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与铵态氮肥
酰胺态氮和铵态氮的区别,酰胺态氮肥的特点

酰胺态氮和铵态氮的区别,酰胺态氮肥的特点酰胺态氮、铵态氮各有特点及优势,就肥效(作物吸收速度)而言,铵态氮>;酰胺态氮。
下面我们介绍酰胺态氮和铵态氮的区别,以及酰胺态氮肥的特点等问题,供参考。
一、酰胺态氮和铵态氮的区别1、酰胺态氮肥包括尿素和碳氮,尿素[co(nh2)2],含氮46.7%,是固体氮中含氮最高的料。
酰胺态氮属于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水解前,土壤中以分子形式存在,只有20%被土壤吸附,要注意深埋。
2、铵态氮包括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等。
植物吸收铵态氮的途径分为2种:①直接以铵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②氧化转化成硝酸盐,以硝酸根形式被植物吸收。
二、酰胺态氮肥的特点1、酰胺态氮肥在造粒的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就会产生缩二脲(又称双缩脲),缩二脲对作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当它的含量超过1%时,酰胺态氮肥就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使用,在其他使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2、只要肥料中的氮以酰胺基(-conh2)的形式存在就都属于这类肥料。
在溶于水时,酰胺态氮肥会产生胺离子和相应的阴离子,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所以它经常被用于追肥,效果比较好。
3、尿素不管是用作底肥还是追肥,都一定要进行深施覆土,施入深度10-12cm为宜。
根据试验,尿素表施或浅施2-3cm,利用率仅有30%;施入深度5cm,利用率为45%;深施10-20cm,利用率可达65%。
三、氨基酸肥料有哪些1、如果按原材料来分,氨基酸肥料主要有2大类,一类是大豆、豆粕、玉米麸、花生麸的发酵产物以及豆制品、味精、木材加工的下脚料等植物源蛋白;另一类是动物毛发(羽毛、猪鬃等)、动物血液、内脏、皮骨、低脂鱼粉、蚕蛹、以及屠宰场废弃物等动物源蛋白。
2、氨基酸作为构成蛋白质的最小分子一般存在于肥料中,有容易被作物吸收的特点,它还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改善作物品质。
氨基酸肥料可以补充植物必需的氨基酸,刺激并调节植物快速生长,促使植物生长健壮。
四种铵态氮肥化学式

四种铵态氮肥化学式: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
铵态氮肥共同特点:
1、易溶于水,是速效养分。
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能迅速发挥肥效。
2、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还进入粘土矿物晶层间。
因此,铵态氮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不易淋失,肥效比硝态氮肥慢,但肥效长;既可作追肥,也可作基肥。
3、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氨的挥发损失;而酸性土壤上则不会发生挥发损失。
4、高浓度的NH4+易对作物产生毒害,造成“氨的中毒”。
5、作物吸收过量的氨会对Ca2+、Mg2+、K+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
6、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贮存和施用,以免造成氨的挥发损失。
高教版土壤肥料第三章第二节氮肥的性质及施用

3、施用 (1)可做基肥和追肥,但不宜做种肥和秧田追 肥。 (2)适宜施在酸性和石灰性土壤上,不宜施在 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盐碱地和干旱土壤。 (3)忌氯植物不能施用氯化铵,以免降低产品 品质;缺氯土壤和喜氯植物,适当增加氯化铵 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硝酸铵
硝酸铵简称硝铵,含氮量33%-34%,是目前我国 大量生产的一种高效氮肥。 1、性质 硝酸铵为白色晶体,含杂质时为淡黄色,其中铵 态氮和硝态氮各半,兼有两种形态氮素的特性。 硝酸铵具有易吸湿结块的性质,当空气湿度大时, 吸湿后会变成糊状直至溶解成液体,给运输、贮藏和 施用带来不便。 硝酸铵具有易燃性,在高温下分解,体积骤增, 可发生爆炸。存放时应在冷凉干燥处存放。
(三)酰胺态氮肥
凡是含有酰胺基(-CONH2)或在分解过 程中产生酰胺基的氮肥,均属酰胺态氮肥。包 括尿素和石灰氮等,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是尿素。 其特点是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转 化为铵态氮或硝态氮后才能吸收利用,肥效较 铵态氮肥慢。
常用氮肥的性质和施用
(一)碳酸氢铵 俗称碳铵,含氮量16.8﹪-17.5﹪。 1、性质 白色粉末状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 性,pH8.2-8.4。化学性质不稳定,常温下能 进行自行分解,但分解较慢。温度升高,湿度 较大时,分解挥发明显加快,并有刺鼻的氨臭 味。
(五)硝酸钙
硝酸钙含氮量13%-15%,含氮量较低,为 钙质肥料,有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硝酸钙吸湿性很强,易结块;施入土壤后 移动性强,为生理碱性肥料。 硝酸钙适宜施用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 不宜做种肥,适宜做追肥。由于硝酸钙易随水 淋失,不适宜在水田施用。
(六)尿素
• 尿素CO(NH2)2含氮量46%,是目前我国常用的固 体氮肥种含氮量最高的化学肥料。 • 性质: • 尿素为白色晶体,一般吸湿性不大。目前生产上应用 的颗粒状尿素都是为降低吸湿性,外包一层石蜡等疏 水物质。 • 尿素中含有缩二脲,对作物有毒害作用,尿素产品中, 缩二脲不能超过1%,根外追肥中,不能超过0.5% • 尿素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反应
新高一化学暑期衔接6.2 氨与铵态氮肥(教师版)

6.2氨与铵态氮肥探究1物理性质(1)实验探究:①打开夹子并挤压胶头滴管的胶头,使水进入圆底烧瓶;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圆底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2)归纳整合:[必记结论](1)NH3极易溶于水,实验室收集NH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NH3是一种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3)NH3遇HCl产生白烟现象,可用浓盐酸检验NH3;NH3遇H2SO4无白烟现象,原因是H2SO4不易挥发。
(4)NH3与O2反应表现NH3的还原性,该反应用于工业制HNO3。
(5)液氨与氨水不是同一种物质,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
[成功体验]1.判断正误。
(1)NH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2)实验室常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NH3。
()(3)NH3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但通常状况下不能燃烧。
()(4)氨水与液氨均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
()(5)氨水中1 mol NH3·H2O能电离出1 mol NH+4()答案:(1)×(2)×(3)√(4)×(5)×[新知探究]探究1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包括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等铵盐,均是白色或无色晶体,且易溶于水。
探究2铵盐的性质(1)实验探究:加热氯化铵固体①试管中固体逐渐消失。
②试管口有白色固体生成加热碳酸氢铵固体①试管中固体逐渐消失;②试管口有水珠生成;③石灰水变浑浊氯化铵固体与NaOH溶液反应(2)归纳整合:铵盐的化学性质。
①受热分解(如NH4Cl、NH4HCO3):a.NH4Cl=====△NH3↑+HCl↑。
b .NH 4HCO 3=====△NH 3↑+CO 2↑+H 2O 。
②与碱反应:a .离子方程式:NH +4+OH -=====△NH 3↑+H 2O 。
b .应用⎩⎪⎨⎪⎧实验室制NH 3NH +4的检验[必记结论](1)铵盐的性质可简记为“三解”:易溶解、易碱解、受热易分解。
九年级下册化学氮肥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化学氮肥知识点化学氮肥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对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起着关键作用。
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与氮肥相关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应用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以下是九年级下册化学氮肥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氮肥的概念氮肥是一种为农作物提供氮元素的肥料。
氮是构成植物生命必需的元素之一,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蛋白质合成等过程至关重要。
氮肥通常包含了可被植物吸收和利用的氮化合物,如尿素、铵态氮、硝态氮等。
二、氮肥的生产过程1. 合成氨:合成氨是氮肥的基础原料。
它是通过哈伯-玻兹曼过程将氮气(来自空气)和氢气(来自天然气或煤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的。
合成氨是氮肥工业中最重要的产物之一。
2. 氮肥的制备:在制备氮肥的过程中,合成氨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不同类型的氮肥产品。
例如,尿素是通过合成氨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的;铵态氮肥是通过合成氨与酸性物质(如硫酸)反应得到的;硝态氮肥则是通过将合成氨氧化成硝酸盐而得到的。
三、常见的氮肥产品1. 尿素:尿素是一种含有46%氮的有机氮肥,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氮肥之一。
它可溶于水,便于植物吸收利用,适用于各种农作物的施肥。
2. 铵态氮肥:铵态氮肥主要包括铵硫酸、铵硝酸等,它们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铵态氮。
铵态氮肥在土壤中相对稳定,不易挥发和流失。
3. 硝态氮肥:硝态氮肥主要包括硝酸铵和硝酸盐等,它们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硝态氮。
硝态氮肥易溶于水,在土壤中吸附力较小,容易流失,因此施用时需要注意控制用量。
四、氮肥的施用方法1. 基础追肥:氮肥的基础追肥是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施用,以提供作物生长初期所需的氮元素。
一般选择相对稳定的氮肥产品,如铵态氮肥。
2. 播种追肥:播种追肥是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的追肥,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氮需求。
可选择合适的氮肥产品,如尿素或铵态氮肥。
3. 分蘖追肥:对一些需要分蘖生长的作物(如玉米)来说,适时的分蘖追肥能够促进作物分蘖和茎叶生长。
氨与铵态氮肥教学设计(三稿)

学生讨论:NH4NO3的物质类别
学生推测:氮肥的原料
从物质类别(盐类)角度探究氮肥合成方法,加强化学分类观的学习,同时引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1:氨气的性质与用途
讲解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着手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塑料瓶中的气体,归纳物理性质
学生发言:氨气的物理性质
从观察角度而不是读记角度认识氨气,体现了知识的生成性学习
3、通过课堂合成氮肥,拯救绿萝,体会到化学对我们生产生活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化学技术进步观的学习、氮肥对人类的贡献、氨气的功与过的讨论,培养对化学正确认识,渗透核心观念,化学物质无害
教学重点
氨气的性质与用途,铵盐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难点
氨气与水的反应、铵盐的受热分解及跟碱的反应
教学策略
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学过氨气能溶于水,如何证明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氨气易溶于水并评价
通过创新实验(医用废塑料瓶装氨气、注射器往内部注水)避免氨气泄漏,证明氨气易溶于水,渗透环保意识与节约意识
分组实验,按照设计方案,完成氨气溶于水的实验
并板书:NH3+H2O= NH3.H2O
升华: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氨气
(情景剧,班级里绿萝变黄了,我们该怎么办?)
扩展:展示德州一中校园的常绿树叶变黄
板书标题。
学生观看。
学生思考:绿叶变黄的原因
学生感悟:常绿叶变黄很常见
创设情境,展示本节课的意图和德育层面目标:通过化学课堂拯救绿萝。同时激活课堂气氛。
在校园里面发现探寻绿叶变黄,感受这种情景的普遍性。
那常绿植物变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来看植物缺氮的表现。
我们该如何拯救这株绿萝?
学生对植物变黄原因的多方面讨论
高中化学《氨与铵态氮肥(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鲁科版必修化学 1 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氨气、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②认识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设计、操作、观察实验,体会“绿色化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创新精神与实验拓展能力。
②从化合价角度,结合图片模拟工业生产硝酸流程认识氨的还原性,培养从氧化还原角度认识化学物质的科学素养。
3、通过氮肥对人类的贡献、氨气的功与过的讨论,培养对化学学科的正确认识,渗透核心价值观念。
【重点】氨气与铵盐的化学性质。
【难点】氨气与水的反应、铵盐的受热分解及跟碱的反应。
【学习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
【实验用品】
1、盛有NH3 的旧饮料水瓶、小烧杯(少量水)、胶头滴管、相同瓶盖
2、盛有NH3 的圆底烧瓶、双控橡皮塞(玻璃导管、盛水的胶头滴管)、大烧杯(含水、滴入酚酞)
3、直玻璃管(两端有橡胶塞、塞上固定有棉签)、浓盐酸、浓氨水
4、火柴、大试管、小试管2 只、药匙2 个、试管夹、蒸馏水、氯化铵固体、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镊子。
【教学过程】。
氨气与铵盐ppt课件

3.下列装置中适宜做氨气的尾气吸收的有哪些?(已知氨气难 溶于有机溶剂CCl4)
【思路分析】A、D装置中倒置的漏斗和干燥管均有较大的容积, 可防止倒吸;B中NH3不溶于CCl4,也可防止倒吸;C中NH3直接 通入水中,由于NH3极易溶于水,所以易引起倒吸。 提示: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C装置容易产生倒吸,可以 选择A、B、D装置来吸收氨气。
(2)不稳定性(受热分解):_N_H_3_·__H_2O__=_=_△=__=_N_H_3_↑__+_H_2_O_。
二、铵盐与铵态氮肥
1.化学氮肥 化学氮肥
铵态氮肥:主要成分为_N_H_4_+_。 硝态氮肥:主要成分为_N_O_3_-_。 有机态氮肥:尿素_C_O_(_N_H_2_)_2_。
2.铵盐 (1)概念:由_铵__根__离__子__和_酸__根__离__子__组成的盐。 (2)铵盐的溶解性:__均__易__溶__于__水。
△
====
CaCl2+2NH3↑+的红色石蕊试纸__立_即__变__蓝___;
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时__产__生__大__量__白__烟___。
(3)收集方法。 _向__下__排__空__气__法___。
(4)棉花的作用。 _防__止__N_H_3_和__空__气__对__流__,__吸__收__多_余__的__N_H_3___。
第2课时 氨与铵态氮肥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2.认识铵盐的受热分解以及与碱的反应。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氨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法。 2.铵根离子的检验。
一、氨气 1.NH3的物理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
第2课时氨与铵态氮肥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逐步掌握氨与铵盐的相关性质,通过比较和评价来
确定实验室制氨气的反应原理。
2.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氨、铵盐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我们的农业情感,增强
社会责任感。
【学习探究过程】
【实验4】实验室制氨气
①②③
注意事项:
棉花的作用?反应原理:
反应装置:
收集方法:
如何验满:
多余气体如何处理:注意事项:
1.制备干燥氨气所需的药品是()
A.NH4Cl溶液、NaOH溶液、浓H2SO4B.饱和氨水、浓H2SO4
C.NaOH溶液、NH4Cl晶体、浓H2SO4D.NH4Cl固体、碱石灰、氢氧化钙2.检验铵盐溶液的方法是:将待测物质取出少量,放在试管中,然后()
A.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检验
B.加强碱溶液后加热,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C.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检验
D.加烧碱溶液后加热,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检验
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
A .Cu 与稀盐酸
B .NaHCO 3溶液与NaOH 溶液
C .CaCO 3与稀H 2SO 4
D .NH 4HCO 3与稀盐酸
(3)在图4锥形瓶中加入酒精,瓶外放一水槽,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
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
A .浓硫酸
B .食盐
C .硝酸钾
D .硫酸铜
(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
图3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
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原理相似。
4. NH 3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用NH 4Cl 和Ca(OH)2制备NH 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_______。
(2)按下图装置进行NH 3性质实验。
①先打开旋塞1,B 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
,
原因是 _________, 稳定后,关闭旋塞1。
②再打开旋塞2,
B 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