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岳飞
精选高中议论文论据:岳飞“精忠报国”

精选高中议论文论据:岳飞“精忠报国”
精选高中议论文论据: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论岳飞与杜充的关系

收稿日期:2020-09-09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究基地规划项目 宋代武官研究 (项目编号:J D G H 16078)作者简介:史泠歌(1978-),女,河北保定市人,教授,博士,历史学博士后㊂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㊁宋史㊂论岳飞与杜充的关系史泠歌(铜仁学院人文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摘要:建炎二年,东京留守宗泽去世后,杜充接任为东京留守,成为岳飞的直接上级㊂杜充为建立个人威信,预谋除掉东京留守司张用等军的军事行动失败后,岳飞在南薰门等战解救了杜充的个人危机㊂建炎三年,杜充以绝粮为名撤离开封逃到大江以南,宋廷任命他为江㊁淮宣抚使,赋予长江防守的重任㊂杜充既无远志,又短于谋略,马家渡战败后,岳飞离开他走上独自抗金的道路㊂正是杜充的无能与无为,岳飞才有了独立成军的机会,才有了抗金战场上威名赫赫的岳家军㊂关键词:南宋;杜充;岳飞;抗金中图分类号:K 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21(2021)01-0075-06杜充,相州人,是岳飞的同乡, 喜功名,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 [1],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登进士第,出任过光禄少卿㊁沧州知州㊂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东京留守宗泽去世,杜充接任东京留守,自此至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一月马家渡之战,一直是岳飞的直接上级㊂但岳飞归属杜充直接领导,又是建炎三年初奉命率军回开封后的事㊂岳飞与杜充的关系如何?岳飞究竟是不是宋高宗所说的杜充 爱将 ?是什么原因导致岳飞离开杜充,独自走上抗金战场?这些皆是研究岳飞的重要问题,也是研究南宋初年对金战争的一个重要问题㊂因为唯有岳飞独自成军后,方有克复建康之壮举,使南宋得以在东南立足㊂本文拟在前辈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①,对岳飞与杜充的关系进行考察㊂一㊁杜充的对金政策与作为建炎元年(1127)至建炎三年(1129),杜充担当抗金重任的官职相继有北京留守㊁东京留守与江㊁淮宣抚使,了解杜充在三个职位上的对金政策与作为,是了解杜充与岳飞关系的重要前提㊂(一)杜充任北京留守时 闭门不出 以避敌‘宋史“载: 旧制,天子巡守㊁亲征,则命亲王或大臣总留守事 [1]3959㊂北宋东㊁西㊁南㊁北京留守各一人,职责重大, 管掌宫钥,及京城守卫㊁修葺㊁弹压之事,畿内钱榖㊁兵民之政,皆属焉[1]3960㊂南宋初创,并置东京留守㊁北京留守,建炎元年六月,宋廷以延康殿学士宗泽为开封尹㊁东京留守,显谟阁待制杜充为宝文阁直学士㊁大名尹㊁北京留守㊂大名府与西京河南府㊁南京应天府并号称 陪京 [1]3960, 以大名当冲要 [2]㊂志在 渡河恢复旧疆 的宗泽自然明白大名府为拱卫东京开封之屏障的重要性,因此移檄河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郭永,要他 与帅杜充㊁漕张益谦相掎角㊂永即朝夕谋战守具,因结东平权邦彦为援,不数日,声振河朔,已没州县皆复应官军,金人亦畏之,不57①目前学界论及岳飞与杜充关系的论著有: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认为岳飞 因为有过去的战功和威名作保证,有他的正直坚定的态度作保证,便特别赢得了杜充的厚爱 ;王曾瑜先生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认为,岳飞解救杜充个人危困,杜充需要依靠岳飞,所以出现岳飞为杜充 爱将 之说;龚延明先生在‘岳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认为, 杜充十分器重岳飞,视为一员可靠的勇将;胡文宁㊁陈峰先生在‘开封弃守与南宋初创期政权“(‘人文杂志“2013年第9期)中认为,由于宗泽和杜充两任东京留守不断要求回銮的政治压力,迫使宋高宗最终做出了放弃开封的抉择;胡文宁先生在‘政治演变与个人抉择:从抗金统帅到投金叛臣的杜充“(‘西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中认为,杜充担任防守江淮的重任后,宋军将帅不听调遣和杜充的抗金主张与当时的政治无法兼容,导致杜充降金㊂敢动 [1]13206[3]㊂郭永联络了曾与宗泽一起出兵救开封的京东㊁西路安抚大使㊁兼知东平府权邦彦[4],准备共同配合宗泽的北伐大业㊂杜充空有虚名与大志,而没有治军管理之才,与张益谦同是误国败事之人㊂建炎二年(1128)正月,北京留守㊁兼河北东路制置使杜充 奏磁㊁洺解围 [4]316㊂实际上,是濮王赵允让孙赵仲忽少子,皇叔㊁右监门卫大将军㊁贵州团练使赵士珸率领 义兵 收复的洺州㊂并非有学者所认为的: 危急时刻,杜充主动出击金军,收复了磁州㊁洺州,振奋了士气,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㊂ [5]关于宗室赵士珸率领义兵收复洺州之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最为详细:(建炎元年七月甲午)初士珸从上皇北狩,次洺州城东五里,与诸宗室议,欲遁还据城㊂谋未就,而敌围已合,同行皆散去㊂无一人留者㊂士珸得蹇驴,跨之西驰 迟明,抵武安县 得少壮者百余人,从至磁州,舍于州治㊂乃召集义军以解洺围㊂不旬日,得兵五千人,归附者至数万,以王江㊁李京将之㊂ 及金人遣万户[余列]①围洺州,(知洺州王)麟帅军民以城迎拜㊂军民怒,并其家杀之,独余统制官韩一在城中㊂士珸至邯郸,而统制官李琮亦以兵会㊂时金兵未退,士珸夜半薄城下,力战,破其寨㊂翌日入城,部分守御㊂金人力攻之,士珸励将士,以火砲中其攻具,以计生获其将领,乃解围而去[4]199-200㊂赵士珸解洺州之围的主力是 归附者至数万 的 义兵 ,并非是杜充下令出兵解围,属杜充管辖范围,其上奏理所当然㊂郭永曾画三策以给杜充,并问他看了没有㊂杜充回答: 未暇读也㊂ 早就看透杜充 名称甚盛 却无能本质的郭永,当面责备杜充 人有志而无才,好名而遗实,骄蹇自用而有虚声 [3]863[4]341[2]179[1]13208,13809㊂正如郭永所说,杜充 当大任 只能误事㊂当年三月,杜充 与金人战于城下,败绩 ,自是意料当中之事㊂此后,杜充在大名府 闭门以守 [4]341[3]863,再不敢出城与金军交战,因 败绩 降充显谟阁待制㊂七月,杜充任东京留守时,才复枢密直学士[4]341,399㊂宋人 南宗北杜 [6]赞誉之语,是对宗泽守卫治理开封的肯定,并不清楚杜充的作为及其对金军的畏怯与无能,而是将赵士珸解洺州之围的战功归于杜充,才有此语㊂(二)东京留守任上,擅弃开封建炎元年七月,宗泽抵达开封后,组织军民部署开封城内外的立体城防,用抗金目标收编多股盗贼[7],组编留守司大军,谋划大举北伐㊂仅半年有余,东京留守司军就被宗泽锤炼成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在抗金战场上取得了不少战果㊂建炎二年七月,因宗泽去世,他编练的留守司大军, 数日间,将士去者十五 [4]399[1]11285㊂以宋高宗和黄潜善㊁汪伯彦为首的投降派,当然不会同意开封官民以宗泽子宗颖 继其父任 的请求[8],而是派遣杜充为东京留守,宗颖则为留守判官㊂南宋小朝廷要求杜充 遵禀朝廷,深戒妄作,以正前官之失 [4]399㊂即便没有宋高宗与黄潜善㊁汪伯彦的叮咛和告诫,杜充也 无意于敌,尽反泽所为 ㊂若杜充真正能做到 尽瘁国事,以继前官之美 [4]399,之前离开的将士还可以重新回归留守司㊂事实上,他只是 正前官之失 ,上任伊始,立即终止宗泽的北伐部署, 河北诸屯豪杰皆散 [3]863㊂宗泽在世时, 既定先以薛广㊁张用㊁王善前驱统离城下 ,薛广所部向相州挺进,因王善和张用两部未去会师,当年八月,薛广与金军 战于相州,败死 , 其众皆散 [4]414[3]865㊂相州城在经过近两年的苦守后,在建炎二年十一月被金军攻破,守城赵不试自杀㊂河东和河北的最后一批州县,包括北京大名府,全部被金军占领㊂宗泽与北方义军约定建炎二年六月出师,配合北伐,杜充却断绝了对北方义军的联系与支持㊂ 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盗矣 [4]399,470㊂杜充 又务诛杀,故城下兵复为盗去,掠西南州县,数岁不能止 [3]863㊂面对金军的冬季攻势,杜充既没有积极谋划抗金对策,更没有派遣岳飞等留守司将官迎敌, 闻有金师,乃决黄河入清河,以沮兵 [4]428㊂杜充 决黄河 并不能阻挡金军骑兵,危害的只能是百姓,可见其既无与金军作战的勇气,也无作战的计谋㊂当时,因为宋高宗根本不愿回旧京,开封知府自然是最重要的外任差遣,镇守东京开封府的东京留守事实上就是主持抗金的中心人物㊂正如许景衡对宋高宗所说, 有东京,行在始安枕 ㊂宋廷对东京留守杜充委以重任, 兼宣抚处置副使,节制淮南㊁京东㊁西路㊂先是,朝廷闻充引兵赴行在,乃除充节钺,仍节制京㊁东西路㊁应天㊁大名府,许便宜行事 [4]571㊂宋廷又67①余列,原作伊埒,为清人改译女真人名,今据‘三朝北盟会编“卷111‘金虏节要“和‘呻吟语“引‘燕人麈“恢复原译名㊂令杜充 提重兵防淮 [4]584㊂将如此重任交给徒有虚名之人,也可见南宋当局决策者的眼光如何㊂建炎三年,杜充 以绝粮 为由[3]948,竟然放弃自己的留守责任,弃开封城南逃㊂岳飞深知东京在抗金战场上的重要性,极力劝说杜充 勿弃京师 : 中原之地尺寸不可弃,况社稷㊁宗庙在京师,陵寝在河南,尤非他地比㊂留守以重兵硕望,且不守此,他人奈何?今留守一举足,此地皆非我有矣㊂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之众,不可得也㊂留守盍重图之㊂ [7]111杜充当然不会听从岳飞的劝谏,率领东京留守主力军南撤,狡猾地将留守责任推给副留守郭仲荀,郭仲荀又推给留守副官程昌,程昌将守城责任推给了上观悟,自己也逃离 京师 ㊂开封城最后落入金军之手[4]606㊂东京失陷,自然是 置两河于度外,因成解体 [4]246㊂从杜充当时的差遣来看,宋廷将关系到南宋政权生死存亡之重担交给他,他却擅弃开封,意味着金兵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和人民,还可以渡江南下,直接威胁到南宋王朝的安危㊂宋朝丧失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主要在杜充主持前沿军务之时㊂(三)防守长江, 沿江皆无备 [3]978建炎三年七月,杜充逃到建康后两天,并未因擅弃开封受到宋廷的责备,还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江㊁淮宣抚使,留守建康,全权负责长江防务, 领行营之众十余万 [4]635,刘光世㊁韩世忠㊁王等诸将都听他节制㊂杜充擅弃开封却升官加爵,可见当时南宋朝廷的混乱与当权者的昏庸,可见杜充对自己的吹嘘,对宋廷的欺骗㊂宋廷对 天下之奇才 眀古今之大略 的杜充寄予厚望,而后者防守江防的战备措施不过是 清野,城无屋宇,皆空阙 , 而沿江皆无备 ,整日宴乐,辜负了宋高宗和南宋朝廷的信任和期望[3]978,980㊂十一月,金军与李成合兵,进攻乌江县㊂身为江㊁淮宣抚使的杜充本该立即谋划防守,调兵遣将准备作战,却 闭门不出,诸将屡请不答 ㊂岳飞不顾个人安危,夜叩杜充寝閤,进谏: 勍虏大敌,近在淮南,睥睨长江,包藏不浅㊂卧薪之势,莫甚于此时,而相公乃终日宴居,不省兵事㊂万一敌人窥吾之怠,而举兵乘之,相公既不躬其事,能保诸将之用命乎?诸将既不用命,金陵失守,相公能复高枕于此乎?虽飞以孤军效命,亦无补于国家矣! 岳飞 流涕被面,固请出视师 ,杜充却随口答应到: 来日当至江浒㊂ 实际上,却仍旧闭门不出[7]115[8]1517㊂杜充得知金军从建康府西南的马家渡过江, 以其兵六万人列戍江南岸,而闭门不出,师无统一㊂会将官张超失守,敌遂过江,充急遣都统制陈淬督统制官岳飞㊁刘纲等十七人,将兵三万人与战㊂又命御前前军统制王以所部万三千人往援 [4]672[9]㊂当时各支宋军一战击溃,唯有都统制陈淬率领的岳飞等东京留守司军还敢与金军打硬仗,却不料王卖阵逃脱,导致金军乘机击溃宋军㊂靖康年间,金军围攻太原时,保正石 起寨于西山,保聚村民 ,这群没有 士卒之练 兵甲之坚利 ,也没有 大江之险 可凭借的 乌合之众 ,都能多次打败攻打山寨的金军[3]1043-1044,守卫江防的宋军正规部队,难道还比不上太原保正的村民?杜充所节制的十多万宋军 其势非不能拒敌 未尝出战 一旦失利,乃曰 罪在兵将 ,将马家渡战败之责完全推给王㊁刘光世㊁韩世忠等将领[3]993㊂王临阵逃脱,固然有责,但是杜充作为统帅的无部署㊁不作为,才是宋军失败的关键㊂总之,杜充不论是守北京,还是东京,以及长江防线抵御女真骑兵皆是外行,逃跑㊁内斗,以及在下属面前耍威风倒是内行,倒是 成就卓著 ㊂二㊁岳飞解救了杜充的个人危困[10]杜充任东京留守后,除了 尽反泽所为 ,将宗泽的北伐部署破坏殆尽,还充分展现了他 残忍好杀 的一面㊂杜充为树立自己在留守司的威名,便着手实施排除异己的错误行动,引发了自相残杀的内战,且在这场内战中使自己深处危困,而岳飞,作为杜充的下级,解救了杜充个人危困㊂留守司统制官张用,与留守司将官曹成㊁李宏㊁马友皆拜为义兄弟,有数万兵力,杜充 以用军最盛,忌之 [4]445,企图消灭张用军,来增强自己的威望㊂当时张用军驻扎在开封城南的南御园,王善军驻扎开封城东的刘家寺,建炎三年正月十六日,杜充紧急命令屯驻在开封城西的岳飞㊁桑仲㊁李宝等军在南薰门集结,准备突袭张用军㊂‘鄂国金佗续编“中有岳飞对幕僚黄纵谈论当时战况之语: 昔杜充留守京师,某有兵二千,来受充节制㊂始至,适城外有大寇数万,充即命某往战㊂充谓之,杜且斩㊂某不敢以兵寡不敌为辞,即往说贼约降,来禀充,充曰: 我何尝令汝受降,须为我擒之! 某复往责贼,以约降而缓来,今不复受降矣!77史泠歌:论岳飞与杜充的关系愿与汝挑战㊂贼魁出斗,某驰骑独往,奋大刀劈之,自顶至腰分为两,数万众不战而溃㊂ [8]1717所谓的 大寇数万 ,即驻扎在开封城南的张用军,以及驻扎城东的王善军,面对杜充的威胁,只能应战㊂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岳飞并不想参加杜充消灭异己的战事,始 以兵寡不敌为辞 ,继以 说贼约降 ,希望能避免自相残杀的内战,但是杜充却不同意,只能服从命令,被迫参加杜充引发的内战,且以寡击众,战败张用等军①㊂南薰门战败后,王善㊁张用军转攻陈州,杜充遣马皋军追击,被二者击败㊂二月,张用因久攻不克,引军离去㊂王善继续围攻陈州,杜充命都统制陈淬率领岳飞等 合击之 ㊂岳飞 遣偏将岳亨,以游骑绝其行剽之路,获其饷卒㊁牛㊁驴㊂善兵不敢复出 [7]108㊂当月二十一日,岳飞率军在清河与王善军战, 大败之,擒其将孙胜㊁孙清以归,所降将卒甚众 [5]108㊂六月二十日,岳飞率军在开封府太康县崔桥镇西再次击败王善军,岳飞 单骑与岳亨深入,执馘以还 [7]110[8]1516㊂张用离开陈州后,流窜至江西,在铁路步再次被岳飞击败[7]113[8]1516[1]11377㊂南薰门之战前,攻击王善等军的东京留守司 官军大败 ㊂此败关系到杜充的生死存亡,故他对岳飞说: 京师存亡,在此举也㊂ 岳飞手下的将士,面对张用㊁王善等二十万大军, 众皆惧不敌 ,岳飞却信心十足,鼓舞士气, 贼虽多,不整也,吾为诸君破之㊂ 岳飞 左挟弓矢,右运铁矛,领数骑横冲其军㊂果乱㊂后骑皆死战,自午及申,贼众大败㊂ [8]1515之后的数败王善,在铁路步再击败张用军,都是解救了杜充因处置不当造成的个人危困㊂杜充因此认为岳飞是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下属,亦不足为奇㊂三㊁岳飞并非杜充 爱将(一)岳飞降于杜充与杜充用为统制之说辨析熊克‘中兴小纪“卷4建炎二年十一月条记载,河东招抚司都统制王彦 以效用人岳飞为军将 , 久之,飞见疑于彦,乃去,自为一军㊂至是,飞降于东京留守杜充 ㊂李心传‘三朝北盟会编“卷120载, 岳飞者,初隶张所营效用,飞随都统制王彦往太行山,遂自为一军,后归京城留守司,杜充用飞为统制 ㊂同书卷203引‘林泉野记“亦有相同记载㊂徐梦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载, (建炎二年十一月)初,河北制置使王彦既渡河,其前军准备将岳飞无所属,遂以其众千人降于东京留守杜充㊂时种师道小校桑仲为溃卒所推,亦降于充㊂充皆以为将㊂ 这四条所载 岳飞降于东京留守杜充 之说与 杜充用飞为统制 之说,皆有错谬㊂建炎元年七月,宗泽任命八字军首领王彦 制置两河军事 [4]372㊂在太行山抗金的岳飞因与王彦抗金策略不同,深感与王彦难以共事,当年冬率领部众赴开封府接受宗泽的领导,成为东京留守司的一员将官㊂十二月,与金军在孟州汜水关的一战,岳飞一举打败金军后,被宗泽任命为统领[11]㊂在宗泽的领导下,岳飞英勇奋战在抗金战场上,保持了 每出必捷 的作战记录[12],不久被提升为统制㊂在建炎元年冬到建炎二年春战事中,岳飞的军功在东京留守司的将官中尚非是头等的㊂然而宗泽还是看上岳飞,在战后休整时找岳飞谈话,要其学习阵法㊂正是在讨论阵法之后,岳飞方才升迁统制㊂‘宗忠简公事状“中所载宗泽让岳飞学习阵法的对话,‘宋史“卷365‘岳飞传“所述大致相同㊂岳飞后来组建岳家军,其基干正是原东京留守司军,且继承了宗泽治军用师的优良传统㊂故黄震评论说,宗泽 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宋得一岳飞 [13]㊂可知岳飞在建炎元年时,已经投奔东京留守宗泽,后升为统制㊂建炎二年七月,杜充接任东京留守时,岳飞依然是东京留守司的统制,只是在西京护陵寝,何来岳飞 降于杜充 , 杜充用为统制 之说?故熊克㊁李心传与徐梦莘的此段记载为误㊂(二)岳飞为杜充 爱将 之说辨析‘中兴小纪“卷9建炎四年七月辛亥条㊁‘鄂国金佗稡编“卷5‘行实编年“㊁‘鄂国金佗续编“卷17章颖编‘鄂王传“㊁‘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2‘范宗尹“皆载,建炎四年(1130)七月,右仆射范宗尹说: 张俊自浙西东称岳飞可用㊂ 上曰: 飞,杜充爱将㊂充于事君失节,而能用飞,亦有知人之明也㊂ 岳飞真的如宋高宗所言,是 杜充爱将 吗?所谓 爱将 ,就是上司宠信的将领㊂如张宪是岳飞的 爱将 [7]1171[1]11462,自建炎末年至绍兴初年,已是87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①‘金佗续编校注“卷28‘孙卣编鄂王事“引建炎四年邵缉荐书说,岳飞 以八㊁九百人破王善㊁张用二十万之众,威震夷夏 ,王曾瑜先生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第2章‘尽忠报国“第42页注释⑥认为岳飞 八㊁九百人 应该是可信的㊂岳飞的主要助手,战场上屡次立功,在军队管理方面,岳飞对张宪也是信任有加㊂绍兴六年(1136),岳飞眼疾发作,同提举一行事务张宪在鄂州主持军务[7]1352;绍兴七年(1137),岳飞并统淮西军㊁大举北伐计划被宋廷取消,愤而辞职,是张宪与参谋官薛弼抚定军心[14];绍兴十年(1140)岳飞第四次北伐时,张宪负责收复开封以南地域[7]1030[8]1304㊂而岳飞虽然解救过杜充个人危困,为杜充所依赖和信任,却是数谏杜充抗金都无果,而且杜充也没有给岳飞提供其发挥军事指挥才能的机会,更没有为岳飞的未来发展进行过筹划,岳飞何谓其爱将?若杜充为人治军似宗泽,可能就没有了民族英雄岳飞与在抗金战场上威名赫赫的岳家军㊂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杜充成全了岳飞㊂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中说,岳飞 因为有过去的战功和威名作保证,有他的正直坚定的态度作保证,便特别赢得了杜充的厚爱㊂ [15]以杜充的残暴性格来看,岳飞数次进谏他都没有发怒,也算是 厚爱 吧㊂与岳飞与同一时期的王德,是刘光世 爱将 [4]2071,赵密,是张俊 爱将 [4]2783,杨政,是吴玠 爱将 [1]11507,看看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信任表现,再对比杜充与岳飞之间的关系,就会清楚杜充只是利用岳飞的善战和威名,解除自己的个人危机,进而保全自己的官位,实际上并没有把岳飞当作自己的 爱将 ㊂四、岳飞离开杜充的原因岳飞之前因为抗金擅自脱离王彦已经受到了惩罚,为何又在建炎三年十一月建康之战后,在杜充未逃往对江真州前一天,离开杜充走上独自成军的道路?关键因素就是杜充的无能与残暴,以及岳飞渴望实现抗金理想㊂(一)杜充的无能建炎三年十一月马家渡战败后,全权负责长江防线的右相杜充,居然 欲先遁 ,率领三千亲兵,从建康城逃跑,投降金军,作了可耻的叛徒[4]674-676㊂杜充节制十多万宋军,完全有能力防守长江,却因为自己的无能治军致使宋军战败,且将马家渡战败之责完全推给王,认为放弃江防,是刘光世㊁韩世忠 不得使 不能使 ,丝毫不提自己 无制敌之方 ,不提 尝痛绳诸将,诸将衔之,伺其败 的统兵无方㊁治军无能[3]993[1]13810㊂而岳飞,无论是苦心规劝杜充 勿弃京师 ,还是 流涕被面 地固请杜充对金军与李成联军作战,都是出于 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 的爱国赤诚,没有丝毫的私心㊁私利掺杂在其中[7]1082㊂岳飞有坚定的抗金理想,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6]的军事思想,见识过张所的抗金志向,敬佩宗泽的治军有方与恢复故土的远谋,而杜充口口声声说: 方今艰难,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 ,实际上却是 闭门不出 [4]2615㊂杜充岂但是 短于谋略 ,其实是只会说大话骗人,全无应战方略的庸人,自然遭到岳飞的鄙弃㊂对于杜充的无能,宋高宗后来也承认, 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闲猖獗㊂ [4]2615(二)杜充的残暴杜充的残暴好杀,众所周知㊂他为沧州知州时,就滥杀无辜[1]13809,留守东京时, 又务诛杀 ,岳飞解救杜充个人危机的南薰门等战,也是因其残暴好杀引起㊂杜充在建康府 专以残杀为政,斩人无虚日 [3]978,引发韩世忠㊁刘光世㊁张俊等将领的不满与愤恨[1]13810㊂建炎四年五月,刘光世上奏时再次控诉杜充的好杀: 杜充当权,求一节制,即能杀人, 况当路大权,生死在手,臣不容无惧㊂ [4]766‘宋史㊃杜充传“也有 伺其败,众将甘心焉 [1]13810之语,可知杜充对下属的苛刻与蛮横程度㊂岳飞之前因为离开王彦付出了代价,故在杜充手下不敢再轻易做去留之计,只能忍耐㊂从他劝谏杜充的话语中可知是强忍怒火㊂但是, 亲眼看到过张所和宗泽的处事的规模,而志节方面又身为张所和宗泽所熏陶感染过的岳飞,能够安心听受杜充的节制吗? [15]37-38多次目睹杜充的无策㊁无方㊁无能㊁无耻,岳飞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㊂杜充的残忍好杀,也是持 以仁为本 ,珍视人命的军事观 的岳飞所不能忍受的[10]298㊂吕中‘中兴大事记“曰: 此泽去,而东京之地不可守也㊂ 充守东京,则虏至维扬㊂充守建康,则虏至明州㊂以充继泽,何异以渊代逖,以姜维而续孔明之事功! 宗泽死,而杜充守于外,天下事可知矣㊂ [17]吕中说得透彻,岳飞也非常清楚,唯有离开杜充自成一军,才能实现 尽忠报国 [1]11393,11708的理想与抱负㊂马家渡战败后,岳飞率部众退屯钟山,在杜充逃到江北真州之前,就做出决定离开杜充,寻找南宋朝廷㊂正因为杜充之叛,所以宋廷没有对擅自脱离杜充的岳飞进行责罚㊂总之,岳飞离开杜充,在宋金战争的时代背景下,是岳飞抗金的理想抱负使然,加之无97史泠歌:论岳飞与杜充的关系。
论马岳飞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论马岳飞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论马岳飞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论马岳飞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①奇之。
日啖②豆数升,饮泉一斛③,然非清洁宁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⑥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选自“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注释】①故常:过去常常。
②啖:吃。
③斛:量器名,古代一斛为十斗。
④介胄:介,甲衣;胄,头盔。
这里作动词,披上战甲。
⑤褫(chǐ):解除。
⑥秣:吃饲料。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4分)(1)故常奇之(2)比行百余里(3)甫百里(4)殆欲毙然【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小题3】文章以马喻人,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答案【小题1】(1)以……为奇,认为……奇特(2)及,等到(3)刚,才(4)几乎,近于【小题2】(4分,每句2分)(1)良马不是凭借它的力气受称赞,而是凭借它的品质受称赞。
(2)这样的马,吃得少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容易力量枯竭跑不动,这是低劣的马啊。
【小题3】略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1)“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奇”。
(2)“比”在此意思为“等到”的意思。
(3)“甫”在此句的意思比较特别,意思为“刚刚”。
(4)“殆”在此句中的意思为“几乎”。
【小题2】(1)“称”是“称赞”的意思,“其”是“人称代词”;(2)“盈”是“满足”的意思,“穷”是“竭尽”的.意思。
翻译这两句时,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流畅性。
【小题3】本文以物喻人,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启示,应该多角度的来谈。
论英雄议论文高中800字5篇

论英雄议论文高中800字5篇论英雄议论文高中800字(精选篇1)说到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作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是英雄,为寻求真理献出生命的人是英雄,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事迹的人也是英雄。
而我心目中的英雄却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
在近23年的戎马生涯立下赫赫战功。
岳飞出生在汤阳县(今河南省汤阳县)。
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意思是希望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
岳飞真就没辜负父母的苦心,从小便熟读兵书,通晓战策。
他20岁那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搅得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岳飞见此情景,不禁热血沸腾,想奔赴战场,杀敌报国。
知子莫如母,一天,岳飞的母亲摆设香案,鼓励岳飞奋勇杀敌,报效祖国,并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她对儿子说:“娘虽然年纪大了,但决不会拖累你,今天我在你身上刺下这四个大字,就是要你杀敌报国,你千万别辜负娘的心意。
”不久,岳飞告别家人,打马扬鞭奔赴抗金战场。
岳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十几年,成了一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统帅,他所率领的岳家军也人人威风,个个英勇,能征善战。
岳飞率军两次北伐,收复了大片失地。
正当他准备乘胜追击,直捣金兵老窝黄龙府时,宋高宗赵构接连下了12道金牌,要他火速班师回朝,就这样,千辛万苦收复的失地又一次丧失了。
他悲愤地写下了留传千古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在首都临安被宋高宗和奸相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死时年仅39岁,然而他的“精忠报国”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岳飞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论英雄议论文高中800字(精选篇2)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眼睛来寻找自己的春天;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耳朵来倾听自己的内心……可是当你失去了这一切的时候,你还会做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想法的人吗?可能,你不会这么做,但是世界上就有这种人,他们叫做英雄。
论岳飞所表现的忠诚精神与民族情怀

论岳飞所表现的忠诚精神与民族情怀前言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号武功,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和爱国诗人。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以其无私的忠诚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情怀,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人物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岳飞所表现的忠诚精神与民族情怀,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忠诚精神1. 抵抗金朝侵略在北宋末年,金朝入侵中原,南宋内外交困。
而岳飞作为南宋抗金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将领之一,展现了无比的忠诚精神。
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多次带领军队在河山保卫战中击败敌人,为南宋立下赫赫战功。
2. 对待君臣关系岳飞对待君臣关系从不违背自己心中正义和忠诚。
即使面对权臣秦桧的谗言和陷害,岳飞也坚守原则,始终对皇帝忠心耿耿。
他因此被视为忠臣楷模。
3. 不畏强权在岳飞所处的时代,除了来自金朝的外敌压力,还有来自王安石变法派的压力。
然而,岳飞坚决支持温文尔雅的北宋儒学传统,并公开反对王安石新法。
他不畏强权,以身作则,表达了对于正义和真理的坚守。
民族情怀1. 爱国主义精神岳飞深深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把保卫中华民族疆土、解放中国人民视为己任。
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展现出来的无私奉献和卓越勇气,岳飞彰显了超越个人利益至高无上的民族情怀。
2. 文化认同与传承作为诗人之一,在其诗歌中不断弘扬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观念。
他描述了大江东去、悯农等名篇,使得后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3. 民族自信与自尊岳飞对中国民族有着无限的自信。
他在面临困难和逆境时,始终相信中国人民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他的豪言壮语、义薄云天的气概,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自尊与自豪。
结论岳飞所表现出来的忠诚精神和民族情怀对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忠诚与正直是当代社会中需要强调和追求的品质;民族情怀则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必须依靠的力量之一。
回顾岳飞生平事迹,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智慧,并将这些价值观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个人成长、国家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试论岳飞之死的原因

试论岳飞之死潘文君摘要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①。
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
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之死是历史的悲剧,南宋皇朝自毁长城。
千百年来,人们把岳飞之死的账算在秦桧头上。
但是,岳飞之死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秦桧,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岳飞死因宋高宗秦桧岳飞:生于1103年3月24日(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卒于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
南宋将领、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中兴四将②之首。
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
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不过在他年轻时候镇压过农民起义,这也是岳飞光辉形象上的一个小小污点。
一般认为岳飞之死是由于他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的立场,同顽固坚持妥协投降路线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被宋高宗赵构以及秦桧之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
为了满足金方面“必杀飞,始可和”③的无理要求,赵构、秦桧遂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屠刀挥向战功卓著、赤胆忠心的岳飞。
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但似乎并不全面。
岳飞的死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赵构的忌惮、岳飞的仗义执言、封建官场嫉贤妒能,打击异己的险恶氛围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终于酿成了千古同悲的“风波亭冤案”。
④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试论导致岳飞之死的原因。
一,宋朝延续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即皇帝位,开创大宋王朝。
岳飞人物心得体会感悟

岳飞人物心得体会感悟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爱国战士,他拥有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通过学习岳飞的一生,我深感他的人格魅力和价值观的力量,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岳飞的坚定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始终坚信“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把天下苍生利益放在首位。
在他的眼中,个人的荣辱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他更关心的是国家的兴衰和社稷的安危。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朝廷中,他始终秉持着这一信念,忠诚地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其次,岳飞的矢志报国精神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激励和启示。
他为了国家的安定和民族的尊严,不畏强敌和艰险,不论自己遭受多少困难和牺牲,都坚定地投身于抗敌战争。
他曾经说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希望我生生世世是中国人。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岳飞的矢志报国精神让我感受到了做人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意识到爱国主义的伟大和可贵之处。
再次,岳飞的崇高品德令人钦佩。
他警醒于时事的变幻和暗流涌动,却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行。
他拒绝受贿和贪污,坚守原则,不为所动,始终保持着高尚的人格和纯洁的心灵。
他以身作则,影响了周围的人,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岳飞的崇高品德给了我一个强烈的警示,让我深深明白了道德与品行在一个人的人生中的重要性。
最后,岳飞的英勇战斗精神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震撼。
无论是在岳家军的整训过程中,还是在对抗金兵的战斗中,岳飞都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英勇和勇敢。
他带领着他的部队,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坚决抗击外敌的入侵。
他的一生充满了战斗的热情和斗志,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国家建立了赫赫战功。
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通过对岳飞这一人物的学习和理解,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品德高尚和英勇无敌的精神。
这些都给我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指引。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都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信念,矢志报国;要注重修养和品行,力求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坚持奋斗和拼搏,发扬不畏艰难的勇敢精神。
再论岳飞之死

10 0 4年 , 军大举南征 , 真宗亲 征而败 , 辽 宋
达成 澶 渊 之盟 。与 西 夏不 断 交 兵 , 方 损失 双
如学生对岳 飞之死 的探究 即如此。他们看
2建议立 储、 . 君臣离隙
了原人教 版 《 的建 立与 宋金 和 战》 P 金 (
可是一旦他提 出了, 赵构就不得 不对他 础 之 上 有 了极 大 的进 步 。 主 和 之 国策 是 附 12 7年金 军南下攻破宋 都城开封 , 纯 , 1 金 合时代 的发展趋势 , 而岳飞北伐甚至 “ 直捣 3 . 强辞职有悖臣规 黄龙府 ” 决之 主战 , 坚 势必 与 国策 相左 , 主 13 7年淮西事变之后 ,高宗原答应 把 战派遭打击也在情理之 中 ,加之他过于刚 1
14 不久东北女真 宋 高宗 赵 构在 做 皇帝 之 前 曾 有过 一 惨重 ,04年双方订立和约。
15年 于会 宁称帝 , 页) 南宋 以“ 莫须有 ” 名毒杀 岳飞 于风波 子 , 罪 不久亡 !赵构 因扬州之变惊吓而丧失 了 族 兴起 ,首领 阿骨打 11 亭, 时年三十九岁 !而教材述之极简 , 学生 生育能 力 ,正当壮年 的赵构千方 百计寻 医 建立金朝 。北宋 与辽 、 夏议 和后 , 双方相安 王位继 承权一 无 事 , 百姓互相 往来 , 境榷场 贸易兴 盛 , 边 困惑不已 !读了刘兰芳评书《 岳飞传 》 听了 问药想得龙子。在封建社会 , 、 利于 民族融合 ,和” “ 有什 么 《 百家讲坛》 两宋风 云——《 岳飞之死》 均为 直是一个 高度 敏感的话题 ,为此 而发生 的 利 于经济 发展 , 戏说或故事性 的,他们写 出的小论 文也未 “ 害父” 弑兄 ” 屠弟” 件屡 见不鲜 。岳飞 不 好 呢 ? “ “ 事 ! 再说南宋与金对峙及 反击也是很有 限 在理性方面进行探究 , 仅停 留在表层论证 ! 在绍兴七年被 高宗召见时正式宣读 了请求 另 高考备考模 拟训 练也常遇见 单选 题 : 立太子的奏章 。虽受宠信 , 岳 但赵构仍然厌恶 的, 其实力不可能绝对战胜金 , 金军南下 只 卿 然握 重兵 于外 , 事非卿所 当 是女真贵族虏掠 财物而已 ,也不可能彻底 此 飞之死 的根本原 因是什么?那么新课 标下 说 “ 虽忠 , 学生怎样才能较为理性 、较为科学 的评价 与也 。” 在此后密奏 中 , 岳飞再次提 到 了这 消灭南宋而统一全 国。南宋 与金绍兴 和议 5 双方相对无兵事 , 统治者调 历史人物 、 现象 、 事件 呢?鉴 于此 我从 中学 个问题。他犯了 自古 以来特别是在宋 代( 后 的 13年间 , 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隐性家法下
——再论岳飞之死
古人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南宋初年便有一批名将应运而生。
其中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便是其中之一,而且为人们所熟知。
岳飞,字鹏举。
相州汤阴人(今属河南)。
其祖上世代务农,虽家贫,但却秉承其父豪爽之性且有侠义。
喜读兵书,精通武艺。
从军之后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担任军中要职,并且很快便做到两宋武官之最高品——节度使,此外高宗还亲书“精忠岳飞”四字于军旗之上。
可为荣耀之极。
而且在他的带领下岳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接连收复失地。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之下建功立业之时。
岳飞却于公元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且累及家人。
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然而古今之人在探寻岳飞死因时,只是一味的归罪于秦桧,殊不知其人只一小卒尔。
宋代的司法权是相当严密的,且权归中央,死刑最终由皇帝本人裁决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况且岳飞是一名将)随便处死一人是很难的。
因此杀死岳飞的凶手是时赵构。
那么为何岳飞如此遭赵构之嫉恨以致遭此惨祸。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当是岳飞军权的膨胀与隐性家法的执行者赵构之间的冲突。
军权取得政权古虽有之,但似乎五代已成定制。
赵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是得益于对后周禁军统帅权的掌握。
因此宋太祖以防弊立国。
而其后继者宋太宗也是秉承这一治国方略的。
在宋太宗继位之后,第二天便在诏书中说:“先皇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意即制定了一些制度已束缚于人,并使之互相牵制)。
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虽说宋太宗不是善继人之志,述人之事之人。
但这些制度的对于治国的好处他本人还是相当明白的。
那么太祖之创,太宗使其完备之治略(亦即家法)是何以体现的,下文可见。
据《涑水记闻》卷二《符彦卿不可复委以兵权》载:“太祖欲使符彦卿典兵,赵普韩王屡谏,以谓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上不听。
宣已出,韩王复怀之请见,……。
上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至厚,彦卿能负朕邪?韩王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
由此可见宋代君臣对于军权的防范性是如此之高。
同时从其罢殿前都点检,殿前副都点检之职,而舍利三司且三司长官大多由一些资历较浅且平庸之辈出任等多项举措显然可见其用心。
此后便成为后继者恪守之准则。
两宋治国之方针(亦即家法)。
而宋太宗正是这一家法的完善者。
宋太宗一次对群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新,常须谨此。
”(引自《续资治通监长编》太宗淳化二年丁亥条)。
因此宋季(家法)是这一时期王朝的主导,同时也是也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所固有的历史特征。
而岳飞之死正是在收复失地中不断膨胀的军权与这一隐性家法之间的冲突。
然而上个世纪学界中有人认为,岳飞之死乃是“迎二圣”之口号遭赵构嫉恨所致。
这一论断是相当不确切的,因为在绍兴五年(亦即公元1135)宋徽宗已死于金之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而这时金人又常声言要把宋钦宗或其子送回开封以恐吓伪齐和南宋。
如果这时还提出“迎二圣”之口号无异于响应敌人,很有可能不攻自破,从心理上使得南宋君臣防线的瓦解。
这无异于叛国。
这种风格与岳飞的秉性是极其矛盾的。
在者岳飞在上书高宗的几章奏折当中已没有“迎二圣”之词句,都是一些收复失地一类的话语。
因此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岳飞仅仅是作为抗战派中的其中之一和投降派斗争的牺牲品吗?其实不然,这只是一表像而已,其背后真正的引申含义便是岳飞在战争中不断膨胀的军权与赵构皇权之间的冲突。
在家法的作用下和亲身经历了苗刘之变的赵构对于手握军权者是深深畏惧的。
而岳飞一心立志收复失地不顾君臣嫉恨,终致以身殉之。
这也是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的原因,为此
而生,为此而死,大义凛然,值得人们深深敬重,但着实令人惋惜。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