶布(美)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美)李远哲(台湾)约翰·波拉尼(加)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1987年唐纳德·克拉姆(美)让-马里·莱恩(法)查尔斯·佩特森(美)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1988年约翰·戴森霍费尔(德)罗伯特·胡贝尔(德)哈特穆特·米歇尔(德)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美)托马斯·切赫(美)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编辑] 1990年—199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90年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安德鲁·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1997年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美)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编辑] 2000年—2008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对表面化学的研究2008年下村脩(日[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 第1期今日化学2005年2月化学史 化学动力学的发展与百年诺贝尔化学奖姚兰英 彭蜀晋(四川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成都610066) 摘要 探讨了化学动力学三大发展阶段(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元反应动力学阶段和微观反应动力学阶段)中诺贝尔化学奖的13次颁发对其发展的影响。

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发展的四大支柱中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1],近百年来发展很迅速。

回顾百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奖历程,其中有13次颁发给了22位直接对化学动力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工作者,可见化学动力学在现代化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13次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反映出百年来化学动力学历经的三大发展阶段: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元反应动力学阶段和微观反应动力学阶段[2]。

这三大阶段也体现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及技术手段的变化发展历程。

1 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 化学动力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始于质量作用定律的建立[3]。

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是研究发展的初始阶段,大体上是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主要特点是改变宏观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来研究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其间有3次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与此相关的化学家。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质量作用定律的确立和阿伦尼乌斯公式的提出。

1850年,W ilhel m y通过研究蔗糖的水解反应得出了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

1867年,Guld2 berg和W aage在总结了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作用定律。

19世纪80年代,van’t Hoff 及A rrhenius在对质量作用定律所进行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及活化能的概念。

但后来证明,质量作用定律只是描述基元反应动力学行为的定理,在总包反应层次上并不正确。

van’t Hoff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并提出了化学反应具有可逆性的概念。

他还从热力学角度提出了化学反应中大量分子与温度之间的近似规律。

van’t Hoff由于对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首创性研究[4]而荣获了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化学奖。

1889年,A rrhenius提出了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A rrhenius公式,即著名的化学反应速率指数定律:k=A e-E a/R T。

这个公式所揭示的物理意义使化学动力学理论迈过了一道具有决定意义的门槛[5]。

1903年,A rrhenius因提出电离学说[6]获得了第3届诺贝尔化学奖。

在宏观反应动力学阶段为化学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还有O st w ald。

他初步确立了研究反应速率全过程的实验方法和理论基础,把A rrhenius的电离理论应用到酸碱对反应速率的研究上,提出了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对反应起催化作用的新机理,使实验方法与理论建构更为紧密。

1909年,O st w ald因研究催化和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7]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并被人们誉为“物理化学之父”。

van’t Hoff、A rrhenius和O st w ald3人所提出的电离学说、电解质溶液理论、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不仅奠定了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更成为物理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元反应动力学阶段 元反应动力学阶段始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前后,这是宏观反应动力学向微观反应动力学过渡的重要阶段。

其主要贡献是反应速率理论的提出、链反应的发现、快速化学反应的研究、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上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研究方法和新实验技术的形成,由此促使化学动力学的发展趋于成熟。

在此阶段有3次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对化学动力学发展做出贡献的化学家。

2.1 双分子反应速率理论的探讨 质量作用定律的建立和A rrhenius指数定律的提出以及大量化学反应速率测定数据的积累,为人们从理论上阐明化学反应动力学规律和预示化学反应速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于元反应速率的理论主要有碰撞理论与过渡态理论。

这两类反应速率理论是相辅相成、交错发展的。

最早的反应速率理论是20世纪初以气体分子运动论为基础的双分子反应碰撞理论。

19世纪末,Goldsch m idt首先用气体分子运动论对A rrhenius提出的活化分子概念进行了探讨。

1909年,Trautz提出了活化分子百分数a=e-q/R T公式,从而使活化分子有了明确的定义。

[2] 1918年,Le wis提出了双分子反应碰撞理论,对A rrhenius公式中指前因子的本质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Goldschm idt、Trautz和Le wis等化学家的重要贡献是把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从19世纪的宏观研究深入到元反应层次,这为20世纪30年代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和此后化学反应动态学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olanyi在简单碰撞理论的基础上,借助量子力学方法提出了过渡态理论,为元反应机理的微观描述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化学反应过程瞬态物种的物理化学研究[1],也为现代化学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观念和理论方法。

遗憾的是,成就卓越的Eyring与诺贝尔化学奖失之交臂。

时至今日,过渡态理论仍是化学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并随着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而日臻完善。

2.2 链反应的研究 链反应的发现是化学动力学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1913年,Bodenstein率先提出了链反应的概念。

1918年,Nernst在Bodenstein链反应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HCl光化学合成的链反应机理,将活性中间体定义为自由基,形成了链反应研究的雏形。

在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前,“链反应”在化学上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仅仅被用来解释某些个别反应;1927~1928年两年间,链反应的概念开始为人们认同。

Se menov的研究重点是气相反应动力学中的链反应,他可以说是认识到链反应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第一位学者。

他提出的链反应理论也是20世纪化学动力学研究的一大突破。

H inshel w ood则研究了氢氧体系的快速反应速率,对确定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发展了快速反应的动力学研究领域。

Se menov和H inshel w ood因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8]而获得195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由H inshel w ood及Se menov提出的自由基链反应理论,标志着化学动力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对化学反应的总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深入到构成总反应的基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有关链反应的研究不仅成为当时化学动力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也使链反应成为化学动力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虽然对链反应的认识是由自由基化学反应的研究开始的,但目前的发展已超出了原有的范围伸展到核反应与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去,而且链载体也不一定是自由基[3]。

正是由于自由基的发现和链反应理论的逐步成熟,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高分子科学从20世纪40年代下半期开始蓬勃地发展起来。

可以说没有自由基的发现就没有高分子时代的到来。

有关链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普遍开展,给化学动力学带来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向:对元反应动力学的广泛研究以及建立检测活性中间体的实验研究新方法。

此后,电子学、激光技术、现代真空技术、低温技术以及光电子检测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更促进了快速反应动力学的发展。

2.3 快速化学反应动力学 对快速化学反应研究的关键在于检测手段的先进性。

20世纪50年代初,Eigen创建了化学弛豫方法。

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测量化学反应时间的分辨率,可以对反应时间仅为10-8s 的快速反应进行研究,成为液相快速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Norrish和Porter则发展了闪光光解法,使寿命短至μs量级的激发态中间物种也能被发现。

20世纪60年代,激光技术的出现使闪光光解法测定的变化从10-6s提高到10-11~10-12s。

现在弛豫法和闪光光解法已成为测定快速反应的有效手段,为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同时也使得1948年Faraday学会断定的“对寿命10-3s以下的自由基不能用物理方法直接测量”的结论不攻自破。

这样,大量化学反应中最基本的动态历程得以直接观测,从而开辟了快速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新天地。

Eigen、Norrish和Porter也因通过极短能量脉冲导致平衡移动来研究快速的化学反应而获得了196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9]。

2.4 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 在这一阶段里,还必须提到化学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这就是放射性元素,即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

Hevesy因利用同位素作示踪物研究化学反应过程[10]荣获了1943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Hevesy师从Rutherf ord,在完成Rutherf ord交给他的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仅用化学方法是无法完全分离同位素的。

他在研究中发现利用铅中混有的放射性镭D(210Pb)的放射性特点可以用来显示原子的运动,这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原创思想,即同位素示踪法。

今天这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研究者通过在化合物中引入放射性示踪原子可以测出化合物中原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分子的,以达到跟踪反应历程的目的。

同位素示踪法实现了人们探究物质内在变化路径的梦想,带来了化学动力学研究手段的巨大革新。

研究方法的革新必然带来丰硕的研究成果。

元反应速率特别是链反应的发现,使化学动力学由着眼于总反应的研究开始转向于有关元反应的研究,也促进宏观反应动力学逐步向微观反应动力学转移和发展,因此,这是一个过渡的、却又十分重要的阶段[11]。

3 微观反应动力学阶段 微观反应动力学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化学动力学发展的又一新阶段。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特别是随着分子束技术和激光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而开创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新领域,带来了众多的新成果。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从1986年到2002年的10多年间就有7次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与此相关的化学家,可见其前沿性和创新性。

3.1 分子反应动力学 20世纪中期,随着激光技术、分子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突破,特别是激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发展[12]。

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不仅有交叉分子束方法,也有碰撞脉冲锁模(CP M)飞秒激光技术。

首次将分子束技术用于化学动力学研究的科学家是Moon和Bull,而Datz和Tayl or则首先把交叉分子束方法应用于钾原子和溴化氢碰撞过程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Herschbach 和李远哲等人实现了在单次碰撞下研究单个分子间发生的反应机理的设想,他们将激光、光电子能谱与分子束结合,使化学家有可能在电子、原子、分子和量子层次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动态,以探究化学反应和化学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和作用机制,揭示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