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下第8课知识点全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必背知识点本文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必背知识点,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我们将要一一为大家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在“原始社会”中,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1. 劳动力的低下,没有发达的生产工具。
2. 社会处于无阶级状态,没有社会阶层。
3. 生产和生活方式简单,基本满足温饱。
二、“奴隶社会”的产生与特点:1.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
2. 以奴隶为生产工具,形成社会阶级。
3. 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制造业有所发展。
4. 政治以城邦制为主。
三、“封建社会”的特点:1. 生产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手工业萌芽。
2. 有三个基本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手工业工人阶级。
3. 政治上有君主制与官僚制度。
4. 社会道德观念强,文化教育在宗教团体与私塾中发展。
四、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影响:1. 罗马天主教会垄断宗教权力,实行宗教专制。
2. 教会在领袖、事业、教育、立法等方面都有影响。
3. 教会中有大量学者维护学术文化,使欧洲文化重视经典。
五、路易十四绝对君主制的内容及意义:路易十四实行了绝对君主制。
绝对君主制的内容为:1. 国王具有神权,制定法令不受宪法和议会限制,最高权力由君王决定。
2. 通过行政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大力发展经济。
3. 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管理管理国家。
绝对君主制的意义在于强化了国家力量和地位,加快法国的现代化进程。
六、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 自然科学、技术、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 需求量大、交通快、原材料丰富、能源充足。
七、工业革命的影响:1. 生产财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2. 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3. 地理大发现和新技术的发展使国际贸易加强,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成为主导经济。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八课必背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来进行学习,掌握这门课程。
七年级下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第八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八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印度教、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的知识点来介绍这一课的内容。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该文明约始于公元前2500年,终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
该文明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化、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等经济特征。
在政治方面,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政权多为城市国家或城市联盟。
其中最有名的是“摩亨佐-达罗”,其早期为城市国家,发展到后期形成了城市联盟,统治区域从印度亚历山德地区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二、印度教的起源和发展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该宗教的创立并没有确切的时间和人物。
印度教的神被视为世界万物的创造者,这个世界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一条“轮回之路”。
印度教的阶级制度——种姓制度,将印度社会划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达罗毗荼。
其中,婆罗门是最高等级的种姓,而达罗毗荼则是最低等级的种姓。
三、佛教的兴起和传播公元前6世纪末期,佛教创立于印度尼泊尔境内的释迦牟尼。
佛教主张不偏不倚,离开了阶级制度和种姓观念,强调抛弃宗教仪式和崇拜神灵,而追求自我修行、慈悲心和和平。
在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广泛地传播佛教,佛教的影响因此向东南亚和中国传播。
佛教正是以和平、仁爱和智慧为主要主张而被大众所接受。
四、印度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印度文明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
古印度医学最著名的是《阿育吠陀》,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此外,在数学领域,古印度数学家在发明“零”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贡献,如十进位制的发明与“勾股定理”的初步探索。
总而言之,七年级下历史第八课所讲述的印度文明历经漫长的岁月,却在文化、信仰、科学等各方面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七年级下历史八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历史八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变迁,是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今、展望未来的重要指南。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七年级下历史八课的知识点。
1、《大航海时代的开端》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6世纪初欧洲各国进行大航海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在航海方面的发展历程。
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古代航海的悠久历史和航海家郑和的故事。
2、《地球的运动与结构》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运动和结构。
其中,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季节变化、地壳运动以及地球的四层结构等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本质,并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3、《地中海:贸易与传播》本课程主要讲述地中海的历史变迁及其在农业、商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古代地中海各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宗教、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4、《中世纪欧洲市镇和城堡》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和城堡建设发展史。
通过对这些城市和城堡的建筑样式和功能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城堡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5、《维京人的活动范围》本课程主要讲述了维京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活动范围。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维京人的特点、文化,以及为什么维京人会到很远的海外去探险。
6、《唐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这一课讲述了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唐代的帝王制度、科举制度、诗词歌赋等不同方面的讲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
7、《伟大航线——丝绸之路》这一课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和变化的讲解,我们可以对古代中国与西亚及欧洲国家之间的互动有更深入认识。
8、《唤醒中国——南宋文化的兴起》最后一课讲述了南宋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讲解南宋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民族文化以及南宋的政治官僚制度等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制度。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的笔记,供您参考:
标题: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技术大大提高。
活字印刷术是将文字逐字排版,再用墨水印刷。
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质量,推动了书籍的普及。
二、指南针与航海
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重大成就。
指南针的原理是利用地球磁场指示南北方向。
在航海中,指南针为船只提供了准确的航向指示,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和效率。
三、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
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的又一重大成就。
火药最初用于制作烟花,后来被用于军事上,成为火药武器。
火药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形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宋元时期,都市繁荣,城市文化兴起。
城市中出现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如戏曲、杂技、歌舞等。
这些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发展。
宋词和元曲是宋元时期文化的代表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五、思考与探究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有哪些异同?请举例说明。
七年级历史下第八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第八课知识点
在七年级历史下第八课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两种最基本
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和封建经济。
这两种经济形态构成了中
国古代经济方式的基石,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一、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在古代中国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中国古代的第
一种经济形态,是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在商品
经济时期,人们开始真正地进行买卖交换,商品得到了普遍的流通,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商品经济还催生了一个相应的社会阶层——商人阶层。
商人以买卖为生,他们通过利润的追求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使商
品的流通更加便捷,也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发展。
但在古代社会中,商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一度被重地排斥。
二、封建经济
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经济时期。
在封建经济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开始协调发展,并逐步建立起成熟的生产关系。
封建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开始形成。
封建经济的兴起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它使得贵族阶层的权利和财富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另一方面,它强调了个人忠诚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了中国后来社会发展的基石。
总之,七年级历史下第八课的知识点,从经济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演变过程。
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源于古代的先秦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的传承和硕果。
七下历史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和练习

七下历史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和练习一、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
3.建国: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4.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1.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
2.灭宋: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的偏安1.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抗金: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3.议和:(1)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2)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思考:岳飞永远受到后世人民怀念的原因是什么?★★★★★(1)金军南下攻宋,烧杀抢掠,给人民带来灾难。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抗金战功卓著,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而被害,更得到人民的深切同情。
因此,岳飞受到人民的永久怀念。
总结: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权建立的情况练习1、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
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A.辽B.西夏C.金D.元2、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国家统一B.政权并立C.三国鼎立D.和平共处3、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A.契丹、党项、匈奴B.契丹、党项、女真C.党项、女真、回纥D.匈奴、回纥、吐蕃4、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8课笔记大全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8课笔记大全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大变革,所谓的大动荡指的是战乱纷争、诸侯强并弱;而大变革体现在政治上是各国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思想上则是百家争鸣。
这就是七年级第6、7、8三课的内在联系。
第6课突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第7课以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为要,第8课则是诸子百家、思想碰撞。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的重点。
一、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且都是学派的开创者)1、老子(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2)思想观点:哲学上: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应该顺应自然(万物有常——引申到现在就是生态环保、遵循自然);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典型例子: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B.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C.以柔克刚;D.失败是成功之母)政治上: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典型例子——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3)著作:《道德经》(也叫《老子》)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2)思想观点:政治上:①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③推崇西周的制度(以礼治国)材料研读——为政以德(能够看出是孔子的观点)3)教育上:①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要区分这两个,“有教无类”是不分出身,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是发挥特长);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4)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而成)二、百家争鸣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
2.内容3.含义: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4.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8课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8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也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宝库。
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下册历史8课的知识点,希望能为大家的历史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第一课《新世纪的中国》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背景和大事件。
其中包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0年的土改、1951年的三反五反等。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第二课《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
其中包括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第三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其中包括1952年开始的“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道路选择和历史进程。
四、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1958年至1966年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
其中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等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失误和问题,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曲折进程。
五、第五课《文化大革命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1966年至197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内容、红卫兵和造反派、四人帮等历史事件。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深刻影响和历史意义。
六、第六课《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其中包括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和开放的探索和实践、新时期中国的崛起等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区域与特点: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游牧渔猎生活
女真族的崛起 建立政权:阿骨打建立大金政权(1115年)
发展壮大:模仿汉制,发展生产,迅速扩大
金灭辽及北宋
金灭辽(1125年) 金灭北宋(1127年)
南宋建立:赵构建立南宋
岳飞抗金:岳家军大败金军(郾城大捷) 南宋的偏安
宋金对峙: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注:北宋与辽是平等关系,宋末向辽
称臣;西夏向北宋称臣),宋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知识点:金与南宋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金都城:燕京(今北京) 对峙的含义:相对而立,双方敌对状态并末解除,但没有大的战争。
岳飞抗金的意义:岳飞阻止金兵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的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