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途径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思考摘要:针对近年来高校陆续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对大学生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校的教育可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本文将就大学生自杀身亡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42-02

近期以来,全国高校出现多起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在令人惋惜之余,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大学生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这除了与大学生自身心理脆弱、不成熟有关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关。此类事件的一再发生,凸显出在我国高校在生命安全教育这一领域还是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在高校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比重,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

一、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产生

据统计,2009年,上海高校安全事故共造成24人死亡,其中自杀身亡的大学生达到13人。占当年度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4.17%,大学生自杀和猝死等非正常死亡现象引起了多方关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

(一)对自我生命的轻视

大学生由于无法摆脱内在的困惑,无法承受外在的压力,屡屡发生自杀现象,生命的终结,使其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基础。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来自学习或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在非正常死亡案例中,有很多起案例都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不佳而导致,在大学里,有些学生因在读学校不是其理想学校,或所学专业非其所爱,而产生厌学、弃学等不良情绪,导致学习负担过重,再加上学习方法不正确而没有及时纠正,进而恶性循环,如此一来,他们在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导致出现强迫、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或精神疾病,直至以自杀的方式逃避人生,实现自我解脱。

2、对生命责任意识的缺失。当前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责任感缺乏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知行脱节,践行能力弱;崇尚自我,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脆弱,自我责任感淡薄等。责任感缺乏的现象,致使自杀、暴力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充分说明部分大学生还不能充分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十分薄弱。

(二)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之一。有些家长只注重抓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对其德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造成一些大学生智育与德育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发展的不健全,这点尤其体现在一些从特殊家庭出来的大学生身上。

例如,一些来自留守儿童家庭的大学生,由于父母常年打工在外,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成长,加之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很难及时了解已成为都市大学生的子女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一些城市家庭,部分父母因常年经商,最子女只注重物质上的给予,很少注意自己与子女情感上的交流。这些大学生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进而导致其心理上存在缺陷。其他诸如单亲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等等因素,很容易使心理脆弱不健全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会在外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击下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与此相反,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学生,因为长期受到父母长辈的呵护与溺爱,导致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弱化,也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对生命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缺乏正确认识,自身性格存在缺陷

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对待自身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追求缺乏长远性,仅仅将目标定在实现自己利益的追求上,忽视生命发展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他人和自然的发展联系起来,甚至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尤其在面对生命意义和价值选择或评价的时候,他们很难从自身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而更乐意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人,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生命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认识水平的低下。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性格存在缺陷。自杀的大学生中,有些

人本身性格就存在缺陷,如内向、任性、自私、孤僻等。这样的性格缺陷导致外人很难进入他们内心深处了解其真实想法,也很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阻,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由于长期缺少倾诉和交流的对象,这些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孤独、焦虑和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心理障碍将越来越严重,悲剧可能因此而发生。

(四)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所带来的孤独无助

多数自杀的大学生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关系,主观上,大多是由于内向、封闭和胆怯、自卑等,导致不能建立社会关系,也不能主动求助,因此长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缓解。客观上,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未能及时发现这些学生,并给予他们及时的

支持和帮助。

由此,我们更应共同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要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因心理、生理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生命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现在应付上级的检查上。正是由于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忽视,才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生活、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心理发展存在潜

在的缺陷。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人生特殊时期,对人生的探索飘忽不定,对未来的发展茫然无措,同时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少数学生没有足够承受压力的能力,整日忧心忡忡,体验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往往产生心理挫折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对生命的淡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不仅对生活、生命缺少激情,而且一旦遇到挫折有可能转化为心理危机,导致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

(二)生命安全教育体制缺乏和教学手段落后

一方面,良好的体制是生命教育运行的制度保障。当前在各高校,有关生命教育的体制很少。部分院校未将生命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未将生命教育纳入考核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上,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所传授的知识仅限于狭隘的应试内容,而相关生命安全的知识,如生存训练、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则不太重视。部分院校对于这些课程只是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不能得到足够的提高。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很少主动去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对生命的态度是模糊不清的,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冲动和不够理性,甚至导致简单粗暴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三、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