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第五章:下渗现象、下渗理论及计算
合集下载
河海大学811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123

第三节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教学目标: 土水势中各分势和总势。 滞后现象 分析质地和结构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
一、土水势
1、土水势:土壤水的势能称土水势。 它是土壤水与标准参照状态下的水相比较所具有的
特定势能。 说明:标准参照状态:一定高度处,与土壤同温度
下承受一个标准大气压或当地大气压的状态。 土水势是一个表示土壤水势能的相对指标。
毛管力的方向,因土壤颗粒的排列十分复杂,故可能具 有任何方向。
H不大于3~4米
毛细管的直径在0.1~0.001mm最明显。
(三)重力
重力 土壤中水分受到的地心引力称为重力,其 作用方向总是指向地心,近似地可认为垂直向下。
二、土壤水类型
土壤中存在的液态水分,根据作用力的情况,可 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类。
1. 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此值时,毛管悬着水就能向土
壤水分的消失点或消失面转移,
2. 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此值,连续输移水分就会遭到
破坏,并将变为以薄膜水和水汽的形式进行。
3. 一般来说,毛管断裂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65
%。
Hale Waihona Puke 6、饱和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均被水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 特点:
1. 若用容积含水率表示饱和含水量,则此时也等于孔隙度。 2. 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即为受重力支配的自由重
1、最大吸湿量
在水汽达到饱和的空气中,干燥土壤的吸湿水达到 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吸湿量,又称吸 湿系数。 (1)被吸附的水分子层的厚度相当于15—20个 水分子厚,约4—5um,其最外层的水分子所受到 的土壤颗粒的分子引力为31个大气压。 (2)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的最大吸湿量不同。
2、最大分子持水量
07-下渗和径流解析

量随深度迅速递减,称 湿润带。
•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 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 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 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 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 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 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 续运动一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 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实验证明:细颗粒土壤比粗颗 粒土壤要慢些。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积 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 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1.饱和带 :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 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 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 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 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 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大了下渗量。 • P81图2—33 • 地面起伏,切割程度不同,要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 和汇流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 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 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 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 部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 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 向土层深处延伸,直至与地下潜 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 在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 地表下渗结束,但土壤水仍将继 续运动一定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土层内的水将发 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 实验证明:细颗粒土壤比粗颗 粒土壤要慢些。
第六节 下渗(Infiltration)
一、概念 下渗 水分透过土壤层面沿垂直和水平方向渗入到 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不仅影响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动态,直接决 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生成,而且影响河川径 流的组成。 下渗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水联系起来的 纽带,是径流形成过程、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 节。 下渗是水循环中最难定量的要素之一。
(二)下渗水的垂向分布
包德曼和考尔曼1943年通过实验发现,在积 水条件下(保持5毫米水深),下渗水在土体中的 垂向分布,大致可划分为4个带。
1.饱和带 : 位于土壤表层; 在持续不断地供水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 但无论下渗强度有多大, 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大, 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一、下渗的物理过程
(一)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
• 地表的水沿着岩土的空隙下渗,是在重力、分 子力和毛管力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其运动过 程就是寻求各种作用力的综合平衡过程。 • 分子力、毛管力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当毛管孔隙充水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在重力 作用下运动。 • 整个下渗的物理过程按照作用力的组合变化及 其运动特征,可划分如下3个阶段:
(三)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 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及地面上枯枝落叶具有滞 水作用,增加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增大了下渗量。 • P81图2—33 • 地面起伏,切割程度不同,要影响地面漫流的速度 和汇流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地面坡度大、漫流 速度快,历时短,下渗量就小。
水文学原理CH6 下渗

层面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它是下渗的定量表示。 单位:mm/min,mm/h,mm/d。 影响因素:①初始土壤含水量
②供水强度 ③土壤质地、结构
HHU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1 几个基本概念 下渗容量(下渗能力)fp:供水充分条件下的下渗率。 与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结构有关。f < fp 下渗曲线:下渗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表示下渗容
HHU
例 题——习题集P13第2题
已知水平方向入渗的Green − Ampt公式: 入渗锋面位置S f = ( − 2Kt h f
1 1 2 2
θt − θi
) t
求t = 30 min 时的S f 和入渗强度i, min内的入渗总量。 30 解: ( )入渗锋面位置S f = ( 大情况下,忽略重力对下渗的影响的 土壤水分剖面的数学表达式为
θ − θ0 = e−z / θn − θ0
式中,符号的意义同前述。
t
试求相应于上式的下渗曲线表达式。
HHU
例题6-1
解:
θ − θ0 z = − t ln( ) θn − θ0
因此,有 Fp = ∫ z (θ , t )dθ = ∫
HHU
§4 经验下渗曲线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
式,并根据曲线拟合的好坏率定其中的各项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 曲线。
100.0 累 积 下 渗 量 ( m m) 累积下渗量曲线 80.0 60.0 40.0 20.0 0.0 0 50 100 时间(min) 150
k 2t ⎤ )⎥ − kθ n 4D ⎥ ⎦
HHU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②供水强度 ③土壤质地、结构
HHU
§1 下渗的物理过程
1 几个基本概念 下渗容量(下渗能力)fp:供水充分条件下的下渗率。 与初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结构有关。f < fp 下渗曲线:下渗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表示下渗容
HHU
例 题——习题集P13第2题
已知水平方向入渗的Green − Ampt公式: 入渗锋面位置S f = ( − 2Kt h f
1 1 2 2
θt − θi
) t
求t = 30 min 时的S f 和入渗强度i, min内的入渗总量。 30 解: ( )入渗锋面位置S f = ( 大情况下,忽略重力对下渗的影响的 土壤水分剖面的数学表达式为
θ − θ0 = e−z / θn − θ0
式中,符号的意义同前述。
t
试求相应于上式的下渗曲线表达式。
HHU
例题6-1
解:
θ − θ0 z = − t ln( ) θn − θ0
因此,有 Fp = ∫ z (θ , t )dθ = ∫
HHU
§4 经验下渗曲线
基本思路:对通过观测实际问题取得的下渗资料,选配合适的函数形
式,并根据曲线拟合的好坏率定其中的各项参数,从而求得相应的下渗 曲线。
100.0 累 积 下 渗 量 ( m m) 累积下渗量曲线 80.0 60.0 40.0 20.0 0.0 0 50 100 时间(min) 150
k 2t ⎤ )⎥ − kθ n 4D ⎥ ⎦
HHU
§2 非饱和下渗理论
3 完全下渗方程的解
第二种情况: 扩散率为常数且水力传导度与土壤含水量非直线关系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

不同质地和耕作条件下的田间持水量 (θm%)
二合土 土壤质地 砂土 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粘土 耕后 田间持水量
1010-14 1313-20 2020-24 2222-26 2424-28 2828-32 25
紧实
21
3 土壤含水量测定
1). 称重法 ) 称重法: 2).张力计法 ) 张力计法 3). 电阻法 ) 4). 中子法 ) 5). r-射线法 ) 射线法 6). 驻波比法 ) 7). 光学测量法 ) 8). 时域反射法 )
(4)相对含水量
膜状水示意图
毛 管 上 升 水 示 意 图
土粒 地下水位
毛 管 悬 着 水 示 意 图
土粒
2.土壤水分常数 2.土壤水分常数 1)吸湿系数: 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1)吸湿系数: 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吸湿系数 2)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2)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最大分子持水量 3)凋萎系数: 3)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 凋萎系数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田间持水量 5)毛管断裂含水量: 5)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 毛管断裂含水量 水量。 水量。 6)饱和含水量:所有土壤孔隙都被水所充满时的土壤含水 饱和含水量: 率 。
凋萎系数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植物种类、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植物种类、气候等 下表给出了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参考范围。 下表给出了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参考范围。
土壤质地 萎蔫系数
表 7.1 粗砂壤土 0.96~1.11 ~
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θm%) 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 ) 细砂土 砂壤土 壤 土 2.7~3.6 5.6~6.9 9.0~12.4 ~ ~ ~
二合土 土壤质地 砂土 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粘土 耕后 田间持水量
1010-14 1313-20 2020-24 2222-26 2424-28 2828-32 25
紧实
21
3 土壤含水量测定
1). 称重法 ) 称重法: 2).张力计法 ) 张力计法 3). 电阻法 ) 4). 中子法 ) 5). r-射线法 ) 射线法 6). 驻波比法 ) 7). 光学测量法 ) 8). 时域反射法 )
(4)相对含水量
膜状水示意图
毛 管 上 升 水 示 意 图
土粒 地下水位
毛 管 悬 着 水 示 意 图
土粒
2.土壤水分常数 2.土壤水分常数 1)吸湿系数: 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1)吸湿系数: 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吸湿系数 2)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2)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最大分子持水量 3)凋萎系数: 3)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 凋萎系数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 田间持水量 5)毛管断裂含水量: 5)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含 毛管断裂含水量 水量。 水量。 6)饱和含水量:所有土壤孔隙都被水所充满时的土壤含水 饱和含水量: 率 。
凋萎系数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植物种类、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植物种类、气候等 下表给出了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参考范围。 下表给出了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参考范围。
土壤质地 萎蔫系数
表 7.1 粗砂壤土 0.96~1.11 ~
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θm%) 不同质地土壤的萎蔫系数( ) 细砂土 砂壤土 壤 土 2.7~3.6 5.6~6.9 9.0~12.4 ~ ~ ~
2.6 下渗

Ⅳ、湿润带
水分传递带之下,则是一个含水量随深度迅速减 少的水分带,称湿润带。湿润带的末端称为湿润 锋面,锋面两边土壤含水量突变。此锋面是上部 湿土与下层干土之间的界面。 随着下渗历时的延长,湿润锋面向土层深处延伸, 直至与地下潜水面上的毛管水上升带相衔接。在 此过程中,如中途停止供水,地表下渗结束,但 土壤水仍将继续运动一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 土层内的水将发生再分配的运动过程,其分布情 况则决定于土壤特性,如图2-5所示。
(2)降雨历时 降雨历时越长,则下渗历时亦长,湿润深度增大, 下渗总量增加;降雨历时短则相反。 (3)降雨过程 若降雨先小后大,先降的雨水使土壤湿润,颗粒 膨胀,孔隙变小,使下渗强度减小,后期降雨量 虽大,但不能大量下渗,使下渗总量较小;反之, 降雨过程为先大后小,下渗总量较大。尤其在土 壤含水量比较小时,降雨过程对下渗量的影响比 较显著。
二、下渗理论与下渗经验公式
(一)下渗理论 (P76-78) 根据土壤水运动的一般原理,用以研究下 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称为下渗理 论,由于水的下渗既可能在非饱和的岩土 孔隙中运行,亦可能在饱和条件下运行, 所以可相应地区分为非饱和下渗理论和饱 和下渗理论。 1.非饱和下渗理论简介 (略) 2.饱和下渗理论模式 (略)
(二)降雨特性
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过程及降水的空间 分布 等。 (1)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及下渗水量 在降水强度(雨强)<下渗能力fp时,尤其雨强i<稳定 下渗率fc时,降水全部渗人土壤,下渗过程受降水过程制 约;当降水强度i>下渗强度f时,则产生超渗雨,形成径 流。 一般地,降雨强度大,供水充分,有利于下渗;降雨强度 大,雨滴大,对土粒及土壤孔隙口的压力大,则增大土壤 饱和度和下渗率。尤其在有草皮覆盖的情况下,下渗率随 雨强增大而增大的规律更为明显。 但是,在无植被覆盖的赤裸土壤,下渗率却随降雨强度增 大而减小。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因植被稀疏,降雨强度 增大时,雨滴将相应增大,雨滴将以较大能量充填及阻塞 土壤孔隙,从而使下渗率减小。
下渗.ppt

Ⅰ、饱和带
饱和带位于土壤表层。在持续不断地供水 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但无 论下渗强度有多大,土壤浸润深度怎样增 大,饱和带的厚度不超过1.5厘米。
Ⅱ、过渡带
在饱和带之下,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急 剧减少,形成一个水的过渡带。过渡带的厚度 不大,一般在5厘米左右。
Ⅲ、水分传递带
水分传递带位于过渡带之下,其特点是土壤含水 量沿垂线均匀分布,基本保持在饱和含水量与田 间持水量之间,在数值上大致为饱和含水量的 60—80%左右。该带内毛管势的梯度极小,带内 水分的传递运行主要靠重力作用,因此,在均质 土中,带内水分下渗率接近于一个常值,即到达 稳渗 。
§2.6 下 渗
P74-81
§2.6 下 渗P74-81
下渗又称入渗,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雨水或水从地 表面渗入到地下岩石、土壤空隙中的运动过程。
下渗是径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直接决 定着地面径流量的大小,同时也影响土壤水和地 下水的动态,直接决定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形成, 而且影响河川径流的组成。在超渗产流地区,只 有当降水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才能产生径流。
蒸发;另一部分补给地下水, 产生地下径流,补给河流。因
强 度 )
此,前者才是真正的下渗损失
量。
(双曲线的一支)
fc
t
(三)下渗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
▪ 1943年包德曼(Bodman)和考尔曼 (Colman)曾对表面保持一定水深(5mm) 时,下渗水流在均质土壤中沿垂向运动规律及 含水量的分布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发现,不 同土壤在下渗过程中,土壤的含水量的分布可 划分为四个明显区别的水分带,它们反映了下 渗水流垂向运动的特征。
Ⅰ、渗润阶段
▪ 在土壤十分干燥时,下渗水分主要是在分 子力作用下,被土壤颗粒吸附形成吸湿水, 进而形成薄膜水(膜状水),当土壤含水 量大于岩土最大分子持水量(薄膜水的最 大数值)时,这一阶段逐渐消失,并向下 一阶段过渡。
水文学原理(第五章 土壤水与下渗1)

实际水重 100% 干土重
例1 :土壤烘干前湿重为95g,烘干后重79g,求质量含
水量。
(2)土壤容积含水率
水分容积 100% 土壤容积 土壤含水量(重量%) 土壤容重
(3)蓄水深度
水层厚度 土层厚度 土壤含水量(容积%)
例3: 如某土层厚度为10cm,容积含水量为25%, 求水深。
4)、重力势
土壤水处于重力场中,由于地球引力而使土
壤水所具有的势能称为重力势。
数值上等于:将单位数量的土壤水分从某一
点移动到参考状态平面处,而其它各项维持不变
情况下,土壤水所作的功。数值大小取决于土壤 水所处的高度。
参考平面任意,一般可取:海平面、地面标
高、地下水位标高。
土壤中垂直坐标为z、质量为m的土壤水所具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
1200
壤土
土壤负压-h(cm)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 40 含水率θ(%)
•土壤在吸水和脱水过程中的水 分特征曲线不相重合的现象 •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吸水 释水
★ 土壤孔隙的不规则性 ★ 吸水过程中,空气常被封闭 于土壤孔隙中
4. 土壤水流动的基本方程
1)汽态水
汽态水:
存在于土壤空隙 中的水汽
2)吸着水
薄膜水:
吸湿水:
紧束在土粒表面, 不能自由移动
吸附于吸湿水外部, 只能沿土粒表面做 微小的移动
土 粒
膜状水示意图
膜状水移动示意图
3)毛水
毛管水: 受毛管力的作用保 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存在形式:气态 固态 液态 设想实验:材料(玻璃珠子、细管)+水(水杯)
2. 土壤含水量及水分常数
水文学基本原理土壤水和下渗

2 包气带和饱和带
1)包气带的定义: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也称非饱 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 换的地带;三相系统:土壤颗粒、水分和气体;
2)饱和带的定义:在地下水面以下,土壤处 于饱和含水状态,是土壤颗粒与水分的二相 系统。
3 土壤水 土壤水:土壤中各种形态水分的总称。(环境科
机制:毛管力(0.08- 6.25× 105 )
• h水柱高度(cm) •d孔隙直径(mm)
毛管作用力范围: 0.1-1mm 有明显的毛管作用 0.05-0.1mm 毛管作用较强 0.05-0.005 毛管作用最强 〈0.001mm 毛管作用消失
毛
管
上
升
水分常数
在形态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当含水量达到田持时,若继续供水,并不能使该土体的
持水量再增大,而只能进一步湿润下层土壤。田间持水 量是确定灌水量的重要依据。
影响因素:质地、有机质含量、结构、松紧状况等
土壤质地
不同质地和耕作条件下的田间持水量 (m%)
砂土
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粘土
松散土体宏观上可以分为2大类:砂性土与粘性土类
第二节 土壤水分的作用力和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土壤水
固态水:冬季土壤冻结 时存在
气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受土粒分子引力吸薄湿膜水水 液态水受毛管力作用毛支管持悬毛着管水水
受重力作用自支由持重重力力水水
Hale Waihona Puke 1)汽态水Dw =(10×25%)=2.5(cm)=25(mm) (4)相对含水量
膜状水示意图
毛
管
上
升
水
示
土粒
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1)f(t)=dF(t)/dt=18t-0.5+0.4
F(mm) P(t)
F(t)
I(t)=dP(t)/dt=9.4(mm/分钟)
(2) F(t)= P(t)
36t0.5+0.4t =9.4t t=16分
t(分钟)
三 下渗过程中的土壤含水量的垂线分布规律
饱和带 过渡带 风 干 土 水分传递带
田饱 间和 持含 水水 量量
Z
t
1
f at 2 fc
第四节 下渗经验公式
一 霍顿公式(R . E . Horton , 1940)
f fc ( f0 fc )ek t
二 考斯加柯夫公式
f ct b
三 一般形式
f atn b
第五节 天然条件下的下渗
一 下渗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定义: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单点均质土壤 的下渗规律,反映土壤的最大下渗率过程, 称下渗能力曲线。 降雨强度不变时的下渗: (1)i≥fp (2) fp > I > fc
第五章 下渗(infiltration)
第一节 下渗的物理过程及规律
一 下渗的物理过程 下渗过程按水分所受的作用力及运动
特征,可分为三个阶段 • 渗润阶段 • 渗漏阶段 • 渗透阶段
二 下渗率和下渗能力 • 下渗率f
又称下渗强度。指单位面积上、单位 时间内渗入土壤中的水量。 • 下渗能力fp
又称下渗容量。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 的下渗率。 • 累积下渗量F
(3) i≤ fc
f
A
i2
fc i3
D C
i1
B
t
二 下渗的影响因素 • 土壤性质对下渗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降雨性质对下渗的影响 • 植被对下渗的影响 • 流域地形影响 • 人类活动的影响
dF/dt=f
F—t
f—t T(min)
下渗率曲线及累积下渗量曲线示意图
已知某地土壤累积下渗能力曲线及某次降雨的累积
雨量曲线如图,累积下渗能力曲线F(t)=36t0.5+0.4t, 累积降雨量曲线为P(t)=9.4t (1)求该地的下渗能力曲线f(t)及该次降雨强度过程 (2)由该次降雨求出产流开始的时间 (3)在累积下渗能力和累积降雨图上绘出累积下渗量 曲线。
又按水量平衡 F (t ) Z
f dF dZ
dt
dt
v dZ f K (1 hs )
dt
Z
Z
t
dZ
hs [ Z ln(1 Z )]
K 0 (1 hs ) K hs
hs
z
t Z 2
2Khs
Z 2Khst
f K (1 hs ) K 0.5Khs
4)下渗锋面以下的空气剩余压
Z
力即下层空气压力P与大气压
力P0之差P- P0
下渗水流所受总力H=hp+Z+hs-(P- P0) P
hs
当空气剩余压力可以忽略,并进一步假定表层的静水
压力hp与毛管吸力相比,其值甚小可忽略,总力为:
H=Z+hs 水流的压力梯度为
H
1 hs
Z
Z
带入f=K H/L,得 f K (1 hs ) Z
的分界面,是不连续的。 3. 水分的渗漏深度,只有当上层毛管达
到饱和后才开始增加。 4. 满足上述假定,有f=K H/L
二 基本方程
根据上述假定,当土壤表面保持一定水层 时,水分将受到下列各力的作用渗入土壤
1)土壤表面水层的静水压力hp 2)土壤饱和水柱的重力Z
P0 hp
3)下渗锋面处的毛管吸力hs
湿润带
饱和带 水分传递带 湿润带 湿润锋
湿润锋
第二节 非饱和下渗理论
一 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 (一) 设D(θ)= D = 常数
f ( 0 i )
D
t
(二) 设D为含水量θ的函数
f 1 St2 2
第三节 饱和下渗理论
一 基本假定 1. 水分分布带是完全饱和的。 2. 下渗锋面与下层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