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模式植物,其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成为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是通过质谱技术对拟南芥体内蛋白质进行深度分析,探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就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背景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入地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及调控等方面。

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则可以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了解蛋白质的生命活动过程,拟南芥作为重要的模式植物,因为其基因组与其他植物相似,并且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使其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

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细胞的生命活动,特别是了解植物特有的蛋白质谱系。

二、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1.样品制备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需要完整、纯净的蛋白质样品。

样品制备的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而异,一般可采用细胞分离或蛋白质酶解法等常规的制备方法。

分离细胞、组织是获得拟南芥蛋白样品的一种常见做法。

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蛋白的制备方法,例如用亲和层析纯化、蛋白悬浮物与融合蛋白结合等方法。

2.蛋白质分离分离可以通过电泳法(二维电泳、毒性电泳等)、毛细管电泳等方法进行。

其中,二维电泳是将蛋白质在两个方向上(等电聚焦、SDS-PAGE)分离后形成的图谱可以反映出蛋白质样品中的所有蛋白质,二维电泳曲线图中每一个斑点就代表了一个蛋白质。

3.质谱分析质谱技术是目前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核心。

液质联用(LC-MS)技术、MALDI-TOF/TOF质谱技术等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组测定技术。

液质联用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质谱分析技术,主要是利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方法,其特点是分离快、通量大和灵敏度高等。

三、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应用与展望1.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研究拟南芥蛋白质组学研究为功能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植物细胞核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核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核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摘要细胞核储藏有植物体的主要遗传信息。

植物细胞核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植物基因表达调控,进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应答过程。

细胞核蛋白质组学研究为解析植物发育与逆境应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细胞核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进展,以促进其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植物;细胞核;蛋白质组学中图分类号 q9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25-02在高等植物中,除韧皮部成熟的筛管等极少数细胞外,其他细胞都具有细胞核。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承担着基因复制、转录和转录产物加工等功能,也是细胞遗传与代谢活动的调控中心。

研究细胞核的蛋白质组成与动态变化,对于深入解析植物发育与逆境应答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不断发展的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为全面解析植物细胞核蛋白质表达谱与动态特征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人们已经将双向电泳、色谱技术与生物质谱技术相结合,初步研究了水稻(oryza sativa)、维柯萨(xerophyta viscosa)、洋葱(allium cepa)、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和大豆(glycine max)等植物细胞核的蛋白质组特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细胞核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 植物细胞核与核蛋白质的制备目前的植物细胞核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是从植物幼苗或悬浮培养细胞中提取细胞核。

从幼苗中提取细胞核,首先在低温条件下将幼苗研磨成粉末,进而通过以percoll为介质的密度梯度离心富集细胞核[1]。

从悬浮培养细胞中提取细胞核,利用匀浆机破碎或细胞壁水解酶除去细胞壁,然后通过改变细胞内外渗透压破碎原生质体,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富集细胞核[1]。

获得细胞核以后,通常利用dapi染色后的显微观察,或通过测定细胞核制备液中叶绿素含量等方法来评价细胞核的纯度。

植物膜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膜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膜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摘要:植物膜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由于膜蛋白具有低丰度、疏水性等特点,因此膜蛋白的富集提取、分离鉴定存在很大的难度。

从膜蛋白的富集提取、分离鉴定入手,阐述其研究进程,对质膜蛋白、叶绿体膜蛋白、线粒体膜蛋白和液泡膜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膜蛋白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植物;膜蛋白;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生物膜具有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能量转换、物质运送、信息识别与传递等,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膜内所含的蛋白质——膜蛋白。

膜蛋白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的蛋白质,镶嵌于膜脂的特性使这一类蛋白处于细胞与外界的交界部位,介导细胞与外界之间的信号传导,并执行很多基本的和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功能。

1 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膜蛋白的研究面临的挑战是膜蛋白(主要是低丰度蛋白、疏水蛋白)的提取鉴定、膜蛋白的定位和功能等方面。

现在一些新技术的利用如增溶剂(尿素、硫脲)。

新的去垢剂(CHAPS和ASB-14),以及有机溶剂(CHCl3)等极大地改善了膜蛋白质的溶解性能;同时一些新的双向电泳技术(如:自由流电泳)的利用扩大了膜蛋白的常规分离范围:另外质谱技术的发展使得膜蛋白的鉴定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些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使膜蛋白具有低丰度、难溶解、等电点时易沉淀、不易酶解等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1.1 膜成分的制备纯化获得高度纯化的膜成分是进行膜蛋白研究的基础。

制备纯化膜成分的方法很多,在植物材料中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两相分配法和自由流电泳(FFE,free flow electrophoresis)等方法为主。

有的学者利用亲和两相法提纯了质膜,WGA(麦胚凝集素,wheat-germ agglutinin)能识别质膜表面的糖链,结合糖蛋白质和糖脂,并能与质膜外表面的唾液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相结合,将WGA共轭结合到葡聚糖上,可将质膜从其他生物膜中纯化出来。

国内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国内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下调. 通过 质 谱 分 析最 终 鉴定 出 1 蛋 白质 , O种 它
们分别参与热胁迫、 氨基酸代谢 、 核苷酸代谢、 光 合作用和碳代谢等 , 并且可能在拟南芥叶片应答
茉 莉酸 诱导 过程 中起 到 重要 作 用 . 热 激蛋 白是 如 植 物应 对逆 境胁 迫 的防 卫机 制 成 员 , 在逆 境 胁 其 迫 下 的表达 量增 加 可 提 高植 物 的防御 能 力 . 且 而 热 激蛋 白作 为抗 氧化 剂 , 以清 除过剩 的活性 氧 , 可
显著的蛋 白质点. 这些蛋 白质在解除种子休 眠这

复杂的发育过程 中扮演 了不同角色, 它们分别
涉及环境胁迫反应 、 细胞循环 、 信号转导和贮藏蛋
白代谢 等生 理活 动.
1 2 温度胁 迫 .
陆兆明等 利用蛋 白质组学技术研究 双孢 蘑菇 0 菌株在常温与高温胁迫下 的蛋 白质表达 2
1 植 物 抗 逆 的蛋 白质 组 学
1 1 激素胁 迫 .
素 提高水 稻耐盐 性 的途 径 中发 挥 一 定 的作 用 . 孙
国忠等 利 用 蛋 白质 组 学 技 术 比较解 除 休 眠 前
后小 麦胚在 A A和 H O 处 理后 的蛋 白质表 达情 B :
潘 怡欧 等 ¨ 对茉 莉 酸 诱 导 的拟 南 芥 叶 片 进
系 T i un 2 6 Y 5接种 条 锈菌 C 3 的蛋 a h ag 9 / r c Y 2后 白质组变 化进行 分析 . 经小 麦 叶片总蛋 白的提取 、
提 高 自身热休 克蛋 白的表达量 来保 护使其 免受外
界 有害 的高 温影 响 ; 异柠 檬 酸 裂 解酶 是 乙醛 酸 而
郭鸿亮
( 哈尔滨师范大学)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植物逆境响应机制解析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植物逆境响应机制解析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植物逆境响应机制解析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植物逆境问题日益严重。

植物面对各种逆境压力时,往往会启动一系列的适应机制。

这些机制涉及到基因的表达调控、蛋白质合成、代谢和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生物过程。

其中,蛋白质是植物逆境响应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研究,对于揭示植物逆境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蛋白质组学是指利用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蛋白质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探索其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涉及到蛋白质的分离、鉴定、定量和功能分析等方面。

蛋白质的分离主要通过电泳分离、色谱分离、质谱分离等方法进行。

其中,二维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组学分离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高准确性和高重复性等优点。

鉴定蛋白质的方法主要通过质谱技术完成,其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组学鉴定技术。

定量方法主要采用同位素标记、印迹技术、多肽定量等方法,可以实现高通量的蛋白质定量。

功能分析方面,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蛋白质同源性比对、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分析,可以揭示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等信息。

二、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植物逆境响应研究进展植物在面对各种逆境压力时,往往会启动一系列的适应机制,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蛋白质的表达调控和功能改变等。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植物的逆境响应进行研究,可以全面地了解植物在逆境环境下蛋白质的表达变化、代谢途径改变和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等信息,为深入揭示植物逆境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植物逆境响应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涵盖了温度逆境、盐碱逆境、干旱逆境、重金属逆境、病毒逆境等多种逆境类型。

例如,有研究报道了大豆在长期干旱胁迫下蛋白质组的变化情况。

研究发现,长期干旱胁迫会导致大豆保持细胞稳定的蛋白质表达增加,能量代谢相关酶的表达减少,抗氧化酶的表达增加等变化。

植物叶绿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植物叶绿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重 要 技 术 手 段 本 文 主要 介 绍 了 蛋 白质 组 学 的发 展 及 蛋 白组 学 研 究 技 术 .并 对 叶绿 体 各 部 分 蛋 白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 述 .以 全 面 认识 叶绿 体蛋 白 的组 成 、特 点 及 其 在 叶绿 体 代 谢 网 络 中的 作 用 。
Ab t a t S b el l r p oe mis s os o i h s d f p oe mis i e e t e r,a d p oe mi a a y i sr c u c l a r to c i u a h tp t n t e t y o r to c n r c n y a s n r to e n l s u s i a p w r l a p o c o i e t y ln u c in l r t is s o e f p r a h t d n i pa t f n t a u f o p o en .As a mp ra t ln r a e l ,c lr p a t h s b e n i o t n p a t o g n l e hoo ls a e n it n iey t d e i pa t r t o c .W i t e e s ii i r v me t f t o d me so a ee to h r ss n n e sv l su id n ln p o e mis t h s n i v t mp o e n o w — i n i n l lc r p o e i h t y a d ma s p c r mer ,a d o ii g s s e to t y n c mb n n wi t e n— c e sn d t b s i fr t n r m Ar b d p i, r e c r a d t h i h r a i g a a a e n omai f o o a i o ss i , o n n c

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一直被广泛研究。

根瘤菌通过形成根瘤,提供固氮物质,从而为植物提供植物无法自主获取的氮源。

这种共生关系对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根瘤菌的机制和功能对于提高农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和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全面而系统地鉴定和分析根瘤菌中的蛋白质,揭示了根瘤菌与植物共生及固氮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和相关信号通路。

首先,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了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的信号通路。

研究发现,根瘤菌通过分泌信号分子,如Nod因子,与植物根部进行相应的信号交互,从而诱导根瘤的形成。

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帮助鉴定这些信号分子的合成酶和响应蛋白,从而深入研究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的分子机制。

其次,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揭示了根瘤菌固氮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

根瘤菌通过固氮酶的活化和运输来实现固氮功能。

研究发现,根瘤菌中存在多种关键蛋白质参与固氮酶的合成和激活,并且这些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在固氮过程中发生变化。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鉴定这些蛋白质并进一步探究其功能,从而加深我们对根瘤菌固氮的理解。

此外,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还揭示了根瘤菌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涉及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包括根瘤菌的附着、侵入和植物的抗病性反应等过程。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我们可以鉴定根瘤菌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关键蛋白质,并通过蛋白质互作网络的构建来解析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

此外,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还有助于发现新的生物肥料和提高农作物的氮素利用效率。

通过研究根瘤菌的蛋白质组成,我们可以鉴定潜在的固氮菌株,从而开发出新的生物肥料。

此外,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还可以揭示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的分子机制,从而为改良植物的氮素利用能力提供新的思路。

总之,根瘤菌蛋白质组学研究对于理解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的机制和固氮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叶绿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玉米叶绿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 叶 绿 体 发 生 过 程 蛋 白质 组
在 强光 胁 迫条 件 下 , 植物 C O : 同化 效 率降 低 , 单线 态 氧
积累 , 继 而发 生 光 漂 白和 光抑 制 。 低 温胁 迫 会抑 制 植物 光 合 电子传 递 效 率和 卡 尔 文循 环相 关酶 的 活性 。 C a f f a r r i e t a l t 对
农 艺 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 0 1 3年 第 5期
玉米 叶绿体 蛋 白质 组学 研 究进 展
宋保华 赵 琪 戴绍 军
(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盐 碱 地 生 物 资 源 环 境 研 究 中 心 东 北 油 田盐 碱 植 被 恢 复 与 重建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Abs t r a c t Or g a n e l l e p r o t e o mi c s t u d i e s ha v e pr o v i d e d i mpo r t a nt i n f o r ma t i o n s f o r f ur t h e r i n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pl a n t p r o t e i n f u nc t i o n a n d c e l l u l a r l O C li a z a t i o n .Ma i z e i s a k e y c r o p a n d mo d e l p l a n t f o r t h e s t u d y f o C^p h o t o s y n t h e s i s . Th e Va r i a t i o n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Ma i z e c h l o r o p l a s t pr o t e o mi c s i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摘要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新兴学科和热点领域。

该文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产生的科学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质谱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酵母双杂交系统、植物蛋白质组数据库等。

其应用的范围包括植物群体遗传学、在个体水平上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机制、植物的发育和组织器官的分化过程,以及不同亚细胞结构在生理生态过程中的作用等诸多方面。

同时对植物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双向电泳质谱蛋白质组植物蛋白质组学1 蛋白质组学概念、内容及其产生背景1.1蛋白质组学的概念蛋白质组一词是由英文单词蛋白质的前半部分加上基因组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它是指基因组表达产生的所有相应的蛋白质,即细胞或组织或机体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活动方式。

蛋白质组学一词是由澳大利亚学者威尔金斯和威廉姆斯在1944 年意大利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首次提出,并由Wasinger等第一次在出版物中使用。

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蛋白质水平上,在一个更加深入、更加贴近生命本质的层次上去探索和发现生命活动的规律和重要的生理、病理现象等。

1.2植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和蛋白质的功能模式两个方面。

蛋白质表达模式的研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主要是研究特定条件下某一细胞或组织的所有蛋白质的表征问题。

常规的方法是提取蛋白质,经2D-E分离形成一个蛋白质组的二维图谱,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得到各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量、表达量等,再结合以质谱分析为主要手段的蛋白质鉴定,建立起细胞或组织或机体在所谓“正常生理条件下”的蛋白质组图谱和数据库。

然后,在此基础上,可以比较分析在变化了的条件下蛋白质组所发生的变化,如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翻译后的加工修饰、蛋白质在亚细胞水平上定位的改变等,从而发现和鉴定出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及其基因。

1.3植物蛋白质组学的产生背景蛋白质组学是在基因组学的研究成就和高通量的蛋白质分析技术得到突破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兴学科,基因组研究的发展是蛋白质组学产生的重要前提。

基因组研究是生物科学近十几年来的研究热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20世纪的3大科技工程之一,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00 年6月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1年2月,中、美、日、德、法、英等( 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宣告了一个新的纪元———后基因组(即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

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和水稻(两种模式植物上。

2000年12月美、英等国科学家宣布测出拟南芥基因组的完整序列,这是人类首次全部破译高等植物的基因序列。

2002 年是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年,首先中国的科学家和syngenta 公司的科学家分别发表籼稻和粳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继后日本和中国的科学家又分别公布了粳稻第0 号和第F 号染色体的全序列以及籼稻粳稻基因的“精细结构图”,被认为是基因组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基因组密码的破译,拉开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序幕,但是,要真正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基因组研究本身又无能为力。

因为,基因组仅仅是遗传密码和遗传信息的载体,在生命活动的不同过程中恒定不变,不能反映有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时空关系和网络调控。

在后基因组时代,研究重心转移到基因功能的解析,即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高通量的实验手段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上系统地分析基因的功能。

拟南芥和水稻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开始,其中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它植物如玉米、小麦、苜蓿、松树等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也已经有人涉及。

蛋白质是基因功能的体现者和执行者。

现在已经证明,一个基因并不只产生一个相应的蛋白质,它可能会产生几个,甚至几十个蛋白质。

机体所处的不同环境和本身的生理状态差异,会导致基因转录产物有不同的剪切和转译成不同的蛋白。

蛋白再进行加工修饰和转移定位,才具有活性和生物功能,产生相应的生理作用,适宜相应的生存环境。

在转录水平上所获取的基因表达的信息并不足以揭示该基因在细胞内的确切功能。

直接对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就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研究基因组编码的全蛋白质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

尽管蛋白质组学在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才出现,但由于学科的前沿性和巨大的应用市场,Nature、Science 杂志在公布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同时,分别发表了述评和展望,将蛋白质组学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它是功能基因组学前沿研究的战略制高点和新世纪最大的战略资源———“有用基因”争夺战的重要战场”。

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有很多,并且不断发展和出现新的技术。

本文限于篇幅,只能简要介绍主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2.1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2D-PAGE方法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 年代,但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分离蛋白质的最有效的方法。

与基因组研究不同的是,蛋白质组学并没有类似于,-. 反应的扩增方法,因此,分离样品的精确性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目前常用的大规格胶(是可再生的,并且借助于考马斯亮蓝和银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定量;应用荧光染料,还可以使一定范围内的上千种蛋白质定量地显现出来,这些都大大提高了2D-PAGE的精确性,当然2D-PAGE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例如要使低水平表达的蛋白质(即“低拷贝数蛋白质”,每细胞10~1000个拷贝)显现出来仍有困难,而高水平表达的蛋白质(即所谓“管家蛋白质”,每细胞大于1 000 个拷贝)有时也会出现小部分的模糊。

最近一些/2D-PAGE相关技术,如高度敏感的质谱和EST 数据库的发展,使分离和鉴定蛋白质的工作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2.2质谱(Mass-spectrometric)技术质谱技术是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之一(,其原理是将样品分子离子化,根据离子间质荷比的差异来分离并确定质量,是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地快速鉴定生物分子的技术。

质谱测定中首先将通过2D-PAGE分离到的蛋白质用特定的蛋白质酶(例如胰蛋白酶)消化成肽段,然后用质谱仪进行分析。

质谱鉴定有两条主要途径。

一是“肽链质量图谱”途径。

测量质谱的方法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I电离法(MALDI),通过测定一个蛋白质酶解混合物中肽段的电离飞行时间来确定其分子量等数据,所以也称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I 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最后通过相应的数据库搜索鉴定蛋白质。

随着数据库中的全长基因序列越来越多,MALDI 鉴定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二是串联质谱途径,将胰蛋白酶消化后的蛋白质单个肽链直接从液相经“电喷离子化”而被电离,分解为氨基酸或含有c 末端的片段,片段化离子被喷射到“串联质谱仪”进行质量测定,以得到序列信息。

它的主要优点是:对鉴定蛋白质来说,由几个肽链片段化得到的序列信息比一系列的肽链质量更具有特异性。

片段的数据不仅可以在蛋白质序列数据库中搜寻,还可以在核酸数据库,例如EST 数据库,甚至原始的基因组数据库中搜寻。

2.3 蛋白质芯片(prontein chips)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蛋白质分析技术。

在蛋白质芯片技术途径中,首先将一系列的“诱饵”蛋白质(如抗体)按照一定的排列格式固定在经特殊处理的材料表面上。

然后以我们感兴趣的样品为探针来探查该表面,那些与相应的抗体相结合的蛋白质就会被吸附在表面上。

而后把未与抗体结合的蛋白质洗掉,把结合的蛋白质洗脱下来,经凝胶电泳之后通过质谱法进行鉴定。

这种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的酶联免疫分析。

可以迅速地将我们感兴趣的蛋白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进行分析。

蛋白质芯片上的“诱饵”蛋白可根据研究目的不同,选用抗体、抗原、受体、酶等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蛋白质芯片要比DNA 芯片复杂得多。

芯片制作过程中保持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成为限制蛋白质芯片发展的瓶颈技术。

近年来,在蛋白质芯片制作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

对蛋白质芯片的检测可以通过对不同状态细胞的蛋白质进行荧光标记,从测定荧光的强度上可以得知结合在抗体上的蛋白质的富集程度。

或直接利用MALDI/MS 技术检测结合到芯片上的物质来检测。

2.4 酵母双杂交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正成为研究蛋白质间相互关的有力工具。

其理论基础是转录因子的结构模型,即当转录因子的DNA-结合结构域与激活结构域紧密结合以后,将导致一系列基因转录的增加。

酵母双杂交系统利用转录因子GAL4的DNA-结合结构域GAL4-BD与激活结构GAL4-AD的特异载体,将许多开放阅读框架(ORFs)分别连在这两种载体上,构成文库,然后转入酵母细胞,并与酵母细胞克隆杂交。

当其中两个ORF 编码的蛋白质在酵母细胞中表达,并发生相互作用时,就会将GAL4-BD和GAL4-AD 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报告基因转录的增加。

通过培养基营养缺陷筛选法,可将没发生相互作用的酵母克隆筛选掉,而将发生相互作用的酵母克隆保留下来。

然后对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进行分析,通过测序就可以鉴定ORF。

因此,酵母双杂交系统对大规模筛选分析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方法。

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3.1 植物群体遗传蛋白质组学3.1.1 遗传多样性蛋白质研究基于基因组学的一些遗传标记,如RAPD、RFLP、SSR、ISSR等,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植物遗传研究中。

与基因组学的遗传标记相比,由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象是基因表达的产物,是介于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特性,因而蛋白质组学标记是联系基因多样性和表型多样性的纽带,具有独特的意义。

通过蛋白质组比较来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变化已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Barreneche 等比较了X个欧洲国家的23 种橡树,分析了幼苗的总蛋白质,共得到530 种蛋白质,其中101个具有多态性。

实验结果显示种内和种间的距离非常接近,并且证实无梗花栎和夏栎两个种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

Pacard等利用2D-PAGE 分析了亲缘关系很近的硬粒小麦不同株系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品系间的多态性很低并且7 个蛋白可以用于基因型的鉴定。

David 等也利用2D-PAGE 技术比较了栽培于不同环境下但起源于同一种群的小麦,结果所有的种群都与原种群有差别,David等认为,这不是由随机漂移引起,而是由适应其各自的气候条件而形成。

3.1.2 突变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突变体研究是植物遗传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基因突变引起的蛋白质表达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一些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