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目—作为资源昆虫的研究概况及开发前景
第一部分,资源昆虫学概述

3.昆虫是蛋白资源
昆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类、微量 元素等,营养丰富。 营养价值极高、又兼有药用保健价值的食用昆虫产品将 进入规模化生产,昆虫营养蛋白将大规模进入市场。饲料昆 虫将出现规模化生产,与家禽、畜牧场相结合的利用畜牧粪 便饲养苍蝇幼虫,生产昆虫营养饲料的生态型饲用昆虫生产 线将应运而生,既解决了饲料问题,也解决了污染问题。 如作为饲料昆虫的苍蝇幼虫、黄粉虫,食用的各种昆虫 。
5.昆虫是仿生研究资源
昆虫的精巧结构是仿生学的良好模版,模仿昆虫的结 构和功能可以创造出奇妙的高科技产品。 通过对昆虫触角、眼、翅等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可仿 制出有特殊功能的机器人、昆虫生物传感器、生物反应器 等产品。
1
利用概况
七 资源昆虫的利用方式
1.本体利用:主要指对虫体、体细胞及其基因的直接或间接利
6 适应力强
昆虫无论对温度、饥饿、干旱、药剂等方面均有很 强的适应力,并且昆虫生活周期短,比较容易把对种群有 益的突变保存下来。对于周期性成长期的不良条件,昆虫 还可以休眠或滞育,有些种类可以在土壤中滞育几年、十 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以保存其种群的延续。
三 昆虫与人类关系
传粉昆虫,如蜂类、蝶类 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
1
利用概况
五 资源昆虫利用历史、现状和前景
利用历史:
各民族已经形成了各自的食虫文化,如吃虫节、特色菜 谱等。 7000年前已经利用蚕丝作为织物的原料,5200年前的 炎黄时代已实现家蚕的饲养。 以昆虫作为观赏娱乐和业余消遣的对象在我国也约有 2000年以上的历史。 《神农本草》中已记载药用昆虫21种,李时珍的《本草 纲目》记载药用昆虫73种。 我国农耕生产距今约6000年的历史,害虫防治的记载在 3000年前就开始,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历史也有 1700年。
螳螂的研究报告

螳螂的研究报告【螳螂的研究报告】螳螂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昆虫类动物,其特殊的外形和思维方式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本报告将从螳螂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对螳螂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螳螂的外形特征螳螂身体细长,前胸发达且有绿色或棕色斑纹,足部非常发达,用于抓捕猎物。
此外,螳螂有一个特殊的特征,那就是前胸上突出的触角,像是两只拳头,非常引人注目。
这些特殊的外形特征使螳螂在自然界中独树一帜,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二、螳螂的生活习性螳螂属于食肉性昆虫,以捕食其他昆虫为主要方式获取营养。
它们通常隐藏在灌木丛和草地等栖息地内,静静地等待猎物出现,然后突然发起攻击。
螳螂捕捉猎物的速度极快,一旦抓住猎物,便会立即咬住猎物,将其吃掉。
同时,螳螂还具有完善的保护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自身的伪装和色彩来避免被天敌发现。
这种步步紧逼的捕食策略以及其独特的保护机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观察对象。
三、螳螂研究的意义螳螂作为一种独特的昆虫类动物,对于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螳螂的捕食特性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来研究捕食习性和行为方式。
其次,螳螂的伪装和保护机制为学者们探索生物进化和适应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螳螂还被广泛用于农业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作为一种天敌,可以有效控制农田中的害虫数量,对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起来,螳螂作为一种生物学中的特殊昆虫,拥有独特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其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螳螂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
螳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螳螂的研究在未来一定能有更大的突破。
金螳螂研究报告

金螳螂研究报告
金螳螂(Mantis)是昆虫中的一种,属于螳螂科。
金螳螂主要
分布于亚洲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
金螳螂的身体呈长而细的形状,通常为绿色或棕色。
它们身体上具有很强的伪装能力,使其能够很好地隐藏在环境中,以便它们捕食其他昆虫。
金螳螂在食物链中处于高位,是顶级捕食者,以其他昆虫为食。
它们的前肢非常强壮,可以用来抓住并吞食猎物。
金螳螂捕食时,通常采取完全静止的伪装策略,等待猎物靠近它们,然后迅速抓住并吞食猎物。
金螳螂的繁殖方式是性繁殖,雌性金螳螂通常会产下几十个蛋,并将它们粘附在叶片或树干等地方。
蛋通常需要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孵化,从而产生新的金螳螂。
对于金螳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们的行为和生态习性方面。
研究人员发现金螳螂在捕食时具有非常高的成功率,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他们还发现金螳螂的捕食方式受到觅食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此外,金螳螂还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害虫防治工具。
由于金螳螂对其他昆虫的捕食能力强,因此被广泛用于农业和园艺领域,以控制害虫的数量。
综上所述,金螳螂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具有强大的捕食能力和伪装能力。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于农业害
虫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金螳螂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其行为和适应能力,并为害虫防治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贵州螳螂资源与区系分析

贵州省螳螂目昆虫资源与区系研究薛琰(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阳,550025)[摘要]记述了贵州省螳螂目昆虫4科15属35种,其中包括2个贵州新纪录属,4个贵州新纪录种,1个新种。
并作了贵州螳螂目各属在世界和中国地理区划中的区系分析。
结果表明,贵州螳螂目昆虫有显著的东洋区系性质,在我国动物区系水平上以华中区系、华南区系和西南区系成分为主。
[关键词]贵州;螳螂目;区系研究The resource of Mantodea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research offaunaXue yan(Institute of Entomolog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Mantodea in Guizhou porvince are recorded including 4 families 15 genera 35 species in this paper ,which including 2 new record genera ,4 new record species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a new species was reported in this paper.The distribution in Guizhou was listed out,and the Mantodea in zoogeographic of the world and China were made a faunal analysis.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antodea in Guizhou has distinct fauna character of oriental region,mainly belong to central china fauna,middle china fauna and southwest fauna.Key words:Guizhou; Mantodea;faunal analysis1、贵州螳螂资源螳螂目,有翅亚纲的1目。
螳螂资源的研究

螳螂资源研究进展刘安良B0503105指导老师:曹凤勤海南大学环植学院05植保2班摘要:螳螂是非常有价值的昆虫,全世界对于它得研究越来越深入,使得螳螂身上的资源得以开发,并为人们利用。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国研究螳螂的概况、作为资源昆虫的理由,以及对桑螵蛸研究进展。
关键词:资源昆虫桑螵蛸研究进展螳螂Mantodea隶属于螳螂目,全世界现已报道2300余种,我国现报道约185种,占世界已知种的8.04%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广大地区(Gavin } 2004 ) 。
螳螂以其三角形或近似五角形的头及镰刀状的捕捉性前足而为人们所熟知。
螳螂的价值很大,所以引起全世界学者的兴趣。
而我国在蝗螂的基础研究方面较为薄弱,解放前仅见Werner (1929), Beier (1933)、胡经甫(1935), Tinkham (1937)等人作了零星的报道。
解放后,张国忠(19831991)、李宗硕(1983)、王子清(1988),华立中(1984)、郑建中(1985, 1988)等前辈为蝗螂分类做出了较大贡献,至1992年8月,经王天齐整理研究,报道了我国已记载蝗螂8科,19亚科,47属,112种(王天齐,1993)。
近年来,杨集昆(1996-2002)、毛本勇(2001-2002)、杨自忠(2002)、周文豹(1992, 2004)、牛瑶(1997, 2006)等先后发表不少新种。
综观我国蝗螂分类区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其突出特点是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如云南、海南、福建、浙江等较为深入,而有些地区如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则少有涉及,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在贵州,只有杨集昆(1996)、周文豹(2004)等先后报道了2个新种,冉景承02002, 2004)分别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蝗螂种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要的资源昆虫,我国应跟上脚步发觉螳螂中更大的潜在价值。
1.螳螂之所以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螳螂若虫和成虫均为捕食性,具有捕食期长、食量大、食虫种类多等特点,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1·.2在国外,螳螂除了在生物防治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之外,现已成为动物行为学、生理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模式昆虫之一,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Hatleetal 2001); (Freund 2000); (Maxwell, 1998);(Rossel 1996);(Jones 1997); (Germ, 1997); (Kambhampati 1995);(Prete, 2000 );1·.3一些体色鲜艳,形态特异的种类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某些螳螂还被人们当成宠物饲养,成为“虫国新宠”。
我国药用昆虫的开发利用与前景

我国药用昆虫的开发利用与前景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现存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其中约有90万种已被描述,且每年以7000种的速度递增。
我国昆虫资源相当丰富,约占世界昆虫总数的10%,其中药用的有蜚蠊帐目、螳螂目、同翅目等13目约200多种。
不少昆虫类中药如冬虫夏草、白僵蚕等因疗效确切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一临床应用中医认为,昆虫类中药多具有祛风通络、熄风止痉、补肾益精等功效,用于肝阳上亢、肾虚阳痿等的治疗。
现代研究表明,药用昆虫具有增强免疫、抗菌、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惊厥、镇静、镇痛、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上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如:临床上常用蜂蜜、蜂乳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胃溃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蜂毒具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随着对昆虫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药用昆虫的不少新作用、新用途。
如:蚂蚁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家蚕抗菌肽具有抗癌活性,能明显抑制小鼠S180瘤重,亦可使艾氏腹水瘤(EAC)腹水生成量减少;虫草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独角仙(蛴螬)含有的独角仙素(dictotastin)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对实体瘤W-256癌瘤有很强的活性,对P-388淋巴白血病也有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昆虫的活性成分如斑蝥素、活性多肽等多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在临床上用于一些疑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乙肝等)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二在食品、保健品中的应用在2000多年前,药用昆虫乙已成为餐桌上的美食,据《尔雅》、《周礼.天官》记载,蜩(蝉)、范(蜂)、?m(蝗虫)等为秦以前帝王的食品。
此后以昆虫为食品的习惯保存下来,延续至今。
现代研究表明,药用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胆固醇,营养结构合理,肉质纤维少,又易于消化吸收,优于植物蛋白,已营养学家的广泛关注。
如:蚕蛹含蛋白质52.12%,蝉含蛋白质72%,蜜蜂的蛋白质含量则高达81%,可与鱼肉蛋白质相媲美。
昆虫记螳螂内容-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昆虫记螳螂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螳螂是昆虫中一类极具特色和魅力的生物。
它们与其他昆虫相比,拥有独特的形态和行为习性,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螳螂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其成为了昆虫界中的猛兽,也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螳螂的分类、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与生命周期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螳螂的分类与特征。
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一类独特的肉食性昆虫。
它们的身体呈长而细的形状,前胸和中胸部分合并为一个盾状的结构,称为前胸盾。
螳螂的前肢非常特殊,前臂与后臂之间可以迅速张开和折叠,令人惊叹。
此外,螳螂还具有复眼和口器,使其在捕食时能够敏锐地感知和捕捉飞行的昆虫。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螳螂的生活习性。
螳螂是典型的肉食性昆虫,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
它们通常静止在树叶或草丛上,采用伪装的方式潜伏等待猎物靠近。
一旦发现飞行的昆虫,螳螂会迅速抓住并将其咬住,然后通过咀嚼将其吃掉。
螳螂的捕食能力和快速反应使其在昆虫界中独树一帜。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螳螂的繁殖与生命周期。
螳螂的繁殖方式是雌性螳螂通过放置卵囊来繁殖后代。
孵化出来的幼虫经过数次蜕皮后逐渐长大成虫。
螳螂的生命周期与其他昆虫类似,但其独特的外形和行为使其在繁殖过程中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我们还将探讨螳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螳螂作为优秀的捕食者,可以控制其他昆虫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在某些地区,螳螂还被用作农业害虫的天敌,起到了重要的防治作用。
因此,保护螳螂的生存环境和促进其繁殖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螳螂作为一类特殊的昆虫,在分类、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与生命周期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方面都具有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地方。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神奇的昆虫,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览。
通过明确章节标题和内容,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布局和主要内容。
螳螂的研究报告

螳螂的研究报告螳螂的研究报告螳螂是一类古老的昆虫,属于中华独眼螳科。
它们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世界上已经发现了超过2000种螳螂。
螳螂有着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一、外形特点螳螂的身体结构非常特殊,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它们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头部,头部上长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
螳螂的复眼能够同时接收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并具有很好的视觉能力。
螳螂的前胸上有一对长而粗的前足,用于捕捉和抓住猎物。
此外,螳螂的翅膀呈透明或淡绿色,可以帮助它们隐藏在树叶等环境中。
二、生活习性螳螂是食肉性昆虫,以其他小型昆虫为食。
它们通常会选择在植物茂密的地方等待猎物出现,然后用前足迅速抓住猎物,并利用锋利的口器将猎物杀死。
螳螂的食量非常大,一天可以吃掉几倍体重的猎物。
螳螂还有一种特殊的行为叫做“拟态伪装”。
当螳螂感到威胁时,它们会采取不同的伪装方式,比如模仿树叶、树枝或花朵等。
这种伪装行为可以帮助螳螂躲避捕食者的注意,同时也为它们更好地捕食提供了机会。
三、繁殖与发展螳螂的繁殖方式主要是交配。
交配后,雌性螳螂会产下一串粘在植物上的卵囊,内含数十到数百个卵。
卵囊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孵化出幼虫,幼虫的外形与成虫相似,但体型较小。
螳螂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多次蜕皮。
幼虫在每次蜕皮后会长大一些,同时也会有一些外形上的变化。
最终,幼虫会经过若干次蜕皮后发育成成虫,并开始寻找自己的伴侣进行繁殖。
四、生态作用螳螂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作为天敌可以控制一些有害昆虫的数量,防止它们对农作物的破坏。
此外,螳螂还可以成为其他食肉性动物的食物来源,对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然而,在近年来,由于生境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螳螂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我们应该加强螳螂的保护,从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和食物链着手,确保螳螂能够继续发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螳螂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昆虫,具有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药用——螳螂成虫
功效虫态:螳螂成虫全虫入药。 功效:滋补壮阳、补肾益精、定惊 止搐,主治体虚无力、阳萎遗精、 小儿惊风抽搐、遗尿、痔疮及神经
衰弱。
污斑螳螂(Statilia maculata(Thunberg))
https:///pic/%E6%A3%95%E 6%B1%A1%E6%96%91%E8%9E%B3/5912 558/0/8b527d275e0f2c52908f9d16?fr=lemm a&ct=single#aid=0&pic=8b527d275e0f2c529 08f9d16
团 螵 蛸 长 螵 蛸 黑 螵 蛸
https:///search/detailidlsimipic?tn=detailidlsimipic&dutu type=same&word=&isguessword=0&pn=14&queryurl=https%3A%2F% %2F70cFuHSh_Q1YnxGkpoWK1HF6hhy%2Fit%2F u%3D3711938015%2C203188139%26fm%3D23%26gp%3D0.jpg&que rysign=3711938015%
1.2声明
本PPT内所有图片均引自网络,图后附有引用网址。仅提供学习使用,请 在48小时内删除。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QQ:1971498455。
2.生态研究应用价值
2.1生态研究应用——天敌昆虫
南大刀螳(Tenodera aridifolia(Stoll))、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中华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欧洲螳螂(Mantis religiosa(Linnaeus))、污斑螳螂 (Statilia maculata(Thunberg))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 的重要天敌。
参考书籍: [1]王天齐.中国螳螂目分类概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文献出版社,1993:8-156. [2]朱笑愚,吴超,袁勤.中国螳螂[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12:78-102.
不足之处,多批评指正。
刺花螳螂 Psuedocreobotra wahlbergii
/newsInfo.aspx?pkId=119740
6.3观赏性螳螂的加工及产业化发展 可以通过大规模饲养,利用树脂包埋技术,加工为兰花螳螂标本工 艺品。 也可以通过开设螳螂标本馆或者博物馆,来起到呼吁小朋友热爱大 自然,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育意义。 以上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即: 大规模养殖螳螂,螳螂成虫及卵鞘不仅可以作为传统中药,还可以 将养殖过程中多余的或死亡的螳螂加工为昆虫工艺品。甚至还可以 与前面提到的螳螂的天敌昆虫作用结合起来。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一说是王文成, 另一说王朗与王文成同属一人)所创,距今已有 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 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 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 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6.观赏性螳螂及其开发前景
6.1观赏性螳螂——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
/blog/st atic/225539109201496017449/
4.药用价值及开发前景
4.1药用——螳螂卵鞘
中药桑螵蛸指的是螳螂科Mantidea昆虫的卵鞘。按大小、形状、颜色和质 地分为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三种。 功效:主治男女虚损、滑精遗溺,女子血闭腰痛、白带过多、咽喉肿痛。 含量:蛋白质58.5%、脂肪11.95%、糖1.6%、粗纤维20.16%。
螳螂研究概况及开发前景
森林保护2014级 鲁晓宇 20140462007
目录
1.螳螂目基本简介及声明
1.1螳螂目基本简介 1.2声明
5.仿生学研究
5.1螳螂仿生学——锯齿 5.2螳螂仿生学——螳螂眼灯 5.3螳螂仿生学——螳螂拳
2.生态研究应用及价值
2.1生态研究应用——天敌昆虫 2.2实际应用技术
6.2观赏性螳螂——金属螳螂(Metallyticus splendidus)
较为低等的一类螳螂,单列金 螳科,一共1属5种,分布东南 亚。其中华丽金螳和堇色金螳 较为常见。以其体表的金属光 泽而闻名。
金属螳螂(Metallyticus splendidus) /item/%E9%87%91%E5 %B1%9E%E8%9E%B3%E8%9E%82
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 区,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都会生长 着各种的兰花螳螂,它们有最完美 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 整自己身体的颜色。它们的步肢演 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 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 最适合螳螂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 也算是最高明的掠食者之一。
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 /xwzx/linshi/201210/t20 121029_3668619.html
2.2实际应用技术
室内养殖螳螂,在害虫爆发季节整体大批量出售,以生物天敌治害虫。符 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的可持续、绿色生 态科学体系。
图一:螳螂捕食蝗虫 /photo/list_2155355.html
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 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 /syrb/html/200904/29/content_452516.htm https:///blog/?id=274045843
图二:螳螂捕食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 /photo/3581978_13.html
3.食用研究及开发
油炸螳螂
: 《医林纂要》载“补心,缓肝,去风 热,定惊疯。” 成分:螳螂成虫若干只,食油适量。 制作与食法:取螳螂洗净控干,食油 烧熟,将螳螂入油中炸熟即成。 用途:补肾益气,复元固本。主治肾 气不足、夜寐失精、遗尿等症。
6.观赏性螳螂开发前景
6.1观赏性螳螂——兰花螳螂 6.2观赏性螳螂——金属螳螂 6.3观赏性螳螂的加工及产业化发展
3.食用研究及开发 4.药用价值及开发前景
4.1药用——螳螂卵鞘 4.2药用——螳螂成虫
1.螳螂目基本简介及声明
1.1螳螂目基本简介
螳螂目(学名:Mantedea),为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仅含螳螂科 (Mantidea=Manteidae)1 科。通称螳螂。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 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捕捉 性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 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 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
/46490.html
5.3螳螂仿生学——螳螂拳!
/other-chinese-martial-arts/2451
/tag/%E8%9E %B3%E8%9E%82%E6%8B%B3% E5%9B%BE%E7%89%87/
5.仿生学研究
5.1螳螂仿生学——锯齿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基节 很长,腿节和胫节内侧具排 刺。 特别是胫节上的锯齿状排刺, 有强烈的切割力,传说中鲁 班观察其结构,发明了世界 上第一把锯子。
http://gaga.biodiv.tw/9708bx/567.htm
5.2螳螂仿生学——螳螂眼灯
这款灯具的灵感来源于螳螂的复 眼,当我们沿着光线的路径看过 去时,会发现似乎有黑点在背后, 当你移动时,黑点也在移动,看 起来像是螳螂复眼中移动的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