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 夏、商、西周的制度•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形成了贵族政治。
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制:地方设郡县,由皇帝直接任免。
1.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朝: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和军权。
•元朝:设中书省和行省进行地方行政管理。
1.4 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设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八股取士。
•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1 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精耕细作: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土地私有制。
2.2 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但产品不投放市场。
•民营手工业:面向市场,明朝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不计成本。
2.3 商业的发展•市场:市、坊严格分开,唐朝市坊分开,宋朝市坊不分。
•货币:金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海外贸易:唐朝广州设市舶司,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第三单元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3.1 希波战争•原因: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过程:波斯连续三次远征希腊,最终失败。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2 亚历山大东征•原因:建立庞大帝国,传播希腊文化。
•过程:征服了波斯、埃及、印度,建立亚历山大帝国。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3.3 罗马帝国的扩张•原因:建立罗马城邦,对外扩张。
•过程:征服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影响: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高一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高一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起源和早期社会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古猿时代,随着人类智慧的逐渐发展,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社会。
早期社会以狩猎为生,逐渐发展出部落社会和农耕社会。
2. 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他们是古代中国的神话始祖。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分别统治了中国的不同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奴隶社会中的劳动和生产由奴隶完成,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都是奴隶社会的代表。
4. 奴隶社会的灭亡和封建社会的兴起奴隶社会最终灭亡,封建社会逐渐兴起。
封建社会中的三农经济、等级制度、封建文化等都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5. 古代东方文明古代东方文明有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谷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等,这些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古代欧洲文明的两大代表,分别对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7.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技发明和思想文化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为封建时期和中央集权时期,科技发明有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思想文化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等不同学派。
8. 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文明得到了传播和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融。
9. 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文明成就和佛教的传播印度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吠舍、拘勿罗、摩揭陀、孔雀王朝为代表,文明成就有城市规划、医学、数学、体育等,佛教传播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成为世界重要的宗教。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1. 大航海时代和殖民主义大航海时代是欧洲人向世界各地航行的时代,开始了殖民主义时代。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纷纷进行殖民扩张,将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带到其他地区。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控制内服和外服来管理国家。
西周推行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如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西周还实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掌管军事、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
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全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一)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
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最新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

最新高一历史知识点汇总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重点掌握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影响。
2.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汉朝的对外扩张和丝绸之路的开辟。
学习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
3.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的局面,两晋的兴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宗教发展。
4. 隋唐时期: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盛世,以及唐朝的对外交流和文化繁荣。
5. 宋元明清:宋朝的经济发展,元朝的民族融合,明朝的海禁政策,清朝的康乾盛世以及晚清的衰落。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事件。
4.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
5.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6.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
世界历史部分:1.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2.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3. 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
4.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5. 冷战与世界格局: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趋势。
6. 现代国际关系:了解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以上是高一历史知识点的简要汇总,具体学习时还需深入研究每个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和相互联系。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高一历史课程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知识点,以下是一份全面的知识点总结: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文明的起源,包括早期的农业革命和社会结构的形成。
-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演变- 封建制度的产生,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 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如君主制、贵族制和官僚制。
-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经济和手工业。
3. 古代中国的统一与分裂- 秦朝的统一,包括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和法律制度的建立。
- 汉朝的兴衰,包括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和王莽篡汉。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融合。
4. 古代欧洲的封建社会- 罗马帝国的兴衰,包括罗马法和基督教的传播。
-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包括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 十字军东征,以及它对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影响。
5. 近现代历史的开端- 文艺复兴,包括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科学革命。
- 宗教改革,包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加尔文的教义。
- 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包括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达·伽马开辟新航路。
6.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革命,包括蒸汽机的发明和工厂制度的建立。
-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包括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
-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包括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7. 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国际关系- 法国大革命,包括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拿破仑的统治。
- 民族国家的兴起,包括民族主义和民主制度的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8. 社会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包括《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俄国十月革命,包括列宁的领导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9. 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革新,包括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全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全一、古代历史概述1. 史前时期- 人类起源与进化:了解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包括早期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形态。
- 中国史前文化:掌握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重要史前文化遗址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古代文明的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学习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 中国古代朝代更迭: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与百家争鸣: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改革与变法:探讨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重要历史事件,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2. 秦汉统一与分裂- 秦朝的中央集权:学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等措施。
- 汉朝的兴衰:掌握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
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魏晋风度与南北朝的融合: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特点,南北朝时期的宗教发展与民族融合。
- 隋唐盛世:学习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唐朝的开疆拓土、贞观之治以及文化繁荣。
4. 宋元明清四朝- 宋朝的变革与经济发展:掌握宋朝的科举制度、经济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统一:了解元朝的民族融合政策,以及对中国版图的拓展。
- 明清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学习明清两朝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晚清时期的西方列强侵略与民众反抗。
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与转折1. 欧洲的中世纪- 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领主与农奴的关系、教会的作用等。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宗教改革的起因与影响。
2. 近现代世界历史-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掌握工业革命的起源、过程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了解19世纪的殖民扩张,以及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的君主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君主制,周朝则在商朝的基础上发展了分封制。
- 秦朝的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汉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郡县之上设立诸侯国,以维护皇权。
-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三省六部,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促进了社会流动。
- 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时期,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 明清的内阁制度:明清时期,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但实际权力有限,皇帝专制进一步加强。
2.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发展: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铁器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手工业的繁荣:丝绸、瓷器、造纸、印刷等手工业在古代中国非常发达,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商业的兴起: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和贸易路线。
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
-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严格执行。
- 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在古代中国广泛传播,对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天文学和数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研究非常先进,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著作。
- 医学:《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民族融合:古代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通过战争、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了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一、鸦片战争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鸦片战争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附件: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三、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 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使阶级矛盾激化思想基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2、兴起: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同清朝对峙3、发展(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北伐(推翻清王朝):失败原因孤军深入,供给困难;意义深入清朝统治中心,牵制清大量兵力西征(巩固天京):先是遇曾国藩湘军失利,后石达开在鄱阳湖打败湘军东征(断绝清朝财源);攻破江北、江南大营4、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5、防御战: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在上海遭到英法联军的袭击,退守苏州,安庆陷落6、失败:标志天京陷落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与联系(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红字)答:相同点:①都是以反封建为目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天国而写,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更是对封建秩序猛烈冲击。
②两者都不能或没有付诸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同时发展小农经济与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不适应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历的经验总结与农民战争没有任何渊源,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此没有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同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过程极其缓慢,还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条件,紧张的军事斗争也是两者未能实施的重要客观原因。
不同点:①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治国方案,经过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
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侵略的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导火线:东学党起义)2、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邓世昌)→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3、结果:失败,原因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严重破坏,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开始政治大借款)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日本在中国投资设厂(列强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影响: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5、中国人民的抗争(反割台斗争)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2、导火线:义和团运动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结果:遭中外共同镇压而亡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过分中国的狂妄企图3、八国联军侵华过程:天津→廊坊阻击→天津→北京→建立联军司令部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设立“使馆界”(破坏领土主权)拆毁炮台,准许外国驻兵惩办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5、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六、辛亥革命(一)酝酿和暴发1、背景: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发展2、条件: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上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政治上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发动3、爆发:武昌起义(两个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主体力量:湖北新军)(二)中华民国成立(1912、1、1)1、标志:孙中山在南京就职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力、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意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三)辛亥革命的结局1、失败表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得以成功的原因:玩弄两面手法、立宪派支持、帝国主义的支持、革命党人的妥协中国社会性质未得到根本改变2、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功绩: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打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给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以鼓舞和推动(四)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权主义(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继承和发展):平均地权(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进步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⑴爆发的背景①国际: 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华——反帝情绪高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②国内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根本原因)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经济、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思想基础③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⑵经过:时间中心主力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学生第二阶段6月初-6月底上海工人⑶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⑷胜利关键: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的作用⑸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领导阶级——工人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群众基础——更广泛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⑴历史条件①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②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阶级基础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组织基础④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⑵过程:①中共“一大”:(1921、上海)——标志共产党诞生②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推翻……统一……⑶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 新的前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革命力量开始建立革命联盟——国共合作3、国民大革命(1924——1927)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①历史条件:a共产党:工人运动受挫教训b国民党:孙中山的转变(原因)c共产国际指导②合作开始的标志: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③合作方式:党内合作⑵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