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合集下载

《饮酒》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饮酒》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知识积累《饮酒》1.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尔:这样。

4.日夕:傍晚。

5.相与:相伴。

6.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考题例析1.(2015•贵州毕节中考)填空。

(1)《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的诗句是,。

(2)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的名句是:,。

(3)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的愿望。

(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2.(2015•广西百色中考)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

陶渊明文学文化常识

陶渊明文学文化常识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

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颜延之《陶征士大讲述诔》)“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箪瓢屡罄,希谷冬陈。

”(《自祭文》)这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明,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

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

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四十一岁辞归。

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

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辞官之后直到逝世,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四十四岁后,家中又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

“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咏贫士》)这些诗句,反映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

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

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

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地主阶级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

陶渊明故事

陶渊明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公元265年8月,司马炎继父亲司马昭任晋王、魏相国。

同年12月,司马炎逼魏帝曹奂让位,自己临朝称帝,改魏为晋,这就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

司马炎即位后,消灭了南方的吴政权,统一了全国。

用强制兼鼓励的方式使农民努力耕作,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统治后期,司马炎自满享乐,奢靡之风泛滥。

晚年错立太子司马衷。

司马衷缺心眼,他称帝后曾闹过两个笑话。

一个是他听到华林园里的蛤蟆叫,居然问左右蛤蟆叫是为官还是为私。

另一则是天下饥荒百姓多有饿死时,他却糊涂地问:“百姓为什么不喝肉粥”。

司马炎晚年还广封宗室希望以此求得晋王朝的长治久安。

事与愿违,客观上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很快使国家陷入战乱状态。

西晋的历史从公元265年至公元316年。

东晋的历史从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

公元420年刘裕逼晋恭帝退位,自己临朝称帝,建立南北朝时期的宋朝,或称刘宋王朝。

刘宋王朝统治59年,即公元420年至公元479年。

陶渊明主要时间生活在东晋,晚年生活在刘宋王朝。

他一生生活在战乱的更朝换代的年代。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

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后,他更名陶潜。

他自认为自己是晋朝的臣民,随着东晋的灭亡,陶渊明也不存在了。

陶渊明死于公元427年,证据是很确凿的。

但他的生年有七八种说法,有的说陶渊明活了五十几岁,有的说他活了六十几岁,本文按李蒙先生的《陶渊明》传记的说法,认定陶渊明活了76岁,即出生于公元352年,卒于公元427年。

他在东晋生活了69年,在刘宋王朝生活了7年。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长沙公,他一生的主要功绩,是在平定王敦、苏峻两次叛乱中,战功显赫,以他为盟首,平定了战乱,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他对东晋王朝忠心耿耿。

魏晋时代的门伐制度非常森严,父爵子袭,代代相传。

出身低贱的人很难当上大官。

而陶侃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平民,完全是靠他人格的魅力,靠他的武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为国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晋书》上有一段文字“非此母不生此子”,记载陶侃少年丧父,靠母亲湛氏纺纱织布,供陶侃读书交友。

陶侃和陶渊明

陶侃和陶渊明

陶侃和陶渊明陶侃和陶渊明说起陶侃,很多人都不会知道;但说到陶渊明,却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

可是,在东晋,陶侃实在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

陶渊明被推荐去做官,往往还要借助于陶侃的名气。

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

是江东的一流人物,官至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朝廷的中枢,朝野有名。

在平定王敦、苏峻的两次叛乱中,战功赫赫,为国家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实,在我们做的文言文练习中,经常会看到陶侃的有关事迹。

下面是几则陶侃的轶事。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

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

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

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从上述事迹可以看出,陶潜的这位曾祖为官之清廉,为人之勤勉,执政之清明,处事之细致。

在东晋这个崇尚清谈,士人们以放浪形骸为荣的社会风气中,陶侃是何等的卓然独立!他曾气愤地责怪那些终日优游,不负责任的士大夫:“整天披头散发,只知道酗酒肉食,简直就跟畜生一样。

”可以说,陶侃是陶渊明心中的偶像。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早年的诗歌中,也常常表达自己要仿效祖辈,建功立业,安邦治国的心愿。

陶渊明有如此显赫的家世,在魏晋门阀制度非常森严的情况下,应该有很多机会进入仕途。

事实也确实如此,虽然陶渊明的一支在陶侃的子孙中衰落得很快,但只要提及自己是陶侃的子孙,哪一个不会尊敬呢?陶渊明的三次出仕,都以打起铺盖回家为结局,并且到最后他宁可做老农,也不愿意吃俸禄,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这里面一定是由其他原因的。

陶渊明的历史背景

陶渊明的历史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 ),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的一生陶渊明(前365年—前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人。

东晋伟大的诗人、散文家和辞赋家,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亦是文学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

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

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

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艺术特色: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晋书·陶潜传]原文及翻译翠竹黄花图王彀祥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其辞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来迎,稚子侯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侃与陶渊明是什么关系

陶侃与陶渊明是什么关系

陶侃与陶渊明是什么关系陶侃是陶渊明的祖辈。

陶侃又名陶子行,他的故乡在现在的江西省境内。

陶侃是东晋的一位名将。

即便他出生的家庭很清贫,但因为母亲对他从小严厉的教育,使他刻苦读书,将来可以走上仕途之路。

他平息过多场叛乱,率兵打过多次胜仗,在为朝廷取得胜利后他得到了官职的升迁、他不仅有精明的军事头脑,还爱惜民众,在治理荆州的时候,鼓励农民积极耕作农田,社会秩序安定,因此百姓对他也是大加赞赏。

陶侃知道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之时,他便向朝廷提出了辞呈,而且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材料都亲自过目了一遍。

在回长沙的时候,病逝。

陶渊明又名陶元亮,是东晋的著名诗人。

他在朝廷上做官连三个月都没有变辞职了,在他看来,自己很不适合在朝廷做事,因此开始了他的新生活,那就是回归大自然,享受自然之乐。

陶渊明在诗词歌赋方面颇有一番成就。

他是田园派作诗风格的创始人。

他所作的诗大多都是向往一种怡然自得,祥和惬意的乡村甜美生活。

他作的诗种类有许多,咏酒诗大多是反应在离开朝廷之后心灵得到一种释放的舒适情怀。

还有咏怀诗,多用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他的诗多反应了现实生活对人民造成的各种压迫,希望人民群众可以过上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

当然也适当的反应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坚决要保持自己的清白。

陶侃为官陶侃的一生为人处世和美德是被后人所称赞的,并且他在中年的时候仕途还是比较顺畅的,但是也是经历过很多的波折的,陶侃为官期间的清廉和公正也是百姓所爱戴的理由。

当时陶侃是担任东晋的大司马的,之后受到了小人的猜忌之后把陶侃调到了广州偏僻的地方当了刺史,但是陶侃从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之中成长了,所以这点挫折对于他而言还是能够承受的。

到了广州陶侃对于自己的要求并没有放松,有关陶侃为官的两件逸事是广为流传的。

一个是陶侃每天都会在白天的时候把白砖从自己屋外搬到自己的书房,再到傍晚的时候把白砖从书房搬回屋外,每天都会这样进行。

陶侃自己解释到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为了让自己不贪图安逸的生活,能够每天让自己辛苦一点能够记住自己的志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陶渊明,字元亮。

晚年时更名为潜。

谥号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

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

有时候日常生活所需也出现危机。

陶渊明年轻时徘徊于仕与隐之间。

在那个年代,做官是所有文人的入世之道;正所谓学而优则仕。

然而看样子陶渊明是不大喜欢做官的。

二十九岁那年,他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但很快就“不堪吏职”辞职不干了。

此后一直在家隐居,直到中年后迫于生计,又一度出门任职。

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束带”去见督邮,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然后又辞官归隐了。

这一次是真正地归隐田园,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从他的事迹可以看出他是个生性热爱自然,不喜拘束的人。

正如他《归田园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样的人让他去做官,每天逢场作戏官场酬酢,定是难受得很。

当他真正抛弃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之后,一个无限舒展的世界向他敞开了。

从他的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精神世界迈向了另一个层次: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随口念来,让人心向往之。

东晋是乱世之末,又是佛教风行、崇尚名士风度的时代,因此,才会造就出陶渊明这样超越世俗的田园诗人。

唐以来的许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都是非常推崇陶渊明的,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其影响。

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也就是说,人不光要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

当我们再次念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的时候,便感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