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原理与技术
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训练方法肌力训练是一种通过重复练习和逐渐增加负荷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运动方式。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健美的体态,还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增强骨骼的密度,预防运动损伤,改善身体姿势,提高身体机能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肌力训练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自由重量训练。
自由重量训练是通过使用哑铃、杠铃等自由重量器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式。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增加肌肉力量和质量。
比如,哑铃臂曲可以有效锻炼上臂肱二头肌,杠铃深蹲可以有效锻炼大腿肌肉群等。
在进行自由重量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姿势和重量的选择,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2. 器械训练。
器械训练是通过使用各种健身器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式。
相比于自由重量训练,器械训练更适合初学者,因为它相对安全,且能够更好地控制动作的幅度和力量。
常见的器械包括推胸器、拉力器、腿部训练器等。
在进行器械训练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重量和次数,控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 体重训练。
体重训练是通过使用自身体重进行训练的一种方式。
这种训练方法不需要任何器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比如,俯卧撑可以锻炼胸肌、三头肌和肩部肌肉,仰卧起坐可以锻炼腹肌,深蹲可以锻炼大腿肌肉等。
体重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还可以提高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4. 循环训练。
循环训练是将不同的肌力训练动作进行组合,进行间歇性训练的一种方式。
比如,可以将俯卧撑、仰卧起坐和深蹲进行组合,每个动作进行一定次数后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下一轮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是一种非常全面的训练方式。
总结。
肌力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训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姿势,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身体机能等。
不同的训练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人群,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
在进行肌力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选择适当的重量和次数,控制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肌力训练知识点总结

肌力训练知识点总结一、肌力训练的原理1.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刺激肌肉,促进肌肉增长。
通过重复的肌肉收缩促进肌肉增长,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2. 肌力训练还包括肌肉负荷、次数和组数的控制。
合理安排训练量和负荷,可以有效地激发肌肉增长。
3. 正确的肌力训练可以增强骨骼肌和关节的稳定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 肌力训练还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从而帮助控制体重。
二、肌力训练的方法1. 训练肌肉群:肌力训练应该覆盖全身的主要肌肉群,包括胸部、背部、肩部、手臂、腹部、臀部和腿部。
2. 选择适当的负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负荷,一般来说,负荷应该使你在12-15次重复动作后感到疲劳,但仍能坚持完成。
3. 控制动作速度:在肌力训练中,动作速度也非常重要。
通常,做起始和收缩动作时,动作要缓慢控制,而在动作的中间部位加速,这样能更好地刺激肌肉。
4. 安排合理的训练计划:肌力训练要有系统性,包括每周的训练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长、训练内容和休息时间等都需要合理安排。
5. 变化训练方式: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训练方式,如使用哑铃、杠铃、器械等,以更好地刺激肌肉生长。
6.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肌肉生长需要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因此在训练后要给肌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肌肉能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生长。
三、注意事项1. 注意姿势:在进行肌力训练时,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可以请教教练或者观看相关的训练视频,以确保姿势的正确性。
2. 避免偏食:肌肉增长需要足够的营养供给,因此在进行肌力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平衡。
3. 控制训练次数:肌力训练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能过度训练,否则容易导致肌肉疲劳或受伤。
4. 考虑个人特殊情况:在进行肌力训练时,还要考虑个人的特殊情况,如年龄、性别、运动历史和身体健康状况等,以便制定最合适的训练计划。
5.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肌肉生长需要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因此在训练后要给肌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肌肉能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生长。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一、基本概念(一)肌力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1、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的速度肌肉收缩方法不同,产生的力也不同,如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所产生的肌力不同。
2、关节角度的影响关节在不同角度产生的肌力不同。
等长运动时能发出最大肌力的角度为:肘关节呈90度屈曲,膝关节呈60度屈曲,此时最容易用上力。
如果在这个角度上再加上最大阻力,效果则更加理想。
3、年龄和性别男性肌力比女性大,妇性肌力为男性的,尤其以握力和垂直跳的力量最为明显:女性的握力为男性的60%,垂直跳的肌爆发力约为男性的65%。
肌力与年龄也有关系,在20岁之前肌力是渐增的,20岁之后则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
4、心理因素肌力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暗示、大声命令及有积极的训练目的时,受检者所发挥的肌力比自主最大收缩力大20%~30%。
(二)肌肉耐力指有关肌肉持续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直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肌纤维的类型;肌红蛋白的储备;酶的作用及肌力的大小等。
耐力与所进行的运动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即运动强越大,肌耐力越小。
增强肌力和肌耐力的训练有不少共同之处,可统称为力量训练。
力量练习常用于训练肌肉萎缩无力的患者,包括因伤致病固定肢体或长期卧床、活动少所致的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关节及周围神经病损所到肌肉软弱或轻瘫,训练用以发展肌力和耐力,从而恢复运动功能。
二、肌力下降的原因(一)年龄增大(二)废用性肌萎缩肌肉萎缩是由于肌原纤维的减少而导致的肌纤维萎缩。
主要原因有废用性肌萎缩、去神经性肌肉萎缩、缺血性肌肉萎缩。
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亦每天减少1%3%。
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减少一半。
肌肉出现废用性肌萎缩在股四头肌、踝背伸肌处尤为显明。
(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病、脑瘫、小脑障碍等中枢神经导致的偏瘫或四肢瘫等,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不活动或较少活动,导致肌力显明下降;而脑卒中患者发病初期的弛缓阶段即表现为患者肌肉明显的松弛、肌力下降。
肌力训练的原理与技术

不同时间全力运动时 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的供能比例(%)
最大用力时间
5秒钟 10秒钟 30秒钟 1分钟 2分钟 4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120分钟
无氧代谢
ATP-CP系统 糖酵解系统
85
10
50
35
15
65
8
62
4
46
2
28
走路、跑步、自行车、游泳等
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运动强度
最大需氧量的50%~80% 最大心律60%~90% 个人体质 药物应用情况 心血管功能 关节损伤 …
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持续时间
运动消耗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
No
超量恢复学说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能源物质 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规律如下:
1 在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运动肌能源物质消耗量随强度增
大而增加
2 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中,
age
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 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 为超量恢复
3 超量恢复的数量与消耗 过程有关,在一定范围内, 消耗越多,超量恢复效果 越明显
停训对训练效果的影响
No Image
No 停止训练对训练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肌肉力量的减退
Image 2 肌肉耐力的减退 3 肌肉能量储存量的减少
4 酶活性的减退
防止运动能力下降的措施
No Image
No 由于运动训练所获得的生化效应会在停训后 自然消退,运动能力随之下降。因此,采用 有效的措施防止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训练中 的重要一环。防止运动能力下降的措施有:
供能物质储量 肌纤维周围结缔
肌力训练技术

肌力训练注意事项
心血管反应 等长抗阻力运动,特别是抗较大阻力时,具 有明显的升压反应 等长运动同时常伴有闭气,容易引起 Valsalva效应,对心血管造成额外负荷。高血 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者应禁忌在等长 抗阻运动时过分用力或闭气
肌力训练注意事项
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
增强肌力的效果与选择的训练方法有关
3、抗等长阻力运动
2)器械等长训练
利用门环、拉手、墙扶手、床、桌子、柜子等固定物都可以 进行等长运动。 在墙上的水管处固定一条带子,患者站立,一手抓住带子的 另一端用力直至肘关节屈曲,全力维持6″,可增强肱二头肌 肌力 患者在床上呈仰卧位,将脚插到床头栏杆下面,用力抬下肢, 可训练股四头肌
4、等速运动
适用于 脊柱和四肢肌肉的力量测试和训练 运动系统损伤的辅助诊断和预防 康复训练的疗效评定
4、等速运动
优点:
①顺应性阻力,训练效率高且较安全 ②为动力性,可改善肢体血循环及关节软骨营养 ③可以不同速度训练或模拟功能性速度训练 ④可做向心或离心训练
缺点:
①必须用专用仪器进行,仪器价格昂贵 ②训练操作费时,技术要求较复杂
抗阻运动
4级以上肌力训练
徒手抗阻主动运动训练
一般适用于肌力4级的患者,因患者肌力较弱,治疗师可 根据患者的用力情况,随时进行阻力大小的调整。
应用器械抗阻主动运动训练 等速运动训练
肌力训练原则
肌力0级 被动运动 电疗法 肌力1级 电疗法 主动助力运动 主动运动(等长收缩) 肌力2级 主动助力运动 减重下的主动运动 肌力3级 抗重力主动运动 抗阻力运动 肌力4级以上 抗阻力运动
通过被动手法来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刺激本体感受器诱发运动感觉,并传导到中枢
等速肌力训练

等长、等张和等速肌力训练优缺点
等长肌力训练优点:
不伴关节活动,适用于关节活动度受限或肢体固定 具有防止肌萎缩、消肿、刺激本体感受器的作用 操作简便,方便于床上或家中运动 花费少
等长肌力训练缺点:
缺乏关节活动,对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少 仅增强在训练角度下及其周围约20°的静态肌力,
肉的早期训练 可提供反馈信息,进行最大或次大肌力收缩练习 可作全幅度及短弧度练习
1
等速运动肌肉遇到顺应性阻力
关节和肌肉 的杠杆作用
力 矩
关节活动度
等长、等张和等速肌力训练优缺点
等速肌力训练缺点:
训练花费时间较多 需要受过培训的操作人员 仪器费用较高,不易普及
等速肌力训练一般原则
肌力较弱(3级)时,利用CPM作被动 活动 肢体能对抗重力时,开始进行等速训练
等长、等张和等速肌力训练优缺点
等张肌力训练缺点:
活动范围内阻力矩与最大肌力矩不一致 训练开始时受惯性力量影响 训练时较强肌可能代替较弱肌群收缩 对关节痉挛、关节内伤病、运动时疼痛者不
适宜 不易进行不同运动速度的训练
等长、等张和等速肌力训练优缺点
等速肌力训练优点:
提供顺应性的阻力,始终最大肌力,提高训练效率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可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 提供不同速度训练,适应日常功能和竞技运动需要 在CPM装置下可进行3级以下肌力运动,有利于肌
短弧等速肌力训练:限定运动活动范围,选择 “疼痛弧”的两侧进行等速肌力训练
一般采用慢速及中速(如60°/s ~150°/s )进 行训练
见下图
短弧等速肌力训练示意图
力 矩
关节活动度
4、多角度等长肌力训练
原理:等长肌力训练具有生理溢流作用 训练目的: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群都能
肌力训练的原理和三要素

肌力训练的原理和三要素
肌力训练的原理是通过重复不断地进行负重训练,刺激肌肉产生适应性改变和增强肌肉的能力。
肌力训练的三要素包括:
1. 负重:负重是指在肌力训练中加入适当的阻力,使肌肉需要克服这种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负重的选择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训练目标进行,可以通过使用自身体重、举重器材、弹力带等方式进行。
2. 重复次数:重复次数指的是每组动作的重复次数。
适当的重复次数可以有效地刺激肌肉生长和力量增加。
通常建议进行8-12次的重复,以达到肌肉力量的增长效果。
同时,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高重量低次数或低重量高次数的训练。
3. 组数:组数指的是每个动作的重复次数组成的一组动作。
进行多组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负荷和刺激,从而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力量的增加。
一般建议进行3-5组的训练。
综上所述,肌力训练的原理是通过负重训练来刺激肌肉的增长和力量的增加,而三要素包括负重、重复次数和组数,它们的合理组合可以达到肌肉训练的最佳效果。
肌力肌耐力训练的原则和方法ppt课件

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
图 7 利用浮子浮力进行膝关节伸展的辅助训练 a. 加强髋关节外展肌肌力 ;
b. 加强膝关节的伸展肌肌力。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助力活动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反之 , 也可通过垫毛巾或加大滑板的倾斜 度等方法加大摩擦力在板上做滑动运动。 此训练是在克服一定阻力下进行的 , 比徒 手和悬吊的辅助方法难度有所提高。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4)
滑车重锤的主动运动
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三、肌力练习基本方式
(一)被动活动(被动运动)
– -----主要适用于肌力为0级的
皮肤感觉刺激、本体感觉促进技术,募集 更多肌纤维收缩
3)
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
图5 滑板上的辅助主动运动 a. 在水平滑板上进行股四头肌的伸展运动 ; b. 加大滑板的倾斜度 , 使股四头肌的伸展动作难度加大。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在光滑的板面上利用撒滑石粉或固定小 滑车等方法减少肢体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 ; ( 图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力量训练最明显效果是肌肉收缩力增大和横截面 增大,两者之间存在明确的正相关;同时,神经 系统和训练肌肉伴有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人体对力量训练的适应性变化
组织变量
适应性表现
神经系统
ATP-CP 糖酵解
有氧代谢 总能量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
定义: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 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 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
疲劳定义的特点:
➢ 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 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
➢ 有助于选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疲劳学说 能量耗竭学说 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离子代谢紊乱学说 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学说 神经递质学说
免疫机能下降学说 自由基学说 突变理论
主要机制
在运动过程中体内的能源物质(如ATP、CP、肌 糖原、肝糖原)大量消耗,而得不到及时补充
运动过程中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氨等)在体 内大量堆积而不能及时消除所致
No 短期力量训练后,肌肉体积不增大而力量增加,神 经适应性在这种形式的力量增长中起作用。且一般 运动员对其作用要比高水平运动员敏感
另外,力量训练效果存在个体差异,主要原因是骨
Image 骼肌快肌纤维含量存在个体差异。所以,要获得最 佳力量训练效果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具备高比例的快 肌纤维
肌肉壮大
No Image
运动单位的募集数量和同步化程度提高
肌原纤维
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收缩蛋白增多
无氧代谢酶活性
CK、MK、PFK活性上升,无氧代谢供能增强
供能物质储量 肌纤维周围结缔
肌肉ATP、CP、糖原储量增多 韧带、肌腱增粗,保护肌肉和神经接点,增加力量
骨质
无机盐密度增高,使支撑组织强壮有力
肌肉收缩力增大
No Image
3 超量恢复的数量与消耗 过程有关,在一定范围内, 消耗越多,超量恢复效果 越明显
训练适应
No Image
No 运动训练与人体化学组成和物质代谢的变化相适应, 这种适应性的获得是训练效果取得的体现
(一)训练适应的概念
机体对不同运动方式所引起化学特性发生适应变化
Image 的现象,称为训练适应 (二)极力训练的适应
离子代谢紊乱(如钙、钾、钠镁离子)而影响骨 骼肌的收缩,造成肌肉疲劳
内分泌调节机能下降,影响物质、能量代谢,导 致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
一些具有神经递质作用的氨基酸(如γ-氨基丁 酸、5-羟色酸)含量的变化而对大脑皮层起保护 性抑制造成的
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下降或紊乱造成
自由基攻击细胞膜及线粒体等生物膜,影响膜的 流动性, 离子和能量代谢紊乱
肌力训练的基本技术
肌力 Lovett 分级
Image
肌力训练的能量供应体系
No Image
No ATP的再合成三条途径,构成运动时骨骼 肌内的三个能量供应系统
(一)磷酸原(ATP-CP)供能系统
Image (二)糖酵解(乳酸能)供能系统 (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肌力训练时供能系统间关系密切
肌力训练的能量供应过程
No Image
No CP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肌丝滑行
骨骼肌舒张机制
兴奋-收缩耦联后
肌膜电位复极化 终池膜对Ca2+通透性↓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网膜[Ca2+]↓ 原肌凝蛋白复盖的
横桥结合位点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骨骼肌舒张
肌力训练的能量供应过程
No Image
No ATP是肌肉工作时的唯一直接能源物质,肌 肉工作时ATP首先水解,但其含量少,如要 保持能量的供应,必须通过其它能源物质分 解代谢产生能量再合成ATP
No 这是力量训练的另一效果。其机制可能是蛋 白质的合成速率增加,同时蛋白质降解速率 减慢,但蛋白质降解速率是否减慢,目前尚
Image 有争议。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
能量消耗
休息
肌肉收缩
运动性疲劳
超量恢复
肌肉横截面增大 肌肉收缩力增大
训练适应
肌力训练基本原理 肌力训练基本技术 肌力训练前相关检查 肌力训练方案选择 肌力训练示例
肌力训练的原理与技术
肌力训练
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 运动疗法的主要内容
肌力训练基本原理 肌力训练基本技术 肌力训练前相关检查 肌力训练方案选择 肌力训练示例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
兴奋收缩偶联 能量供应体系 运动性疲劳 超量恢复原理 训练适应性
兴奋收缩偶联
神经兴奋→肌膜→横小管 →终池→肌浆网钙通道开 放→肌浆钙浓度升高→肌 钙蛋白与钙结合后发生构 型改变而位移→肌动蛋白 位点暴露→肌球蛋白头与 位点结合,激活ATP酶释放 能量→肌球蛋白屈曲转动 将肌动蛋白拉向M线→细肌 丝滑入A带使I带变窄→肌 节缩短
由于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力量下降和兴奋性 或活动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改变所致
超量恢复
No Image
No
超量恢复学说由前苏联学者雅姆波斯卡娅提出,能源物质 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规律如下:
1 在适宜的刺激强度下,运动肌能源物质消耗量随强度增
大而增加
2 在恢复期的一个阶段中,
age
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 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 为超量恢复
肌原纤维 纵小管 三联体 肌膜
明带 暗带
兴奋-收缩耦联 —— 三个主要步骤
① 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② 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③ 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指终池膜上的钙 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 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 滑行,肌细胞收缩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Image 糖酵解 糖、脂肪、蛋 白质有氧代谢
ATP
ATPase
ADP+Pi+ E
2ADP缩合
肌力训练时供能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No 三大供能系统是人体 处于不同活动水平上, 获氧量不同,代谢特 点不同而进行的紧密
Image 相连、不可分割的供 能系统;不同性质运 动时,机体供能系统 主次有别,但没有绝 对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