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谚语文化背景及其翻译

合集下载

-浅谈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

-浅谈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

浅析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摘要谚语是各种语言中十分活跃的成分,正确使用谚语可以丰富语言,增强语言的美感。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文化构成和构词方式。

本文探讨了英汉谚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和语言美感两个方面。

关键词谚语,翻译,文化,美感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and Its PrinciplesAbstract: Proverbs are active linguistic elements in languages. Speech is enriched and beautified by using proverbs correctly.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or English proverbs, the different thinking ways, cultural constituents and styles of word form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linguistic aesthetic feel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Key words: proverb; translation; culture; aesthetic feeling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耀眼明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水平和语言功底。

谚语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 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 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1】。

谚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同,其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也必然存在很多差异。

最新-英汉谚语文化差别与翻译技巧 精品

最新-英汉谚语文化差别与翻译技巧 精品

英汉谚语文化差别与翻译技巧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

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必然要研究其谚语。

英汉谚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文化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的差异。

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原谚,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

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一、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源差异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

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一视同仁;,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

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

2021文化背景下英语谚语翻译的原则及方法范文2

2021文化背景下英语谚语翻译的原则及方法范文2

2021文化背景下英语谚语翻译的原则及方法范文 英语谚语是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智慧和创造力的综合体现。

英语谚语的广泛使用,标志着英语语言的成熟和发展,对于提升文化影响力和艺术魅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实现英语谚语的翻译,对于传播优秀谚语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视角下,提升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一、英语谚语的形成及特点。

英语谚语是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集合。

它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生活的结晶,比如民间语言、口语化等语言表达方式的形成;二是传统文化名着及文学经典的渗透,比如早在古希腊罗马文化、寓言、戏剧等作品中都有很多的体现。

这此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修正与传播,在社会上广泛地运用起来。

纵观这些谚语,不难发现其哲理性和现实性,比如Abad beginning makes a bad ending. (恶其始者必恶其终)、Behind bad luck comes good luck(。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

谚语是人们生活的积淀,包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英语谚语在内容上包括:生活谚语、气象谚语、爱情谚语、农业谚语等诸多丰富,由此可见英语谚语的丰富性。

二、英语谚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实现英语谚语的翻译,必须要对原文的内容和精神进行忠实性地表达,以便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谚语的翻译效果,因此必须要尽可能地消除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谚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一)忠实于原文内容。

忠实于原文内容是英语谚语翻译的基本原则。

英语翻译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源语本身内容和结构上的完整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实意思的完美表达。

原文内容是谚语翻译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英语谚语翻译过程中,要仔细地进行推敲,充分挖掘谚语背后的内容和背景,以此来从根本上促进英语谚语的翻译效果。

从文化视角浅谈英语谚语的汉译

从文化视角浅谈英语谚语的汉译

从文化视角浅谈英语谚语的汉译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在展示民族语言与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异化归化英语谚语汉语谚语文化谚语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沉淀与结晶,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髓。

虽然谚语短小精炼,言简意赅,但是寓意深厚,影响深远,几乎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谚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推广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谚语中的体现(一)地理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因此航海业十分发达。

它的谚语多和海洋有关。

例如“life is compared to a voyage”。

(人生如海上行舟)英国人将生活比作海上行舟,跌宕起伏。

“paddle your own canoe and don’t put your oar into my boat”。

(你划你的船,别把桨插到我的船上来)用划船来比喻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得参与别人的事情中。

在中国,“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恰好可以阐述一样的道理。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西方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和耶稣教,而我国则是以佛教居多。

英语谚语中,许多谚语都包含“god,heaven, church”这些词。

例如“all are not saints that go to church”。

(上教堂的不都是圣徒)“you can not serve god and mammon”。

(不能又敬上帝又敬财神)在我国的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中,多以佛教,道教为主。

例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谈到风俗习惯,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对待”狗”这个问题上。

我国的谚语及一些口头语中,当人们谈到狗的时候,多是带有一些厌恶,蔑视的感情色彩。

例如“好狗不拦路”“狼到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来比喻人的本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而在英国,有关狗的一些谚语则是充满了对狗的喜爱、夸赞之情。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第一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一、引言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汇集了人民大众集体的智慧, 经过长期的积累, 科学的概括, 艺术的操练, 以形象的比喻, 总结生活经验, 阐述人生哲理。

谚语形象鲜明生动, 内容深入浅出, 寓义意味深长, 富有思想性, 艺术性和大众性, 因此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世代相传而影响深远, 有些已成为流传于古的至理名言, 诚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语而为百世师。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又反映了其个性。

从广义上讲, 谚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语义整体性, 结构稳定性和语法的不规则性的特点, 加上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相近或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

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眼不见, 心不想(out of sight, out ofmind) 等。

但这只占谚语中极少部分, 而大量的谚语则表示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物质文化, 还是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毕竟中西方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中、英语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差异, 研究和比较其差异, 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范以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则翻译时必然会引起歧义; 但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其规律, 则会使译文达到“信实, 通达, 雅致”之效果。

二、汉英谚语的比较谚语, 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 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在语音上重视声韵, 用词上讲究凝练, 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 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上绚丽多彩的瑰宝。

英语谚语最早见之于八世纪的古英语, 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大不列颠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 也从各方面反映出大不列颠民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

浅析英汉谚语互译论文

浅析英汉谚语互译论文

浅析英汉谚语互译论文•相关推荐浅析英汉谚语互译论文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

”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

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眼不见,心不烦。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

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

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周玉梅(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英语教研室)摘要:因为英汉两种文化体系在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翻译英语谚语时需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并针对荚语谚语的翻译。

提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即直译法、意译法、同义词套用法、直意译结合法。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文化的覆盖面和内涵很广。

所谓文化是一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谚语(pr o ver b)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流传的内容精辟、寓意深邃的至理名言。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尽管所创造的谚语在某些方面.如人类共通的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一致性.但在外附的文化色彩上却有着不一致之处。

某些方面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为沟通不同的文化,促进知识的交流。

我们在翻译外民族谚语文化时,必须深入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

力争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对方民族文化精华的精妙之处。

一、汉英谚语中的文化差异1.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其中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谚语上尤为明显。

如:“说曹操.曹操到”、“逼上粱山”、。

过五关,斩六将”等。

这些都是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谚语,是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

英语国家的一些谚语也包含其历史文化背景。

如:M eet one’s W a t e rl oo.一败涂地。

C ross t he R obi con a nd bum one’8boat s.背水一战。

2.地理环境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

尤其是在谚语中。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许多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英谚语文化背景及其翻译【摘要】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谚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汉英谚语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汉语和英语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发现不同类型的汉英谚语互译有不同的方法。

本文旨在对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更好的理解英汉谚语和它们的理据方面有所帮助,并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作者也希望本文可以对两种语言的教学和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汉英谚语;文化背景;翻译1引言何谓谚语?汉语、英语都有明确的释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规定“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也有学者认为“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具众人的经验智慧。

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

流传纵横。

”[1](P62)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

[2](P3)“A proverb is a short wellknow statement that gives advice or expresses some thing that is generally true.”(Longman. Dictionary ofContemporary English 2003:1319)“A proverb is a short saying in common use that strikingly expresses some obvious truth or familiar experience.”(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1988:1083)通过上述各种定义,可以发现谚语定义的一个共同点,即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

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火花。

由于独特的地理背景、文化、历史、习俗和传统,汉英谚语有着各自独有的民族性。

本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汉英谚语的文化背景及翻译方法,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汉英谚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表层,以及汉英谚语的语言风格,以达到了解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重要的系统。

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它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用到好能使语言增色,文笔增辉。

本文认为汉英谚语的民族性表现在宗教神话、历史、地理风情等三个方面,根据这三方面又可探讨与其对应的翻译方法。

2宗教神话文化背景谚语及其翻译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谚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邃必定会体现出这一点,很多的谚语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主要信仰佛教、道教以及带有学术色彩的儒教,即所谓的儒释道三教,所以有不少是在宗教背景下形成的谚语。

严格说来,儒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所以下面讨论汉谚时主要以道教、佛教为主。

英国和英语国家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或新教,派系虽多,教义教理较为统一,很多英谚源自《圣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神话传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那时有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是我们祖先就创造了神话来解释这些现象。

这些神话一代代流传下来并对中国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许多谚语也应运而生。

同样,在古代的希腊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对英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1汉语以宗教神话为背景形成的谚语⑴宗教背景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

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谚语,很早就已存在。

道教盛行后,此类谚语更多。

如:“上善若水。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出自《庄子·养生主》意为,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它们所传承的性命双修的道教义理,字字珠玉,十分难得。

佛教于东汉时期自古印度传入中国,盛于隋唐,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就有了许多同佛教信仰相关联的谚语。

例如:“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原文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表现出佛关怀众生的慈心和博爱。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⑵神话背景中国文明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有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神话来解释这些现象。

这些神话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对中国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一些汉语谚语就证实了这一点。

例如:“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出自一个民间传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出自《八仙过海》)2.2英语以宗教神话为背景形成的谚语⑴宗教背景英美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因而有不少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

相关的谚语如: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处不在。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耶酥是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基督教徒中流行:Friday is an unhealthy day.(星期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 Great Book),他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

因而英语中有许多谚语是从《圣经》中点化出来的,如:Every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

)“Cross”一词指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

此谚语是指人人都得肩负自己生活中的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Forbidden fruit”(禁果)一语也出自《圣经》,并为众人所周知。

在《创世纪》中,亚当在伊甸园所吃的苹果是禁果,这个典故使“Forbidden fruit”一语获得“因被禁止反而想弄到手的东西”的转义。

从而产生: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这句谚语表示禁止得到的东西更具诱惑力。

I am not my brother’s keeper. (我不是弟弟的保姆。

)这就是一句来自圣经的名言,也可以译成“别人的事情我管不着”。

在《旧约·创世纪》中,亚当与夏娃生了两个儿子,哥哥该隐认为父母偏向弟弟亚伯,出于嫉妒就把弟弟杀了。

当耶和华追问该隐亚伯在何处时,该隐反问道,“Am I my brother’s keeper?”此语现在还用于指人际关系的冷漠。

⑵神话背景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20世纪,希腊人就有许多关于神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以口头的形式流传了十几个世纪,成为希腊神话的起源。

到了公元7世纪,随着希腊诗人赫西奥德(Hesiod)的《神谱》(Theogony)、诗人荷马(Homer)描写特洛伊战争的《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等史诗的出现,希腊神话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罗马神话比希腊神话出现得迟,在公元前的最后三个世纪里,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奥维德(Ovid)等把希腊神话的内容移植到罗马神话中去,把希腊神话里的人物名称换成罗马实用的拉丁文名称,创作出希腊—罗马神话结合体。

长久以来,希腊—罗马神话被誉为西方文化宝库的明珠,成为孕育西方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源泉。

[3](P84) 中世纪,希腊—罗马神话传入了英国。

从那以后,这两大神话成了英国文化的两大主流。

因此,许多英语谚语都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

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

)来自罗马神话。

爱神丘比特被描述成一个蒙着眼睛的小男孩,他手持弓箭,漫无目的地放射金箭,射中谁谁就堕入爱河。

所以该谚语意指爱情的非理性,或情人眼中难辩是非美丑。

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 lost his ears.(骆驼求角不得反而失去耳朵。

)这条谚语来自伊索寓言,一头骆驼嫉妒牛长有双角,就去求宙斯赐它一对角,宙斯听了它愚蠢的要求非常生气,不仅没有赐给它角,反而撕掉了它的耳朵。

There s many a slip between the cup and the lip.(杯子到口,还会失手。

)也就是功败垂成的意思。

这一谚语来自希腊神话。

一位哲学家告诉他的学生说人可以预言未来。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倒了一杯酒,说“我预言:我将喝下这杯酒。

”不幸的是,一头熊闯了进来把他咬死了,而他的酒仍然放在桌上。

哲学家的事例有力地嘲讽了他的观点。

2.3汉英以宗教神话为背景形成的谚语的翻译宗教谚语翻译时,在不影响意义传达时一般都采取直译的方式,这样能有效保留原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

例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 上帝无处不在。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Go on tolling the bell as long as one is a monk.有些谚语可以在直译后增添注释,使译文更加明朗。

例如将“He that lives with Muses shall die in the straw.” 直译成“和缪斯住在一起的人将死在草堆里。

”时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可以在其后加上一条注释“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音乐等的女神。

文学艺术家生前大都穷困潦倒,不受世人的重视,只在死后才出名。

”其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但也有部分谚语不适合使用直译,比如字面意义和喻义相差甚远,直译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增加补充说明又使译文显得冗长,这时译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舍弃原文的形象,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意义表述出来即可。

[4](P52)如:If the mountain will not go to Muhamrned,the Muhamrned must go to the mountain. 如直译成为“如果山不去穆罕默德那里,穆罕默德就必须到山那里去”不如意译成“坐而待不如起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