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共识课件
合集下载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课件

制定转运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转运 计划,包括转运时间、人 员、路线等。
转运准备
人员准备
确定参与转运的医生和护 士,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 培训和指导。
设备准备
准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 品,如心电监护仪、氧气 瓶、急救药品等。
路线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院内部 交通情况,选择最佳的转 运路线,确保患者能够尽 快到达目的地。
共识内容涵盖了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各个环节,包括转运前评估、转运准备、 转运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和应急处理等方面
本次共识还针对不同病情和病种的患者,制定了相应的转运方案和操作流程,以便 于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操作
PART 02
转运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内容
病情评估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呼吸情况、循环情况、四肢活动 等进行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处于
PART 03
转运中病情监测与处理
监测内容
01
02
03
04
生命体征
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 血压等。
பைடு நூலகம்意识状态
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是 否有昏迷、烦躁等异常表现。
血氧饱和度
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 判断是否有缺氧的情况。
心电监测
对于危重患者,心电监测可以 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
统问题。
准确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问题与挑战
1 2 3
病情不稳定 部分危重症患者病情极不稳定,转运过程中易发 生生命体征波动、呼吸循环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 症。
人员不足 当前院内转运医护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危重 症患者转运需求,影响转运质量和效率。
设备不足 部分医院转运设备不足,如救护车、监护仪等, 导致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课堂PPT

目录
1 概述
3 2 转运危险因素
33
危重病人的 安全转运
4 专家共识
1
第一部分
概述
2
危重症病人:
危重症患者: 在原有(或没有)基础病的前提下,由于某一或某些原因
造成危及患者生命,器官功能短暂或较长期发生紧急病理生 理障碍,需要进行紧急和持续有效的气道管理,呼吸、循环 等生命支持手段的患者。
3
危重患者转运的禁忌症
35
第四部分
专家共识
36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专家共识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
37
分级转运: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及临床实践等情况,从患者的生 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主要临床问题及 转运时间六方面进行评估,确定转运的分级及所需配备的人 员和装备,以实现资源优化、安全转运。
38
转运分级标准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循环功能稳定。 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SBP≥90 mm Hg,MAP≥65 mm Hg(舒
张压+1/3脉压差)
23
患者的准备
针对性的处理原发疾病: 疾病发作的控制或预防 导管的安置 创伤 ……
24
转运病人管道护理原则: 确保通畅、妥善固定、宁少勿多、防止感染
设备的准备
准备好充足氧气 药品设备准备充分 各种导联线缠绕整齐
转运工具:根据病人的病情、病种,准备抢救床、平车、 轮椅,并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完备能用:为脊椎骨折的病 人准备硬板床;危重病人准备呼吸气囊氧气等;如遇成批 伤员,提前通知相关科室提供平车、担架等
其他:约束带、夹板……
19
实施
确认 交接
核对
监测
20
实施—确认
1 概述
3 2 转运危险因素
33
危重病人的 安全转运
4 专家共识
1
第一部分
概述
2
危重症病人:
危重症患者: 在原有(或没有)基础病的前提下,由于某一或某些原因
造成危及患者生命,器官功能短暂或较长期发生紧急病理生 理障碍,需要进行紧急和持续有效的气道管理,呼吸、循环 等生命支持手段的患者。
3
危重患者转运的禁忌症
35
第四部分
专家共识
36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专家共识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
37
分级转运: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征及临床实践等情况,从患者的生 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主要临床问题及 转运时间六方面进行评估,确定转运的分级及所需配备的人 员和装备,以实现资源优化、安全转运。
38
转运分级标准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循环功能稳定。 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SBP≥90 mm Hg,MAP≥65 mm Hg(舒
张压+1/3脉压差)
23
患者的准备
针对性的处理原发疾病: 疾病发作的控制或预防 导管的安置 创伤 ……
24
转运病人管道护理原则: 确保通畅、妥善固定、宁少勿多、防止感染
设备的准备
准备好充足氧气 药品设备准备充分 各种导联线缠绕整齐
转运工具:根据病人的病情、病种,准备抢救床、平车、 轮椅,并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完备能用:为脊椎骨折的病 人准备硬板床;危重病人准备呼吸气囊氧气等;如遇成批 伤员,提前通知相关科室提供平车、担架等
其他:约束带、夹板……
19
实施
确认 交接
核对
监测
20
实施—确认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要的关心和支持。
加强与接收科室的沟通与协作 ,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康复计 划,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
质量。
定期对交接和随访工作进行总 结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进行改进和优化。
05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团 队建设与培训
团队组建与职责划分
转运团队基本构成
01
包括急诊医生、护士、司机等,必要时需配备担架员或安保人
转运过程中存在风险
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多变,转运过程 中存在诸多风险,如病情恶化、意外 事件等。
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统一思想认识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可以统 一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方面的思
想认识。
规范操作流程
专家共识可以规范急诊危重症 患者转运的操作流程,提高转 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制定紧急情况下的沟通预案,确保在突发状况时团队成员能够迅速 响应并有效协作。
06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 量与安全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制定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
明确转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点,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
组建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护理部、院感科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转运团队,明确各 自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
交接流程
转运人员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接,双方核对患者身份和交接内容 ,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交接完成后,双方签署交接单,并将交接单纳入病历管 理。
随访制度与执行
随访制度
建立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后随访制度,明确随访时间、随访 方式、随访内容和责任人。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随访计划。
管道护理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扭曲、受压等。
加强与接收科室的沟通与协作 ,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康复计 划,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
质量。
定期对交接和随访工作进行总 结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进行改进和优化。
05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团 队建设与培训
团队组建与职责划分
转运团队基本构成
01
包括急诊医生、护士、司机等,必要时需配备担架员或安保人
转运过程中存在风险
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多变,转运过程 中存在诸多风险,如病情恶化、意外 事件等。
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统一思想认识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可以统 一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方面的思
想认识。
规范操作流程
专家共识可以规范急诊危重症 患者转运的操作流程,提高转 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制定紧急情况下的沟通预案,确保在突发状况时团队成员能够迅速 响应并有效协作。
06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 量与安全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制定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
明确转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点,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
组建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护理部、院感科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转运团队,明确各 自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
交接流程
转运人员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接,双方核对患者身份和交接内容 ,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交接完成后,双方签署交接单,并将交接单纳入病历管 理。
随访制度与执行
随访制度
建立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后随访制度,明确随访时间、随访 方式、随访内容和责任人。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随访计划。
管道护理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扭曲、受压等。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共识课件

• 另外,中国指南指出了应特别考虑重症传染性疾病病人的转运。
小结
• 《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是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相关专家的共识意见,并未交代回顾文献的相关 信息,是只针对院内转运的 1 份指南。
• 《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是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通 过回顾 1986 年~2001 年 10 月在pubmed《医学索引》上收录的文献 并采纳专家意见制定的。
3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
• 正常转运(transportation)
正常转运要确保患者安全及医护人员安全。
①为确保患者安全,医护人员必须各司其职,在转运过程中持 续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在床单位间移动过程要注意各种管路 连接的有效性,避免牵拉松脱;保证仪器正常工作;力求在 最短时间完成转运工作。
②为确保医护人员安全,转运仪器须规范放置,防止被仪器砸 伤;同时,在转运途中也要特别注意行人,避免不必要的意 外事件。
指南PK:评估
• (5)转运前沟通 4 国指南都强调了与接收病人科室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性。 双方应协调好出发和到达时间,接收科室要保证可以立即对病人进行治
疗或检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指南PK:监测
• 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7%,其中 35% 发生在转运前,50% 发生在 转运中,15% 发生在转运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事件最多。
• 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 不可预见性,应将动态评估贯穿整个转运过程,将转运方案 形成闭合回路,将“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注重转运流 程每个阶段的持续评估。
• 转运过程中因短暂缺乏的治疗资源及外周环境的突然改变, 其往往存在难以预知的病情变化和较大的转运风险。因此, 在院内转运中转运人员要对转运流程进行多环节、多方面、 无缝隙的动态评估,力求将转运风险降至最低。例如,转运 前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尤其在配置好转运装备后;转运中 保证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转运后对转运过程和转运效 果再次评估。
小结
• 《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是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相关专家的共识意见,并未交代回顾文献的相关 信息,是只针对院内转运的 1 份指南。
• 《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是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通 过回顾 1986 年~2001 年 10 月在pubmed《医学索引》上收录的文献 并采纳专家意见制定的。
3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
• 正常转运(transportation)
正常转运要确保患者安全及医护人员安全。
①为确保患者安全,医护人员必须各司其职,在转运过程中持 续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在床单位间移动过程要注意各种管路 连接的有效性,避免牵拉松脱;保证仪器正常工作;力求在 最短时间完成转运工作。
②为确保医护人员安全,转运仪器须规范放置,防止被仪器砸 伤;同时,在转运途中也要特别注意行人,避免不必要的意 外事件。
指南PK:评估
• (5)转运前沟通 4 国指南都强调了与接收病人科室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性。 双方应协调好出发和到达时间,接收科室要保证可以立即对病人进行治
疗或检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指南PK:监测
• 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7%,其中 35% 发生在转运前,50% 发生在 转运中,15% 发生在转运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事件最多。
• 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变化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 不可预见性,应将动态评估贯穿整个转运过程,将转运方案 形成闭合回路,将“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注重转运流 程每个阶段的持续评估。
• 转运过程中因短暂缺乏的治疗资源及外周环境的突然改变, 其往往存在难以预知的病情变化和较大的转运风险。因此, 在院内转运中转运人员要对转运流程进行多环节、多方面、 无缝隙的动态评估,力求将转运风险降至最低。例如,转运 前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尤其在配置好转运装备后;转运中 保证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转运后对转运过程和转运效 果再次评估。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PPT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转运系统在提高院内转运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建议医院积极引进和推广智能化转运系统,提高院内转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开展转运相关的临床研究
鼓励开展更多关于院内转运的临床研究,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转运方法和流程,为急诊 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加强对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转 运工具,确保转运安全、舒适。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配合默契 度,确保转运过程顺利。
加强转运途中监护
在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建立完善的转运制度
加强转运团队建设
制定详细的转运流程和规范,确保转运工 作有章可循。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
汇报人:xxx
2024-02-06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院内转运前的评估与准备 • 院内转运的实施与管理 • 院内转运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院内转运的效果评价与质量提升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确保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迅速 、有效地转运至目的地,提高救 治成功率。
测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转运时间,合 理安排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
、输液、吸氧等。
确保转运过程中所需的医疗设备 和药品齐全,并处于良好状态。
转运途中的安全措施
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脱落或摔伤。
确保转运途中的通道畅通无阻,避免发生拥堵或交通事故。
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和防范,如患者突发病情变化、设备故障等 。
开展转运相关的临床研究
鼓励开展更多关于院内转运的临床研究,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转运方法和流程,为急诊 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加强对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
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选择适合的转 运工具,确保转运安全、舒适。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配合默契 度,确保转运过程顺利。
加强转运途中监护
在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持续改进与优化建议
建立完善的转运制度
加强转运团队建设
制定详细的转运流程和规范,确保转运工 作有章可循。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
汇报人:xxx
2024-02-06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院内转运前的评估与准备 • 院内转运的实施与管理 • 院内转运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 院内转运的效果评价与质量提升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确保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迅速 、有效地转运至目的地,提高救 治成功率。
测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转运时间,合 理安排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
、输液、吸氧等。
确保转运过程中所需的医疗设备 和药品齐全,并处于良好状态。
转运途中的安全措施
对患者进行妥善固定,避免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脱落或摔伤。
确保转运途中的通道畅通无阻,避免发生拥堵或交通事故。
对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和防范,如患者突发病情变化、设备故障等 。
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ppt课件

19
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 ACCEPTANCE
评估 分级
评估分级由转运决策者(抢救室主班及以上医生)负责 ,从患者病情(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呼吸支持、循环 支持、主要临床问题五项)和预计转运时间进行评估, 确定转运分级。
分级标准按照转运风险由高到低分为I、II、III级,按照 所有评估项目对应的最高分险等级确定分级等级(例: 患者生命体征II级、呼吸支持情况I级、意识情况为III级 ,则患者转运分级确定为I级)
轻度昏迷 GCS评分 9--12分
人工气道,呼吸支持条件 不高,PEEP <8cmH2O, FiO2 <60%
无需生命支持条件下,生 命体征尚稳定 GCS评分 >12分
无人工气道,可自主咳嗽
循环支持情况
泵入2种及以上血管活性药 物
泵入1种及以上血管活性药 物
无需血管活性药物
临床主要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 失常、严重呼吸困难、反 复抽搐、致命创伤、夹层、 主动脉瘤等
11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
01
充分
评估
转运方案原则
更准确地了解主要风险 保证转运方案的可行性 合理选择风险应对措施
院内转运评估包括患者,转运人员,仪器药品及转运环境 和时间,告知转运风险;管理者应对所有转运人员进行岗 前培训;充分评估转运路途是否顺畅及转运所需时间。
12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
01
最佳
途径
转运方案原则
最佳转运路线:建议专梯专卡 最佳转运方法:体现流程各环节 充分评估 有效沟通 积极应对 确保安全
转运路径是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经专业人员共同参 与,最终形成的标准化转运流程
13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
贯穿整个转运过程,形成闭合回路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29
危重病人转运交接单
ppt课件
30
总结
1.转运前病人病情越稳定越好; 2.技术是基础,制度是生命线,责任心是根本。
ppt课件
31
ppt课件
32
危重患者 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ppt课件
1
课程介绍
本课程内容:危重患者的定义,危重患者院内 转运的管理制度
ppt课件
2
学习目标
通过40分钟的学习
学员能够叙述危重患者的定义,转运禁忌症 学员能将危重患者转运管理制度运用到临床实
践中去
ppt课件
3
有文献报道
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 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并发症, 转运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 危险
内出血的患者有无休克发生重点观察患 者皮肤湿度,神志状况等。
ppt课件
24
2.保持呼吸道通畅
转运中随时注意患者的呼吸状态。呼吸道分泌 物多时,将头偏一侧,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如:中毒、颅内高压的患者防止呕吐物引起窒 息,颅脑损伤及胸部外伤患者松开颈部和胸部 衣扣,清除咽喉部的异物、血块,舌后坠者采 用通气导管,呼吸困难予以氧气吸入。
ppt课件
12
转运的目的
进行CT、X线片等各种检查 急诊手术 运送到病房进一步治疗。 转科
ppt课件
13
转运的要求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 转运人员的要求 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 转运途中的护理 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
ppt课件
14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
急诊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 的可行性。
ppt课件
26
4. 保暖和安全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如颅内压增高、癫痫等,需要 采取降颅压、抗癫痫等措施保 护神经系统功能。
循环系统并发症
如低血压、休克等,需要采取 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维 持血压稳定和器官灌注。
其他并发症
如感染、压疮等,需要采取相 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专家共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一
转运前的评估和决策。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如 何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转运风险,制定出合理的转运方 案是一大挑战。
05 转运后的交接与记录
与接收科室的交接流程
明确交接内容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治疗 措施、用药情况、管道及皮肤情
况等。
交接双方共同参与
转出科室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 应共同参与交接,确保信息准确
传递。
确认交接结果
交接完成后,双方应签字确认, 确保责任明确。
转运过程中的记录要求
实时记录
转运过程中应实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措 施及用药情况等。
与接收单位做好沟通
在转运前,应与接收单位做好沟通,包括告知患者病情、转运方式 、预计到达时间等,以便接收单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和工具
1 2 3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转运方式
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应选择能够快速、安全到 达目的地的转运方式,如救护车等。
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转运方式,选择合适的转运工 具,如担架、轮椅等,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 全性。
解决方案
建立完善的转运后交接和后续治疗体系,包括与接收医院 的提前沟通和协调、详细记录患者的转运情况和病情变化 、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等。同时,加强对患者的 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THANKS
循环系统并发症
如低血压、休克等,需要采取 补液、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维 持血压稳定和器官灌注。
其他并发症
如感染、压疮等,需要采取相 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专家共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一
转运前的评估和决策。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如 何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转运风险,制定出合理的转运方 案是一大挑战。
05 转运后的交接与记录
与接收科室的交接流程
明确交接内容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治疗 措施、用药情况、管道及皮肤情
况等。
交接双方共同参与
转出科室与接收科室的医护人员 应共同参与交接,确保信息准确
传递。
确认交接结果
交接完成后,双方应签字确认, 确保责任明确。
转运过程中的记录要求
实时记录
转运过程中应实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措 施及用药情况等。
与接收单位做好沟通
在转运前,应与接收单位做好沟通,包括告知患者病情、转运方式 、预计到达时间等,以便接收单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和工具
1 2 3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转运方式
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应选择能够快速、安全到 达目的地的转运方式,如救护车等。
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转运方式,选择合适的转运工 具,如担架、轮椅等,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 全性。
解决方案
建立完善的转运后交接和后续治疗体系,包括与接收医院 的提前沟通和协调、详细记录患者的转运情况和病情变化 、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等。同时,加强对患者的 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THAN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级转运原则
• 降阶梯预案 关注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主要临床问题,依据患者病情可能出
指南PK:评估
• (4)转运设备及药品
4 国指南都提出需携带一定的专用转运设备。其中,中国、澳大利亚、 英国指南提供了具体的设备核查清单。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的监护水平应 等同于 ICU 监护水平。
至少要有适用于所有病人的基础生命体征监护设备,包括持续心率、呼 吸、血压、氧饱和度监护。
更高级的监护包括有创血压、肺动脉楔压、颅内压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护。 监护仪最好有记忆功能,以便回顾和记录转运途中病人的病情变化,报 警设置应合理。
指南PK:评估
• (5)转运前沟通 4 国指南都强调了与接收病人科室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性。 双方应协调好出发和到达时间,接收科室要保证可以立即对病人进行治
疗或检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指南PK:监测
• 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7%,其中 35% 发生在转运前,50% 发生在 转运中,15% 发生在转运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事件最多。
• 《中国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0)》(草案)是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 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的。
• 《危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1 年第 3 版)》由英国重症医学会对发表 于 2000 年~2009 年 9 月的英文文献进行了系统评价,其1997、 2002 及2011版都是基于文献证据和专家共识,但未列出参考文献。
英国指南特别指出,转运人员的配置需根据病人病情进行调整,低风险 的病人只需由1名护士和1名辅助科室人员护送;中度风险的病人需要 由1名护士和1名当前负责病人的医生护送;高风险的病人则需要1名护 士和1名有麻醉或重症治疗背景的医生护送,在指南后的附表中明确列 出了每个风险等级病人护送人员具体所需的核心能力。
• 英国指南做了相关系统评价,文献量更广泛,内容更细致,循证依据较 强,转运建议详细,操作流程和管理策略对实际应用指导意义较强。
contents
引言
• 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特点以及急诊院内转运的临床实践,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协作组制定了“降阶梯预案、 充分评估、优化分级、最佳路径、动态评估”为原则的分级转 运方案,以保证转运安全。
指南PK:评估
• (3)转运人员
成立一支专业的转运团队能够降低临床重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998 年密歇根大学医疗系统在院内创建了专门的紧急转运小组(SWAT)并 运用至今,减少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
4 份指南都建议,至少由2名以上熟悉转运设备,有丰富急救经验的专 业人员进行护送。其中1名是护士,要具备重症护理资格,并经过基础 培训和专项训练;另1名可以是接受过重症急救培训的呼吸治疗师、注 册护士或其他专业人员。
通气设备包括便携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等,氧气应能满足转运途中所 需并余 30 min 以上。
还需携带尺寸合适的气道管理设备、吸引设备、除颤仪等。
指南PK:评估
中国、澳大利亚指南强调设备须是能够进入电梯和每道门闸的持久耐用 可手推设备,能够在远距离、特殊区域(例如核磁室)使用,不能放置 在病人身上,可设计专用的容器或转运车。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 动,保证充足的电量并准备备用电池。
4 国指南都指出必须携带肾上腺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急救药品,可根 据病情携带其他药品,如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需携带足够 的液体和静脉输注药物。
其中,美国指南还特别指出可定点放置在转运路线或接收科室的药品车 中以备随时可取。
英国指南还特别强调了转运人员的装备问题,需穿戴可保暖的防护装备, 携带移动通讯设施。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共识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
contents
牛佳,徐建萍,王乐.护理研究.2016,30(4)。
指南PK:评估
• (1)澳、中、英 3 份指南都指出要在转运前评估病人状态,包括病史、当前生命体征、意识、 静脉通道、引流管情况。通常,转运前需使通气和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英国指南MEWS 见表 2。联合SpO2、GCS及碱缺失等指标评分后将病人按照病情的危重程度分为低、中、 高 3 个转运风险等级(见表 3)。转运前应重新评估病人状态,尤其是在配置好转运设备 后。澳大利亚指南特别指出不能忽视病人基础护理。
指南PK:文书
• 4 国指南都强调了转运前后的文书记录,病历资料由原治疗科室送出, 内容包括转运指证以及转运全过程中病人的状况。
• 英国指南在附录中明确列出了需记录的资料。 • Jarden 等根据指南和各种标准制定了适于临床使用的病人院内转运表
单,更适于临床实际使用。
指南PK:质控
• 澳大利亚、中国指南指出,应制定转运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重症病 人的转运质量。
• 另外,中国指南指出了应特别考虑重症传染性疾病病人的转运。
小结
• 《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是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相关专家的共识意见,并未交代回顾文献的相关 信息,是只针对院内转运的 1 份指南。
• 《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是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通 过回顾 1986 年~2001 年 10 月在pubmed《医学索引》上收录的文献 并采纳专家意见制定的。
• 因此,需特别注意转运途中对病人呼吸及循环系统的监护。 • 澳大利亚指南还特别强调转运应提前计划最佳路线,保障电梯的正常运
行。
指南PK:交接
• 4 国指南都强调到达接收科室后,转运人员应与接收科室负责接收的医 务人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接,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病史、重要体征、实 验室检查、治疗经过,以及转运中有意义的临床事件,交接后应书面签 字确认。
指南PK:评估
• (2)转运决策
4 国指南都强调每次转运要权衡利弊,由转运方和接收方主管医师共同 决定并对病人负责,需特别关注转运的风险,如将要进行的检查和治疗 与预后无密切关系,则为此而进行转运是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的。
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病人及其家属,获得其知情同 意并签字。
其中,美国指南提出应由医院多部门人员共同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 转运方案。