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1]
情绪自主神经特异性研究及进展

!""#心理科学#$%&’()*)+,’-*.’,/0’/#1223,14(5):!""6!"7情绪自主神经特异性研究及进展李建平8,1#郭念锋8#阎克乐!5#王丽芳5(8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822828)(1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北京,822245)(5河北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石家庄,232298)摘#要#研究者们已发现情绪之间存在某些可靠的自主神经差异,至少对某些情绪来说,其自主神经反应是特异的。
但是已经获得的实验结果还远远不够用于确定最后的特异性情绪自主神经反应模式。
而且,自主神经活动的潜在成分和模式并没有得到穷尽。
情绪生理特异性研究应该扩展到多个外周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
关键词:情绪#自主神经系统#特异性8#引言##:-;/%认为,情绪体验是由某些刺激引起的外周生理变化的结果而非这些生理变化的前提,正因为我们的情绪体验是对外周反馈进行直接“感知”的结果,所以不同的情绪伴随骨骼肌和生理变化的独特模式。
后来的大多数有关情绪的心理生理学研究或者以支持:-;/%的观点为目的,或者将其作为靶子来批驳。
曾出现过两种反对:-;/%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自主神经活动总体上是无差异的、单一的。
这排除了特异的情绪自主神经反应的任何基础。
另一种观点认为躯体内脏(%);-<)=,%’/>-*)过程不反映特定情绪的唤醒,而是提示行动特质(-’<,)0?,%@)%,<,)0)、行动倾向(-’<,)0</0?/0’&)和严格意义上的行动的需求。
而且,情绪能够策动的活动在各种情绪中可能是重叠的。
但是,过去十几年,分立情绪的心理生理反应具有差异的观点变得更普遍,这大部分归于AB;-0,C/=/0D %)0和他们的同事所做的一系列重要实验。
他们得出结论:至少对某些情绪来说,其自主神经反应是特异的[8,18]。
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进展

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进展在现代社会中,情绪调节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绪的管理不仅对个人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也对劳动力市场和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进一步研究情绪调节方法的效果和机制,对于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认知策略、情绪表达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情绪调节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来调节情绪。
研究表明,积极评估、重塑认知和自我反思等策略对情绪调节有重要作用。
以认知重塑为例,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培养个体对负面事件的积极解释,可以显著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和持久。
此外,积极评估和自我反思也被证明对情绪调节起到积极的效果。
这些策略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途径进行干预,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人们在社交交流中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
研究人员发现,有效地表达情绪对于情绪调节和自我愈合非常重要。
长期抑制情绪表达可能导致消极情绪的积累,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而良好的情绪表达可以促进情绪的释放和身心的平衡。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情绪体验共享对情绪调节具有正向影响。
人们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认同感,进而缓解负面情绪并提高情绪稳定性。
三、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人们改变情绪状态和调节情绪体验。
心理干预在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个体增强情绪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表达和调节策略,并减少负面情绪和压力的影响。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构暴力观念、情绪焦点疗法和心理咨询等。
这些方法通过引导个体自我探索和认知调整,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进而改善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情绪调节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认知策略、情绪表达和心理干预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情绪管理领域,有效地帮助人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提高幸福感。
情绪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绪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一种与情感紧密相关的主要部分,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最近的几年里,情绪研究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这些新的进展中,有些涉及到情绪的测量和基本的心理学理论;有些研究则更加关注情绪的传播和影响;有些则关注情绪对人们行为和认知的影响,而有些研究关注如何使用情绪技巧来改善情绪和改善行为。
首先,过去几年中,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改进情绪测量方法。
这些改进主要集中在自我报告测量方法,如问卷调查、情绪量表和自我评价量表研究等,以及直接评估情绪的行为、生理和脑电图测量方法等。
这些改进可以让研究者更准确地检测出人们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情绪,并可以更准确地捕捉情绪变化的动态过程和不同情绪在不同情境中的相互影响。
其次,研究还表明情绪是在个体之间传播和影响的,并非仅仅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
一些研究发现,情绪可以以社会有形的方式在个体之间传播,如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等。
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的情绪都会受到其他人情绪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情况下,一个人的情绪会很快地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
此外,情绪还可以以共情的方式在个体之间传播,即一个人能够同情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
最后,研究人员也发现,情绪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认知方面的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如攻击性和抑郁性的行为。
此外,情绪也可以影响人们的学习表现,如情绪的干扰效应。
另外,情绪也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如情绪对抉择和决策的影响。
这些新进展在教学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些新进展让老师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付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情绪问题,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调节情绪,积极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情绪技巧和情绪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不良的情绪,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心理学研究进展

情绪心理学研究进展在人类的心理世界中,情绪宛如色彩斑斓的画笔,时刻描绘着我们内心的画卷。
情绪心理学作为一门专注于研究情绪的产生、发展、表达和调节的学科,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户。
过去,对于情绪的理解往往较为简单和表面。
传统观点认为,情绪是对外部刺激的直接反应,是一种相对短暂和冲动的心理状态。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情绪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如今的研究发现,情绪并非仅仅是对外部事件的被动响应,而是一个涉及认知评估、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的复杂动态系统。
认知评估在情绪的产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如何解读和理解所遭遇的情境,会极大地影响我们所体验到的情绪。
例如,面对同样的考试失利,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次暂时的挫折,从而产生的是轻微的失落和积极的改进动力;而另一些人可能将其视为自己能力的不足,从而陷入深深的沮丧和自我怀疑。
生理层面上,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情绪背后的大脑机制。
不同的情绪状态与大脑的特定区域和神经回路的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杏仁核在恐惧和焦虑等情绪的产生和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前额叶皮质则参与了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先进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精确地观察到大脑在不同情绪体验中的活动模式,为理解情绪的生理基础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情绪的表达也不再被简单地视为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研究表明,情绪的表达具有文化和个体差异。
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而强烈的情绪表达被视为正常和健康的;而在其他文化中,含蓄和内敛的情绪表达可能更被认可。
此外,个体的性格、成长环境和社交经验也会影响其情绪表达的方式和程度。
在情绪调节方面,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认知重评是一种常见的情绪调节策略,即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来调整情绪反应。
例如,当面临工作中的压力时,可以尝试将其视为提升能力的机会,而不是无法承受的负担,从而减轻焦虑和压力。
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

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情绪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人类情绪的产生和表达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情绪诱发方法是指通过刺激或技术手段来引发人的情绪反应的方法。
从传统的方法如影视、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到现代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无人机等,情绪诱发方法不断得到拓展和创新。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情绪诱发方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情绪的表达与体验。
研究表明,快速的节奏和高亢的音符能够引发愉悦和兴奋的情绪,而慢节奏和低调的音符则更容易引发沉思和哀伤的情绪。
而在新的进展中,研究者发现使用脑电波或者心率等生理信号来调整音乐的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音乐诱发情绪的效果。
这种基于生理信号的音乐创作方法为个体化的情绪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其次,视觉刺激是另一种常见的情绪诱发方法。
影视、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通过各种不同的色彩、构图和情节,激发人们的感知和情感。
例如,在电影中,通过合适的剧情、音乐以及画面的运用,可以将观众带入到情感丰富的世界中,引发共鸣和情绪的波动。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情绪诱发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通过虚拟环境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情绪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运动和身体感知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诱发方法。
运动可以释放内源性的快感物质,如内啡肽和多巴胺,从而改善人的情绪状态。
而运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身体感知也能够引发特定的情绪反应。
例如,跳舞可以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情绪,而激烈的运动则可以激发兴奋和激情。
在新的进展中,瑜伽、冥想等身心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情绪管理中。
通过练习这些方法,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和意识,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除了传统的情绪诱发方法,现代科技手段也为情绪管理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情绪诱发材料综述

情绪诱发材料综述作者:唐一睿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08期摘要:情绪相关的心理学研究通常需要用实验来进行情绪诱发,实验性情绪对目前的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将情绪诱发材料分为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嗅觉刺激、多通道刺激和情绪性情境诱发材料进行综述,如何选择最有效的刺激材料是心理学工作者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情绪诱发;情绪刺激材料心理学中,情绪材料诱发常常被用来诱导被试产生某些情绪,情感材料归纳是指将情感色彩材料呈现给受试者的方式,从而诱发主体的相应情绪。
不同的刺激材料和刺激方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将情绪诱发材料分为五类进行综述,为选择不同的情绪诱发材料和诱发方法提供参考。
情绪刺激材料视觉刺激材料视觉刺激材料指的是通过给被试呈现具有情绪含义的文字、图片等,来诱发被试的产生目标情绪,比如向被试呈现悲伤的形容词,被试会产生与此相关的负面情绪。
文字材料方面,1968年,Velten通过实验编制了第一套情绪诱发文本材料,分为正性、负性和中性语句。
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字情绪刺激材料库是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的英文情感词系统和英文情感短文系统。
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国外的刺激材料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并推出了汉语情感词系统;图片材料方面,国外使用较普遍的有IAPS—国际情绪图片系统,该图片系统是最早推出的情绪图片系统,包括面部表情图片、情绪事件图片等,内容详尽,是当前研究界最常使用的,但是对于国内研究者而言,IAPS的申请是比较麻烦的,它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限制了国内对于该系统的使用;另一种常见的情绪图片系统——NimStim 面部表情仅包括面部表情系统,该系统平衡了每种表情的准确度,并且特别适合研究中使用某种表情的一系列准确率。
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是免费申请应用的。
国内学者基于东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发展出了本土化的情绪图片系统——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APS),该系统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

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情绪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愉快、悲伤、愤怒、焦虑等。
了解和掌握情绪诱发的方法,对于个人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绪诱发方法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第一种情绪诱发方法是回忆。
回忆是一种以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过去事件或体验在记忆中重新现实的心理过程。
回忆不仅可以让人在脑海中重新体验过去的情绪,还可以通过重新审视过去的经历来改变当前的情绪状态。
过去的研究表明,回忆中的情绪诱发对于个体情绪的调节具有积极影响。
最新的研究对回忆的情绪诱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现不同类型的回忆对情绪的影响有所差异。
例如,积极回忆能够提高幸福感和情绪稳定性,而消极回忆则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和情绪病理。
第二种情绪诱发方法是音乐。
音乐具有独特的情绪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节奏、旋律和歌词等元素来诱发不同的情绪体验。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音乐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发现音乐能够显著改变人的情绪状态。
不同类型的音乐对情绪的诱发有所不同。
例如,欢快的音乐能够提高人的愉悦感和生活满意度,而悲伤的音乐则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和情感释放。
此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个体对不同类型音乐的情绪诱发具有差异性,这与个体的音乐偏好和个性特征有关。
第三种情绪诱发方法是场景模拟。
场景模拟通过创造特定的环境和情境来激发情绪体验。
例如,观看感人的电影、阅读刺激的小说、参观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等。
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场景模拟对情绪的诱发具有显著效果。
最近,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场景模拟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以更真实地模拟各种情境和情感体验。
虚拟现实的出现为情绪诱发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近几年,情绪诱发方法的研究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趋势,即基于生物信号的情绪诱发。
这种方法采用传感技术来捕捉人的生理指标,并将其与情绪体验进行关联分析,以实现有效的情绪诱发。
例如,通过监测心率、皮肤电活动和脑电波等生理信号,可以识别不同的情绪状态,并针对性地调整情境来诱发目标情绪。
(完整word)实验二 生物反馈仪-情绪诱发 完善版

实验名称:生物反馈仪—情绪诱发实验一、引言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心理过程发生在脑和神经系统之中,既表现为主体的内在体验,通常又同时伴有客观的外在情绪表达.一般情况下,情绪是由某种刺激引发的较为短暂的或低层次的心理过程,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内心体验和外在情绪表现,包括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明显变化[1]。
在情绪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将情绪作为自变量研究由情绪引发的行为, 如攻击行为和助人行为。
另一些学者则将情绪作为因变量来研究与其有关的现象,如主观体验、面部表情行为、神经系统反应和情绪反应的个体差异等.情绪的主观特性增加了实验控制的难度,直接影响对情绪相关现象的测量和分析, 因此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非常重要[2]。
在实验情境中研究情绪的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绪的诱发程序。
情绪研究中常用的诱发程序有:(1)通过假定的实验情境,使被试受其感染,诱发特定的情绪;(2)使用面部肌肉反馈技术,让被试按照要求控制自己的面部肌肉,诱发特定情绪;(3) 通过催眠或想象诱发情绪;(4)通过音乐诱发情绪;(5)通过嗅觉诱发特定情绪;(6)通过影像或照片诱发特定情绪来诱发情绪等方式[3]。
上述研究方式多通过刺激个体单一的感觉通道(如视觉或听觉)来诱发情绪,而对于视听双通道刺激(电影或视频等多媒体材料)的材料的标准化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选取预期可以诱发愉快、恐惧、悲伤 3种具体情绪和中性状态的视频材料,以以主观报告和生理反应两种形式对其情绪诱发效果进行评价, 探讨其电影片段诱发情绪的有效性和时间进程。
二、研究方法(一)被试201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20人(男4人,女16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年龄在18~21岁之间。
(二)研究材料生理记录仪,主观情绪评定方式采用被试填写主关评定表。
(三)实验设计第一步:让被试在台式电脑前,连接生理反应的传感器,带上耳机,让其选择舒适的姿势坐好。
第二步:正式实验阶段。
使用混合因素实验设计。
(四)研究程序刺激呈现模式与时间分配:开始→指导语(10s)→中性视频(70s)→填写主观报告(40s)→情绪视频( 136/146/161s )→填写主观报告(40s)【10人愉快、5人悲伤、5人恐惧】(五)数据记录与分析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方法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周 萍 陈琦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摘 要 情绪刺激材料是诱发实验性情绪的重要工具。
根据呈现的通道不同,现有的情绪刺激材料可分为视觉刺激材料、听觉刺激材料、嗅觉刺激材料以及多媒体材料等,其中以视觉刺激材料最为常见。
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情绪刺激材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是情绪研究中须待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情绪诱发 情绪刺激材料 标准化研究实验性情绪是许多心理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为了获得有效的实验性情绪,研究者通常使用不同的情绪刺激材料诱发不同性质与强度的情绪。
随着情绪研究的深入,情绪刺激材料的研制与规范化标准化将会愈受重视。
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综述以抛砖引玉以飨同道。
1 情绪刺激材料的种类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实验性情绪研究中使用的刺激材料有语句、语词、图片、声音、气味等。
根据呈现刺激材料的感觉通道不同,情绪刺激材料可分为视觉情绪刺激材料、听觉情绪刺激材料和嗅觉情绪刺激材料及多媒体材料,其中以视觉刺激材料的使用最为普遍。
1.1 视觉刺激材料1.1.1 语词与语句早在1968年,V elten [1]通过实验编制了第一套情绪诱发文字材料(mood induction statements)。
这些书面情绪性材料由语句构成,分为正性语句、负性语句和中性语句三种,例如:正性语句: 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我 ;负性语句: 有时我感觉有罪恶感而无法睡觉 ;中性语句: 华盛顿的很多建筑物是用大理石建的 。
1986年,Fazio [2]等人采用语词作为情绪刺激材料研究情绪启动效应。
实验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如: 友好 、 丑恶 )进行效价评定(积极或消极),每一靶刺激前呈现一个不需要评价的启动刺激(其情绪效价与靶刺激具有一致和不一致的关系),记录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结果显示与启动词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比与启动词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评价时间要短。
1992年,Barg h [3]等人重复F azio 1986年的实验,采用带有态度色彩的物体名字作为启动刺激,(如:正性词,黄金;负性词,垃圾),表明态度自动激活效应的普遍性。
1998年,De Houwer 等[4]使用Simon 范式研究情绪,实验中使用正负效价的和中性的名词和形容词作为情绪刺激,如:正性词:朋友(fr iend)和真诚的(honest );负性词:癌症(cancer)和淘气的(stupid);中性词:纸张(paper )和通常的(nor mal);实验要求一半被试在名词呈现时报告 正性 ,在形容词呈现时报告 负性 ;另一半被试的要求则与其相反,结果显示呈现词的情绪效价与要求被试报告的反应一致时,被试反应的速度更快。
在情绪Stroop 现象研究中,White [5]要求被试对带有情绪色彩语词所涂的颜色命名,其中包括威胁性词语(如:death,死亡)和中性词语。
结果显示被试给情绪语词进行颜色命名的速度比给中性词颜色命名的速度要慢。
Stenberg [6]使用Stroop 范式,将情绪效价词附加在具有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上,实验任务就是判断语词的效价,结果表明对负性词的加工潜伏期延长。
在这些研究中,作为情绪刺激材料的语词大多采用的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和名词,其启动效价往往是以反应时或偏好测定来评定。
1.1.2 图片情绪图片刺激材料在实验性情绪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1993年,M urphy 等[7]采用图片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作偏好判断,结果证实图片有情绪效应。
1998年,RandyJ.L arsen等[8]曾在实验中使用三种不同情绪色彩的情景图片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在看完图片后,完成实验问卷,研究个体在情绪反应强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情绪反应强度高的被试与情绪反应强度低的被试相比,所要完成的认知活动更多。
2002年,Jan De Houwer [9]等人使用正负情绪效价图片作为情绪刺激,有动物图片(蝴蝶,蛇)、人物图片(朋友,敌人)、运动图片(接吻,哭泣)和关于景观的图片(花朵,疾病),进行关于情绪类别实验中的情绪启动研究。
国内郑希付采用分别表现愉快、悲伤和愤怒情绪的三张人物图片作为刺激材料,采用自我情绪评定的方式观察观看情绪图片的被试与观看非情绪图片的控制组被试获得的情绪差异.发现实验组被试均产生了相应的情绪,而且积极组的效果更为明显。
程九清、高湘萍采用5张积极和5张消极人物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进行情绪启动研究,也同样证实了情绪启动效应。
杨丽珠,蒋重清等采用哭与笑的人物表情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观看哭与笑的表情图片后注视电脑屏幕上呈现的人物后脑勺图片,按键选择这个人是笑还是哭。
结果表明哭的表情面孔启动效应达到显著;但笑表情面孔启动效应未达到显著。
作为刺激材料,图片的内容涉及较广,包含的情绪信息很多,似乎图片比文字引起的启动效应更明显。
Spruy t A ,Hermans 等[10]的研究分别以图片和单词作为刺激材料,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以图片为刺激材料时,采通讯作者:周萍。
E mail:okninhao@424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8,31(2):424-426用命名任务发生了情绪启动效应,而当以单词为刺激材料时却没有得出情绪的启动效应。
郑希付分别以情绪图片和词语作为刺激材料,研究了情绪启动效应的时间效应。
结果发现,对于愉快和悲伤情绪的启动,图片启动和文字启动的启动特点基本一致,图片启动的效果略好于文字启动的效果。
在情绪研究中使用不同内容的图片引起的情绪效应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识别生气的面孔比识别友好的或悲伤的面孔速度要快,对恐怖刺激的识别比对非恐怖刺激(花朵,蘑菇)的识别速度也要快,与植物图片相比,对具有威胁性或愉悦性的动物图片有识别优势。
另外,有研究表明,情绪图片中的面部表情图片更能诱发人们的情绪,并且面孔表情在意义上的跨文化共同性最大。
面孔表情图片包括真实的人物面孔表情彩色图片,简笔画面孔表情图片等。
1.2 听觉刺激材料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非言语音节、词语、语句或短语及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可作为实验性情绪的诱发材料。
研究者表明,不同的听觉参数结合在一起,能暗示出不同的情绪,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可能是语速和声音频率。
Caterina Breitenstein等[11]在实验中使用的是选自标准情绪语调刺激库的20个语句,内容中性,意义不同,句子的语法结构相似,采用五种音调(愉悦、悲伤、生气、惊讶和中性)朗读。
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改变声音特征会影响被试对材料的情绪评价。
在实验中放慢语速时,被试给所听到的语句贴上悲伤的标签;相反,加快语速时被试就将其归类为生气、惊讶或中性。
降低音高时,被试将材料评价为悲伤或中性;而加强音高时则也增强了被试震惊、生气和愉悦的情绪反应。
Annett Schir mer等[12]研究了不同性别在情绪理解过程中,情绪语调与语词效价的相互作用。
他们采用正性、中性和负性词汇作为刺激材料,朗读的语调包括快乐的、中性的和生气的三种,要求被试在对词汇给予评价时忽略其情绪语调。
结果表明,对语调与词汇效价一致的刺激,被试的反应更快也更准确。
也有研究者使用音乐来诱发情绪,要求被试听一段具有情绪意义的古典或现代音乐后报告出被试体验到的情绪,通常由实验者选取音乐类型。
程九清,高湘萍[13]在实验研究不同意识水平下情绪启动的机制中,使用的刺激材料是带有褒贬意义的中文语句,要求被试在情绪刺激播放响度正常或极低的情境下对不熟悉的法语语句进行评价,其中使用的30句中文语句播放的响度极低,而30句法语语句播放的响度正常。
结果显示无意识情绪启动显著;有意识情绪启动却未出现。
1.3 嗅觉刺激材料Dirk Hermans[14]等人较早使用带有正负情绪效价的气味作为情绪刺激材料,要求被试对目标词进行效价评定,结果表明,被试对与气味效价相似的目标词的评价速度比与其效价不一致的目标词要快,但这种效应受限于女性被试,在气味知觉中存在普遍的性别差异。
目前,嗅觉刺激材料使用的不多,国内暂无这方面的报道。
1.4 多媒体材料情绪通常可以通过动态的刺激来诱发,这些动态的刺激材料综合了视觉、听觉等刺激材料的特点,能更好的诱发情绪。
电影与录像等多媒体材料在情绪研究中十分常用。
Jen nifer C等[15]使用喜剧影片片断,关于丧亲、比萨饼和遍体鳞伤这四种不同的电影情节成功地诱发出被试四种特定的情绪:高兴、悲伤、具有食欲和感觉恶心。
在国内有徐景波、孟昭兰[16]在正负性情绪的自主生理反应实验研究中曾使用两段录像片段(正性的:动画片 猫和老鼠 片段;负性的:国产影片 黑太阳七三一 片段)作为情绪刺激材料,诱发了被试两种类型的情绪(正性和负性);另外,王丽芳等人在研究情绪对指温、呼吸和血压的影响时选取的实验材料是4份影片片段,恐惧诱发材料:铁甲威龙片段;愤怒诱发材料: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片段;中性诱发材料: 春诗 片段;快乐诱发材料: 憨豆先生 片段。
1.5 实验性场景采用实验性场景来诱发被试的情绪体验也被应用于情绪研究中。
实验者给被试安排一些现场活动、想象或被试与经过训练的实验者助手交流互动以诱发出不同的情绪,此助手的行为有沮丧的 愉快的和中性的。
如让被试帮助实验者的一位朋友,使被试事后体会到愉悦的感觉。
一些实验者通过操作被试面部的表情来诱发某种情绪状态,通常指导被试收缩和放松不同的面部肌肉,显示出皱眉 微笑或中性的表情,从而诱发不同类别的情绪。
有研究者在实验中要求被试通过想象情绪困扰的事件来诱发情绪,为了加强被试体验情绪的过程,有时实验者要求被试写下想象的事件,详细说明相关的想法和情感[17,18]。
2 情绪刺激材料标准化研究与材料库的建立综上所述,通过种种方式可以获得实验性情绪,但情绪的强度、性质和时间等变量将受到情绪刺激材料及施与方式包括阈上阈下、作用时间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声音刺激材料受到音调、语速、音频等影响,视觉刺激材料中图片与文字的内容、呈现方式与时间等因素都将对实验性情绪产生影响。
既往通常采用观看录像片、语句或实验性场景来诱发情绪的方法,情绪材料的选择各不相同、作用于被试时间较长(以分钟来计算),诱发的情绪强度及持续时间等变量不易控制。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启动的范式被应用于实验性情绪研究中,采用启动的方式获得情绪的精确性大为改善。
情绪材料的呈现往往在知觉阈限以下、时间很短(呈现的时间以毫秒来计算),这给情绪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对情绪刺激材料的标准化的要求这一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较早对情绪材料进行标准化研究的是1980年由Lang 等人的研究[19],他们在Osgood的语义分化量表基础上设计出小人模型自我(Self-assessment M anikin,SAM)情绪评定系统,这是目前情绪刺激材料标准化常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