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辐射监测方案.docx

医院环境辐射监测方案
为加强对放射源管理与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规范放射工作防护管理,保障相关员工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个人剂量监测
1、我院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由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小组组织,放射科具体实施,医院医务科负责联系有剂量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参与放射工作的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2、个人剂量监测期内,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检测一次。
佩戴周期第三个月份的月底放射防护管理人员收齐本部门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仪后交至卫生监督所更换佩戴个人剂量计,卫生监督所统一将个人剂量计送至有资质机构检测并领取新的个人剂量计。
3、剂量监测结果一般每季度由医务科向各有关部门通报一次;当次剂量监测结果如有异常,医务科通知具体放射工作人员及部门分管领导。
4、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建立我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
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
我院医务科联系有放射人员体检资质的医院,组织相关放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未经体检和体检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放射性工作。
三、工作场所监测
后勤设备管理科负责联系有放射设备性能、工作场所防护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放射进行每年一次的设备性能与。
1、外部监测:根据需要联系有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放射工作设备性能与场所辐射防护进行监测或环境评价。
2、内部监测:由放射科每季度初指定专人对我院存放放射物质场所进行监测,并记录档案。
3、应急监测:应急情况下,为查明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进行必要的内部或外部监测。
科教兴国
1 / 1。
医院环境辐射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辐射监测方案
一、个人剂量监测
1.我院辐射环境监测由辐射防护领导小组组织,放射科、核医学科实施。
医院疾病预
防保健部负责联系具有剂量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公司放射源管理人员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
2、个人剂量监测期内,个人剂量计每三个月检测一次。
佩戴周期第三个月份的月底
各有关部门放射防护管理人员收齐本部门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仪后交至疾病预防
保健科更换佩戴个人剂量计,预防感染科统一将个人剂量计送至有资质机构检测并领取新
的个人剂量计。
3.剂量监测结果一般由预防保健部门每季度向有关部门报告一次;如果剂量监测结果
异常,感染预防部门应通知具体辐射人员和部门主管领导。
4、疾病预防保健科和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建立我院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档案。
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
我院预防保健科联系具有放射工作人员体检资格的医院,组织相关放射工作人员每年
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
体检不合格和体检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放射性工作。
三、工作场所监测
疾病预防保健部负责联系具有放射设备性能和工作场所防护监测资质的机构,每年对
我院放射设备的性能和防护进行一次监测。
1、外部监测:根据需要联系有监测资质的机构对我院放射工作设备性能与场所辐射
防护进行监测或环境评价。
2.内部监测:每季度初,核医学科应指定专人对我院放射性物质存放地点进行监测,
并做好档案记录。
3.应急监测:在紧急情况下,应进行必要的内部或外部监测,以了解放
射性污染和辐射水平。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范本(2篇)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范本一、概述本制度旨在规范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管理,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减少辐射对环境的影响。
所有从事辐射工作的员工都必须遵守本制度。
二、监测目标1. 确保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 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辐射监测,监测范围涵盖工作场所内所有潜在辐射源。
三、监测管理责任1. 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并监督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计划,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2. 辐射安全负责人负责监督监测工作的执行情况,并保证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提交。
四、监测方法1. 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监测设备应符合国家标准。
2. 监测应覆盖工作场所内所有潜在辐射源,包括但不限于辐射设备、放射性物质等。
3. 监测时间应根据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确定,定期监测应每年进行一次,不定期监测应根据需要进行。
五、监测报告1. 监测报告应详细记录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辐射源及其分布情况等相关信息。
2. 监测报告应由监测机构出具,并包括监测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认。
3. 监测报告应由辐射安全负责人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向相关部门提交。
六、监测结果处理1. 若监测结果显示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超出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2. 辐射安全负责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七、监测记录1. 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记录应保存至少五年以上。
2. 监测记录应包括监测的时间、地点、监测内容、监测结果等相关信息。
八、违规处理1. 对于未按照本制度进行辐射工作场所监测的单位或个人,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2. 对于监测结果超出标准的辐射工作场所,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整改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九、附则本制度由行政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以上为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范本,旨在建立一个合理的监测体系,保障员工及环境的辐射安全。
所有从事辐射工作的单位和个人都应自觉遵守,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7篇)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一、一切伴有辐射的实践或设施,都应依据具体状况,按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出相应的辐射监测打算,开展辐射监测。
监测结果应定期向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觉察特别状况时应随时报告。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对这些辐射工作单位进展抽样性的监测。
二、个人监测1、辐射工作单位必需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进展个人监测。
工作人员可能受到、、高能射线或中子照耀时,应佩带相应的个人剂量计。
当内照耀可能较大时,应定期进展内照耀监测。
个人监测结果要逐个记录、存档,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停顿辐射工作后年。
2、在事故或应急状况下,依据状况可对有关人员以及少数有代表性的公众成员进展个人监测。
3、工作人员离开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时,应当进展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查。
三、工作场所监测1、为检验工作环境在连续操作时是否符合辐射安全要求,鉴别是否有特别或紧急状况发生,工作场所应进展常规监测。
依据辐射源的特点和操作方式,常规监测应对工作场所中的辐射水平、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以及外表污染水公平进展监测。
在可能消灭高水平照耀或事故照耀的场合,必需配置可以自动报警的连续监测装置。
测量结果,连同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等一同记录并妥状况保存。
2、在实践或设施的运行过程中,会使工作人员所在环境的剂量当量率发生较大转变的岗位,应进展操作监测。
3、当工作环境安全掌握的资料不够充分,或操作过程可能消灭特别时,应进展特别监测。
四、辐射工作人员的安康治理1、对辐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视依据一般职业医学原则进展。
其目的是:评价职工安康状况;供给原始安康状况的资料;以及确保职工的安康状况在开头从业时和从业期间都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2、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必需进展常规医学监视。
3、从事辐射工作前的安康检查内容包括医学史的询问,特别是从前的辐射照耀史和各种毒物接触史的调查:一般医学检查;末梢血化验检查;以及依据工作和安康状况,由负责医师提出的其他有关检查。
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1]
![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1]](https://img.taocdn.com/s3/m/50dd99d1f61fb7360b4c653a.png)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第一条为加强本院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行为,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院范围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是指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其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流出物等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四条辐射工作单位应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活动类型和水平,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辐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对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五条本单位不具备专业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且自行监测应有与所从事辐射活动相适应的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仪器和质量管理制度。
监测人员要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监测仪器要按规定定期检定。
第六条本单位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委托具有国家、百色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所需经费由本院承担。
第七条开放型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还应包括场所内地面、操作台、设备和物品的表面污染监测。
有流出物的场所还应对流出物及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第八条监测记录或报告应记载监测数据、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员等信息。
第九条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立即停止辐射活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第十条辐射安全防护建立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档案,并妥善保存,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应随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年度评估报告一并提交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辐射场所监测方案

十一、总结与评估
1.每年对辐射场所监测工作进行总结,评估监测效果。
2.根据监测结果,不断完善监测方案,提高辐射场所安全管理水平。
本方案旨在规范辐射场所的监测工作,保障工作人员及环境的安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频次和内容,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二、监测原则
1.科学性:监测方案应基于科学的数据和理论,确保监测活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规范性:监测活动应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监测过程的合法合规。
3.动态管理:监测方案应具备灵活性,根据辐射场所实际情况调整监测策略。
三、监测对象与内容
1.辐射场所内部环境:
- γ射线辐射水平监测。
- β射线辐射水平监测。
八、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质量保证: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测活动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可靠性。
-定期对监测过程进行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
2.质量控制:
-采用标准源进行设备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审核,排除人为和系统误差。
九、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
1.应急预案: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应急程序、应急资源和应急措施。
-个人剂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
六、监测结果处理与分析
1.监测数据记录:
-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监测时间、地点、设备、环境条件等信息。
-数据记录应真实、准确、完整。
2.数据分析:
-定期异常数据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制定并实施整改措施。
3.报告与通报:
辐射场所监测方案
第1篇
辐射场所监测方案
一、前言
为确保辐射场所的安全与合规,本方案根据《放射性物质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辐射场所的实际情况,制定此辐射场所监测方案。本方案旨在规范辐射场所的监测工作,保障工作人员及环境的安全。
辐射安全环境监测方案

辐射安全环境监测方案1、目的为加强公司辐射源的安全管理,保护工作环境,防止辐射污染事故的发生,为职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2、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要求2.1概述:我公司拟上放射性同位素料位仪12台,各含四类放射源Cs-137一枚。
放射源Cs-137发出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可能使环境γ空气吸收剂量率增高,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2使用期间辐射环境监测2.2.1监测对象:含密封源液位仪辐射;2.2.2监测项目:γ射线剂量当量率;2.2.3监测范围:以放射源为中心,周围50m范围内;2.2.4监测点位:含密封源液位仪检测仪安装周围;2.2.5监测内容:①人员监测:对职业人员进行职业照射的监测;在事故情况下对相关人员进行个人监测。
②设备监测:对液位检测仪外表、四周的辐射强度进行监测,进行源的泄漏检验,判断其使用情况是否良好。
③工作场所监测:对液位检测仪安装位置四周,车间内、外周围50m范围内进行监测,掌握该仪器的辐射水平。
2.2.6监测单位:公司聘请具备放射性监测资质的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2.2.7监测频率:每年1-2次。
2.3污染事故监测当密封源破坏造成环境污染时,为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下监测:2.3.1污染区及周围γ射线剂量当量率,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2.3.2污染区及周围环境相关环境介质中使用源放射性核素含量。
2.3.3仪器设备放射性污染水平。
2.3.4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和固体污染物的放射性污染水平.2.4.监测结果评价结合监测结果,根据国家标准判断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工作需要。
辐射水平超过相应标准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实行分区管理。
7.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法

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辐射工作场所监测一、?一切伴有辐射的实践或设施,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出相应的辐射监测计划,开展辐射监测。
监测结果应定期向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情况时应随时报告。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对这些辐射工作单位进行抽样性的监测。
?二、?个人监测?1、辐射工作单位必须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监测。
工作人员可能受到、x、高能?射线或中子照射时,应佩带相应的个人剂量计。
当内照射可能较大时,应定期进行内照射监测。
个人监测结果要逐个记录、存档,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停止辐射工作后30年。
??2、在事故或应急情况下,根据情况可对有关人员以及少数有代?表性的公众成员进行个人监测。
??3、工作人员离开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时,应该进行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查。
?三、工作场所监测??1、为检验工作环境在连续操作时是否符合辐射安全要求,鉴别是否有异常或紧急情况发生,工作场所应进行常规监测。
依据辐射源的特点和操作方式,常规监测应对工作场所中的辐射水平、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以及表面污染水平等进行监测。
在可能出现高水平照射或事故照射的场合,必须配置可以自动报警的连续监测装置。
测量结果,连同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等一同记录并妥状况保存。
??2、在实践或设施的运行过程中,会使工作人员所在环境的剂量当量率发生较大改变的岗位,应进行操作监测。
??3、当工作环境安全控制的资料不够充分,或操作过程可能出现异常时,应进行特殊监测。
??四、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1、对辐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督根据一般职业医学原则进行。
其目的是:评价职工健康情况;提供原始健康状况的资料;以及确保职工的健康情况在开始从业时和从业期间都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2、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常规医学监督。
?3、从事辐射工作前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医学史的询问,特别是先前的辐射照射史和各种毒物接触史的调查:一般医学检查;末梢血化验检查;以及根据工作和健康情况,由负责医师提出的其他有关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
为加强公司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水平监测行为,相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本方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Ш类射线装置年度辐射工作场所和
环境辐射水平监测;
二、公司每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使用Ш类射线装置场所进行一
次年度监测;并将监测报告存档,接受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公司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监测,要求佩带个人辐射剂量计。
个人监测结果要逐个记录、存档,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停止辐射工作后30年;
四、在事故或应急情况下,根据情况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环境辐射
水平监测,可对有关人员以及少数有代表性的公众成员进行个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