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环境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
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1、CO污染。
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
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
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
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
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3、卤代烃污染。
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
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
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4、CO2污染。
结合讲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侯变暧,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地球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

地球的居住地: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居住地。
而地球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居住与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的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探讨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的关系。
第一部分: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其中包括森林、水域、大气等各种自然景观。
地球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如食物、水源、能源等,还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
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居住环境。
第二部分:环境保护与人类居住环境保护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壤侵蚀,工业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和生物毒性等。
这些问题对人类居住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损害,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提倡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使每个人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与倡导者。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居住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人类的居住需要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不仅涵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也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这包括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另外,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实现全球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
结论:生态环境是地球的基础,是人类居住的保障。
我们必须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异同

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异同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之间的异同。
一、相同点
1. 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地理环境,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比如气候、水源、土地等方面,都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都与自然资源有关
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都需要自然资源来维持其生命和发展。
例如,水、食物、燃料和能源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它们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
3. 都被人类影响
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也都被人类的活动所影响。
例如,人类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二、不同点
1. 范围和领域不同
生存环境主要是指与人类生命密切相关的环境,如城市、家庭、社区等;而地理环境则是指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目的和用途不同
生存环境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生存环境,去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而地理环境则是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如土地、水域、气候等,用于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3. 受到的影响不同
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往往小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生存环境的变化更多受到人类自身行为的影响,而地理环境的变化则更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的共同影响。
总之,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在某些方面有相同点,在其他方面有不同点。
了解这些异同,对于我们认识周围环境以及建设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人类生活环境的构成要素

人类生活环境的构成要素
有:
1、土地: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供了家园和自然资源的生存空间。
2、水文:水的存在是陆地上各种生物存活的先决条件,河流、湖泊等
各种水体及其自然条件是影响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3、气候:气候是一个气象因子,提供给人们活动能力和合理使用自然
资源的空间,成为安定地区气候结构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要素。
4、生态:生态环境是森林、河流、湿地、湖泊等自然场所的完整性综
合地貌,其存在状态影响着地表、陆地是否充足的供水及植物的生长
情况。
5、文化:是国家、区域社会的精神力量,澳门新萄京官方网站穿越不
断变化的时空,为人们撰写生活乐谱,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
式和文化选择,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6、城市:城市是人类聚集的地方,它集中着财富、文化、娱乐等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生活空间,也是改
善全球环境的重要站点。
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

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的。
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我们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环境,而这些改变也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条件。
下面我们来看看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
1. 原始社会时期的环境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比较简单。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靠捕猎、采集、种植等方式维持生活。
他们的生活是基于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并且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小,更多的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
2. 农业社会时期的环境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在一定区域内固定居住并开垦土地耕种。
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改变从单向的获取资源转变为对环境的改造。
人们开始变着自然环境,修建堤坝、引水渠道等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在这个时期,人类生存环境的改造进一步加强。
3. 工业社会时期的环境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工业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进一步改造生存环境的能力得到提升。
人们开始大量勘探和开采地下资源(如矿物、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地质结构,还严重污染了地球的大气和水域。
4. 环保社会时期的环境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对环境的意识开始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等,以实现环保发展的目标。
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不仅会给我们自身的健康带来无法挽回的危害,还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
5. 未来发展未来,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改造环境和开发资源的过程中,也必须更加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人们要通过提高环保水平、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与共生。
可以预见,随着环保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提升,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影响也将越来越小,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绿色、清洁、可持续的环境。
结论综上所述,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
什么是人类的生存状态?

什么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类是地球上最为智慧的物种之一,同时也是最为繁荣的生物群体之一。
人类的生存状态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荣情况。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
一、自然环境下的人类生存状态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并不是一直稳定的,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问题的加剧,人类的生存状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类需要保护环境,从而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和繁荣。
1.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城市化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控制和改善空气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2. 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是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开展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开采和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社会环境下的人类生存状态社会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优秀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可以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1. 经济繁荣经济繁荣是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
一个繁荣的社会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和更多的机会。
因此,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 教育和文化教育和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在信息时代,教育和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人类素质和文明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3. 法制和政治稳定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同样至关重要。
法制和政治稳定可以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一)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 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
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
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
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它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物种,同时,随着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会使一些物种消失。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大自然。
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1、适宜的温度。
2、可食用的水。
3、适量的氧气。
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包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
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的定义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人类存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其组成和质量的优劣都与健康密切相关。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一般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工环境)组成。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和。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组成特点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工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它随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社会环境的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社会环境的质量对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的进步都有极大的影响,以人为中心的环境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终极物质来源,又同时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的各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生存环境
10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 1000502227 黄欣摘要: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的全球性坏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骤减与生物物种急剧灭绝、水资源匮乏与疾病控制、臭氧层破坏欲废气排放、坏境污染与气候异常等。
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
现在从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三门学科研究地球这个特定的环境,以及出现的坏境问题,提出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存坏境生态学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一、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是指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的运转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制,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
地球系统科学经过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因为人类的生活要从坏境中获取食物,能源,故必然关心所居住的环境,于是逐渐形成了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
地球系统科学是通过对全球变化进行描述、理解、模拟和预测,更深刻认识在所有时间尺度范围内影响地球演变的那些过程,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基本任务包括:认识人类生存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地球系统模型;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抑制不合理消费;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提倡合理投入;合理运用资源,开发新能源;改造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使坏境协调发展。
二、生态学
E.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在后来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生物圈实际是全球生态系统,它的稳定性和平衡是以保证物质和能量平衡的生态学规律为基础的。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个阶
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者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平衡,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二是生态系统内部的非生物坏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等)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
现在生态平衡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的等。
自然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所以人为因素就显得更为突出重要了。
如植被的破坏、食物链的破坏以及坏境的污染等破坏了生态平衡。
保持生态平衡,并不只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则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如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的农业生态系统。
三、环境科学
20世纪中叶,环境保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围绕环境问题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质量关系的学科。
20世纪以来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环境问题,如“六大污染事故”(意大利赛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和“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跟着全球化,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政府和学术团体都在组织力量研究和预测环境发展的趋势,筹商对策。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要科学地预测近年或更长时期环境变化趋势,制定正确的对策,调整发展和生存方式的类型,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四、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
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植被的破坏
人类大量的砍伐森林,过度放牧,都造成了植被的破坏。
植被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热带雨林的茂密树木,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是地球的的一个大型“空气清净机”,被誉为“地球之肺”。
但是人类为了扩张土地、贩卖木材、每年有将近两三个台湾大小的雨林遭到砍伐,二氧化碳无法为雨林利用,而有加速全球的“温室效应”。
还有几十植被减少也很容易造成土地的荒漠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
3、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现今地球上生存着500~1000万种生物。
一般来说物种灭绝速度与物种生成的速度应是平衡的。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了这种平衡,使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发出警告:本世纪鸟类每年灭绝一种,在热带雨林,每天至少灭绝一个物种。
物种灭绝将对整个地球的食物供给带来威胁,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损失和影响是难以预料和挽回的。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4、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物质,农业上大量使用的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残留物,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这些污染物种往往含有有毒或有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会使动植物中毒,影响动植物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死亡,从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如许多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就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雨水中含有酸性物质,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形成酸雨,酸雨降落下来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甚至会导致动植物死亡。
5、资源、能源短缺
当前,世界上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已经在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出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无计划、不合理地大规模开采所至。
本世纪九十年代初全世界消耗能源总数约100亿吨标准煤,预测到2000年能源消耗量将翻一番。
从目前石油、煤、水利和核能发展的情况来看,要满足这种需求量是十分困难的。
此外,其它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储量也在日益减少,这些资源终究会被消耗殆尽。
除了这些还有好多存在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淡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噪声污染、海洋污染等等,众多的环境问题考验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环境。
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们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社会的进步和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
制定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首先,环境保护要有全民观念,要立法;其次,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保障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第三: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
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大效果!例如:将灯泡换成节能灯、将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不使用的电器切断电源、节约用水等等。
此外还应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积极开发资源节约技术。
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
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
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
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姚建明夏雪琴《科学技术素质教育读本》北京市科学普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